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认知觉醒》姊妹篇,用底层规律开启认知驱动力,让你的努力变得有效。

内容简介

做成一件有价值的事,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成长的根本是做成事情、创造价值。

做到,是更高等级的成长。一个人的成长也是通过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来实现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虽然内心强烈希望变好,行动也非常努力,却始终无法做成事情,这背后的原因通常是缺少价值意识、输出意识、创造意识、作品意识、利他意识……

《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将通过“做成一件事”的心法和技法两部分内容,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通过创造个人价值获取人生的成功、幸福和意义。

从“习惯养成”到“技能培养”,从“对内输入”到“对外输出”,从成为“更好的人”到成为“更有价值的人”,这些刻意的转变会让我们走出焦虑的怪圈。

单纯依靠意志力的努力往往是盲目的,所以人们会反反复复地起念,又反反复复地失败。一个人只有了解做成一件事的来龙去脉、看清事情本质后,才能走出反复尝试却劳而无功的困境。
学会用认知来驱动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到达成长的彼岸——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为什么我们很努力却总是看不到希望
  • 上篇 做成一件事的心法
  • 第一章 价值——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
  • 第一节 复制:不要浪费生命给你的无限可能
  • 第二节 价值:用价值规律看问题,你的人生会发生巨变
  • 第三节 利他:毋庸置疑,利他是最好的人生
  • 第四节 镜子:所有的社交都是一面镜子
  • 第五节 内向:被动社交,内向成长者的制胜之道
  • 第二章 身份——一切从信念开始
  • 第一节 层次:你在这个世界的哪一层
  • 第二节 身份:改变自己的终极力量
  • 第三节 语言:美好人生从好好说话开始
  • 第四节 理性:成功,最怕一开始就对自己说不可能
  • 第三章 心理——清除成事路上的情绪障碍
  • 第一节 负面偏好:为什么你总是不快乐
  • 第二节 二元对立:恭喜你走出二元对立,来到真正的成人世界
  • 第三节 一劳永逸:想要一劳永逸?还是死了这条心吧
  • 下篇 做成一件事的技法
  • 第四章 策略——方法和路径
  • 第一节 认知驱动:做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
  • 第二节 写下来:我们都低估了“写下来”的力量
  • 第三节 假设:什么能力可以让自己快速进步
  • 第四节 降低期待:命运一定钟爱那些愿意慢慢变好的人
  • 第五节 深度练习:跨越从普通到卓越的分水岭
  • 第六节 跨界:如果你想与众不同,不妨试着跨界潜行
  • 第五章 战略——环境与多维
  • 第一节 环境:真相扎心了,“偷懒”比努力更重要
  • 第二节 多维:不读书的人,没什么好焦虑的
  • 第六章 成事——做到,是最高等级的成长
  • 第一节 目标觉醒: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 第二节 成事之旅:如何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 结语 顶级的生活不是奢华,而是创造
  • 后记 你的一生至少要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02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认知觉醒》姊妹篇:做成一件事的心法和技法

    作为周岭老师 "清脑・认知圆桌" 终身付费群的桌友,一步步看着周老师 4 年内出了两本书,《认知觉醒》11 个月加印 15 次,销量突破 15 万册(还在持续增长),而周老师的第二本书《认知驱动》也在热卖中。一、这两本书的区别和联系:周老师认为:"来时的路是觉醒,去时的路是创造。对个体成长而言,它既包括" 对内觉察,改变自己 "的部分,也包括" 对外创造、利益他人 "的部分。而《认知觉醒》只是表达了前半部分,现在《认知驱动》补齐了后半部分。所以《认知驱动》和《认知觉醒》是姊妹篇,它们合在一起便完整呈现了个体成长的认知地图。这一理念也体现在了封面上,在《认知觉醒》的封面上," 人脸 "是朝向左侧的,寓意我们要通过自我觉察来看清来时的路(图中红蓝色块构成的白色区域象征着" 路 ")。而在《认知驱动》的封面上," 人脸 "是朝向右侧的,寓意我们要通过创造价值来开创未来的路。所以,当把两本书放到一起的时候,它们分别看向来时的路和去时的路,而此时此刻,我们正处在转变的节点上。《认知驱动》沿用了《认知觉醒》的一些基础概念,诸如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急于求成、舒适区边缘等,沿用的部分会用蓝字标出。两本书加在一起一共有 49 个概念,如《认知驱动》里重点诠释了复制、价值、利他、跨界、多维等等。在此不得不提周岭老师的公众号" 清脑 ",公众号文章里会有更详细的内容补充,如《认知驱动》引用的 47 本专注文献和资料的详细数据、知识和案例出处,以及背后的故事等等。二、《认知驱动》的概念创新周岭老师实力诠释了什么叫好的作品会自己" 走路 "。当他不是为了名声和收益写作,而是为了改变自己并影响他人写作时,即便自己性格很内向,也就而已通过产生独一无二的、具有长久价值的作品实现" 被动社交 ":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知识写作和价值写作,深度思考、精心打磨后,数百家自媒体申请转载,每天都有读者留言和感谢,结识了很多意见领袖,收到多家出版社的出书邀请…… 本书借鉴了很多优质同类书,概念不是纯原创,但周岭在书中运用了自己大量的经历和案例,结合自己的理解、实践和个性化输出后,在原概念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比如,周岭把行为改变的三个层次(身份、过程、结果)和心理建设的三个层次《态度、行为、结果)相对比,得出新的结论:主动降低期待可以调整心态,让自己把注意力放到成长上,它和坚定信念并不矛盾。成长注定是一个将内在不断揉碎并重塑的动态过程。再比如谈到环境,周岭提出:大环境借势,小环境借力。我们要主动选择高手扎堆或更多学习机会的环境,为未来的跳跃做准备,或者花些成本让自己和孩子见识更美好的生活、接触更厉害的人。同时,好好整理自己的信息环境,比如取关无用的订阅、卸载多余的软件、精心布置生活空间等等。我能想到自己最对的选择,就是这 5 年自己选择在" 得到 "深深扎根,自我提升。每天浸泡在学习氛围很浓的高能圈子里,除了工作和生活,个人成长和人际交往部分,我注意力基本都集中在" 得到 " 的课程、书籍、笔记等等,看到老师们都死磕内容,同学们都上进、努力,自己也一直受到滋养和感染。顶级的生活不是奢华,而是创造,努力创造出独一无二且对自己和他人有长期价值的东西,影响力自然会形成。应用和实践,让我们一起成事!注:文章前面部分内容引用自周老师公众号原文

      13
      4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成大事者,不纠结,懂方法,重实践

      读书笔记 —《认知驱动》你是否曾经很用心的去做一件事情,但最后却没有持续坚持?你是否曾经很努力的培养一个习惯,但中途却逐渐失去动力?你是否曾经很刻苦的练习一项技能,但实践却让人大失所望?你是否曾经很认真的经营一段关系,但结局却总是差强人意。为什么我们如此努力的改变自己,却得不到好的结果?为什么我们很努力却总是看不到希望?原因在我们对于成长认知的维度停留在了表面的舒适区,没有延伸到挑战区进行能力的打磨和核心价值的输出。我们常说的成长方式有两种:一是向内成长;二是向外成长。一,向内成长,扩大自己的认知半径我们需要认清这样一个现实 —— 我们身处在一个社会精密分工的时代,每个人的能力都是社会分工所形成的,即自我的存在对于社会群体而言,根本没有任何影响。就像这个世界缺了谁,地球同样都照常转动。因此,我们需要先意识到自己能力的边界,有了规则限制,我们才会寻求突破,有了认知盲点,才会调整优化,有了成长瓶颈,才会提升自我。向内成长可以说是认知意识的觉醒,因为内心想要改变,才会义无反顾的行动,才会竭尽全力的走出舒适区,向更高难度发起挑战。同时,向内成长也是心智成熟的开始,因为内心充满了力量,才会狠下心来改变现状。向内成长,扩大自己的认知半径,让认知带动自我行动,让行动驱使自我成长。二,向外成长,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我们身处于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世界,如果只顾埋头修炼,不抬头看路,那最终会让我们陷入认知的迷宫。向外成长,意味着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外界的变化,在自我努力修炼的同时,也要进行人生 B 计划的打造。在不确定的时代,想要拥有确定性的结果就需要自身在更多的领域投入关注和努力。向外成长,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洞察时代发展的趋势,以便在某个时刻能够搭上时代的顺风车,加速成长。向外成长,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让能力突显价值,让价值成就自我发展。三,内外结合,释放自己的独特价值成长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够向内关注自己内心的渴望,向外发掘时代变迁的机会。从自我的角度审视自己,在内心身处构建想要改变的自我,用自己的知性能力去判断真伪。同时以承认自身的有限性为前提,也就是每个人从其本性而言都会犯错误,所以我们才要通过怀疑、通过自我审视来不断地检验我们的认识过程。在向外连接的过程中,我们不要盲目与他人作比较,而是要思考别人这个决策的契机是什么,我自身的决策是否真的与别人是完全一致的?自己的决策与别人相同是否是因为自我跟随,还是正确的方向驱动,或是自身已经确定验证过?内外结合,释放自己的独特价值,让自我内心舒适,让影响力卓著。四,多维思考,驱动自己的认知格局人生最要命的,不在于认知的盲区(知道自己不知道),而是思考的盲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人生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很多事情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非黑即白,很多事情也不是我们认为的对错分明。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永远都不要停留在刻板的认知层面而真正忽略了事情的真相。对于事物内在的逻辑,我们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从更多、更宽的维度去观察和分析。五,目标觉醒,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并非出于本意,而更多的是活在他人的期待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越做内心越抵制,内心越抵制过程就会越来越充满阻力。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并非寻求改变,而更多的是看别人别人都在行动,随波逐流,最终形成越做动力越不足,动力越不足结果就会越来越背道而驰。人生成长的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要区分什么是自我的需要,什么是他人的取代。如何正确的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呢?①降低对自我的期待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都是自我期待过高,以至于超出自己的能力圈。降低对自我的期待不是要求我们在舒适圈里躺,而是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向学习圈进行扩展。②重新建立秩序我们最害怕的就是失去对自我的掌控,如果生活没有了确定性,也就没有了安全感,那么我们就自然而然的陷入到自我怀疑的焦虑之中。如何逃离焦虑呢,我们可以从细微的小事着手,从而慢慢让思维和眼界提到提升。③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不要盲目崇拜别人的方法,而是要能够学会对自我的掌控。不在意当下的局限,而是能够在慢变量中着眼于长远的小趋势,从而找到确定性的目标。不要急于质疑外界的环境,而是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走差异化竞争才是个人突围最好的武器。每个人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学会放大自己的优势,就能让优势成长为核心竞争力。我们都渴望成为自治者,能够控制我们的生活和命运;我们都想要变成稀缺者,能够贡献自己的价值和影响;我们都需要建立目标感,能够创造自己的作品和服务。

        9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生至少做一件对别人真正有价值的事

        看完这本决定再把本书姊妹篇 ——《认知觉醒》也看一遍。这本《认知驱动》很好读,和孩子一起看了关于 “深度练习” 的小部分章节,其中 “核聚老师”(以其公众号名称呼)“高考逆袭” 的案例,对帮帮有启发,结合期末班主任老师给他的学习建议 ——“多练习拖后腿的短板,多研究错题” 正在慢慢实践。这里获得的驱动点是:每天都要消灭错题,不搞懂这一道题不做下一道题,不怕慢,但每天都要进步。也正如曾国藩一直遵循的读书戒律:不读懂这一句,不读下一句。曾国藩年轻时资质平庸,正是靠着这股稳扎稳打的劲头获得了巨大成就。本书最好的地方在于作者一直都在挖掘思维深处最具创新的表达,同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把读者重新带到曾经生活和工作中的痛点和茫然的那一瞬间。你会发现,给自己一个回看的机会,不但可以通过前后心境的对比让自己意识到曾经忽视掉的成长,同时也会发现,你也许已经具有和想要的进步相对等的能力,想要把这种能力转换成价值,缺乏的是一个心态的转变下触发自我 “精细整合的过程” 和 “主动聚焦” 后的动态调整。比如书里分析的普遍现象:很多人经过了大量的学习,但仍然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在哪里,也看不到未来的方向,看似没有直接的问题,可却哪儿哪儿都不满意,甚至没有大困难可以克服,但也找不到破局的点,活得如同行尸走肉,迷茫,没有生气。但其实首先需要做一个动作就能改变很多,那就是 “创造”(输出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实践)。“你的一生至少要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这是一个关键的心态转变,是自己敢于 “向内关注真实自己的 “破局点。在这个心态驱动下,调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整合,打磨成你的 “产品(内容)”,选择一个方式,传达出去。作者是通过为别人做 “一对一免费咨询” 开始的,这也为他后续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真实案例,也让他获得了 "知道自己要什么" 这个自我功能。事业爱情生活皆是如此。敢于看向自己,经过创作当中 “刻意练习” 的过程,是敢于走出舒适圈和信息茧房、获得新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不断给自己回应满足,来填满内在客体的人都是勇士。另一个触动我的地方,是作者和自己一岁的小侄子相处 20 多天里的真实感触。这 20 多天也是小侄子学习走路的开始,在每天看到小侄子不断摔倒,又毫不在意的一次次乐呵呵爬起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了作为一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丢掉的最宝贵的力量 ——【在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时,我们能毫不着急、毫不畏惧、毫不气馁,始终欢快地往前走,并且最终成功了】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坚持是太着急了,不肯给自己更多机会。我们经常听到身边有人说 “我学不会英语”,当问他学了多久时,他的回答是:三个月…。书里讲了《我在 100 天内自学英文翻转人生》作者张同完的例子,他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是:别人学英语看 100 部美剧,【张同完把一部美剧看了 100 遍】从幼儿到成人,从 “成事者” 沦为 “失败者”,不得不说,儿时的两个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第一、【只做刚需之事】比如学走路对于幼儿来说就是刚需。巴菲特的私人飞行员弗林特曾经向巴菲特讨教人生规划,巴菲特就让他列出 25 件最重要的事。在弗林特这样做后,巴菲特又让他圈出最想做的 5 件。弗林特一一照做,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先做这 5 件,有余力再做另外 20 件。【而巴菲特告诉他说:你这一生只做最后圈出的 5 件事,其他的 20 件,这辈子都不要再碰】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刚需并不多,主动减少欲望,一直聚焦到自己的能力兴奋点是关键。同时,主动降低期待也是欢快行动的窍门。第二、不要急于求成,但在练习的时间段里要努力做到最好。“既强烈地希望自己变好,又能稳住自己慢慢前行”。作者也举了自己为了学习高级模仿而强化 119 条公式的例子。刚开始他看到魔方达人用 “高级公式” 在 30 秒内将魔方复原,而自己经过四天的学习后反而速度更慢了,这让他很焦虑。后来他还是想到自己的小侄子学走路,意识到自己急于求成了,几天的时间怎么可能突飞猛进呢。所以他给自己重新做了规划:用 1 个月的时间去学习 F2L 公式,且每次只要求自己学会一条,再用 3~6 个月的时间去练习。如果想不起来就反复看视频讲解,直到把它们牢牢记住,然后一有空就把魔方拿出来练习(正好可以打发很多碎片时间)。但其实只用了 20 天后,作者能快速识别大多数场景,本书定稿时,作者已经掌握了全部 119 条公式。正如喻颖正说过一句话,“人生最好的模式是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当下愉悦”。最后,祝大家都能用价值规律看问题,让自己的人生发生改变。只要牢牢盯住 “价值” 这个方向往前走,只要这事情是好事,只要对他人对自己是有好处的,我们就不用担心自己会走偏。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被需要,会不断传承,你会因此而真实的获得幸福。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期待,人生的付出和经历都会在某一刻给我们回报。

          1
          2
        • 查看全部267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