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9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套路很重要

    不错,易读实用,听书也有不错的解读,把简单的道理讲透了,有详细的案例分析。总结起来就是好习惯很重要,学习工作就是形成有效的习惯(套路)1. 环境很重要,环境给人心理暗示,改变习惯先要改变环境。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 适当的重复练习,成为下意识。3. 适当奖励(可见明确的目标)。习惯存在于我们的无意识之中,是我们的第二个自我。我们每天有 43% 的时间不经思考就行事,这意味着我们几乎有一半的行为都是由无意识推动做出的。然而,每当我们想做出一些改变时,我们就会转向有意识的自我,试图依靠意志力。意志力能为我们做的事情是有限的,也难以持续。本书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形成习惯,不用在内心做斗争就自动去做正确的事,改变才能轻松而持久。如何让一个行为真正成为习惯?最重要的是,你需要理解 “摩擦力” 这一概念,减弱阻碍你成长的摩擦力,意味着调整环境,做好全面准备,减少意识的介入,让好的行为自然、顺利地发生。你真正需要的并非不断鞭策自己,而是把自己交给无意识中的第二个自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习惯心理学:如何实现持久的积极改变》

      习惯具有超乎你想象的力量,让你能够不思考就直接去做。让锻炼成为习惯,意味着你无须在每天的某个时间,反复鞭策自己,让锻炼的念头战胜偷懒的念头。事实上,意志力和自控力只能帮助你做出一次性的决定,要让改变坚持下去,你需要的是让它真正成为习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好习惯成就你

        有启发 7 句话:1. 跳过纷扰的思想斗争,撸起袖子直接行动,这就是习惯存在的意义 2. 习惯之链的力量很弱,因而我们往往感觉不到,但当我们感觉到时,它已是牢不可摧 3. 习惯指的不是行为本身是什么,而是你如何执行一种行为 4. 一旦我们服从于我们的习惯,我们的思维便可以自由地去完成要求更高的任务 5. 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错误论断 6. 分心只是一个契机,让有韧性的习惯得以浮出水面。如果我们有能力对其施加控制,也许我们会选择抑制这样的习惯 7. 习惯是双向的,它们实现了我们的目标,也变成了我们的目标重点整理:1. 习惯是在无意识中推动你行动的第二个自我,它具有超乎你想象的力量,让你能够不思考就直接去做 2. 事实上,意志力和自控力只能帮助你做出一次性的决定,要让改变坚持下去,你需要的是让它真正成为习惯 3. 让自己具备持续做一件事情的能力,3 个核心的心法步骤:营造环境,降低摩擦,给予奖励 4. 跳过纷扰的思想斗争,撸起袖子直接行动,这就是习惯存在的意义 5. 如果我们的无意识反应总是好的,我们的习惯和目标就会是一致的,我们也就不需要依靠意志力 6. 塞缪尔・约翰:习惯之链的力量很弱,因而我们往往感觉不到,但当我们感觉到时,它已是牢不可摧 7. 习惯指的不是行为本身是什么,而是你如何执行一种行为 8. 我们意识不到自身隐藏的习惯,还因为有意识的自我经常居功自傲,把我们察觉到并认为好的习惯归功于自己 9. 一旦我们服从于我们的习惯,我们的思维便可以自由地去完成要求更高的任务 10.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仅仅知道是不够的,我们一定要运用。仅仅想要是不够的,我们一定要行动 11. 脑力劳动太耗神,成本过高,要想长期改变行为,习惯才是关键 12. 马克・吐温: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错误论断 13. 自我控制一般通过养成和打破习惯来实现。因此,自我控制主要通过建立并维持稳定的行为模式来发挥最大效用,而非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 14. 塞缪尔・贝克特:习惯是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妥协 15. 学会原谅自己,然后通过改变生活环境,让生活变得更容易。设置障碍、挑战自我不利于习惯的形成。通过负隅顽抗来形成习惯并不值得骄傲。消除阻力,设置正确的驱动力,让好习惯慢慢融入你的生活 16. 习惯所需的重复次数可能会因为你为自己设计的每一个环境而减少 17. 在一个有意布置过的环境中,你可以将简化思考过程变成好事,让自己的第一选择始终是最好的选择 18. 习惯来自重复,行为产生更多的行为,此外习惯再无更复杂、更稀有或更特殊的来源 19. 托马斯・爱迪生:我这辈子没有工作过一天。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兴趣 20. 环境会让你形成习惯的道路更加通畅,重复则会启动形成习惯的引擎,但是,如果你一开始的努力没有得到一丁点儿奖励,你就不会往习惯的道路上多迈进一步 21. 当某些行为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比神经系统所期望的还要多的快乐时,我们会从中学习到行为与奖励的关系,并形成习惯 22. 变化可能是习惯性自我的敌人,但变化也是生活的调剂品 23. 你不能只是凭着习惯行事。我们最好将习惯性生活视为解放思想和注意力的助手,让我们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在别的事上 24. 约瑟夫・戈尔茨坦:如果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坚持下去 25. 当环境中的习惯信号消失后,我们就无法继续自发做出习惯性行为。这时,我们只能做出有意识的决定。我们愿意改变,有时我们甚至发现改变是件好事 26. 在幸福的婚姻中,习惯的中断可以重新唤起被时光流逝隐埋的浪漫亲密,发挥重燃亲密的魔力 27. 要减弱这种喜欢,我们只能形成新的习惯,通过重复,让新习惯变得令人熟悉且自在 28. 不幸福的夫妻会习惯性地进入具有破坏性的恶性循环,即使有心避开也会无意识地继续下去 29. 习惯的中断确实会破坏现状,但是有破坏就会有创造,而且你拥有完全的主权,去重塑被破坏的生活 30. 当你感觉压力大的时候,习惯就是你的安全港湾 31. 心理疲劳就像压力一样,强化了习惯的作用,反映了有意识思维的能力是有限的,习惯性行为是顽固的 32. 分心不是对认知能力的考验,也不是一个人反复无常的标志。分心只是一个契机,让有韧性的习惯得以浮出水面。如果我们有能力对其施加控制,也许我们会选择抑制这样的习惯 33. 习惯是双向的,它们实现了我们的目标,也变成了我们的目标 34. 仪式带给人掌控感 35. 如改变周围的环境,激励自己去进行有利于实现长期目标的行为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无意识的自我:习惯的力量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上班的时候,自己还没有睡醒,但是等回过神来,不但人已经坐在了工位上,而且已经把今天的工作做了一大半了?我们很久没有说方言,或者骑自行车,但是等我们开始做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好像有自我意识一般,自己行动起来了?而在这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我们的习惯性自我。我们并不容易意识到这个习惯性自我的存在,但是它确实是我们生活中极大的一部分。这部分有多大呢?日常生活中,习惯性行为占卫生行为的 88%、工作行为的 55%、体育锻炼的 44%,在我们休息放松中,也占 48%。换句话说,我们生活中有近一半的动作其实是无意识的自我在掌管,处于一种自动驾驶的状态。我们有意识的自我其实只觉察到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管其中和自己目标一致的叫做好习惯,不相符的叫做坏习惯。在过去,因为意识不到习惯性自我的存在,我们常常会把它的作为归结到有意识的那个自我身上,比如我们可以轻松地坚持做某件事,我们往往会觉得是自己自律。而如果自己没有坚持下来,就会觉得是自己自律性太差,抵御不住诱惑,无法做到对自己的有效控制。实际上,大多数非常自律的人啥也没有想,他们就是在自动驾驶,和无意识吃薯片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并不是更努力,而是更擅长与另一个自我合作。
          为什么习惯让人改变自我控制的关键是建立稳定的行为模式,养成好习惯,重要的是习惯两个不同的自我有意识的自我,有选择做决定无意识的自我,完成重复性的工作学习开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开始新手上路的时候,很多人感到非常紧张,感觉自己时刻处于生死边缘。每次出去练车都特别紧张。但是慢慢熟练之后,很多老司机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开车。这就是两个自我之间完成了交接,把开车这项任务从有意识的自我交接给了无意识的自我。习惯是习惯性自我运行的结果生活中近一半的动作都是无意识的自我在掌管,处于一种自动驾驶状态实际上,大多数非常自律的人啥也没有想,他们就是在自动驾驶,和无意识吃薯片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并不是更努力,而是更擅长与另一个自我合作。实现自我改变需要两个自我形成有效的相互密切配合协作要想实现长期有效的改变,需要借助习惯的力量养成习惯的实际方法构成环境重复本身的重要性没有说得那么高。养成习惯最重要的是环境,我们搭建好了一个合适的环境,就像是固定好了习惯的跑道,重复要做的只是在这个跑道上不断调整,不断打磨的过程因为我们的习惯性自我,就是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的自动反应。1. 对不想要的行为增加摩擦力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感受到的不方便,被称之为 “摩擦力”。我们培养习惯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控制我们的环境,挪开一切可能阻碍我们养成习惯的摩擦力,争取做到想都不想,就可以开始做自己要做的事情。比如说如果有一个人不想做饭,觉得准备食材,烹饪之后还要洗碗非常麻烦。给出的建议是,提前准备食材,收拾餐具。并且一吃完立即就去洗碗,不要积压在水槽里。这样一来,养成自己做饭的习惯会容易一些。2. 对希望拥有的行为提供驱动力环境不仅可以提供摩擦力,阻碍我们的坏习惯,还可以提供驱动力,来塑造我们的行为。比如我们在图书馆或者咖啡厅的时候,就更容易静下心来读书。场就是包含大量线索的环境,这些行为的线索会刺激你作出特定的行为。比如我们到了卧室就想睡觉,到了办公室就想工作,到了餐厅就想吃东西。如当我们开始在熟悉的环境中做重复的动作,我们就很容易切换到联想回路,也就是习惯性自我的模式。这样做的好处很直接,那就是节省能量其实有意识的行动是非常消耗能量的,因此我们的大脑中会将相当部分的重复性工作交付给习惯性自我去完成。这样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下决心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往往很难长久,这相当于是让我们长期处于有意识的状态,能耗太高,遭到了我们身体的抵制。提供奖赏给特定行为奖励反馈对行为奖励需要及时很多人都知道,我们作出某个行为并且受到奖励之后,我们的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让我们感到非常幸福和愉悦,之后就会更多地重复这个行为。如我们现在很多人拿着手机放不下,就是因为手机提供了不确定性的奖励。每次我们拿起手机,都不知道会看到怎样的内容正是因为我们不确定自己什么时候会在手机上收到什么内容,所以总是会忍不住拿起来看看。我们是否养成一个习惯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判断标准,那就是,没有奖励了,我们依旧会继续这个行为,那么这就说明,这个行为已经成为一个习惯了。不断重复形成习惯需要调整环境和奖励确保自己不断重复特定的行为直到这个行为成为我们习惯性自我的一部分持续的进步,是我们很多人的愿望。虽然个人意志确实可以帮我们作出一些短期的改变,但是如果我们想作出长期的改变,个人意志的作用就没有那么明显了。在我们平时有意识的自我之外,还有一个无意识的习惯性自我,负责处理重复的事务。而一个人要积极地作出持久的改变,其实需要调整习惯性自我的行为模式。换句话说,长期改变的关键不是意志,而是习惯。如何养成不看手机好习惯比如我现在特别喜欢看手机,隔段时间就会忍不住看一眼,那我应该如何养成一个不看手机,专心工作的好习惯呢?首先,我看了看自己的环境,我发现自己常常一个人独自办公。这样的话,一旦开始玩手机,根本停不下来。所以我应该首先,让自己去一个人比较多的地方和大家一起办公。这样一来,我就可以有一个环境上的压力,而且我在那里办公,只做和工作有关的事情。这就首先把我和之前的环境完成了切换。但是这样还不够,我需要给我玩手机这个行为增加相应的摩擦力。比如每次我掏手机都特别自然,那么我可以穿一条带拉链的裤子,或者把手机放在包里,让我每次拿手机的时候,都会更加不方便。这还不够,比如我很喜欢上微博看各种新闻和八卦,那么我可以卸载微博的 App,转而使用浏览器,这样我每次打开微博,又会增加额外的步骤。这样还不够,我会用手机看时间或者检查工作群,看看有没有值得关注的事情。那么我可以买一块机械手表,用电脑登录工作群,这样一来我就没有了非要打开手机的理由。但我还需要给自己设置一个奖励机制,我想到的办法是每次想要玩手机了,就去给亲戚朋友打电话。平时没有时间去关心他们的生活,现在每次有了玩手机的念头,都去跟他们打电话。一方面,这会进一步增加我玩手机的摩擦力;另一方面,每次和人聊天,我也不知道会收获到什么,可能经常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就构成了一个不确定性的奖励。结语养成一个好习惯的三个建议分别是构建环境、给我们不想要的行为增加摩擦力、为我们想要的行为提供驱动力。我们要给想要的行动提供奖励,并且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我们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发生改变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那就是不断地提升我们行为的下限。大公司会在内部不断强调流程和规范,一个专业的运动员会去不断地重复基础的训练,不是因为这样做会让他们超越自身的极限,而是尽量确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去犯低级错误。我们一般称高上限为天才,而称高下限为专业。天才不可求,而且因为我们精力、体力、创造力的制约,我们的上限往往会在某个年轻的时候迎来自己的峰值,然后不可逆地开始下降。但是提升下限却是一个我们可以不断优化,不断提升的过程。愿我们从今天开始,日拱一卒,时光,不辜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果时间有限,建议先读《福格行为模型》

            那些看起来自律的 “家伙”,只是他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用靠意志力去做出某些行为。如果你没有养成运动的习惯,一定需要耗费很大的意志力和能量才能换上衣服开始跑起来。通常无法持久坚持。想让自己养成运动的习惯,然后你就不需要靠意志力就能每天 “自动” 跑起来。这才是自律的真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咬着牙,或者愉快的,阅读华章出版的优质书,这就是一种好习惯。拥有好习惯,要减少摩擦力,戒掉坏习惯,分段增加摩擦力。关键词:环境,重复,奖励,稳定,全面准备 1. 环境会让你形成习惯的道路更加通畅,重复则会启动形成习惯的引擎,但是,如果你一开始的努力没有得到一丁点儿奖励,你就不会往习惯的道路上多迈进一步。2. 不管失败多少次,我们必须不停地寻找,才能找到食物、水和配偶。不管成功的机会有多渺茫,多巴胺会激励我们一直寻找下去。3. 将新的行为与现有的信号联系起来是养成新习惯的有效方法。新的行为很快就会自动化,你只要更上一层楼即可。4. 通过控制自己来改变行为不如改变环境那么有效。即使同样有效(事实并非如此),控制行为可不是一件轻松的小事,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时刻与欲望做斗争,必须永远保持警惕,痛苦地克制自己不去做那些一直萦绕在脑海中的事,还必须不停地泼自己冷水。5. 我总是选择和能够激励我实现长期目标的人做朋友”,或者 “当我工作或学习时,我总会刻意寻找一个不会让我分心的地方”,以及 “我会避开那些可能诱使我做出不道德行为的环境”。这些人懂得环境暗示的力量,从而让自己很难去做出不好的行为。他们意识到,只要控制了环境,也就控制了行为。一旦明白了这一点,就更容易养成好习惯。那些自控力弱的学生并不怎么认同这个说法。他们不曾尝试借助正确的外部力量,去激励想要的行为,阻碍不想要的行为,从而让自己活得轻松些。7. 你通过以下方法搭建了习惯形成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1)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每周一个晚上,下午 6:30);(2)减少摩擦力(以你自己为驱动力;一开始时自己做饭和收拾,以消除各种约束力);(3)给出席聚餐的家庭成员一定奖励(在聚餐时准备每个人最喜欢的食物,允许孩子们邀请朋友参加家庭聚餐);(4)重复组织家庭聚餐,直到它变成一种习惯(即使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抵制)。8. 假如你发现自己身处一艘不断漏水的船里,换一艘船可能比填补漏洞更加高效。——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越来越多的书籍证明,好习惯不是靠意志力养成的

                减肥、戒烟、学英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无法完成的 Flag,最起码,我不行。在很多人看来,我算是很自律的一个人了,可刚才那三样,我毫无信心自己可以完成。当然,我不抽烟,不存在戒烟的问题,但那也是因为我知道自己做不到,所以从小就不抽烟,不喝酒,不玩网络游戏,工作后,甚至连单机游戏都戒掉了。因为躲开它们远比戒掉它们容易的多。减肥之所以戒不掉,是因为我无法放弃自己的饮食习惯。其实作为有糖尿病和通风的我来说,很多事物都是忌口的。我自己心里明镜似的,知道哪些东西吃完对自己身体不利,可我就是无法忌掉它。因为这不是一段时间的突击,而是一生的改变。作为一个从下吃肉长大的孩子,在四十岁时就忌口不再吃肉,那即使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这就相当于是一道选择题,一面是把你关进监狱,从此苦修的活着,兔子怎么吃你怎么吃,然后可以延年益寿,活到 99。按我现在 42 岁算,也就是还有 47 年时间苦哈哈的活着。这苦日子的时间比我从出生到现在还要久。而另一面是饮食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病情也确实在慢慢的恶化。也许活到 60 岁身体就不行了。活不过 65 岁。那么我还可以享受口舌之欲 20 年,然后悲催 5 年后离世。这两个选项,在你 42 岁这个档口,你怎么选?我不是圣人,再没有面临刀架脖子的局面时,我自然会选择后面那个慢性毒药。先不要指责我,换你你作何选择呢?何况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这两个选项。我虽然忌不了口,但我可以尽量锻炼身体,维护心肺功能,保持开朗的心情,尽力使自己这短暂的生命活的开心精彩一点。万一到 60 岁,我没变的那么惨,那多活一天就赚一天。之所以举这个极端的例子,其实是因为今天读的这本书《习惯心理学:如何实现持久的积极改变》。如果你内心的价值观并不认可改变后的生活,那什么方法也无法令你改变。即使你凭借意志力坚持的再久,也会因为生活习惯、认知理念没有改变而功亏一篑。而真的想要养成好的习惯,这本书给你介绍了非常科学的方法。只不过如果你知道了这些道理,却不作出任何行动,那也没有任何意义。这本书同过大量的案例论证了好的习惯养成靠的不是意志力,而是通过改变环境、重复操作和随机奖励三个条件的改变来养成。而我对这三个条件里最认可的就是环境改变论,因为这个我亲测有效。2012 年,我开始了自由职业的生活。没有了固定的上班打卡的限制,而在我的大学同学留在北京的也不在少数。每周或者每半个月我们就会聚一次。彼此互换信息,彼此合作干活,一起吃吃饭,打打牌,增进一下同窗情感。那美好的生活一直持续到 2016 年我彻底的离开北京,回到大连。在北京时,我们一直维持着一个爱好,就是打德州扑克。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参加牌局者的确定,一度我们打的异常正轨,有周赛,有月赛,有排名,有奖金,还有年度大奖。即增进了同窗的友情,又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那真是一段美好的岁月。然而,随着离开北京,这个习惯就中断了。我不是没做过努力,我曾一度的想在大连也组织起类似的活动,可试了几次,无论是同伴的生疏,还是底层的素养,都使得最终牌局变了味道。当然,和新的这群好友我们找到了另一个可以共同娱乐的项目 “狼人杀”。在我又一次离开大连,闯荡上海后,这个习惯也结束了。而来到上海后,我那些结余出来的时间,全用来读书和画画了。这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我每天的更新。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件事,你无论怎样设定计划,凭借意志都无法养成习惯,改变你的生活。那么很有可能是那个环境不适合你这个习惯的养成。比如前面提到的学英语的 flag,在大陆我生活的这个区域,没有一丝它存在的必要。这里我特指的是 “口语”,其实随着英文版软件的使用,翻看英文网站的教程,我对英语的辨识能力其实是在稳步提升的。但是在我生活的环境里真的是一点可以应用口语的环境都没有。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我换到了一个没有中文的环境,无论你出去购物,上饭店吃饭还是在单位和同事交流,那么你对口语的需求马上就成数量级般的增加。那么无论是重复,还是因为听懂了而反馈给你的奖励,都会使得你马上开始习惯用英语交流。那么这种习惯的养成,根本不需要你的意志力。明白了吗?所以,当你再有想要改变自己的习惯,调整自己的行为时,先思考一下,你要怎样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怎样重复自己做的事情,以及如何获得有效的反馈。关于后两点,建议大家阅读原书。还是那句话,读书只是让你明白很多道理,如果没有行动,无法改变,那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颠覆了对习惯的认知

                  从事销售管理工作很多年,一直在研究如何让队伍形成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勤于拜访,杜绝掉坏的习惯,比如不出勤,《习惯心理学》给了很多的思路,原本一直以为习惯就是要不断地重复,从书中了解到,影响习惯的三个因素:环境、重复和不确定性的奖励。而这本书更重点讲的其实是环境对习惯的重要性,从书中后三分之一,一直都在用各种例子讲环境的重要性,这给了我很多启发,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形成好习惯的环境,是接下来要去实践的一项工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习惯心理学》

                    在我们平时有意识的自我之外,还有一个无意识的习惯性自我,负责处理重复的事务。而一个人要积极地作出持久的改变,其实需要调整习惯性自我的行为模式。换句话说,长期改变的关键不是意志,而是习惯。这本书的作者是温迪・伍德,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研究习惯 30 多年,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这本书是她多年研究的总结与精华。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到理解习惯的不同方式,而且可以了解到不少培养习惯的实际方法。本书核心内容:1. 在作者眼中,为什么是习惯,让人积极地持续地改变?习惯究竟是什么?2.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哪些养成习惯的实际方法?要想实现长期有效的改变,我们不能依靠自己的意志力,而需要借助习惯的力量。习惯并不是我们靠自我否定,努力坚持养成的行为惯性,它其实是习惯性自我的行动方式。我们需要有意识的自我和习惯性自我一起努力,才能真正实现长效的改变。而要改变习惯性自我的行动方式,养成一个好习惯,作者提出了三个建议,分别是构建环境、给我们不想要的行为增加摩擦力、为我们想要的行为提供驱动力。之后我们要给想要的行动提供奖励,并且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我们养成一个新的习惯。以往,我们说起改变,往往是一个扩展上限的动作,希望做得更好,更快,更多。但是读完这本《习惯心理学》,我意识到,改变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那就是不断地提升我们行为的下限。大公司会在内部不断强调流程和规范,一个专业的运动员会去不断地重复基础的训练,不是因为这样做会让他们超越自身的极限,而是尽量确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去犯低级错误。我们一般称高上限为天才,而称高下限为专业。天才不可求,而且因为我们精力、体力、创造力的制约,我们的上限往往会在某个年轻的时候迎来自己的峰值,然后不可逆地开始下降。但是提升下限却是一个我们可以不断优化,不断提升的过程。愿我们从今天开始,日拱一卒,时光,不辜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习惯是你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妥协

                      你是会否曾因未能坚持一个习惯而懊恼?是否也将半途而废归因于自控力和意志力薄弱而自责不已? 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我强烈建议你读这本书,会让你对如何培养习惯有全新的认识。 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对习惯养成的错误认知和养成习惯的正确机制。 首先,问你一个问题,你认为养成一个习惯必须依靠坚强的意志力吗? 你会怎么回答呢? 对于 “坏” 习惯的养成,根本不需要意志力的参与,自有营销专家、游戏设计者、短视频开发者通过各种方式,让你轻松养成使用其产品的习惯。想想看,你每天刷短视频之前,需要调动强烈的意愿吗? 而想要培养的好习惯,如规律健身、均衡饮食、阅读写作…… 意志力也只能在短期内起一定的作用,否则,到年底时,你在年初立的 Flag 也不会一个都实现不了。 如果坚持需要的并非意志力,那是什么呢?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习惯形成的三个基础分别是环境、重复和奖励。 只要有稳定的环境,重复的时间或次数足够多,再有及时的奖励,养成一个习惯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但是,令人苦恼的是,个体的好习惯(与目标一致)和坏习惯(与目标相悖)源于同样的学习机制。无论好坏,习惯的源头都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通过以上三个基础不仅可以培养一个好习惯,同样也适用于坏习惯的养成。 只不过,对于坏习惯的养成,商家和各类专业人士已经为我们创造了 “良好的、稳定的” 环境,再加上及时的奖励,让我们对坏习惯欲罢不能,比如刷短视频。 不管你是你要想培养一个好习惯,还是想改掉一个坏习惯,首先要改造环境。 如果你想改掉经常看手机的坏习惯,就要控制环境中会让你激活手机使用行为的信号。关闭所有 APP 的通知推送和提示音。把手机放在不那么容易拿得到的地方,等等。 而想养成晨跑的习惯,你最好每晚睡觉之前,就将运动服、运动鞋准备好,第二天起床后,就无需再现找衣服。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大量通过减少或增加 “摩擦力” 控制环境,从而改变行为的案例。上述关闭手机 APP 通知推送的例子就是增加使用手机的摩擦力。而准备好第二天晨跑的衣服就是减少跑步的阻力。重复和奖励也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者用,尤其是习惯养成初级,奖励的作用尤为重要。 是否只要将改造环境,重复和奖励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就能轻松养成一个好习惯,从而实现心中的目标呢?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改造环境就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聪明的商家总会为我们制造各种便利的环境,让我们对其产品不能视而不见。 但是,归根结底,选择权在我们手中。了解了习惯的养成机制,也许能帮助我们做正确的选择,过有意义的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重新认识习惯

                        如何实现持久的积极改变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好习惯特别的重要!可对于我们来说,拥有一个好习惯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可如果同样拥有的是坏习惯,则是特别痛苦的!更加烦恼的是,拥有了坏习惯又想去改掉坏习惯,更是让人烦恼!尤其是想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更是感受到特别的麻烦!并且在我们的认识里,似乎改变习惯、养成习惯,都特别需要特别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或者自我意志能力!能够主导习惯的人,一定会是特别的牛!此书却让我们去认识到,习惯和我们想的不一样!习惯也不仅仅是依靠意志力,它更是环境、重复、奖励,三者结合下的产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习惯养成

                          如果你真的愿意养成好习惯,那么你就应该了解为什么你之前所有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是什么阻碍了你养成新的习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公司会在内部不断强调流程和规范,一个专业的运动员会去不断地重复基础的训练,不是因为这样做会让他们超越自身的极限,而是尽量确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去犯低级错误。我们一般称高上限为天才,而称高下限为专业。天才不可求,而且因为我们精力、体力、创造力的制约,我们的上限往往会在某个年轻的时候迎来自己的峰值,然后不可逆地开始下降。但是提升下限却是一个我们可以不断优化,不断提升的过程。愿我们从今天开始,日拱一卒,时光,不辜负。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改写潜意识里的人生角本

                              《习惯心理学》… 有一个父亲看到儿子在拳击台上一次一次被击倒,一直在摇头,可他看不到儿子一次一次站起来继续战斗。父亲习惯了儿子被击倒,心理学家说那是因为这正是他想看到的,他的潜意识说这本来就是个没出息的儿子,教育不好可不是我的责任。儿子后来也习惯了装病不上场,不上场就不会被击倒,不是我没出息,是我生病了,再说是我父亲要我打的,我自己本来就没兴趣。习惯是藏在潜意识中的人生角本,是行动的无意识算法,它来自有意无意的重复、触发的环境以及潜意识中的好处… 在习惯面前,意志力就是个笑话,唯美的强大动力也很少能减肥成功… 要改变习惯其实是要培养一个新习惯,在潜意识中形成新的角本,意志力无法潜入潜意识,环境引发情绪是可以影响潜意识,不过听说这个平均要 66 天,谨慎建议不如勇敢地试一下催眠,让催眠师进入你的潜意识改写你的人生角本…(石木吹书每天吹干一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重新定位“习惯”

                                习惯是什么 ? 重复性, 无意识的动作。 如你开车的时候 ,早上打开手机的短信消息 查看新闻头条等等 。习惯 ️ 模式 ️  性格 习惯有好处也有坏处 需要我们耐心下来跟自己的 “千遍一律‘ 的生活审查一番 。 我的启发 : 改变了我对习惯的看法 , 我的第一反应是 习惯是个不好的词 ,负面词语。  习惯可救你的命 , 也可以潜移默化的改变你的生活轨迹   发生让你感觉不舒服的事, 反而这时候是个机会 让你脱离轨道, 探测新的路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习惯如同温水煮青蛙

                                  要想实现长期有效的改变,我们不能依靠自己的意志力,而需要借助习惯的力量。习惯并不是我们靠自我否定,努力坚持养成的行为惯性,它其实是习惯性自我的行动方式。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切换到自动运行模式

                                    我们都的行为有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处心积虑的友谊是决策另外一个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系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处心积虑的有意识决策,另外一个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习惯。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初中书中关于自我否定的评判,比如我在戒奶茶,如果失败了,我会倾向于自我否定,懊悔内疚。但其实是自我否定并不会修改已经发生的事实而且也不,而且也不会帮助形成新的有益的习惯。那究竟什么才是能帮助我们不加思索就做出正确的选择呢?前提就是你养成了有益的习惯,什么叫友谊?就是这个习惯和你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比如我想要健康苗条的身材,那如果我的习惯是健康饮食,将习惯和我的目标就是一致的,这样就是有益的习惯,身体不会花更多的决策力去思索我要吃胡萝卜还是吃薯片,而是依照习惯的自动运行模式去选择更健康的食物。习惯的养成,第一,不靠意志人们倾向于给自己制定新年计划,我要每天晨跑,我要每天背单词,但是只有这样的志向是没有用的,真正有用的是环境里的重复因素,你反复的去做,同样的事情就会加深这个神经回路一旦形成之后就会养成习惯,而且根据科学研究这个习惯,不是营销号所当我想窗窗我想要长运成韵动的习惯早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第一不小点儿反复养成运动的习惯,想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第一不要只靠想第二反复去做就这么简单最简单,就这么简单,最简单也最复杂,就像习习惯接管我们大脑的行为方式一样。我复杂住校结果我们大脑的行为方式一样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的习惯养成

                                      此时分析的比较实用,而且易于实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习惯

                                        有时候,一本书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可以时刻潜意识地提醒你,它已经被拖了很长时间了,是时候看完它了。这本书也是前前后后一直在用零碎时间看点看点,最终在周六这样一个早晨,学完今日得到学习计划之后,什么事情都没干,趴在沙发上,把它看完了。阅读时长将近四个小时,32 条笔记。又是满满的收获呀~开启快乐的一天~接下来,做完试卷,要去今日的旅游清单里环游世界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结构清晰,由点道面,习惯决定命运的科学支持!

                                          本书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讲习惯的养成机制第二部分对每种养成机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部分讲个人的习惯到一个集体的习惯到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每一个个人的习惯而积累的一个大环境对人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作者认为习惯他不是一个行为,是指如何执行一个行为,他觉得习惯是第二个自我,有点潜意识的感觉,所以他说习惯是一个沉默的搭档,有潜力但不显山不露水。习惯的形成的三大机制是环境、重复和奖励,书里对这三种条件进行的重点介绍,我这里就不说了,有兴趣就可以看这本书。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