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在大流行时代直面痛苦、思索生命,重建意义世界和价值体系的勇气之作。

内容简介

面对全球大流行,妥协社会变成苟活社会。病毒进入健康的缓冲区,将它变成勉强维持生存的隔离区。越来越多的人幸存下来,越来越多对死亡的恐惧积累起来,那原先被我们小心翼翼地压制、置之不理的死亡,重新变得可见。无论在什么地方,生命的延长都以卓越价值的丧失为代价,人们甚至准备牺牲所有一切,只为能够生存下去。

本书是作者在大流行时代对全球政治生态和社会问题的最新思考。诉诸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大家以及卡夫卡、汉德克等文学名家,作者揭示出痛苦之于人的存在论意义和伦理学、美学意义,引导读者在过度注重自我、过度追求幸福,而现实又远远不能满足、甚至称得上是残酷的当今时代,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避免被抽空意义的为生存而生存。

目录

  • 版权信息
  • 痛苦恐惧症
  • 幸福强制
  • 生存
  • 痛苦之无意义
  • 痛苦之狡计
  • 痛苦之为真理
  • 痛苦之诗学
  • 痛苦之辩证法
  • 痛苦之存在论
  • 痛苦之伦理学
  • 最后之人
  • 附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6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希望早点回归正常,不只是关注生存

    抗击病毒的这些日子,让我们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像病毒了。病毒之间沟通交流追求的是同一性,也就是不管周围是谁,只要有生存繁殖的地方就要去,于是我们怎么感染上的也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而我们人类在抗击病毒之前,是尊重多元的尊重他者的,也正是有这样的差异才需要去沟通交流,完全相同了也就没有这样的必要了。而抗击病毒的过程让我们的交流都只是谈论生存了,之前可能会说你还阴着呢吧,最近就会说你阳了嘛,我们和病毒越来越像,同样就是为了生存为了繁衍,而不再为生活,为了自己独有的生命了。也因此我们变得越来越麻木,生存的意义大于生命了。希望我们早点回归正常的生活,该去玩就去玩,而不再是为了生存小心翼翼不敢了。也希望公共服务能越来越好,不再为之前无法就医到现在药物短缺而担忧。可以更加自如好好活出那个独特的自己。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妥协社会,讲了疫情时代我们的痛苦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085 本(358)#《妥协社会:今日之痛》🚢随处可见一种痛苦恐惧症,一种普遍的对痛苦的恐惧。人们对痛苦的忍受度也在迅速下降。痛苦恐惧症导致一种长效麻醉。人们对所有痛苦状况避之不及,甚至连爱情的痛苦也渐渐变得可疑起来。这种痛苦恐惧症也蔓延至社会性事物。冲突和分歧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因为它们很可能导致令人痛苦的争论。痛苦恐惧症也席卷政治领域。一致之强制和共识之压力与日俱增。🚢如今的痛苦恐惧症基于一种范式转变。我们生活在一个试图消除一切否定性的肯定社会。痛苦之否定性却不容置疑。然而,就连心理学也附和这一范式转变,从 “苦难心理学” 这种消极的心理学,转向研究健康、幸福与乐观主义的 “积极心理学”。负面的想法是要避免的,它们必须即刻被正面的想法取代。这种积极心理学甚至让痛苦也臣服于绩效逻辑。新自由主义思想极具复原力,它从创伤经验中为绩效升级制造催化剂。🚢妥协社会也是一个点赞的社会。它沉溺于讨喜的妄想中。一切都被磨光、理平,直至称心如意。赞是表征,是针对当下的止痛药。它不仅掌控社交媒体,也席卷所有文化领域。任何事物都不该带来痛苦。不仅艺术,就连生活本身也要够得上在 Instagram 晒一晒的标准,去除可能引发痛苦的边缘和棱角、冲突与矛盾。人们忘记了,痛苦有清洁之能、净化之功。讨喜文化则缺少净化的可能。在讨喜文化的表面下积聚着肯定性之渣滓,人们在这些渣滓中窒息而死。🚢文化产品越来越陷入消费强制之中。它们必须具备可消费的形式,即讨人喜欢的形式。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相伴而行。消费品被赋予文化剩余价值,向消费者承诺文化与美学体验。因而,样式便重于使用价值。消费领域挤压文化领域,消费品呈现出艺术品的姿态。如此一来,艺术领域与消费领域便混为一谈。这就导致现在的艺术利用消费美学,从而变得讨喜。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相辅相成。🚢痛苦是一种综合的文化形象,它在社会中的出现和意义也与统治形式息息相关。前现代的酷刑社会(Gesellschaft der Marter)与痛苦密切相关,它的权力空间里充斥着痛苦的嘶喊。痛苦被当作统治手段。阴森的节日庆典、残酷的刑罚仪式,以及那些夸张的痛苦表演,都使统治更加稳固。受刑的身体即王者的权杖。🚢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指出,规训社会利用痛苦的形式更为审慎,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考量:“不再是直接的体罚,施加痛苦的技艺中呈现一定程度的审慎,一场更为细腻、更无声无息、也更低调的关于痛苦的游戏……:短短几十年间,那受尽酷刑折磨,被肢解、被残害,或脸庞或肩膀烙痕斑斑,或活着示众或死后暴尸,引得众人围观的躯体已然消失,将身体作为刑罚主要对象的做法不复存在。”🚢他们敏感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目的。它失去了那种让痛苦作为有意义之物而现相的意义视域:“现代敏感性之神秘在于,它契合这样一个身体等同于价值的世界。这一发现解释了这个世界与痛苦的关系,即把痛苦视为无论如何都要避免的力量,因为在这里,痛苦所遭遇的不是作为前哨的身体,而是作为主力军、作为生命本质核心的身体。”🚢幸福之肯定性取代痛苦之否定性。作为积极的情感资本,幸福必须带来强大的功绩能力才行。自我激励与自我完善使新自由主义的幸福预期(Glücksdispositiv)十分高效,因为统治者无须大费周章就能应对自如。被征服者本身甚至对被征服一无所觉,误以为自己身处自由之中。他无须任何外来的胁迫,便在自我实现的信仰中,自愿地对自己进行极致剥削。自由并没有被镇压,而是被剥削殆尽。“你要自由”(Sei frei)比 “你要顺从”(Sei gehorsam)更具毁灭性,它产生一种强制。🚢幸福预期将人类孤立开来,并导致社会的去政治化(Ent politisierung)和去团结化(Entsolidarisierung)。每个人都要独自为幸福而奋斗,它成为一件私事。受苦也被解读为自己的失败。如此一来,便不再有革命,取而代之的是抑郁。我们在胡乱医治自己灵魂的同时,却对那些导致社会扭曲的社会关联视而不见。被恐惧与不安折磨时,我们没有归咎于社会,而是归咎于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因为回避痛苦,所以选择妥协。不要无视他者,不要无视痛苦。叔本华早就说过,人生的本质是痛苦。但是作者对积极心理学持否定态度我是不认可的,在现在这样压力丛生的社会,选择一个让自己自洽,让自己心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我觉得无可厚非。人要承认痛苦,但是不必痛苦地活着。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8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