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23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中国美食简史

    扶霞以一个类似于上帝视角来书写中国美食历史。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英国人详讲中华美食

      自从 单向 144 小时免签给西方等国家,几百万的普通民众来中国旅游,亲身体会中国是什么样,在现在媒体完全普及下沉的时代,信息会汇聚出真相。虽然本地人并不需要外国人的评判,但他们的评判很多是本地人认为理所当然而忽视的地方,作者扶霞是难得对中国饮食文化热爱,并有很深研究,并且有实操和对比品尝的英国人,早期的作品写的生动有趣,这部书写的专业。对比过中外饮食才能明白中华饮食的可贵和未来可能式微,游牧民族的饮食已经工业化,在食品工业发达的情况下,个体家庭因为不用考虑浪费,因为任何原材料已经被分门别类的处理好了,边角料不用自己想办法处理,现代人最稀缺的是时间,节省时间的烹调方式越来越受欢迎,这样西方和日本的饮食方式会更受欢迎,普及的冷藏设备和全球快捷的冷链运输,可以让世界各地的人很容易拿到和负担完整和新鲜的食材,简便快捷 “健康” 的饮食方式越来越受欢迎,全球的身材焦虑,也让 “饕餮” 吃货不受欢迎,现在短视频流行,为了出镜,油腻要被淘汰了。中餐和西餐最大的区别是更多的复合味道,而这些复合味道是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属于农业社会的手艺活,属于不惜工本的繁复,本书有很好很专业的介绍,传统中华饮食如同中文书法,可以不会做(写)要懂得欣赏,从这点出发,本书值得一读。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君幸食:请你来吃饭,吃好喝好啊

        本书作者扶霞・邓洛普,这位深谙中国饮食之美的英国友人,其饮食观念的转变堪称一段佳话。初抵中国留学,20 世纪 90 年代的扶霞曾对松花皮蛋心生嫌恶,甚至戏谑 “中国人啥都吃”,然而,这份初时的偏见很快便在中国美食的魔力下烟消云散。她被中餐的博大精深深深吸引,不仅投身烹饪学校,接受专业厨师培训,更化身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热情传播者。我对作者的了解,始于其畅销作品《鱼翅与花椒》。这部充满温情与趣味的书籍,以一位英国女性的独特视角,细腻记录了她在中国的饮食探索之旅,从初识的陌生与排斥,到后来的热爱与推崇,最终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坚定推广者。作者的笔触不仅限于味蕾的享受,更延伸至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她陆续出版了包括《鱼翅与花椒》、《寻味东西》在内的多部力作,而最新作品《君幸食: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更是其深耕细作的结晶。与《鱼翅与花椒》相比,《君幸食》在保留对美食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探讨 “怎样吃” 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一转变,恰似个人兴趣发展的自然轨迹:从初识的感官震撼,到深入骨髓的文化探究,作者以笔为媒,引领读者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中餐盛宴。谈及 “吃”,作者的文字总能精准捕捉那份令人垂涎的感官体验。无论是 “笃笃笃” 的切菜声中鸭子被精细分割的场景,还是五花肉烤至金黄酥脆、整鸡铜光闪耀的诱人画面,她的描述细腻入微,令人仿佛置身其中,回味无穷。这些细腻的描绘,无不见证了扶霞作为资深吃货与美食探索者的深厚功底。历经三十余载,作者对中国饮食的热爱与理解已远非当初。如今,她的兴趣已转向那些更具 “中国特色”、对 “外国胃” 而言或许更为挑战的食物。她乐于深挖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享受每一次味蕾与文化的双重盛宴,展现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无限热忱与深刻理解。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似是而非的中国菜:糖醋肉球 1994 年,我拿到四川大学的留学生奖学金,赴中国旅居。表面上看,我是去成都追求学术深造的,但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对美食和烹饪产生了比其他一切都要浓厚的兴趣。到川大之后,我很快 “放弃” 了学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当地美食轻松闲适的探索中。完成大学学习的一年后,我留在了成都,当地著名的四川高等烹饪专科学校(四川 “烹专”)邀我入学 —— 我欣然接受。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共赴一场美食盛宴

            🌿 花 6 个半小时读完这样一本令人食指大动的好书,真的是超级惬意。阅读一本美食的书,真的超治愈。🌿 喜欢扶霞,始于她最早的那本《鱼翅与花椒》。很惊叹于一个外国有人如此了解中国的美食,并且用心去体会它们。🌿 看到后记中,译者说她了解的很多东西,咱们作为本国人都没有认真去探讨过。有时候可能是因为是陌生的东西,所以去了解的时候,就跳脱了之前知识的束缚,反而更能够很快地,爱上新的事物。🌿 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是时不时的流口水,因为发现这些美好的食物,在扶霞的笔下,写的色香味俱全。特别是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有自己独特的美食。在了解的时候尤其有趣。🌿 也让我们更想去感受行万里路,吃遍所有美食的美好愿望。🌿 非常推荐这样一本好书 “君幸食” 就是邀请所有的人来品尝这些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读起来,既温暖又快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活着是一团火,食物是火源泉,大自然的美妙,人类的巧手,一代又一代的发现叠加优化再优化。东西南北中,习俗不一样,演绎出各具特色和风味。人家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一句 “吃了吗”,一句 “吃饭啦”,会心一笑,都懂了。清淡与麻辣、平静与波澜,百种滋味,才成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致也可以很简单

                好几年前,下班后请一朋友陪买衣服,一个专门销售男士服装的专卖店,当朋友还在为是不是给家里人买件衣服准备挑选一下的时候,我已经让店员打包好衣服准备付款了,朋友看到我的付款小票上两件一模一样的衬衫的时候笑得不行,衣服在我的身上纯粹是保暖御寒或者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遮盖作用。 我曾经以此为自豪,在穿衣服上奉行极致的简单化,之所以同样的衣服买两件是夏天的时候刚好可以穿一件洗一件,我似乎不需要考虑阴天下雨衣服不干或者恰好出差了,不过这样的状况似乎也没出现。自豪的原因是网上关于一帮大佬的穿戴,以及某些号称为精英的饮食,总之一句话就是能怎么简单就怎么简单,仿佛这样才算是对得起自己头脑里所接受的一切。同样的对于饮食,我也经常自诩为好养,只要是吃到嘴里毒不死的都可以是我合适的饮食,一碗面或者一碗肉,都是填饱肚子的良好食材,一百块钱一斤的鱼和五块钱一斤的鱼端到我面前估计也没什么区别,至于哪种食物或者烹饪中蕴含了哪种高深的道理,呃,对不起不懂,陶安梦忆的精致总是不能引起我的共鸣,虽然出于某种追风,案头上有一本,且借助着电子词典读完了,治大国如烹小鲜,好吧。 直到读了扶霞的鱼池与花椒以及本书,忽然想起一句调侃马云的话,有的人穿布鞋是朴素,有的人穿布鞋是寒酸,每天吃着中国饭却对中华美食了解甚少的我显然是那个寒酸的穿布鞋的。 吃分很多个层次,能窥探到其中奥妙再返璞归真是一种境界,也只有高级的食客能品味到其中的差异。 不过我似乎没把吃这事儿说清楚,面对旁征博引的作者只能感叹我们对自己文化饮食了解以及理解的浅薄,所以,还是强烈建议读一读原书,借助他山这个石,看一看自己身边的那个玉,或许有更不一样的感觉。 精致也可以很简单的,不先得精致。

                  转发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知道君幸食三字的意思和来源吗

                  扶霞的这本书让我大为感慨,阅读的过程中也几度怀疑自己是否是中国人。那些吃进肚里的中餐,原来还有那些我从没听过的文化内容。我想怪味雨珈的译后记,足以代我说出了所有的感受,相较于扶霞之前的书偏重于趣味性,这本书更注重挖掘饮食文化,有一种钻研的体系感,读的时候让我内心不时泛起敬意。那些有趣的知识,也忍不住在饭间与人分享起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阅读扶霞的这本 “君幸食” 不仅有视觉的享受,更有味蕾的冲动…… 上周末去广东珠海和中心,细心地品味粤菜的精髓。头一次把菜名,过去未曾吃过的珍稀菜肴一一记录在手机里,待日后慢慢地回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这写的是什么啊,读了 30 多页根本没办法读下去啊,一样是写吃的,陈晓卿老师的《吃着吃着就老了》不知道高明多少倍,翻译水平也有限,如果是原版的话估计我能读 50 页,不能更多了不知道这样的书有什么必要翻译成中文给中国人看,唬唬没来过中国的老外也就算了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此书浸透了对中国饮食、中国人民、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历史的渊博知识和深厚情感。幸会幸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说明白外国人看中国菜的书

                          是一本对于喜欢中国美食想去了解中国美食的好书而且是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来看这些传统的、新晋的、回归传统的中国菜不单能把一些我们作为中国人习以为常而忽略的细枝末节说明白,还能以一种非常包容的心态将海外中餐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更能将中国菜和其他著名的西方菜系做了对比和中国菜在世界舞台上的历史变迁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美食类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一本书都很棒 看得人无比神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字盛宴 一部精彩纷呈的美食史诗

                              扶霞表示,这本书可以说是花了 3 年,也可以说是花了 30 年的时间写完的。说到扶霞的其他两部作品:《鱼翅与花椒》更多的是关于扶霞作为一个年轻人来到中国留学从而开始研究中餐的经历,里面描述了她在中国各地吃来吃去的个人经验;之后的《寻味东西》是多年来扶霞为各大报刊杂志供稿的文章合集。而《君幸食》则既有个人的故事,又有非常深度的思考,还有很多学术研究的专业内容,更是扶霞 “写给中国美食的情书”。如果硬要说这本书有什么缺点 —— 那一定是太 “下饭” 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吃货” 对食物的充满真爱的描写,最能勾另一个 “吃货” 垂涎三尺。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美食的了解,不仅局限于口味,竟然还可以涵盖广博的历史与文献,这样的爱让人感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与《鱼翅与花椒》相比,扶霞笔力更纯熟,但是没那么好笑了。作者没变,译者也没变,唯一变化的是,从主要写四川美食变成写整个中国的美食,所以我猜,还是四川话比较好笑,哈哈。可以看出来,扶霞是真的爱中国,对于很多中国政治敏感词全部用的尊称。我经常说,看字里行间,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真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君幸食:请你来吃饭,吃好喝好啊!

                                    相比扶霞前两本美食系列,《鱼翅与花椒》是诙谐幽默,令人捧腹的中华美食历险记;《寻味东西》更贴近一个外国人视角下关于中餐的美食杂谈;这本《君幸食》读完后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扶霞竟能从一道道广为人知菜肴入手,牵连出背后根系于此的中国文化。现如今的国际局势下,真希望有更多扶霞这样的中国通,怀真诚的热爱,讲动听中国故事!伴随着扶霞的笔触,这趟美食之旅遇到了很多 “老熟人”- 伊尹、李渔、袁枚;也结识了几位 “新朋友”,比如张翰和束皙。真是美好的一段旅程,读书真是一件幸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鱼翅与花椒》认识扶霞,然后读了《川菜》《鱼米之乡》《寻味东西》,再到这本《君幸食》。相比前几部书,本书更为严谨一些,还包含大量学术研究与人文思考。从 “中国菜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吃中国菜?如何欣赏中国菜?”...... 扶霞汇集了她三十年来的中餐历史和实地研究,写出这部《君幸食》。PS:“君幸食” 一词来源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狸龟纹漆盘,食盘内云纹间隙处朱书 “君幸食”,即劝君进食、“吃好喝好” 的意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上个礼拜天的时候准备去吃茶餐厅,在去的路上正好在听这本书,刚好听到在讲叉烧的那个章节,中午特意点了叉烧,感觉味道又不一样了。除了陈晓卿老师之外,这个英国作家也是我挺喜欢的美食家。我好像渐渐的对于吃这件事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整本书令我感悟最深的地方,是在讲吃熊掌所连带的道德感的部分。书中说的很精彩很到位,却也让我内心五味杂陈。虽然我没有吃过,但是多少对于食客的心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推荐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给中国美食的情书

                                          扶霞是美食作家,也是重度中餐爱好者,研究中国烹饪和中国饮食文化 30 年,研究越深入,她越热爱博大精深的中餐,《君幸食》就是她写给中国美食的一封热忱的情书。从一道道美食入手去探讨中国饮食背后的历史、传承、食材、技法、哲思、理念,绘就一幅精彩绝伦的中国饮食文化图,让对中餐习以为常的我们重新了解自己的餐饮。从蜜汁叉烧谈到中国开始用火烹饪饮食的历史;从白米饭讲到中华文明和国家的起源、主食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从苦瓜排骨汤讲到中国饮食里药食同源的养生理念;从火焖鞭笋讲到中餐对食材的原产地和时令性的重视;从东坡肉讲到中国人最爱吃的肉类 —— 猪肉;从土步露脸谈到中餐注重口感的特性;从鱼生谈到中餐重视刀功的特色;从慈母菜谈到中国人喜欢用食物表达关爱的传统…… 从周公的《周礼》到老子的《道德经》,从孔子的《论语》到屈原的《招魂》,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到谢讽的《食经》,从林洪的《山家清供》到袁枚的《随园食单》,扶霞从中国古籍中旁征博引,勾勒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脉络,气势磅礴,激荡人心,不禁感佩她的用心与专业。读这本书是一次特别愉悦的体验,扶霞描绘美食的语言细致又生动,令人垂涎,好几次看到书中美食片段都要咽咽口水,还会去查菜谱,看看做法。这不得不提这本书的译者何雨珈,她是扶霞的长期译者,翻译了扶霞的每一本书,被扶霞称赞 “赋予了中国读者心中的‘扶霞之声’”。为翻译这本书,她查阅了大量资料,确保扶霞讲到的典故、引用的原文、提及的人与事件准确,她的译文流畅自然、富有美感,为这本书增色不少。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段话:“如果生活泛若不系之舟,食物可以成为锚,在遭遇幻灭时成为避难所,在承受压迫时提供自由与创造的方寸之地,成为人生的慰藉。” 作家毛姆说过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其实美食也是这样的存在,它们给平常生活增添了许多滋味,不仅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还能抚慰人的心灵。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