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幽默有趣的人体维修指南。

内容简介

你的大脑就像一个古早的电脑操作系统,充斥着糟糕的代码,加载缓慢,更喜欢看猫的表情包,而不是睡觉。如果没有骨骼,你会一团糟,但如果你饱受背痛、颈部疼痛和膝关节崩溃的折磨,你的骨骼就会成为你的囚笼。你的鼻子从设计上讲是一个灾难,容易堵塞、漏水,还会长出随意的毛发。

本书是一本可以拯救你的生命的书,书中介绍的常用健康方法将为你排忧解难,让你更健康。你将了解关于健康的有用或者无用的冷知识: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提升睡眠质量?拔鼻毛有什么危险?用意念缓解痛苦可行不可行?为什么癌症没有统一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你将获得调整睡眠、告别消化不良、让自己的排泄更顺畅的健康建议。本书能成为指导我们人体整个系统的指导手册,帮助我们照顾自己,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人体的资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第1章 人体的管道修理工
  • 第2章 照亮一生的操作系统
  • 第3章 染血之室
  • 第4章 通往天堂的航班
  • 第5章 骨骼负载的失败
  • 第6章 来自眼睛的凝视
  • 第7章 耳听八方
  • 第8章 不完美的鼻子
  • 第9章 美味之旅
  • 第10章 什么是感觉?
  • 第11章 生殖器巡礼
  • 第12章 天黑请闭眼
  • 第13章 一场与微生物的隐秘战争
  • 第14章 一切该结束了
  • 致谢
  • 延伸阅读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9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和微生物相处的人类

    我是农村长大的野孩子,上个世纪末,到了假期,城里上班的人顾不上照料孩子,就会把他们送到农村的亲戚家,此时,城里文明孩子与我们这些农村野孩子就开始了思想大碰撞。城里孩子有新理念,我们也有他们艳羡不已的田野技能。关于我对细菌的认识,就是城里孩子给我传播的新知识。小孩子不隐瞒情绪,看到我们这些农村孩抓到什么东西都敢往嘴里塞,就教育我们说,这样会惹上细菌,细菌进了身体就会吞噬我们的细胞,这样我们就会生病。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提供的这些东西我们很难理喻,他们说的细菌,我偷偷用姥姥的放大镜观察过,一点痕迹也没有。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喜欢城里孩子眼神里那些优越感,也会反唇相讥,说他们好矫情,冲突发生后,总要弄个不欢而散。但事实很快证明了我们这些农村孩是对的,吃了同样的东西后,那些城里孩子又是洗手,又是洗食品,还是会患拉稀病(腹泻),而我们百无禁忌,反而一点事也没有。到了冬天,来了寒流,我们该到哪到哪,城里孩子总要躺在炕上吃几天药,打几天针。本来,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在城里孩子漂亮的衣服映射下很有自卑感,但有了 “病 vs 不病” 的参照,我们又在另一个赛道上找到了优越性。借着大人们的纳闷,“这些城里孩子咋这样不抗病”,我们还编出了恶搞城里孩子的顺口溜:“不干不净,吃上没病;干干净净,吃得稀稀哼哼(拉肚子的家乡谐音梗)”。城里孩子也自觉理矮了三分,生活习惯很快就和我们对齐了,假期结束后免不了又是和父母发生一顿纠纷,质疑爸妈干净论的合理性,于是被父母几通狂揍,再慢慢把习惯改回去。为什么这样,当时流行的说法是 “水土不服”,这个概念也很快调和了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的认知冲突。用现在的医学知识解释,实际所谓的 “水土不服” 还都不是免疫系统的缺失。农村和城里有完全不同的菌群环境,我们和周边的菌群早建立了共生关系,对那些不友好的致病菌,也有抗体防线。城里孩子初来乍到,肯定要先接受免疫系统的洗礼,但以当时人们对卫生科学的认知,不仅我们孩子,有几个大人懂这些。不过,有了城里的孩子的言传身教,以及大夫(那时的赤脚医生都上门服务)给我们上门治病时,也会提到细菌这个概念,刻板印象也就形成了,知道在周围的环境中,存在一种我们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它们都是一群不怀好意的坏分子,假如无意中沾染上身,会给我们带来疾病的祸患。后来就去城里上学了,也再难保持农村野孩子时的卫生习惯,一方面是对细菌的恐惧,更多也是周围城里人的歧视,脏了巴叽总不是什么好形象。真正对微生物了解还是上了大学,虽然我是学畜牧学的,但也涉及微生物知识,不过很浅。这也是因为微生物学系统性研究特别晚近的事情,以 2007 年美国宣布启动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 才算是真正的元年吧!直到今天,微生物研究也是特别前沿的学科,所以学界才有一句顺口溜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机制难寻,肠道菌群”。微生物比我们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早的多,地球诞生后 10 亿年里就有了微生物,如果把地球发展的时间类比到一天 24 小时中,5 点的时候微生物就开始出现,而 23 点 59 分 58 秒的时候智人才开始出现。而我们所熟悉的生物界大都是真核生物分支下体积较大的生物,但相比微生物的数量占比很小,地球上绝大部分都是微生物。所以说,微生物才是地球的主人,我们人类想把微生物从身边清理干净就是一个妄念。而且,我们人体也是微生物的一个家园,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大约有 4 斤的微生物,广泛分布在我们口腔、肠道、呼吸道、生殖道、泌尿及皮肤等系统中,仅肠道就 400 多种微生物,我们能在人体内找到 200 万以上的基因,但其中只有 2.3 万个是人的基因,另外 99% 都是人体内微生物的基因,如果论绝对数量,人倒是更像是微生物的集合体,我们人体细胞反而客居其次。而且在长期的进化中,微生物已成为了人体离不开的伙伴。它可以帮助消化肠道消化不了的食物,为人提供能量和合成人体不能合成的营养物质,能帮助人体提升免疫能力,对抗病原体,微生物的代谢还能帮我们维持体温,甚至肠道菌群还调节我们的情绪和睡眠。而且科学家还确定的证实了我们农村孩子朴素经验是正确的,人真不能太干净了,没有微生物的合作,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是提升了,而是下降了。在人体内生存的微生物,从种类上看,大体上都是对机体有价值的,从数量上看,微生物也和人体不断进行着竞争和妥协,经过无数次的博弈,最终达成了动态的平衡。换一句话说,能长期寄居人体的微生物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彼此间的筛选和优化,对那些真正影响人体健康的致命微生物,人类免疫系统就不会那样友好了。对抗致病微生物,和我们常规理解的不同,第一道防线并不是免疫系统,而是寄居在我们皮肤、鼻腔黏膜、肠道等处的微生物友军,它们会分泌抗菌物质,与有害微生物竞争资源,占据宿生位置,有了有益菌抵抗,有害菌就很难存活,这种情况,学科上叫 “定殖抗性”,只有当友军抵挡不住的时候,人体的免疫系统才会接管防御任务。这就是本书的内容了,包括皮肤、肺、粘膜等物理屏障,当微生物突破了第一道屏障,进入血液后,人体启动一般性免疫,比如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直接识别和吞噬,只要和人体细胞和允许寄居的有益微生物有系统性差别者,都会被主动识别和杀死。但有害菌也会进化,不断修改自己的表面化学特性、让宿主的免疫系统无法识别,还会主动生产一些蛋白质,甚至还能模仿宿主细胞的特性,让免疫系统混淆敌我,抑制一般性免疫。对于这些狡猾的敌人,免疫系统还有办法,就是用魔法打败魔法,模仿微生物的快速变异能力,人体的 B 细胞 T 细胞也能快速进化,通过增加多样性带来近乎全面的识别能力,然后指导人体免疫系统对入侵的微生物展开精准攻击 ——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抗体(具体原理篇幅太长,可查阅相关书籍)。虽然人体依靠自身强大的免疫能力,抵挡住了微生物的反复入侵,但总有相当比例的人类个体在病原体的入侵中会沦陷,因为致病微生物很会在人体抗体建立起之前打时间差。那就是我们人类的智力上场了,包括疫苗,抗生素。这又是人类、抗生素与微生物三者间大乱斗的另一个故事。不过,也别听了我这番叙事,又从终点回到起点,为了让孩子提高抗病能力,突破干净的环境,有意识让他们接触宠物、脏东西,甚至吃下泥土。凡事千万别走极端,因为微生物很多,脏环境的微生物,还有宠物身上的微生物并不是人体设计的微生物,矫枉过正,反而导致了其它疾病。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心脏在凌晨三点表演蹦迪时,这本书来了

      我,一个发誓今晚一定早睡的资深打脸表演艺术家,又一次成功把自己熬成了一具电量耗尽的躯壳。具体症状如下:眼皮沉重得需要用牙签撑着,太阳穴突突直跳宛如内置了两只小鼓槌。最要命的是心脏,它在我胸腔里像个喝嗨了的夜店 DJ,正放着震耳欲聋的电子乐。节奏那叫一个狂野不羁。我瘫在沙发上,手指冰凉发麻,脑子里像灌满了隔夜浆糊。唯一的清醒念头是:“完犊子了,我不会是下一个熬夜猝死的主角吧?!” 恐惧感像冰凉的小蛇,顺着脊椎嗖嗖往上爬。就在我颤抖着手,准备打开手机浏览器,开始输入熬夜心慌手麻是心梗前兆吗这种吓死人不偿命的关键词。或者火速下单几瓶号称熬夜护心神仙水的昂贵保健品时。一本黄绿色的书《这本书可能救你的命》,像个自带圣光的暖宝宝,来到我的生活中。作者卡兰・拉詹,据说是美国医学大牛。行吧,看在你这明亮的封面上,带着好奇翻开了第一页。心里嘀咕:八成又是那套别熬夜别熬夜别熬夜(道理我都懂,但臣妾做不到啊)的陈词滥调?结果,好家伙!刚看了几页,就被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吸引住了。作为一个长期在作死边缘反复横跳的熬夜冠军。我的健康恐慌自救流程向来清晰:熬狠了。心慌。手抖。脑子糊?第一步,火速打开搜索引擎,输入症状,然后成功把自己吓到心律更不齐。第二步,立刻打开购物软件,搜索熬夜神,心脏救星… 下单那些名字听起来很厉害的瓶瓶罐罐,仿佛它们能一键修复我透支的身体。我虔诚地相信,只要钱花到位,就能把熬夜的债给还上。我的健康投资,很大一部分都砸在了这些事后诸葛亮的玩意儿上。所以,当拉詹医生用他那冷静得像给尸体做解剖(不是)的语气,轻飘飘地戳破我的赎罪仪式时,我那本就脆弱的小心脏差点当场罢工表演个停机。拉詹医生就像个手持放大镜的冷静侦探,无情地照亮了我 “熬夜 - 恐慌 - 乱花钱” 这个循环背后的荒谬逻辑。我恍然大悟,原来身体最需要的修复竟然是充足的睡眠,而且还是免费的!规律睡眠时间,保持卧室里足够黑暗安静的环境,睡前别刷让大脑兴奋的视频。道理朴素得像我妈的唠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个被扒光了戏服的演员。这面人间真实的魔镜清楚地照出了我的拧巴:一方面,我像个任性的小孩,随心所欲地挥霍着宝贵的睡眠时间。为了追剧。为了刷手机。为了那该死的死亡线。另一方面,熬完后又像个惊弓之鸟,幻想用金钱和科技的力量一键撤销伤害。我把身体想象成一部可以随时重启、随时打补丁的廉价手机,却忘了它其实是地球上最精密的生物机器。需要的是稳定、持续的能量供给和细心呵护的好习惯。而不是突击性的、昂贵的系统急救包。比起立刻下单买智商税,赶紧去睡才是正经。给身体一个真正休养生息的机会,才是性价比最高的修复。原来,最高级的养生叛逆,就是在刷到熬夜猝死的推送时,能淡定地关掉手机屏幕。然后,真正地去睡个好觉。当然,带着一点对自己身体的理解和慈悲。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体的安全使用手册和避坑指南

        引导你安全地避开身体设置的各种生物陷阱,提高你的生活质量。也许你的睡眠健康会有一些改善,你会告别消化不良,或者你会更酣畅淋漓地排便。至少,它可能有助于减缓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经历的不可避免的身体衰退。最后,这本书可以成为我们最终的人工智能霸主的指导手册,以便人工智能知道如何照顾人类,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作用。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0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