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读懂中国社会本质的经典著作。

内容简介

全书由14篇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作者基于自己田野调查的丰富积累,用通俗自然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分析。

书中从中国社会的固守土地、缺乏流动性、村落的形成、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差异;一直到婚姻关系、团体关系、家国情怀、社会约束、法律与道德,等等,把整个中国社会的逻辑剥洋葱般层层剥开,直指核心。

读《乡土中国》,会让人有一种新的认识中国的视角:“乡土性”的视角。而当一个人具备了这个视角,就对于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书是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社会关系进行的一次根本性的总结,令人步步豁然,心生佩服。读懂乡土,才能理解中国。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读:理解乡土,才能读懂中国
  • 重刊序言
  • 乡土本色
  • 文字下乡
  • 再论文字下乡
  • 差序格局
  •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 家族
  • 男女有别
  • 礼治秩序
  • 无讼
  • 无为政治
  • 长老统治
  • 血缘和地缘
  • 名实的分离
  • 从欲望到需要
  • 后记
  • 附录:个人·群体·社会
  • 附:《乡土中国》初版首章影印本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2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都是这片土地养出来的人

    费孝通老先生在本书中,解释了中国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的来处。不同于其它同类的书籍,一提到 “国民性” 就是纯粹的批判,或嘲讽。费老他对中国人有踏实的了解,有敏锐的观察,有抽丝剥茧的犀利分析,却没有那种置身事外的态度,没有对 “你国人民” 的那种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他感同身受,却又不感情泛滥,始终保持着一个学者的理性,温润而坚定地诉说着一个个的理论。尤其值得推荐的是,关于中国与外国的婚姻大局观之差異,帮我构建了对于中国人人情世故的框架,真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乡下人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乡村正在逐渐消失,一代代的乡下人进了城,乡村的教育也随即转移到城市,留下的是一户户空院落。      乡村教育的大力推行,为乡下人打开获取知识的大门,为乡下儿童提供同等的系统教育,也为他们增加跃迁的机会。      随着乡村的消失,未来的乡村和乡下人可能会发生质变,也许会有新的 “乡村教育”,但对于乡下人已经不再重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震撼到赞叹

        这是第二遍读,书本来很薄,语言也平实好读,很容易就再读一遍。但是确切而言第二遍的收获不是十分大。第一次读时,只是对熟人社会、差序格局产生的震撼,好似当头棒喝,醍醐灌顶。这次读,前面了了,觉得时代变迁太快,中国乡土社会的影子越来越模糊。倒是后记留下印象颇深,认真研读,对费老的学术生涯思想形成与转变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对其谦虚的治学精神大为赞叹,因其始终自谦,始终向学,所以才有此成就。因没有社会学理论基础,对于费老的阐述理论也没觉得不好接受,第一二种理论可以结合来看,社会自有系统,但是人的主观能动和改造作用亦不可忽视,道理不难,中学课本里就已经传输到位,但是再深里探究就不能了。能看懂和能深入思考,乃至于继续研究那就是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不能同日而语了,毕竟隔着行业界限。我期待着,什么时候再一次翻看此书,第三次会否有更加深切或者说是升级般的体悟,或者这样的路子不对,而应该再看看其他社会学的著作,相互启迪,相互印证,方好。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果麦文化

        果麦文化传媒成立于2012年7月。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提供图书、电影、互联网文化产品等“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