评分及书评

4.5
10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基辛格的观点,始终带有细微的变化。在处理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的复杂问题上,基辛格表现的十分微妙,充满智慧,有时候即使态度有些保留,也是先见之明举。这个世界是一个复杂和危险的世界,作为一个分析家,基辛格的长处在于他从不将事情过度简单化(他的弱点是融入更多意识形态保守力量)。另外,他本能地反对公开挑战当权者。这一观点在保守共和党人执政时期表现得十分明显。执政者对基辛格的意识形态持不信任的态度,这种不信任导致了他被排挤在政权之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基辛格传

      基辛格的现实主义与当今圣战型的理想主义离职 30 年后,基辛格在公众的心目中依然颇具魅力,在国家对外政策讨论中也有一定的学术分量。他的影响力和名人地位经久不衰,美国当代的政治人物无出其右。他仍然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对外政策泰斗,是公司及政界领军人物的求教对象。人们通过电视或电台仍经常能听到他那低沉的声音,他署名的分析评论也屡屡见诸报端。他之所以声名显赫且经久不衰,部分是因为他确实才智出众。不欣赏他的人对此也不得不承认。而今,政策讨论往往两极化,追随政党,局限于有线电视节目上卖座的浅显论点。即便不同意基辛格的人,也被他的立论严谨、细致、有深度、客观精辟折服。他的著作和言论融合了历史论述与及时解析,这使他的回忆录因兼顾大局与细节而为人所称道。如今,全球政治已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黑白分明,基辛格对均势的了解和侧重就更具现实意义了。同样,他对世界相互依赖网络的触摸感 —— 星球上某一角落发生的事件会在另一角落引发什么回响 —— 在当今复杂的全球化时代也越发重要。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亨利・基辛格,德国犹太人后裔,美国有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曾任美国国务卿。1971 年 7 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的秘密特使访华,为中美关系大门的开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73 年 1 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基辛格的主要著作有《论中国》《世界秩序》《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等。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创作的基辛格传记全本。基辛格于 1923 年出生于德国,其童年和少年阶段在纳粹的迫害中度过。1938 年,15 岁的基辛格作为难民随家人迁往美国定居。1943 年获得美国国籍并应征入伍,再次回到二战中的德国战场。1947 年,他凭借政府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之后留校执教。1969 年离开哈佛大学,出任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开启了他的 “白宫岁月”,直至 1977 年。在长达 8 年的两届总统任期内,他作为白宫的外交智囊,负责制定和推行美国的外交政策,主导一个超级大国的外交战略。1977 年退出政界,但至今仍以充沛的精力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在这本书的成书过程中,作者前后采访基辛格不下 20 次,并采访了基辛格的家人、前助理、事业伙伴、多任美国总统甚至基辛格的老对手,根据基辛格提供的诸多公开和私密材料,及不同的信息来源,以细腻的笔触全面讲述了基辛格风云变幻的传奇经历,挖掘了基辛格这位复杂人物的性格和他所探索的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阅读这本书,读者将跟随作者,进入这位多姿多彩、叱咤风云的政治家的一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资料丰富

          关于基辛格这个人物,因为大家太了解,反而让人觉得有点失真。其实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个体,且像基辛格这种政客(政治家?),肯定是没办法简单评价的。真实性是衡量传记的首要标准。按理说,只要作者埃萨克森忠实于他苦心搜集的材料,本书的真实性就不应该有多大问题了。然而读罢作者附于书后的材料来源说明,才明白了一个外交史学者早该明白的道理:切勿迷信文件档案。从政之后的基辛格说过:“外交文件的记载向来很少反映现实。假如我过去就了解我今天所了解的情况,我决不会根据档案去写有关梅特涅的论文。” 在复印机、电脑等现代办公设备出现之后,伪造文件、炮制谈话备忘录以掩盖真相等手段,更十分普遍地被官方所利用,使现在和未来的历史学家难辨真假。作者引用基辛格本人的话说,将来的学者将 “无从掌握标准,去辨别哪些是炮制出来作伪证的,哪些文件是真正指导决策的。” 书中披露,只要基辛格能发现秘密渠道,他几乎从来不在正式外交渠道里留下真实记录。例如,在有关 70 年代的美越巴黎谈判期间,基辛格经常要他的助手安东尼・莱克(现任克林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温斯顿・洛德(现任克林顿政府助理国务卿)就同一次谈话,撰写三四份不同内容的谈话备忘录,交给不同的阅读对象。有一次,尼克松给基辛格发了一份 “密电”,宣称将要恢复轰炸越南北方,然后在另一份密电中指示基辛格将上封电报的内容故意透露给谈判对手,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解密” 文件或未解密的文件尚且如此之不可靠,作者的采访对象说了多少真话,就更无法测知了。好在被采访者中,基辛格的密友和政敌兼而有之,可以对事实描述加以核对和比较。但无论如何,本书提醒我们,今后学者在判断什么是 “历史真面目” 时,必须慎之又慎。对于本书中许多有关个人生活和政治事件的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只能姑且读之。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了十多天,终于是读完了,本书像记事篇,反反复复在说明基辛格的处事风格,人生变化,家庭情况。   通过本书看到基辛格是个中产阶级人,是哈佛的老师,有多数情妇,为人谨慎圆滑,看人处事都有自己的一套,每个阶段都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身份角色能自如切换。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基辛格作风隐秘,又有变色龙的本能,令人摸不透他对任何问题的真实态度,也使得客观评价此人难上加难。在大事情上 —— 发兵柬埔寨,在海防港布雷,对河内的圣诞轰炸,1973 年中东战争期间对以色列提供补给 —— 与他直接交过手的人对他的真实感受和印象不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传奇人生

                对基辛格的第一印象是在学校学历史时的中美破冰,秘密访华,那会儿简单认为它是一位对中国友好的美国高官,后来就没有什么关注了。直到前段时间习近平主席会见百岁基辛格的新闻,让我对这位美国前国务卿的人生又提起来了兴趣,决定看一下这本传记。作者艾萨克森还是那么的直抵本质,对人物的描写,细节的掌控,让我在看书的过程中犹如在看一部小说,引人入胜,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也让我对基辛格的大半生和美国的政坛有了深入的了解。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对譬如像尼克松基辛格之类的美国最高层的真实描写,有褒奖,有批评,而且政坛高层之间的互相博弈、掣肘的描写有很多,丝毫没有遮掩,不仅看到了政治的诡谲,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值得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艾萨克森的全新力作,根据作者采访的基辛格家人、事业伙伴、多任美国前总统以及基辛格的老对手,挖掘了这位复杂人物的性格以及他所探索的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基辛格作为白宫的外交智囊,负责制定并推行美国的外交政策,主导一个超级大国的外交策略,即使在退出政界以后,仍以充沛精力活跃在世界舞台。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基辛格于 1923 年出生于德国,其童年和少年阶段在纳粹的迫害中度过。1938 年,15 岁的基辛格作为难民随家人迁往美国定居。1943 年获得美国国籍并应征入伍,再次回到二战中的德国战场。1947 年,他凭借政府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之后留校执教。1969 年离开哈佛大学,出任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开启了他的 “白宫岁月”,直至 1977 年。在长达 8 年的两届总统任期内,他作为白宫的外交智囊,负责制定和推行美国的外交政策,主导一个超级大国的外交战略。1977 年退出政界,但至今仍以充沛的精力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要锋芒显露,要保持克制

                      这本书的作者是沃尔特艾萨克森,也是乔布斯传的作者,书中对基辛格从出生到后来从政的很多细节进行了介绍。基辛格出生于大屠杀的年代和地区,这给他留下了一个后遗症,就是在日后他尽量避免暴露自己的任何缺点,这是他的个人信条,也是他的现实政治的基本前提,故而又是他对外政策的座右铭。基辛格在参军训练期间,也永远践行中庸之道,站队站中间,因为教官挑毛病总是从边上挑起。绝对不要锋芒显露,别人不认识你就无法挑你的毛病,所以按捺一下自己,不要一个劲的往前冲。基辛格的学习也很优异,他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学习成绩是全 A。他每天都会读一些专栏和时报,但是他会总结出自己的思路和观点,不会被编辑牵着鼻子走。在跟洛克菲勒对比时,基辛格说,我心智一流,但认人却只能到三流。洛克菲勒心智二流,认人却一流。整本书是一个大部头,后面介绍了非常多他从政期间的细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按需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艾萨克森的传记向来够劲。作为野心家政治局的基辛格跃然纸上,而书呆子小气鬼浪荡子的形象同样栩栩如生,“儿时惨遭不幸的人一辈子挥之不去的忧思抑郁” 常伴身边。基辛格的现实主义和今日的美国已经脱节,但不可否认,历史上有他的浓重一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阅读过作者写的《史蒂夫・乔布斯传》《埃隆・马斯克传》《创新者》。本书只对中美第一次会面的过程感兴趣,其它内容略过。 选择性阅读,选择性购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对一个不是世界 TOP 影响力的人士来说,写的太细致了,超出了一般阅读者的需求。这可能也是艾式的写作风格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走马观花般粗略地读了一遍,还是有很多收获的。首先,在快读完的时候,我忽然觉得我读书太没有效率了,不是说读得慢,而是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先大概的了解基辛格的背景和书的大纲。如果我这样做了,可能我就会带着问题来读这本书,效率自然会高很多。然后,我说说个人对基辛格的看法,他是个天才战略家和外交家,很多人可能都学不来,因为他最大的特点是才华,再加上他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的不择手段,对于目标的坚定信念等,是他成功的重要筹码。不过他对于追逐成功的做法过于功利,导致他招致记恨,也是他很多秘密被曝光后广受批评的原因。伟大的天才都类似,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大众的追捧是因为他的伟大功绩,而身边人却了解内情是多么龌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首先你要值得

                                基辛格传将基辛格人生分为三个阶段:草民阶段 — 政治精英 — 下野。草民阶段是基辛格作为普通人沉淀阶段。在人生的前 45 年里,基辛格完成了从德国移民到美国政府高级智囊的成长。这段独特的经历,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外交大师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基辛格积累和利用 “朋友圈” 的能力,其实是可以效仿的。基辛格在军队里认识克雷默时,两个人都还默默无闻。但基辛格敬重克雷默的学识和阅历,愿意向 “老大哥” 学习,老大哥给他指明退役后的方向;在哈佛,作为艾略特的弟子,具备全球视野以及建立大外交模型,并且通过导师以及学术圈链接了政治资源;作为邦迪助手阶段,看到了学而优则仕的榜样;效忠小洛克菲特阶段,他的忠诚让他收获到信誉,这为他后来获得尼克松的重用创造了条件。基辛格的四位 “贵人”,对应的恰好是人生最重要的四种 “养分”:有人愿意教你学识,有人愿意带你入行,有人愿意给你机会,还有人愿意对你投资。这四种 “养分”,哪一层都需要精心维护,都需要长远的眼光和反复权衡。白宫 8 年政治精英阶段,开始践行他的外交均势理论。跟苏联斡旋,越南战争,中美破冰,中东外交,(中间夹杂了一些狗血的八卦破圈)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格局大部分是按照基辛格的理论在落地。下野后基辛格基本不被政治派系重用了,活跃在商圈做咨询顾问,出书立说。他下野后,建制派依旧在在他的理论框架下建立世界秩序,但是在尼克松政府时得罪了太多的建制派,且作为德裔已经在当时法律下取得了最高政治地位(移民只能做到国务卿)。中国人民喜欢称呼他为老朋友,实际上他的核心还是通过离岸均势(起源于英国)策略保障美国的霸权。他通过有限战争理论和均势策略,对苏联进行战略围堵,最终苏联倒下。近些年,他依旧在防范中国崛起,前一刻他还大谈 “别与中国进行无休止的对抗”,后一秒基辛格就喊出 “亚洲不能出现任何一个霸主” 这样的论调。美国现在的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印太战略,核武器不扩散条约都是基辛格均势策略的落地。基辛格为啥在美国为啥社会风评不好?除了其爱出风头狗血八卦外,就是他这套理论面临较大挑战,已经开始失效。这套理论看似要寻求国际间力量的均衡,但其核心本质却是强调均势的形成需要一个中心均衡的机制,而这个机制只有超级大国方能驱动。美国现在内部两党分解,债台高筑,种族矛盾突出,外部俄乌战争,巴以冲突,红海危机,朝鲜半岛危机,南海危机,帝国秩序狼烟四起。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基辛格其人:由于年轻时作为犹太人在德国,经历了德国纳粹时期,家族中大部分人死于纳粹集中营。其自信而又欠缺安全感,虚荣而又脆弱,傲慢而又渴望被肯定,铸就了基辛格复杂性格的这些特点,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政治学术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最关键的就是他真的智商情商较高,一路被贵人赏识,深谙权术。大多数的普通人,心心念念的向上社交,遇贵人,其实都是伪命题。社交场合基于价值对等原则,如有贵人帮你,是因为你值得。伟大的头脑谈论想法,中等的头脑谈论事件,弱小的头脑谈论人。在基辛格早期,无社会资源,但是他有些一流的大脑,这是他崛起的关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还原一个真实的基辛格

                                  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基辛格传》一如他之前的《达芬奇传》、《爱因斯坦传》、《富兰克林传》和《乔布斯传》一样,总是综合全方位多维度的史料、文档或对相关当事人的采访,力图给大家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读完此书,凡钦佩基辛格的人必能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找到足以佐证其观点的资料,不欣赏他的人也会发现他有很多缺点。读完此书,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基辛格在本书出版后的几年内对艾萨克森一直不理不睬。沃尔特・艾萨克森所写的传记,不像凡・戴克爵士的绘画那样自带十级滤镜,而是像 “人肉照相机” 小荷尔拜因一样,连脸上的一道疤都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活久见

                                    有长度更有宽度的一生,“这一生,值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是著名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创作的基辛格传记全本。在本书的成书过程中,作者前后采访基辛格不下 20 次,并采访了基辛格的家人、前助理、事业伙伴、多任美国总统甚至基辛格的老对手,根据基辛格提供的诸多公开和私密材料,及不同的信息来源,以细腻的笔触全面讲述了基辛格风云变幻的传奇经历,挖掘了基辛格这位复杂人物的性格和他所探索的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主打真实,作者不愧是最强的传记写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983.Shipler, David. Arab and Jew. New York: Times Books, 1986.Sick, Gary. All Fall Dow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5.Sihanouk, Norodom, with William Burchett. My War With the CIA.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1973.Smith, Gerard. Doubletalk: The Story of SALT I. New York: Doubleday, 1980.Smith, Michael. Realist Thought From Weber to Kissinger. Baton Rouge: LSU Press, 1986.Smith, Richard Norton. The Harvard Centur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6.Snepp, Frank. Decent Interval.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7.Spengler, Oswald. The Decline of the West. New York: Knopf, 1928.Stern, Paula. Waters Edge.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1979.Stockwell, John. In Search of Enemies. New York: Norton, 1978.Stoessinger, John. Henry Kissinger: The Anguish of Power. New York: Norton, 1976.Sullivan, William. The Bureau. New York: Norton, 1979.Sulzberger, C. L. The World and Richard Nixon. New York: Prentice-Hall, 1987.Synnott, Marcia. The Half-Open Door.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1979.Szulc, Tad. The Illusion of Peace. New York: Viking, 1978.——. Then and Now. New York: Morrow, 1990.Taheri, Amir. Nest of Spies. New York: Pantheon, 1988.Talbott, Strobe. Deadly Gambits. New York: Knopf, 1984.——. Endgame.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9.——. The Master of the Game. New York: Knopf, 1988.Thornton, Richard. The Nixon-Kissinger Years. New York: Paragon, 1989.Tivnan, Edward. The Lobb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7.Toynbee, Arnold. A Study of Hist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 1957.Trager, James. The Great Grain Robbery. New York: Ballantine, 1975.Truscott, Lucian, IV. Dress Gray. New York: Doubleday, 1978.Valeriani, Richard. Travels With Henry. Boston: Houghton Miff lin, 1979.Viorst, Milton. Sands of Sorrow.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7.Walters, Vernon. Silent Missions. New York: Doubleday, 1978.Westmoreland, William. A Soldier Reports. New York: Doubleday, 1976.White, Theodore. America in Search of Itself.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2.——. Breach of Faith. New York: Atheneum, 1975.——. The Making of the President, 1972. New York: Atheneum, 1973.Wills, Garry. Nixon Agonistes. New York: Mentor Books, 1971.Wise, David. The American Police Stat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6.Witcover, Jules. Marathon. New York: Viking, 1977.Woodward, Bob, and Carl Bernstein. All the Presidents Me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74.——. The Final Day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76.Yergin, Daniel. The Priz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1.Zumwalt, Elmo. On Watch. New York: Quadrangle, 1976.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