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8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不小心就看完了

    不厚的一本小书,译本读着比较晦涩(和很多哲学书中译本一样),所以还是推荐林光华老师的精彩解读 ——《妥协社会》揭示了今天人怕痛这样的心理。"妥协社会" 包含了今天人几乎所有负面又微妙不易察觉的心理:怕痛、平滑、自恋、敏感、孤独、娱乐、舒适、碎片、钝感、精明、焦虑等等,每个关键词都是一面镜子,互相映射,照出一个真实的社会生态。这些状态都围绕 "痛苦" 展开,构成 "妥协" 的全景,也可以说是妥协社会的不同表现。人对痛苦几乎到了丝毫不能忍受的地步,但你逃避不了它,越是怕痛,越是痛苦。《妥协社会》的副标题就是 "今日之痛"。你得知道当下你的痛苦是什么,如何对待你的痛苦,它决定了人对生存意义的领悟,决定人生的小船如何越过波涛诡谲而到达风平浪静的彼岸。我们今天有恐恋、恐婚、恐育,还有密集恐惧症、臆想症等等…… 其实都是韩炳哲说的 "痛苦恐惧症",生活未必那么痛,结婚、生孩子未必那么恐惧,但是没有经历过,没有研究过,看到身边的个别不幸福的案例,或网上的负面新闻,就认定了结婚生子是件无比麻烦、痛苦的事,就觉得痛了。今天很多人对任何可能的痛苦都避之不及,大概也与他们被全面照顾长大有关,见不得痛,更忍不了痛,想要消除人生中的一切痛苦,这怎么可能?恐惧分歧、恐惧争论、恐惧矛盾、恐惧不合群,以及恐惧不被肯定,整个社会弥漫着怕痛的 "中庸之气"。微信群、朋友圈刷的是同样的新闻,吃的是同样的瓜,表达同样的立场,说着同样好听的话…… 这些其实都是妥协的产物,妥协无处不在,成了互相传染的 "心灵病毒"。"人们不再争辩,不再奋力寻求更好的理据,而屈服于制度强制",这是更深层的妥协,接受一切不合理的制度的安排,不反驳,装睡或麻木。因为这样会让自己更舒服一些,安全一些,因为在资本至上、高速运转、追求绩效的制度下人们已经够累了,有一点闲暇的时光只想刷刷娱乐节目,逗自己开心一下睡去。屈服可以理解,但无法解决问题。这样痛苦就消除了吗?内心就不会有惶恐不安吗?内心真的感到充实吗?越是痛苦的社会,娱乐越发达,以满足人们对痛苦的逃避,对痛感的麻痹。讨喜文化是一种让人上瘾的毒药。韩炳哲说:"拒绝一切痛苦的生命,也就是被物化了的生命。唯有‘被他者触动之感’才能使生命鲜活起来,否则它就会被囚禁于同质化的地狱中。"" 他者 "是与自己不同的" 异质 "存在,是绝对的不同,遭遇" 他者 ",生命才能撞击出不一样的意义,才是鲜活的。在与异质的交锋中,人才能在冲突中走向平静,在破碎中走向完整。正如爱情、婚姻,你不去面对两个人的" 异质 ",理解两个人的不同,去磨合、接纳、调适,就不会有真正的和谐。真实的爱是困难的,是两个" 独在 "的鲜活碰撞,保持独立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融合。" 爱欲 "其实没有死,死的是面对爱欲的勇气与实现爱欲的能力。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有阴阳两面,你想得到一些东西,就要失去一些东西,想要幸福,就必然要经历痛苦,爱情是最典型的例子。但是人们害怕痛苦,缺乏面对痛苦的通透,面对自己的坦诚,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转化痛苦、升华痛苦的智慧,因此对待痛苦就像对待瘟疫一样避之不及。一个人处理痛苦的能力,就是他的幸福的能力。处理痛苦,是把痛苦放在适当的距离,直面它,忍受它,看透它,战胜它,直到它不会影响你的内心,当你回望这个痛苦时,只有平静与坦荡。你会感恩你经受过的痛苦,是它们锤炼了你的意志,坚定了你的品格,增添了你的人生意义,给了你继续走下去的经验和勇气,让你的生命始终活泼泼的,鲜活如初。爱情不可能始终是你想要的风平浪静、岁月静好,爱情与婚姻中有冲突、有焦虑、有痛苦、有离别。但这恰恰是人之为人所经历的情感与情绪的特质,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我爱故我痴,我痛故我在 "。痛苦恰恰是成长的契机,是我存在的证明。痛苦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弱点、缺点,我们战胜它,才能更有力量,更智慧,更从容。你既然要走路,就要准备好摔跤。韩炳哲说:" 当分离带来痛苦时,关联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一个人感受到痛苦时,他才是真实存在的,也才是真正爱过的。"没有不带痛苦的爱情,正如没有不带痛苦的人生,总不能因为人生有痛苦,就不活这一生吧?很多人选择和机器人恋爱,和虚拟世界的角色恋爱,它们不会带来痛苦,但是你在其中是不是真正地爱过,它真的能满足你的需求吗?你没有拥抱一个有血有肉的身躯,感受不到身体的温度与力度,五脏六腑都跟着震颤的感动,爱情便像是在你的视网膜上放过的一场电影。" 没有痛苦的世界是一座同质化的地狱,那里的基调是‘漠不关心’",人与人之间追求的平等其实首先是对异己的一切无害社会的行为的接纳,不是打压,也不是表面的尊重。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代能称为哲学家的,一定是他洞察了当下社会的某种本质,并用本体论的方式阐释。韩炳哲当之无愧。我们对痛苦的否定,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对社会共同的批判,于是原本应该是社会承担的责任变成了个人的病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希望早点回归正常,不只是关注生存

        抗击病毒的这些日子,让我们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像病毒了。病毒之间沟通交流追求的是同一性,也就是不管周围是谁,只要有生存繁殖的地方就要去,于是我们怎么感染上的也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而我们人类在抗击病毒之前,是尊重多元的尊重他者的,也正是有这样的差异才需要去沟通交流,完全相同了也就没有这样的必要了。而抗击病毒的过程让我们的交流都只是谈论生存了,之前可能会说你还阴着呢吧,最近就会说你阳了嘛,我们和病毒越来越像,同样就是为了生存为了繁衍,而不再为生活,为了自己独有的生命了。也因此我们变得越来越麻木,生存的意义大于生命了。希望我们早点回归正常的生活,该去玩就去玩,而不再是为了生存小心翼翼不敢了。也希望公共服务能越来越好,不再为之前无法就医到现在药物短缺而担忧。可以更加自如好好活出那个独特的自己。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妥协社会,讲了疫情时代我们的痛苦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085 本(358)#《妥协社会:今日之痛》🚢随处可见一种痛苦恐惧症,一种普遍的对痛苦的恐惧。人们对痛苦的忍受度也在迅速下降。痛苦恐惧症导致一种长效麻醉。人们对所有痛苦状况避之不及,甚至连爱情的痛苦也渐渐变得可疑起来。这种痛苦恐惧症也蔓延至社会性事物。冲突和分歧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因为它们很可能导致令人痛苦的争论。痛苦恐惧症也席卷政治领域。一致之强制和共识之压力与日俱增。🚢如今的痛苦恐惧症基于一种范式转变。我们生活在一个试图消除一切否定性的肯定社会。痛苦之否定性却不容置疑。然而,就连心理学也附和这一范式转变,从 “苦难心理学” 这种消极的心理学,转向研究健康、幸福与乐观主义的 “积极心理学”。负面的想法是要避免的,它们必须即刻被正面的想法取代。这种积极心理学甚至让痛苦也臣服于绩效逻辑。新自由主义思想极具复原力,它从创伤经验中为绩效升级制造催化剂。🚢妥协社会也是一个点赞的社会。它沉溺于讨喜的妄想中。一切都被磨光、理平,直至称心如意。赞是表征,是针对当下的止痛药。它不仅掌控社交媒体,也席卷所有文化领域。任何事物都不该带来痛苦。不仅艺术,就连生活本身也要够得上在 Instagram 晒一晒的标准,去除可能引发痛苦的边缘和棱角、冲突与矛盾。人们忘记了,痛苦有清洁之能、净化之功。讨喜文化则缺少净化的可能。在讨喜文化的表面下积聚着肯定性之渣滓,人们在这些渣滓中窒息而死。🚢文化产品越来越陷入消费强制之中。它们必须具备可消费的形式,即讨人喜欢的形式。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相伴而行。消费品被赋予文化剩余价值,向消费者承诺文化与美学体验。因而,样式便重于使用价值。消费领域挤压文化领域,消费品呈现出艺术品的姿态。如此一来,艺术领域与消费领域便混为一谈。这就导致现在的艺术利用消费美学,从而变得讨喜。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相辅相成。🚢痛苦是一种综合的文化形象,它在社会中的出现和意义也与统治形式息息相关。前现代的酷刑社会(Gesellschaft der Marter)与痛苦密切相关,它的权力空间里充斥着痛苦的嘶喊。痛苦被当作统治手段。阴森的节日庆典、残酷的刑罚仪式,以及那些夸张的痛苦表演,都使统治更加稳固。受刑的身体即王者的权杖。🚢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指出,规训社会利用痛苦的形式更为审慎,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考量:“不再是直接的体罚,施加痛苦的技艺中呈现一定程度的审慎,一场更为细腻、更无声无息、也更低调的关于痛苦的游戏……:短短几十年间,那受尽酷刑折磨,被肢解、被残害,或脸庞或肩膀烙痕斑斑,或活着示众或死后暴尸,引得众人围观的躯体已然消失,将身体作为刑罚主要对象的做法不复存在。”🚢他们敏感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目的。它失去了那种让痛苦作为有意义之物而现相的意义视域:“现代敏感性之神秘在于,它契合这样一个身体等同于价值的世界。这一发现解释了这个世界与痛苦的关系,即把痛苦视为无论如何都要避免的力量,因为在这里,痛苦所遭遇的不是作为前哨的身体,而是作为主力军、作为生命本质核心的身体。”🚢幸福之肯定性取代痛苦之否定性。作为积极的情感资本,幸福必须带来强大的功绩能力才行。自我激励与自我完善使新自由主义的幸福预期(Glücksdispositiv)十分高效,因为统治者无须大费周章就能应对自如。被征服者本身甚至对被征服一无所觉,误以为自己身处自由之中。他无须任何外来的胁迫,便在自我实现的信仰中,自愿地对自己进行极致剥削。自由并没有被镇压,而是被剥削殆尽。“你要自由”(Sei frei)比 “你要顺从”(Sei gehorsam)更具毁灭性,它产生一种强制。🚢幸福预期将人类孤立开来,并导致社会的去政治化(Ent politisierung)和去团结化(Entsolidarisierung)。每个人都要独自为幸福而奋斗,它成为一件私事。受苦也被解读为自己的失败。如此一来,便不再有革命,取而代之的是抑郁。我们在胡乱医治自己灵魂的同时,却对那些导致社会扭曲的社会关联视而不见。被恐惧与不安折磨时,我们没有归咎于社会,而是归咎于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哲学是真的不好读!虽然这本书很薄,看起来也不难。当然,我并不认可书中观点:痛苦很有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因为回避痛苦,所以选择妥协。不要无视他者,不要无视痛苦。叔本华早就说过,人生的本质是痛苦。但是作者对积极心理学持否定态度我是不认可的,在现在这样压力丛生的社会,选择一个让自己自洽,让自己心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我觉得无可厚非。人要承认痛苦,但是不必痛苦地活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痛苦即存在,存在即痛苦

                毫无痛苦、永久幸福的生命将不再是人类的生命。追踪并消除自身否定性的生命,自身也将不复存在。死亡与痛苦难分彼此,在痛苦中人们可以预见死亡。想克服一切痛苦的人,也必将抹除死亡。然而,没有死亡和痛苦的生命便不是人类的生命,而是僵尸的生命。人类为了生存而将自己消灭。他或许能获得永生,可代价却是自己的生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妥协社会:逃避痛苦下的人性迷失

                  这是我在脱不花老师推荐后读的韩炳哲的第四本书。第一本是《美的救赎》,第二本是《他者的消失》,第三本是《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这本则是《妥协社会:社会之痛》。读完后,我深刻体会到,好书之所以为好书,是因为它思想深刻,能直面社会最深层的痛点,让人产生震撼和共鸣。这是我最直接的感受。第一,现在很多人都在回避现实。有些年轻人工作不顺就辞职在家,不敢面对压力;感情出现问题的人,也常常选择逃避,而不是解决问题。大家害怕痛苦,于是用各种方式自我麻醉。第二,人生确实苦。但如果一直逃避,就无法成长。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难题,只有不退缩,才能积累经验。第三,只有直面真相,思想才能深刻。韩炳哲希望我们打破妥协的状态,像《金刚经》所说,用智慧洞察一切。不再逃避,才能看清生活的本质,摆脱痛苦,强大内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积极心理一定是好事吗?

                    有时候我们焦虑甚至抑郁不是个人太过于脆弱,而是和整个社会的运行关系更大,就像鱼在水中而不自知,但是我们又很难去改变,所以把问题的矛头就指向了自我,因为它简单、确定,我们会被引导用积极心理学去让自己感受更好一点,就像长期服用的麻醉药一样,但它距离真实更远了,有时候痛苦是真实的,它提醒我们该停下来去思考生活的本来面目了 —— 你是在生存还是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带来反思的一个视角

                      当下我们的确对痛苦越来越没有耐受力了,最近看牙就觉得极其痛苦;饥饿也基本消失了,还时不时来杯奶茶;对他人的感同身受能力也退化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副标题为 “今日之痛”,主要论述的是我们与痛苦的关系。妥协社会是一个怎么样的社会呢?韩炳哲觉得:妥协社会是与功绩社会相伴而生的。他在批评新自由主义的时候提出了功绩社会这个说法,功绩社会要求的是效率与产出,这种要求必然是追求肯定性的,因而,妥协社会是一个肯定性的社会,它拒绝否定性,而肯定。正如你在读某篇文章一样,如果觉得不错,你会点赞,点赞,正是一个肯定的动作,所以韩炳哲也说,妥协社会就是一个点赞的社会,是一个同者社会。但归根结底,妥协社会是一个拒绝痛苦,不承认痛苦的精神价值的社会。在一个消费社会中,人们对痛苦避之不及,人们追求的是生存、舒适、享乐,而非生命,剩下的只有身体。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将痛苦从文化、精神生活中排除了出去,将它完全丢给了科学、医学以及药物。然而生命正是痛苦。“痛苦有清洁之能、净化之功”,这话不由得让人想起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悲剧的净化功能。正是因为痛苦打开了一个裂缝,无限、他者、思考才有了涌现的可能。拒绝痛苦,就是拒绝生命的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痛苦,生命的密钥。在当今的妥协社会,生存社会,我们却唯恐避之不及。韩炳哲从很多方面论述了为什么它是生命的密码,为什么我们宁愿舒适也要丢掉自由,丢掉痛苦。以及当一切都丢掉的时候,我们如何陷入无聊,无感的行尸走肉生存处境。不耐烦,不争论,顺流而下的堕入数字化的深渊。它又如何消灭掉真实,真理,催生出极端主义者。痛苦并没有被躲避或消灭,它只是被边缘化,被缄默化,然而不可言语,述说的无语言,无形式的痛苦却多了起来,自残,暴力等慢性疼痛加剧。     一个不断思考,辩论,批判的哲学家,一部产生切肤之痛的小册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毫无痛苦、永久幸福的生命将不再是人类的生命。追踪并消除自身否定性的生命,自身也将不复存在。死亡与痛苦难分彼此,在痛苦中人们可以预见死亡。想克服一切痛苦的人,也必将抹除死亡。然而,没有死亡和痛苦的生命便不是人类的生命,而是僵尸的生命。人类为了生存而将自己消灭。他或许能获得永生,可代价却是自己的生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痛苦存在的必然性,不仅仅是生存意义上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痛苦让我们更真实?

                                这本书每个字都认真看了,有触动的地方也写下了一些笔记,但是大多数内容是看不太懂的,就是那种每个字都认识但是凑在一起就不知道是啥了的。这本书目前来说有点超出我的认知范围,也许以后有缘再读,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吧,这种期待本身也是阅读的乐趣。不过我从未思考过痛苦的意义是什么,之前觉得精神上的某些痛苦的确会让人更有 “灵感”,是开始深入思考的一把钥匙,但是却也从未想过其对于人类生命的意义,这也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新视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痛苦即生命

                                  妥协社会,是对痛苦的妥协,是无痛苦的社会。数字时代,人们越来越难以承受痛苦,越来越追求无痛苦的生命和生活。健康,成为新的女神。人们全然忘记了讲述痛苦,理解痛苦,歌颂痛苦,而是逃避痛苦,用娱乐、消费等来遮蔽痛苦。但,没有痛苦,就没有思考,没有精神,就没有哲学…… 没有生命。精神即痛苦,唯有通过痛苦,精神才能获得新的洞见,获得更高形式的知识和意识。痛苦即生命。痛苦之否定性是思想的根本,正是痛苦,将思想与计算、与人工智能区分开来。痛苦即真实。在面临令人痛苦的抵抗时,我们最能感受到真实。妥协社会里的长效麻醉模糊了世界的真实。数字化也越来越削弱了抵抗。不停的点赞导致一种钝化,使真实瓦解。数字化即麻醉。数字时代,我们应当勇敢去拥抱属于人的痛苦,而不是在虚拟世界和资本世界里,成为无痛苦的 “最后的人”,因为这些人,出生即死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直面,是我读后的大致感受。困扰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些共性问题,也许只有哲学家才能够真正(不受裹挟,保持独立思考)面对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美麗新世界應該不遠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与自由的消失

                                        数据时代的死亡就是没有快乐和痛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3年之光

                                          现在充斥着 AI 的浪潮汹涌中,读读这本小册子,感受一下生而为人,只有能感受痛苦的生命才拥有思考。冰冷的数据和超级厉害的算法只能是在运算,没有在思考。我的意义在于我感受痛苦且在思考。我的 2023 之光。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