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原生家庭有痛但不是命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这句名言,被许多人引用过,我也很喜欢它,它像警钟一样,唤醒了太多蒙昧的心灵。你说拒绝和否定,哪一个让人更难以接受?比如说第一种:你干啥啥不行,以后没出息这个就是否定;第二种是:你是个好人,但我们俩不合适,这个是拒绝。两种都会让人沮丧…… 我非常反感两类人:一点小事就大吼大叫歇斯底里,还有就是动不动就打人,暴力解决问题。心理学上说这类人缺乏安全感,不自信。结婚前我就在想,我是肯定不能嫁给一个脾气暴躁有家暴倾向的人,没本事可以,脾气大坚决不行。在我小时候,我们楼就有一对夫妻经常打架,有一次我妈过去劝架都被误伤,那男的还是一名大学老师。他们的儿子也爱打架,学校里出了名。后来我在楼道里看到他都低着头招呼都不敢打,我痛恨这类人。在父母情绪不稳定和充满争吵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经常遭到家人的拒绝和情感忽视;父母离异,导致其中一方角色的缺失;遭受过家暴或者虐待等创伤经历;经常被亲人打击和嘲笑。想想这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其实就是不幸。我对原生家庭讨论不是控诉,不是谴责,更不是唯心主义,把自己身上无法磨灭的性格缺陷,自己的坏毛病、臭脾气,自己的种种不幸,都归结到原生家庭,然后,重蹈覆辙其实就不对,我们应该把它转化成改变自己的动力和能量,不要再渲染下一代,家庭就是温暖的港湾,脾气是给外人的,温柔是给亲友的。

      10
      1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的童年是一生的心理资本:如何疗愈我们内在的伤》

      【作者姚彦宇在本书 “前言” 中的内容介绍】这是一本情感咨询师视角的咨询分析记录,是我刚入行时一直在找,但到现在也没能找到的书 —— 从经典精神分析角度探讨中国当代典型原生家庭和亲密关系之间的联系。如果你看了第一章就觉得有所收获,那么我要恭喜你,如果继续看下去,你能学到的东西会超出你的想象。而如果你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抵触、排斥的情绪,那么我更要恭喜你了,因为你是最需要看这本书的人。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易读易懂的煽情口水书。它能指引你深度剖析自我并找到真实自我,进而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限定。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这个概念的严格评定标准,它的四个核心成分 -- 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以及可能成为心理资本的潜在成分 -- 创造力、福流、心智觉知、感恩、宽恕、情绪智力、精神性、真实性和勇气,并对心理资本的测量、开发、投资回报提供了可靠的工具和方法。人类未来最大的挑战将来自哪里?我认为是来自每个人的内心。个体和组织能否持续自强内心,将决定我们如何成功面对未来的动荡、模糊、复杂和不确定!“心理资本” 历史性地突破了传统的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顾客资本” 的思维方式,对于深刻理解知识经济时代日益变革的组织中的员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必将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新方向! 心理资本,是最新的学术概念,也是对最古老的资源的再认知。将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组织和个体的开发另辟蹊径,是对管理研究与历史的崭新凝练,更具启迪未来的洞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另一半是我们的照妖镜,我们的生活模式,思考方式都会在长久的相处中逐渐展露出来,这也是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时候。如果我们双方都没能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缺乏,是时候找心理医生咨询一下。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们心中积累了太多的想法和匮乏,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可能会伴随我们一生。选择自我原谅和和解,进行自我疗愈,是我们成长的很重要旅程。带着缺憾去过比较完满的人生,或许会更加珍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童年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

            之前看到过一个观点,说幸福的人生是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生则恰恰相反,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童年是我们一生的心理资本。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686 本《心理资本》安全感是指 “力比多” 和 “攻击性” 都可以向客体投注,且能够得到客体的好回应。“力比多投注后能够得到客体的好回应”,通俗的解释是,当你表示希望跟某个人亲近的时候,如果对方愿意跟你亲近,你就会有安全感。“攻击性投注后得到客体的好回应” 则是指,当你表达出对某个人的不满或想与之疏远时,对方会愿意为了你而改变自己或满足你对关系距离的需求,这样你也会有安全感。缺乏把力比多和攻击性投注到客体身上的能力,从依恋类型的角度来说,就是回避型依恋,其特征是由于担心爱上对方后被抛弃而受伤,当事人会努力与对方保持距离,不让自己彻底爱上对方,努力回避冲突以避免对方或自己产生放弃关系的念头。陷入回避型依恋关系的人,经常在关系中体验到不安全感,也极易让伴侣体验到不安全感。心理学中对力比多和攻击性的投注固着,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拴着大象的细绳。用一根细绳拴住一头年幼的大象,它会拉扯绳子,想要挣脱。但因为力气太小,无谓挣扎只会给它增添更多的伤口。当它经过一次、两次、三次乃至几十次的尝试后依然失败时,它就彻底绝望了。它认为自己永远不可能挣脱这根绳子,于是放弃了挣扎。等到它成年后,人们只要拉着那根细绳,就能轻松指挥着它到处走。大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它现在有能力扯断这根细绳。你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脆弱。无论是思维、身体、社会关系,还是资源,现在的你都远远超过了小时候的你,你变得更强大、更有价值了。你不必像早年依赖养育者一样依赖对方,你可以承受失去任何人宠爱的后果。无论失去谁,你都可以活得很好。小时候的你被 “绳子” 勒住后会受伤,现在的你被 “绳子” 勒住后只会留下一道浅浅的勒痕,不是吗?你的强大远超你的想象。在亲密关系中出现过激反应,其背后往往都有情绪按钮,即早年情绪受挫的经历。有的人被伴侣指出问题(被否定)时会愤怒或悲伤,有的人看到伴侣把注意力放在别的人、事、物上(被忽略)时会愤怒,有的人跟伴侣吵架或伴侣态度疏远(被抛弃)时会惶恐不安,有的人只要伴侣提出希望他改变某些行为(被控制)时就会愤怒。每一个情绪按钮,都对应着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孤独、最无力的那些时刻。病理性自恋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外界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未能认知客观事实并通过运用客观规律来改善自己当下的处境。当处境不佳时,他们会因为无法耐受挫折,把自己的糟糕处境归咎于外界或他人,并因此失去改变自己、改变现状的可能性,让自己的人生陷入了恶性循环,越来越脱离现实。所谓 “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思维层面对某类特定事件的关注倾向。有自卑情结的人,对于诱发自己自卑感的事情有一种偏好。他们的大脑会持续从外界捕捉那些事件的细节,并且不由自主地反复回忆,让自己持续体验自卑感、挫败感和羞耻感。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自卑是指一个人的攻击性指向自身,也就是一个人在感情里有独立需求或有自主需求时,无法通过把攻击性指向自己的伴侣来保持独立或改变伴侣,而是把攻击性指向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原生家庭

                看上去是别人无理取闹,其实是源自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安全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会被自己建立的因果所束缚。如果你认为自己对他人的严苛源于父亲过去对你的否定和打压,那么你就无法改变现状。因为父亲对你的否定和打压发生在过去,而你没有时光机,改变不了过去,也改变不了这些事情对你的影响。这就是因果对你的束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有点像是把问题分析得过于单一化了,比如自恋、缺乏边界感、控制欲,这些问题的形成,往往因程度之分而有更复杂多维的成因,可作者就像套公式一样,把一个问题套进精神分析的框架里,这是把人异化了,也是感觉作者被理论给捆绑束缚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影响无处不在,心之所往最重要。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