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个传教士眼中的清末中国,冷静审视中国人秉性的写实力作。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作者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以朴实生动、十分口语化且极富现场性的讲述,为读者展现了外国人眼中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模样。作者对中国的观察之细致,分析之精妙,褒扬时的真挚、诚恳,批判时的尖刻、犀利,尤其是对中国人传统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的分析批判,既切中要害,让人难为情,又丝丝入理,令人动容。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序
  • 前言
  • 第一章 土地与土地法
  • 第二章 帝国统治之道
  • 第三章 军事制度
  • 第四章 学者
  • 第五章 经典书籍
  • 第六章 教育
  • 第七章 崇拜祖先
  • 第八章 风水
  • 第九章 神的喉舌
  • 第十章 城隍庙
  • 第十一章 山寺
  • 第十二章 各式刑罚
  • 第十三章 公开的私刑
  • 第十四章 医生
  • 第十五章 钱与债
  • 第十六章 戏曲演员
  • 第十七章 中国的城市
  • 第十八章 水上人家
  • 第十九章 家
  • 第二十章 农民与农业
  • 第二十一章 路
  • 第二十二章 乞丐
  • 第二十三章 脸面
  • 第二十四章 杂谈中国人
  • 第二十五章 中华新帝国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传教士眼中的中国

    本书是百年前的美国传教士,因庚子赔款的返还,被派到中国传教和办学,麦高温(John Macgowan):1835-1922,出生于北爱尔兰,毕业于伦敦英国长老会神学院,1860 年 3 月来华传教 50 年。1860 年中国是王朝至暗时刻,太平天国尾声,但整个中国最富庶的长三角区域满目苍痍,等作者离开中国的时候也是中国民国初建,此时英美列强完成工业化。本书写的不一定正确,但西方写作的细节描述还是很珍贵的,特别是 “经典书籍” 和 “教育”“学者” 部分,对比现在,文字和教育的改变是现代化的启蒙,传统中国文言文和教育体系承载的信息围绕四书五经,只有当 “五四” 运动之后,白话文 + 报刊的发行,让《新青年》能够启蒙革命,让整个中国帝国的科举教育转向普鲁士洪堡教育,这才是中国工业化的关键。其他关于中国人的描述很像现在中国人看印度人,西方人对中国人的信仰,祖先崇拜,最难理解,当看到庙宇的和尚明显是个大烟鬼时,作者肯定会把中国庙宇的一切都看成愚昧的迷信。作者虽然在中国居住了 50 年,但还是看不懂中国人,应该是没有放低身姿,书中关于 “私刑” 和 “医生” 等篇章,明显的似是而非,可以想象现在中国记者从非洲和南亚发回来的报道,可能还不如本书作者百年前发回伦敦的报道。提醒我们不要轻易下结论,不思考用概念 “地图炮”“种族” 快速得出结论,是人类节省能量的本能,可往往是错误的。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近距离了解100年前的国人

      有趣的书,读起来其乐无穷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凤凰壹力

      北京凤凰壹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江苏译林出版社有限公司与北京鹏飞一力图书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集图书出版、中盘分销和零售连锁为一体的合资企业,于2011年3月正式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