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5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重构佛法的现代性

    一行禅师继承的临济宗,将传统的 “棒喝” 顿悟,发展到适应现代人的 “正念” 顿悟,书中以四圣谛与八正道为骨架,通过 “正念” 这一核心枢纽,将无常、无我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日常修行。例如,作者创新性地将四圣谛顺序调整为 “灭集”,强调以解脱为目标导向的修行路径。这种对传统教义的创造性诠释,使佛学从寺庙经院走向厨房餐桌 —— 咀嚼食物时觉察贪嗔痴的滋生,行走坐卧间培养对生命的觉知,将 “正念” 从禅修技术升华为存在哲学。作者以诗性语言解构苦的认知:佛陀不是逃避苦难的神明,而是 “尝遍人间苦楚的凡人”。通过 “共情式修行” 的案例,揭示痛苦的本质是觉醒的起点而非终点。这种对苦难的积极诠释,打破了传统佛教的宿命论框架,赋予修行以生命转化的力量。本书的革新性在于构建了 “行动佛学” 框架,但部分概念存在简化倾向。如将 “业力” 主要解释为心理模式,弱化了传统轮回观的宇宙论维度。不过这种跨文化调适恰是作者的智慧所在 —— 通过 “相互依存”(Interbeing)等概念,使涅槃境界与现代社会的个体责任得以兼容。正如书中所言:“佛陀的心,就是你的心。” 一行禅师用半个世纪的修行实践证明,禅宗智慧完全能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2025 年 #249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跟随一行禅师的脚步,证悟无上菩提智慧

      《佛陀之心》是一行禅师的作品,这本书通过作者自身的禅修体悟以及深入浅出的笔法,将佛法浓缩成一篇篇贴近生活的禅修指导,为读者提供了对佛教基本教义的生活性阐释。以下是我对本书的读后感:💠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佛陀之心》不仅直探佛法心要,阐释了四圣谛、八圣道以及二谛、三法印、四无量心、五蕴、六波罗蜜、七觉支、十二因缘等基本佛法的义理,还配合佛教经典,辅以图解,使得这些复杂的佛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一行禅师以平实的语言,将高深的佛法智慧融入日常生活,让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佛法的温暖与力量。💠强调正念生活的重要性书中反复强调正念生活的重要性,认为正念是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通过正念的呼吸、行走和处理生活一切大小事物,我们可以浇灌自己心中的有益种子,并好好照顾他们。这种正念的生活态度不仅有助于个人内心的平和与喜悦,还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传递慈悲与智慧一行禅师在书中传递了浓厚的慈悲与智慧。他告诉我们,佛陀之心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当我们保持正念时,就能触及不生不灭的世界,体验到生命的奇迹与美好。他鼓励我们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所爱之人与憎恶之人,尽全力让他们过的快乐,这种无差别的慈悲心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图文并茂,易于理解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图文并茂,书中配有大量的图解和注释,使得复杂的佛学概念变得直观易懂。这种编排方式不仅方便了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也增强了书籍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总结总的来说,《佛陀之心》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佛学经典。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佛法的真谛,还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禅修指导和生活智慧。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佛陀的教义,学会以正念和慈悲的态度面对生活的一切挑战。无论是对佛教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寻求内心平静与喜悦的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帮助。本人表示:本书值得二刷三刷,强烈推荐给大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佛能除一切烦恼和无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喜欢这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明尽,则智慧生

            我的笔记:有乐必有苦,若求无苦,必须接受无乐。佛陀劝诫我们要每日持诵 “五念”(Five Remembrances):(一)我有衰老的本质,无法逃避衰老。(二)我有生病的本质,无法逃避生病。(三)我有死亡的本质,无法逃避死亡。(四)一切为我所钟爱的人与事都有变化的本质,无法避免与爱别离的情况。(五)我的行为(业)是我真正拥有的,我无法逃避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业果),我的行为正是我立足的基础。当我们在 “想”(感知)时,经常会扭曲感知的对象,而造成许多苦受,换句话说,我们的 “想” 经常是错误的,因而使自己常常受苦。深入地观察 “想” 的本质,不对任何事过于自信,这非常有帮助。正语的传统解释如下:(一)不妄语(说话诚实):当某件东西是绿色时,就说是绿色,不能说是紫色。(二)不两舌:不能向彼说此,向此说彼。虽然为了帮助对方了解我们的意思,对不同的人可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真相,但我们必须忠于事实。(三)不恶口:不咆哮、不诽谤、不诅咒,不说造成痛苦或仇恨的话。即使心地善良、无意伤人的人,有时也会说溜嘴而讲出恶毒的话。我们心中有成佛的种子,也有许多束缚或结使(samyojana),当我们说出有害的话语时,往往是由于自己的习性。我们的言语有很大的影响力,会造成别人内心的情结,让人失去生活的目标,或甚至逼人自杀,我们绝不可忘记这一点。(四)不绮语:我们不必为了让事情听起来比实际情况更好、更坏或更极端,而作不必要的夸大描述,好比说见人略有愠色,我们就别说他暴跳如雷。修习正语即是改变习惯,让自己所说的话是发自内在佛性的种子,而非来自尚未解决或不善的种子。“完美的健康” 只不过是个概念。要学习与自己身上的任何病痛和平共存,努力去转化它们,别因为它们而让内心承受太多苦。所谓 “佛” 就是生活在安详、喜悦、自在之中的人,既不畏惧也不执著任何事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离苦得乐的智慧在这里

              理虽顿悟,事须渐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佛学之概念根基,言简意赅,富有创意的联系在一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一种关于正见的教导:当圣弟子了知无明、无明之集、无明之灭与灭无明之道时,此圣弟子即具有正见。无明,即无法辨别苦、苦之集、苦之灭与灭苦之道。漏(烦恼)生起处,无明亦生起;漏灭,无明亦灭。无明灭之道即八圣道。另有一种关于正见的教导:当圣弟子了知漏、漏之集、漏之灭与灭漏之道时,此圣弟子即具有正见。有三种漏:欲漏、有漏、无明漏。无明生起处,三漏亦生起;无明灭,三漏亦灭。灭漏之道即八圣道。《中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师无法将真理交给你,真理已在你心中,你只需自我开放,使老师的教导渗透你了知与觉悟的种子。我们需要接触自己心中的佛,进入自己内心,也就是进入佛心。老师无法将真理交给你,真理已在你心中,你只需自我开放,使老师的教导渗透你了知与觉悟的种子。我们需要接触自己心中的佛,进入自己内心,也就是进入佛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beyond 正念

                      从一行法师正念的奇迹看过来,本书帮助你系统了解禅,了解正念在禅里面的位置。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