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0
4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人是社会动物,自然离不开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人交流其实就是信息的传递与接受。人是情感动物,交流过程中自然带有情感。正面情感表述能很好的加深彼此间的关系深度,就如说话间充溢着赞扬。而负面的情感则会伤害关系,如责备会伤害和羞辱我们,而且有可能是隐性的。我们对赞扬和责备的接受途径可不仅限于公开表达的夸奖或抱怨,我们还会根据别人的表情、眼神、短促的感叹词、肢体动作,感悟出其中带有的赞同或反对,正面或负面的态度。总体来说,我们会下意识地把赞扬与责备的态度带入每一次与他人的交流之中。我们经历的一切情感,至少在某种程度上,都属于这两者之一,或者接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当别人对我有评判的时候,我要更加详细的找出评判的弱点和问题,而不是自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极为擅长处理和制造语言及句法,以至于任何一个处在大脑发育关键期的孩子在接触到一种语言之后,都能自然而然地学会它。而且,大脑的语言能力不仅体现在理解言语的意思上。人类有一种十分古怪的能力:分辨并制造一系列能激发情感反应的音调和声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人人都喜欢别人赞扬自己,但并不是所有的赞扬都对我们有益。人人都不喜欢批评,良药苦口,有时严格的批评,能让你警醒,避免你走向更错误的方向。了解正确的评价他人,正确的面对评价,理解评价的两面性,优则学之,劣则改之,不亦乐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无论是亲子之间的、夫妻之间的,还是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充溢着赞扬与责备。赞扬可能比食物更滋补。而责备会伤害和羞辱我们,剥夺我们的尊严、骄傲和快乐。我们对赞扬和责备的接受途径可不仅限于公开表达的夸奖或抱怨,我们还会根据别人的表情、眼神、短促的感叹词、肢体动作,感悟出其中带有的赞同或反对,正面或负面的态度。总体来说,我们会下意识地把赞扬与责备的态度带入每一次与他人的交流之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001、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作者写这本书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你用这个问题就可以找到一本书的核心价值观。因为作者写作一本书,他一定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写的,这也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我们曾经说过,阅读的价值在于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而作者写书的价值也是同理,也是为了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比如《影响力》这本书,作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就是想要通过了解提升影响力的原因,从而解决提升一个人的影响力问题是吧。在我们回答问题之后,还需要再回答一个问题,就是在书名后面加个是什么三个字,那影响力是什么?影响力就是有多少人愿意支持你,支持的人多影响力就大,反之,支持你的人少影响力就小。002、作者想要通过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既然作者要解决问题,就一定会提出解决方案,第二步我们就需要根据作者要解决问题找到问题解决方案,一般我们可以在书的封面封底、广告语以及书的序言或目录中去找。那提升影响力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从书的目录中我们可以看见提升影响力的 6 个技巧,所以答案就是作者通过使用使用 6 个技巧来提升一个人的影响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并不是封面上宣传的教人沟通的书,而更接近科普读物。本书介绍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 judgement,即中国人更熟悉的 “表扬与批评”。我对本书的 judgement:内容涉及面很广,有跨学科视角,但都不深入,一些小节只有几百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眼睛有时被称作心灵的窗口。的确,它们能吐露丰富的主观信息。瞳孔的大小能表达感情 —— 它们会因爱而放大,因恨而缩小。检验一个笑容是否真心实意不是看嘴唇,而是看眼睛周围的肌肉:它们只会为真心的笑容泛起皱纹。直视对方双眼是一个强烈而亲昵的行为,因为我们的眼神能传达那么多信息。当一个孩子哭喊 “看着我!” 时,他表达的是一种人类基本需求 —— 对正面注意力的需求。不被注意的孩子即被忽视的孩子。孩子能发现是什么吸走了别人对他们的注意,并为此感到嫉妒。别人都在看谁,他们的目光代表的是赞同还是反对?这个问题对生存至关重要,而婴儿会极快地掌握这一点。一个 10 个月大的婴儿已经会本能地去看别人看的东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评判的艺术:《赞扬与责备》中的沟通智慧透过剑桥学者的心理学洞察,掌握影响人际关系的沟通奥秘在日常交往中,我们不断发送与接收着两种基本社交货币 —— 赞扬与责备。这些看似简单的评判背后,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与人性需求?特丽・阿普特的《赞扬与责备:剑桥大学的沟通课》以其 30 年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示了这些日常评判背后的深刻心理学原理。一、人类评判的天性与起源阿普特博士指出,人类从根本上是评判的动物。赞扬与责备源于人类意识中自我运转的评判系统,这是进化的产物。从婴儿时期开始,人类就已经能够通过视觉、语音等渠道进行评判。研究表明,早在 11 个月大时,婴儿就已经会偏好与自己相似的人,并会被那些能为社交生活提供指导的人所吸引。这种能力源于人类的 “心智直观”(mindsight),即理解他人世界与我们自己的世界相似但有区别的能力。二、赞扬的艺术与陷阱我们通常认为赞扬总是积极的,但阿普特却揭示了赞扬也可能成为操纵工具的事实。书中区分了有效的 “叙述赞扬法” 和有害的 “沉浸式赞扬”。叙述赞扬法关注具体努力和过程,而沉浸式赞扬则空洞地夸奖天赋和能力。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实验表明,被表扬努力的孩子在面对困难时更能坚持,而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更容易失去积极性。更令人警醒的是 “独裁主义式赞扬”,这种赞扬试图将人固定在某种角色中,成为一种控制手段。正如书中的例子,当母亲赞扬女儿 “真会照顾弟弟” 时,女儿感到的是一种角色束缚,而不是鼓励。三、责备的负面影响与建设性使用责备会激发两种负面情绪:恐惧和羞耻。恐惧源于被群体排斥的原始担忧,而在远古时代,被群体排斥几乎意味着死亡。羞耻则让人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和精神疾病。最具破坏性的责备是 “笼统性的责备” 和 “读心术”。笼统性责备将一时疏忽归结为人的品格(如 “你总是那么邋遢”),而读心术则猜测他人的不良动机(如 “你只是想换取我的同情”)。但责备也可以有建设性。当责备指明了改正方向时,它就成了 “正面的教训”,甚至给人赞扬的感觉,因为它传递了 “你可以做得更好” 的信息。四、亲密关系中的 5:1 比例书中引用了一项长达 40 年、涉及 3000 对伴侣的研究:决定婚姻能否持续的关键因素不是共同爱好或性吸引力,而是赞扬与责备的比例。当这个比例超过 5:1 时,婚姻更可能稳定和持久。这是因为责备对人的影响比赞扬更大,能引发更强烈的情感,更深地扎入记忆。因此,需要更多的赞扬来抵消责备造成的伤害。五、沟通中的非语言因素著名的赫拉别恩法则(73855 原则)指出:人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只有 7% 来自于说话内容,38% 来自于语音语调,55% 来自外型与肢体语言。轻微改变一个字的重音,就能把表扬变成讥讽;稍微夸张一点,就显得矫揉造作。甚至婴儿也能分辨出眼神中的温柔还是冷酷,检验一个笑容是否真心实意不是看嘴唇,而是看眼睛周围的肌肉 —— 它们只会为真心的笑容泛起皱纹。六、培养健康的家庭评判制度一个健康的家庭评判制度应该是通融的而不是严格的,是具体的而不是笼统的,是回应式的而不是入侵式的。在通融的评判制度下,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挑战家长的 “绝对权威”。批评应该是具体的行为指责而不是笼统的人格否定,同时要尊重孩子的情感。结语:学会评判的艺术《赞扬与责备》深刻地揭示了:评判是我们充满动态及激情的人际关系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去理解和反思它们,而不是压抑 —— 哪怕它们经常带来麻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更加审慎地使用赞扬与责备,认识到它们不仅是对他人的评判,也是自我反思的工具。真正的沟通智慧在于既理解他人的需要,也坚持自己的界限,在赞扬与责备间找到平衡点,建立更为健康、持久的人际关系。在我们终其一生试图摆脱他人期待、成为自己的同时,理解和掌握赞扬与责备的艺术,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相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太学术了,显得是一个调查文,也就是说明一个现象,但是看了之后,不知道怎么应对和应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会下意识的将赞扬与责备(评判)的态度代入每一次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赞扬与责备(评判)的一些原则:赞扬努力而非天赋。避免沉浸式的赞扬。赞扬不应该给人强加束缚和压力,把人困于某种角色之中。赞扬和责备都应该具体化。责备具体行为,相当于指明改正方向,是正面的教训;责备人的品格,则是传递完全负面的信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説对話,説好話;不批评,不责怪

                          説对話,説好話;不批评,不责怪。我们都要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赞扬与责备”-不如说“情绪发泄维护面子与理性接受解决问题”

                            从作者的多个研究,理解了为什么会有赞扬与责备,比如批评和责备是与生俱来的,人类发展史就是这样,如果一个人不会意识到其他问题,他就会死掉,他不知道靠近老虎的危险,不批评那些瞎靠近老虎的人,很容易就死了;所以活下来的这群人都具备害怕、责备的能力。作者也从不同角度论证赞扬与责备的有用性,不是所有的赞扬都奏效,不够具体的赞扬没用,比如 “你真棒” 就没有 “我看到你刚才是认真专心做的”,具体指出你看到了什么内容。你真棒就让对方不知道棒在哪里;责备也是一样,情绪发泄推托责任的责备没用,比如都是因为我才过得不好,就不如我我现在情绪很不好,想找人发火,刚好你来了,前一句完全把责任推给了对方,自己没任何问题,实际自己做了选择和这个人在一起生活,这是自己的责任。里边有很多作者的跟踪研究的案例,可以细读。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