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0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和微生物相处的人类

    我是农村长大的野孩子,上个世纪末,到了假期,城里上班的人顾不上照料孩子,就会把他们送到农村的亲戚家,此时,城里文明孩子与我们这些农村野孩子就开始了思想大碰撞。城里孩子有新理念,我们也有他们艳羡不已的田野技能。关于我对细菌的认识,就是城里孩子给我传播的新知识。小孩子不隐瞒情绪,看到我们这些农村孩抓到什么东西都敢往嘴里塞,就教育我们说,这样会惹上细菌,细菌进了身体就会吞噬我们的细胞,这样我们就会生病。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提供的这些东西我们很难理喻,他们说的细菌,我偷偷用姥姥的放大镜观察过,一点痕迹也没有。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喜欢城里孩子眼神里那些优越感,也会反唇相讥,说他们好矫情,冲突发生后,总要弄个不欢而散。但事实很快证明了我们这些农村孩是对的,吃了同样的东西后,那些城里孩子又是洗手,又是洗食品,还是会患拉稀病(腹泻),而我们百无禁忌,反而一点事也没有。到了冬天,来了寒流,我们该到哪到哪,城里孩子总要躺在炕上吃几天药,打几天针。本来,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在城里孩子漂亮的衣服映射下很有自卑感,但有了 “病 vs 不病” 的参照,我们又在另一个赛道上找到了优越性。借着大人们的纳闷,“这些城里孩子咋这样不抗病”,我们还编出了恶搞城里孩子的顺口溜:“不干不净,吃上没病;干干净净,吃得稀稀哼哼(拉肚子的家乡谐音梗)”。城里孩子也自觉理矮了三分,生活习惯很快就和我们对齐了,假期结束后免不了又是和父母发生一顿纠纷,质疑爸妈干净论的合理性,于是被父母几通狂揍,再慢慢把习惯改回去。为什么这样,当时流行的说法是 “水土不服”,这个概念也很快调和了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的认知冲突。用现在的医学知识解释,实际所谓的 “水土不服” 还都不是免疫系统的缺失。农村和城里有完全不同的菌群环境,我们和周边的菌群早建立了共生关系,对那些不友好的致病菌,也有抗体防线。城里孩子初来乍到,肯定要先接受免疫系统的洗礼,但以当时人们对卫生科学的认知,不仅我们孩子,有几个大人懂这些。不过,有了城里的孩子的言传身教,以及大夫(那时的赤脚医生都上门服务)给我们上门治病时,也会提到细菌这个概念,刻板印象也就形成了,知道在周围的环境中,存在一种我们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它们都是一群不怀好意的坏分子,假如无意中沾染上身,会给我们带来疾病的祸患。后来就去城里上学了,也再难保持农村野孩子时的卫生习惯,一方面是对细菌的恐惧,更多也是周围城里人的歧视,脏了巴叽总不是什么好形象。真正对微生物了解还是上了大学,虽然我是学畜牧学的,但也涉及微生物知识,不过很浅。这也是因为微生物学系统性研究特别晚近的事情,以 2007 年美国宣布启动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 才算是真正的元年吧!直到今天,微生物研究也是特别前沿的学科,所以学界才有一句顺口溜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机制难寻,肠道菌群”。微生物比我们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早的多,地球诞生后 10 亿年里就有了微生物,如果把地球发展的时间类比到一天 24 小时中,5 点的时候微生物就开始出现,而 23 点 59 分 58 秒的时候智人才开始出现。而我们所熟悉的生物界大都是真核生物分支下体积较大的生物,但相比微生物的数量占比很小,地球上绝大部分都是微生物。所以说,微生物才是地球的主人,我们人类想把微生物从身边清理干净就是一个妄念。而且,我们人体也是微生物的一个家园,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大约有 4 斤的微生物,广泛分布在我们口腔、肠道、呼吸道、生殖道、泌尿及皮肤等系统中,仅肠道就 400 多种微生物,我们能在人体内找到 200 万以上的基因,但其中只有 2.3 万个是人的基因,另外 99% 都是人体内微生物的基因,如果论绝对数量,人倒是更像是微生物的集合体,我们人体细胞反而客居其次。而且在长期的进化中,微生物已成为了人体离不开的伙伴。它可以帮助消化肠道消化不了的食物,为人提供能量和合成人体不能合成的营养物质,能帮助人体提升免疫能力,对抗病原体,微生物的代谢还能帮我们维持体温,甚至肠道菌群还调节我们的情绪和睡眠。而且科学家还确定的证实了我们农村孩子朴素经验是正确的,人真不能太干净了,没有微生物的合作,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是提升了,而是下降了。在人体内生存的微生物,从种类上看,大体上都是对机体有价值的,从数量上看,微生物也和人体不断进行着竞争和妥协,经过无数次的博弈,最终达成了动态的平衡。换一句话说,能长期寄居人体的微生物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彼此间的筛选和优化,对那些真正影响人体健康的致命微生物,人类免疫系统就不会那样友好了。对抗致病微生物,和我们常规理解的不同,第一道防线并不是免疫系统,而是寄居在我们皮肤、鼻腔黏膜、肠道等处的微生物友军,它们会分泌抗菌物质,与有害微生物竞争资源,占据宿生位置,有了有益菌抵抗,有害菌就很难存活,这种情况,学科上叫 “定殖抗性”,只有当友军抵挡不住的时候,人体的免疫系统才会接管防御任务。这就是本书的内容了,包括皮肤、肺、粘膜等物理屏障,当微生物突破了第一道屏障,进入血液后,人体启动一般性免疫,比如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直接识别和吞噬,只要和人体细胞和允许寄居的有益微生物有系统性差别者,都会被主动识别和杀死。但有害菌也会进化,不断修改自己的表面化学特性、让宿主的免疫系统无法识别,还会主动生产一些蛋白质,甚至还能模仿宿主细胞的特性,让免疫系统混淆敌我,抑制一般性免疫。对于这些狡猾的敌人,免疫系统还有办法,就是用魔法打败魔法,模仿微生物的快速变异能力,人体的 B 细胞 T 细胞也能快速进化,通过增加多样性带来近乎全面的识别能力,然后指导人体免疫系统对入侵的微生物展开精准攻击 ——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抗体(具体原理篇幅太长,可查阅相关书籍)。虽然人体依靠自身强大的免疫能力,抵挡住了微生物的反复入侵,但总有相当比例的人类个体在病原体的入侵中会沦陷,因为致病微生物很会在人体抗体建立起之前打时间差。那就是我们人类的智力上场了,包括疫苗,抗生素。这又是人类、抗生素与微生物三者间大乱斗的另一个故事。不过,也别听了我这番叙事,又从终点回到起点,为了让孩子提高抗病能力,突破干净的环境,有意识让他们接触宠物、脏东西,甚至吃下泥土。凡事千万别走极端,因为微生物很多,脏环境的微生物,还有宠物身上的微生物并不是人体设计的微生物,矫枉过正,反而导致了其它疾病。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心脏在凌晨三点表演蹦迪时,这本书来了

      我,一个发誓今晚一定早睡的资深打脸表演艺术家,又一次成功把自己熬成了一具电量耗尽的躯壳。具体症状如下:眼皮沉重得需要用牙签撑着,太阳穴突突直跳宛如内置了两只小鼓槌。最要命的是心脏,它在我胸腔里像个喝嗨了的夜店 DJ,正放着震耳欲聋的电子乐。节奏那叫一个狂野不羁。我瘫在沙发上,手指冰凉发麻,脑子里像灌满了隔夜浆糊。唯一的清醒念头是:“完犊子了,我不会是下一个熬夜猝死的主角吧?!” 恐惧感像冰凉的小蛇,顺着脊椎嗖嗖往上爬。就在我颤抖着手,准备打开手机浏览器,开始输入熬夜心慌手麻是心梗前兆吗这种吓死人不偿命的关键词。或者火速下单几瓶号称熬夜护心神仙水的昂贵保健品时。一本黄绿色的书《这本书可能救你的命》,像个自带圣光的暖宝宝,来到我的生活中。作者卡兰・拉詹,据说是美国医学大牛。行吧,看在你这明亮的封面上,带着好奇翻开了第一页。心里嘀咕:八成又是那套别熬夜别熬夜别熬夜(道理我都懂,但臣妾做不到啊)的陈词滥调?结果,好家伙!刚看了几页,就被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吸引住了。作为一个长期在作死边缘反复横跳的熬夜冠军。我的健康恐慌自救流程向来清晰:熬狠了。心慌。手抖。脑子糊?第一步,火速打开搜索引擎,输入症状,然后成功把自己吓到心律更不齐。第二步,立刻打开购物软件,搜索熬夜神,心脏救星… 下单那些名字听起来很厉害的瓶瓶罐罐,仿佛它们能一键修复我透支的身体。我虔诚地相信,只要钱花到位,就能把熬夜的债给还上。我的健康投资,很大一部分都砸在了这些事后诸葛亮的玩意儿上。所以,当拉詹医生用他那冷静得像给尸体做解剖(不是)的语气,轻飘飘地戳破我的赎罪仪式时,我那本就脆弱的小心脏差点当场罢工表演个停机。拉詹医生就像个手持放大镜的冷静侦探,无情地照亮了我 “熬夜 - 恐慌 - 乱花钱” 这个循环背后的荒谬逻辑。我恍然大悟,原来身体最需要的修复竟然是充足的睡眠,而且还是免费的!规律睡眠时间,保持卧室里足够黑暗安静的环境,睡前别刷让大脑兴奋的视频。道理朴素得像我妈的唠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个被扒光了戏服的演员。这面人间真实的魔镜清楚地照出了我的拧巴:一方面,我像个任性的小孩,随心所欲地挥霍着宝贵的睡眠时间。为了追剧。为了刷手机。为了那该死的死亡线。另一方面,熬完后又像个惊弓之鸟,幻想用金钱和科技的力量一键撤销伤害。我把身体想象成一部可以随时重启、随时打补丁的廉价手机,却忘了它其实是地球上最精密的生物机器。需要的是稳定、持续的能量供给和细心呵护的好习惯。而不是突击性的、昂贵的系统急救包。比起立刻下单买智商税,赶紧去睡才是正经。给身体一个真正休养生息的机会,才是性价比最高的修复。原来,最高级的养生叛逆,就是在刷到熬夜猝死的推送时,能淡定地关掉手机屏幕。然后,真正地去睡个好觉。当然,带着一点对自己身体的理解和慈悲。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体的安全使用手册和避坑指南

        引导你安全地避开身体设置的各种生物陷阱,提高你的生活质量。也许你的睡眠健康会有一些改善,你会告别消化不良,或者你会更酣畅淋漓地排便。至少,它可能有助于减缓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经历的不可避免的身体衰退。最后,这本书可以成为我们最终的人工智能霸主的指导手册,以便人工智能知道如何照顾人类,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作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用意念控制疼痛,这个有意思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了自己身体的真实需求,直到健康问题悄然而至,才恍然大悟健康的珍贵。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眼球,《这本书可能救你的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更是作者对读者健康关怀的深切体现。书中,作者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例子,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一个个易于理解的生活小贴士。他幽默地将大脑比作古早的电脑操作系统,指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睡眠问题、注意力分散等问题,并提出了实用的改善建议。这样的表述方式不仅让我们读者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健康知识,也更好的点醒我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除了幽默风趣的表述方式,这本书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和实用。从睡眠质量的提升、消化不良的告别,到排泄顺畅的秘诀,作者都给出了详细的指导和建议。他深入剖析了人体各个系统的运作原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学会了如何照顾自己。例如,他通过科学的解释,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容易失眠,而有些人则能倒头就睡;他教会我们如何通过简单的饮食调整,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他还分享了如何通过意念控制疼痛,让我们在面对疼痛时更加从容不迫。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关注和努力。作者鼓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己的身体感受,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出适当的调整。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健康理念,不仅让我们珍视自己的身体,也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身体和谐共处。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身体的书

            书名取的吸引眼球,取得很好,但整体就像教科书一样,浅谈即止,挑些重点去讲。像是关于身体梳理目录,都有涉略。文风算是有趣,轻松。也有些好的素材案例。身体是一个系统,平时健康很容易忽略它。可再不知不觉,各种习惯下,就慢慢积累了一些加速身体走下坡路。看这本书,好像都有了解,没有很多新鲜没听过的知识,但对比实践一看,很多都没做到。看这本书快接近尾声时,我爸爸身体和精神迎来了一次崩溃爆发。两重叠加一起袭来,再回头看,平时中就忽视了很多身体信号,很多话语信号,没有干预。导致积累,一次性爆发出来,差点危及生命。再看书中内容,不够新不够全不够多,真没关系。贪多嚼不烂,温故而做到是关键。可以随时翻翻要了解的身体部位,去熟悉,去将知识运用在日常身体的保养维护中。可以当成清单,去熟练的参考,加深印象,去学以致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角度不太一样的医学科普书,并不是每一章内容(绝大多数)会像书名写的那样,能救你的命😂。期待不能太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阅读

                算一本科普的人体医学知识书籍,很好读,通俗易懂,写法也很幽默,知识也很全面,对于没有专业系统学习医学的读者,这本书非常友好。我是愿意推荐的,而且有很多地方,解释通了一些医学知识盲点,对我本人帮助很大,有了科学和系统的人体健康知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错的书

                  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了解人,身体的知识,开拓了读者的思维,在同样类型的书中属上层之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幽默爆棚,机智的抖机灵,让这本介绍医学科普的书变得更容易读进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休息,锻炼,和情绪稳定

                      真的能救自己的命,面对问题,只要去想解决的办法,而不是想他有多难,告诉别人他有多难,告诉自己他有多难,昨天做的再多的事情都没有,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有价值。看似滑稽,其实隐藏着大道理的本质,大道至简,道法自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25—115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健康的重要性

                          这几年压力很大,身体偶尔不适,加上过年期间各种明星演员突然猝死,正好在读这本书,也就更用心了一点。之前看的关于健康和生命科学的书籍,基本以疾病种类出发阐述,像本书这样以身体器官出发的,还比较少见。更赞的是语言真心是诙谐,太接地气了,这样的内容容易消化~五星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动有趣的医学通识

                            能把枯燥复杂的医学知识讲的这么生动有趣,实在是叹为观止,很多内容都忍俊不止,也纠正了很多误区,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健康

                              跟着感觉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相距很远、看似不相干的器官就像合租公寓里的房客一样,只要有一个人堵塞了厕所,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总之,你喜欢并让你感觉良好的饮食就是最好的饮食。吃蛋糕和保持健康并不排斥,没有一种食物会破坏或促进你的健康,饮食讲究的是模式和坚持。通常而言,适度是关键,数量决定是否有不良影响。运动真的是我们能做到的最接近现实版魔法的事情了。我们经常说某种食物 “对你有好处”,其实是指它对你的肠道微生物组有好处。让肠道里的这些寄居者开心,它们就会帮你照看好你的肠道。健康秘诀看看你的尿液是不是稻草色,以及清澈明亮的,这是一种检查你的饮水量是否充足的简单方法。还有一种更快的方法,不需要去厕所,那就是捏任意一个指关节约一秒钟。这就是所谓的皮肤弹性测试。饮水量越充足,皮肤越有弹性,皮肤有弹性就会迅速恢复原状。如果皮肤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那么你最好喝一杯水来补充水分。张开嘴,对着镜子伸出舌头。・正常、健康的舌头通常是粉红色的,上面的突起被称为舌乳头。・黑毛舌(虽然看起来令人震惊)可能表明口腔卫生不佳、患有糖尿病或者是癌症治疗的结果。偶尔也可能是角质形成细胞堆积引起的,可以用牙刷轻轻刷去。・舌头呈草莓色,比平时大,可能表明缺乏维生素 B12、铁或叶酸。儿童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链球菌感染的征兆。・舌头被白色斑块覆盖,通常是口腔念珠菌病的征兆,口腔念珠菌病是一种酵母菌感染,看全科医生就可以有效治疗。健康秘诀我们都想找到睡个好觉的快捷方法,睡前洗个热水澡可能就是你需要的答案。奇怪的是,水温高反而会降低你的核心体温,同时降低睡眠阈值。相反,早上洗个冷水澡可以升高你的体温,让你以更警觉的状态开启新的一天,而且洗得更干净。自救妙招任何护肤品都有一些对你的皮肤有益的常见有效成分。你可以留意以下成分:・水杨酸有助于去除角质形成细胞。它对油性皮肤也很有效,因此是抗痤疮产品中常见的成分。・果酸和过氧化苯甲酰也是经典的抗痤疮剂,可以通过自由基去除细菌。・类视黄醇的化学特性与维生素 A 相近。它们有助于提高皮肤的更新速度,能帮助你去除角质形成细胞。类视黄醇成分有祛痘效果,而且本身就具有 “抗衰老” 的功效。不过,如果你使用它们,一定要记住它们是处方药,使用后不能外出晒太阳,因为这会导致过敏。健康秘诀下面是一个快速简单的减缓神经退化的方法。神经退化是指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失去性能优势。・定期锻炼可以促进大脑的血液流动,让你在晚年生活中保持敏锐。・睡眠可以清除忙碌一天后大脑中积累的有毒蛋白质。・社交活动能让大脑保持活跃,因此交朋友是明智之举。・挑战自己永远不会太迟!尝试学习一门新语言或学习一种乐器来减少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做一些让你感到惊奇和敬畏的事情,无论是在大自然中漫步,还是凝望星空,思考生命的意义。研究表明,让自己兴奋可以帮助大脑在年老时保持活力。许多困扰你的疾病都可以直接归因于免疫系统的故障。总的来说,它表现不错,只是它经常承受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责任。因此,它有时会突然失控,自己攻击自己。“增强” 免疫系统是一个容易被误解的概念。它似乎是一个好主意,但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会导致过敏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多发性硬化症)等问题。相反,你真正应该做的是优化现有系统。但做些什么才能真的有作用呢?首先,少接触一些不好的东西,实际上可能是一件好事。纤维不仅能促进肠道内帮助分解食物的微生物,还能训练你的免疫系统抵抗感染。这些肠道微生物不仅是抵御疾病的主要屏障,还会产生重要的微量营养素,如维生素 K,它会支持免疫系统有效运作。燕麦、全谷物、烤豆、苹果和香蕉都富含纤维,所以即使为了达到建议的每天 30 克纤维摄入量,也没有必要掏光家底去购买枸杞和奇亚籽。此外,颜色鲜艳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紫甘蓝、辣椒和浆果,含有大量类黄酮。这些基于植物的化合物可以帮助你对抗疾病和炎症。将饮食健康与合理的日常锻炼和良好的睡眠习惯相结合,对你的免疫系统有益。最后,你必须少喝酒。酒精会抑制你的防御能力,减少肠道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最终,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都需要你付出非常多的努力。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为什么呢?因为身体里没有明确需要切除的肿瘤,没有需要利用抗生素灭杀的细菌,也没有需要利用抗体抑制的病毒。坏人就是你自己。这是友军误伤的一个极端例子。通常,当你的身体攻击自己(你)时,唯一的应对办法就是抑制整个免疫系统。结果就是你的感染风险变得更高。有时,治疗和疾病本身一样糟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身体构造与功能有了整体的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健康 通识

                                    开卷有益,绝对值得一读,难得的没什么废话的书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后感

                                      作者以一个医生的视角介绍身体的各个器官,不仅仅局限于心肝脾肺肾,还包括耳鼻喉眼脑等器官。以及身体各种知觉(触觉、味觉、听觉、视觉、嗅觉)。作者志在引导我们安全地避开身体设置的各种生物陷阱,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也许你的睡眠健康会有一些改善,你会告别消化不良,或者你会更酣畅淋漓地排便。至少,它可能有助于减缓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经历的不可避免的身体衰退。难么我们该如何做呢?1、饮食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饮食要做到种类多样性与营养均衡性。每天尽可能吃到 15 种以上的食物,碳水、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结构要合理。2、运动 每周 150 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3、压力 调整心态,放低预期,调整情绪,舒缓心理压力。4、睡眠 作息规律,让生物钟尽量不剧烈波动,每天保持 7-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让身体得到修复。5、烟酒 戒烟限酒,吸烟是致癌风险巨高行为。尽管从生理角度看,酒精最安全的摄入量是 0,但是只要不长期过量酗酒,偶尔小酌一杯的风险也是很低。总之我们是自己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日常生活中点滴行为长期积累下来,在 10-20 年后将会对哦们的健康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了解身体,为死亡做准备,是一种乐观主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也应该记住,你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奇迹。一堆外星尘埃被扔进无限的太空,落在一块温暖的岩石上,这导致了地球上的单细胞生命的产生。然后,在历尽艰辛,犯了一个又一个错误之后,终于进化出了你。一路走来,你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尽管你在人类这个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中扮演着一个小角色,还要忍受奇怪的身体怪癖、退化的特征和随机的变异,但我还是劝你走出去,享受你在地球上的时光。毕竟,你也可能是一只无意中将有毒食物带回蚁丘的蚂蚁,最终杀死了整个蚁群和蚁后。这样看来,生活并没有那么糟糕。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