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帮助大众放下对症状的过度焦虑,找到通往健康的正确途径。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曾经是一名内科医生,后转而成为精神科的资深专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曾经接手过许多从其他科室转来的疑难病例,他们明明有各种各样的身体症状,却查不出生理方面的原因,这究竟是为什么?直到作者从心理角度抽丝剥茧,真正理解这些患者是什么样的“人”,而不仅仅关注他们得了什么“病”,一切才豁然开朗。

本书站在生理与心理的交叉地带,通过丰富的案例故事,讲述了人们的心理如何对健康产生巨大而未被重视的影响,从而提醒我们:人不是一部由复杂零件构成的机器,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决定健康的关键一环。

作者不仅是一位一流的临床医生,也是一位极其敏锐、富于同理心、真正有天赋、会讲故事的作家。他用这本书提醒我们: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作为医生,应该更多地关注人;作为患者,也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如何过好生活,不要受困于某个症状或检查报告单上的某个数字。

本书充满洞察,发人深省,让大众看到通往健康的真正路径,也帮助医生始终把“人”放在“病”的前面,更好地治病救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我们的人生是值得过的
  • 第一章 踏入精神医学的旅途
  • 第二章 精神疾病的污名
  • 第三章 规避风险的文化
  • 第四章 忧郁症
  • 第五章 利他行为
  • 第六章 慢性疲劳
  • 第七章 自杀念头
  • 第八章 体重问题
  • 第九章 健康观念
  • 第十章 医学之谜
  • 第十一章 活出意义
  • 第十二章 接纳病人,接受自己
  • 第十三章 疼痛的意味
  • 第十四章 求死之心
  • 第十五章 思虑过度的代价
  • 第十六章 做决定的能力
  • 第十七章 时日无多
  • 第十八章 新冠之疫
  • 后记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妙语如珠

    作者的身份很 “分裂”:剑桥医学出身的内科医生,转行精神科后成为英国皇家内科及精神科双院士。这种跨越生理与心理的职业生涯,让他的文字既有医学的冷峻,又带着人文的温热。他的写作像一场精准的 “心理手术”。比如,一个查不出病因的胸痛患者,被他从童年创伤的夹缝里拽出症结;一位反复腹痛的老妇人,病因竟藏在独居的孤独中。这些故事没有堆砌术语,而是像聊天般的把 “心身医学” 的抽象理论揉碎了塞进日常对话里。他说:“医生若只盯着化验单,就像用听诊器听哑剧”。书中最有意思的,是它对 “病” 的定义。作者笔下,症状成了 “身体写给心理的情书”:偏头痛可能是职场压力的摩斯密码,慢性疲劳或许是婚姻僵局的白色 flag。他讲过一个案例:一位企业高管因莫名晕厥辗转各科,最终发现病因是 “成功焦虑”—— 每次签完大单,身体就用休克抗议人生的失控。这种叙事方式让人想起清代名医吴鞠通。他曾治一寡妇腹胀之症,不开药方先解心结:“夫死不可复生,汝若病故,幼子何依?” 患者郁结顿消,药到病除。作者像现代版吴鞠通,只不过他的药引子是精神分析与社会观察。书中金句频出:“健康不是实验室数据,而是人与生活的谈判结果”—— 这话拿去当门诊标语,挂号冲突我想应该能少一半。

      转发
      1

    出版方

    果麦文化

    果麦文化传媒成立于2012年7月。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提供图书、电影、互联网文化产品等“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