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朱元璋由乞丐到皇帝的传奇经历,深入剖析其统治的成败得失以及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深远影响。

内容简介

“洪武”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使用的年号。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对朱元璋个人来说,从赤贫到天子,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小概率事件。元末农民起义把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颠簸出来,朱元璋则凭借善于争取人心、优待知识分子、大局观极佳等特质成功登上帝位。

在传统中国,统治者的个性、经历、文化水平等往往决定了其统治风格。一方面,底层的生活经历使朱元璋格外体恤农民,缔造了一个很长的和平时期。另一方面,他管理国家有着浓厚的底层文化背景,蛮横肆意、思维僵化,使洪武时期乃至整个明朝表现出鲜明的内向性、封闭性和落后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上篇 从流氓到天子
  • 一 什么叫赤贫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二 初生鳞甲
  • 1
  • 2
  • 3
  • 4
  • 5
  • 三 崭露头角
  • 1
  • 2
  • 3
  • 4
  • 5
  • 6
  • 7
  • 四 成功的三个原因
  • 1
  • 2
  • 3
  • 4
  • 5
  • 6
  • 五 问鼎天下
  • 1
  • 2
  • 3
  • 4
  • 5
  • 6
  • 下篇 历史的惯性
  • 一 构建农民乌托邦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二 结网的蜘蛛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三 统一思想,禁止奇装异服
  • 1
  • 2
  • 3
  • 4
  • 5
  • 6
  • 四 “化民成俗”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五 从删《孟子》到给元朝皇帝磕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六 洪武朝的知识分子政策
  • 1
  • 2
  • 3
  • 4
  • 5
  • 七 学习《大诰》运动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八 屠杀功臣始末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九 对老乡深情重义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十 朱元璋之死
  • 1
  • 2
  • 3
  • 4
  • 5
  • 尾声 从“黄册库”看明代“祖制”的命运
  • 附录
  • 朱元璋大事记
  • 明太祖分封诸王表
  • 洪武朝功臣世表
  • 《皇明祖训》节选
  • 《皇明祖训》序
  • 祖训首章
  • 持守
  • 严祭祀
  • 谨出入
  • 慎国政
  • 礼仪
  • 法律
  • 内令
  • 兵卫
  • 供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7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洪武开启大黑暗时代

    在中国历史上,那些拥有强悍人格力量的统治者常常会让整个国家轻而易举地屈服于自己的个性、爱憎或狂想。一个人的性格会决定整个国家的性格,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会影响到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而且这种偶发的影响可能非常深远。学习历史,独立的思考…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决定历代开国功臣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开国皇帝的年龄。郑宏卫在《开国功臣归宿论》中说,皇帝登基时年龄越老,对身后事就越担心,因此就越容易对功臣们动起杀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部分视角过于片面和主观

        在第一章什么叫赤贫中,作者论述古代中西方生育问题不够客观。在已经有古代粮食亩产数据的情况下,还用人均占有耕地做比较。根据南北朝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的记载,当时农田产出的种粮比最高达 1:500,“下田用种半升,收二十八石”,原文就不全引用了。根据英国《亨利农书》记载,当时英国的种粮比只有 1:3,直到 18 世纪工业革命时期也才达到 1:10。并且欧洲人是土地轮耕制,中国很早就开始陇耕了。土地利用率完全不一样。在这种农业技术水平差距下即便是人均耕种面积相差十倍,中国人口的增长远超欧洲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难道古代欧洲底层农民就不是如文中所言,“一直在半饥半饱中挣扎,永无解脱之日” 吗?文中说 “欧洲国家,很少发现像古代中国人这样的生育激情”,并且还拿古希腊的年轻人举例。然而作者有没有考虑过,以古代欧洲的农耕技术水平,他们养得活增加的人口吗?这到底是观念问题还是现实问题?作者更是放言:西方的人口密度一直小于中国,这使得欧洲人均占有的资源大大高于中国,为其思想启蒙运动奠定了物质基础。这种论断恕我无法苟同。欧洲人的思想启蒙如果硬要说物质上的问题的话,只能说他们经过了大航海时代进行了全球殖民后,掠夺了大量的资源到欧洲,这和他们本身人口少有什么关系?这又和人均占有资源又有多大关系?文章似乎认为古代中国人口的繁盛是一种罪过一般。此书中还有不少作者以结论出发去找论据的内容,观看者需有辨别能力。

          转发
          1
        • 查看全部13条书评

        出版方

        华章同人

        北京华章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隶属重庆出版集团,主要致力于经典图书和畅销图书的策划与营销,在文学、社科图书领域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拥有一批中外的重量级作家、学者资源。公司倡导文化品味与市场效益相结合的宗旨,主张图书成为人的精神家园和智慧源泉,强调图书的品质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