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度解析恶意这种古老的情感,看清它的两面性。

内容简介

损人不利己?偷偷期盼朋友会失败?为了报复某人不惜损害自己的利益?这其实是一种恶意,它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比如某人在停车位逗留,只是为了让你多等一会儿;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危害,比如夫妻争夺孩子的监护权,只是为了刁难彼此,选民将票投给一位他们希望会引发混乱的候选人。

恶意的定义是阻碍他人实现愿望但不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某些东西,而是为了让他人无法获得某些东西。你是否产生过这种念头?

本书从心理学、经济学、基因学讲述了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恶意;并将恶意分为支配性恶意和反支配性恶意。恶意在自由、政治、宗教领域又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同时,作者也表明这种阴暗的情绪有正向的作用,就像从邪恶中寻找美德的源头,恶意可以推动人类前进。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第四种行为
  • 第一章 最后通牒
  • 第二章 反支配性恶意
  • 第三章 支配性恶意
  • 第四章 恶意、演化和惩罚
  • 第五章 恶意与自由
  • 第六章 恶意与政治
  • 第七章 恶意与神圣
  • 结论 恶意的未来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毁灭与公平的较量

    恶意,这个看似中性的词汇,实则蕴含着深重的情感色彩。其定义是阻碍他人实现愿望,出发点并非为了自身获得某种利益,而是出于一种让他人无法得偿所愿的心态。这种心态,既可能是对他人的嫉妒或不满,也可能是对某种价值观或社会秩序的反抗。而《人类的恶意》这本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一复杂心态的窗口。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探讨恶意。我们或许曾在日常生活和历史的长河中观察到过各种恶意行为,但往往忽视了它们背后的心理学意义。如今,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平常的社会现象,如特朗普的胜利、巴以冲突、甚至是自毁行为等。这些事件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恶意动机和心态。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引导我们反思自己生活中的恶意行为。我们是否也曾出于某种原因,对他人施加过恶意?这种行为是否也带有一种毁灭的倾向,不仅针对他人,也可能指向自己?通过深入剖析恶意,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它的消极影响,并探索其积极意义。然而,要真正缓解恶意,我们还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恶意往往源于不公平的社会环境和心理失衡。因此,解决恶意问题的根本在于实现公平。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生活和发展,恶意才可能逐渐消退。当然,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恶意的工具,但并不能直接给出解决办法。缓解恶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改善社会环境、提升个体心理素质、加强法制建设等多方面的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克服恶意,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转发
      1

    出版方

    猴面包树工作室

    猴面包树工作室是帆书(原樊登读书)旗下的文化出版品牌,着力于出版人文社科、文学艺术、思想文化领域优质图书,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发现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内容,以虔敬之心、匠人态度做好每一本书,为读者提供与新知、新思联结的可能,与读者一起向心灵的深处探索,向思想的高处攀登,在阅读中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