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用佛学智慧回应现代人的心灵困境,重拾内心安顿的力量。

内容简介

在普遍的心灵危机之下,何处寻找安心之道?本书是一本适合现代人读的佛学智慧入门读物。从现代人的日常和体验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佛学看似玄妙的概念,用佛学真正的精神关切,来回应当代人种种的心灵追问,帮助每个感到人生之苦、对环境、人生、自我有困惑的人,重获内心的自由和安顿的力量。

本书第一章从回到悉达多的经历说起,他在菩提树下到底觉悟到了什么,他又是如何应对生命最初的疑惑的?第二章“观自我”解答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如何面对不确定的世界?什么叫与自己和解?“四圣谛”“五蕴”“无我”等概念回应地正是这些疑惑。

第三章“观众生”解答的是人与他人的关系,为何我们常感到孤独?善恶是绝对的吗?菩萨到底存在吗?这一章通过讲解《心经》《金刚经》等经典来回应这些疑惑。第四章“观生死”面对的是人终极的疑惑:为何会对死亡恐惧?我死后会去哪里?真的有转世与投胎吗?本章将解读什么是佛教的生死观,以及我们该如何为死亡作准备。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必须经历的过程,环境与内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也是每个人必将修炼的功课。这本书解答的,就是这些贴近生命,难以思索却又无法逃避的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缘起 普遍的心灵危机下,何处寻找安心之道?
  • 第一章 悉达多
  • 第1讲 探究生命意义的冲动 古印度的精神世界
  • 第2讲 悉达多,你为何出家? 悉达多的苦与自由
  • 第3讲 悉达多,你觉悟到什么? 觉悟的内涵
  • 第二章 观自我
  • 第4讲 为何“生”也是人间之苦? 人生八苦
  • 第5讲 我们为什么会苦? 躁动的五蕴、爱欲执着
  • 第6讲 从“苦”走向“佛系”
  • 第7讲 你为何如此执着? 贪嗔痴慢疑与不正见
  • 第8讲 世界是“常”还是“无常”? 无常
  • 第9讲 “我”真的存在吗? 无我
  • 第10讲 从“无我”看“与自我和解”
  • 第11讲 如何破除“我执”? 戒律的精神与修行的逻辑
  • 第12讲 八正道与定的修行
  • 第13讲 “四念处”的内涵与实践
  • 第14讲 心的锻炼 从0到1的禅修课
  • 第三章 观众生
  • 第15讲 十年修得同船渡 缘起
  • 第16讲 谁曾见过风? 业力的秘密
  • 第17讲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从缘起看现代人的孤独感
  • 第18讲 红辣椒、尼奥与盗梦空间 什么是空?
  • 第19讲 不垢不净:善恶是绝对的吗?
  • 第20讲 以手指月:真理能否言说?
  • 第21讲 无自性:如何正确理解“空”?
  • 第22讲 八不偈:抽掉二元论的跷跷板
  • 第23讲 无生亦无灭:不要执着觉悟之船
  • 第24讲 应如是住:何为如是法门?
  • 第25讲 无四相:佛陀为何能不知疲倦地度化众生?
  • 第26讲 不住相:如何才能见如来?
  • 第27讲 应无所住:突破自我的精神牢笼
  • 第28讲 禅的精神
  • 第29讲 观音菩萨的慈悲法门
  • 第30讲 般若智慧与大慈大悲
  • 第31讲 菩萨道的方便善巧
  • 第32讲 善财童子的奇迹之旅
  • 第33讲 菩萨的目标:我愿无穷
  • 第四章 观生死
  • 第34讲 死亡为何令人畏惧?
  • 第35讲 生命的轮回与困境
  • 第36讲 佛陀的生死与涅槃
  • 第37讲 如何理解净土世界?
  • 第38讲 超越生死的修行者
  • 第39讲 最后一堂生死课
  • 第40讲 融入生命的佛学
  • 访谈 口头禅
  • 成庆×梁文道:如何安顿个体化的生命?
  • 成庆×看理想:我们去寺庙问了问,什么叫“放下执着”?
  • 成庆×看理想:佛教是一种符号吗?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28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如何学佛

    本书是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成庆撰写的一部佛学入门著作,旨在以现代人的视角解读佛学核心思想,回应当代心灵困境。全书分为四章,围绕 “自我”“众生”“生死” 三大主题展开,结合佛学经典与生活实例,将 “苦”“空”“无常”“缘起” 等抽象概念转化为贴近现实的解决方案。其音频课程在 “看理想” 平台播放量超 220 万。本书阅读建议先看最后一章的 “访谈”,通过对话,理清对佛教的歧见,佛学作为一种哲学思维应该学习,最近五台山和尚向外扔信众供奉的大米,可见寺院的佛学界早就乌烟瘴气了,去国外印度庙有非常棒的音乐,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灵歌唱诗也美妙,伊斯兰的祈祷颂念在空旷中自有庄严,反而是中国寺庙充满商业的俗气,最近流行将香客烧的香灰做成手串,学佛完全可以自修,王德峰和费勇两位老师讲的课都不错。学佛是为了改变自己的认知,我们从小受辩证唯物主义和佛教的不可知论有矛盾,佛学既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也不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其核心在于通过破除 “我执” 与 “法执”,揭示现象世界的空性本质,坦然面对 “八苦” 的人生。从哲学分类看,佛学更接近一种实践导向的辩证哲学,而非抽象的本体论体系。若必须从唯物 / 唯心框架判断,可认为佛学具有不可知论倾向的辩证唯心主义特征,但其终极目标是通过修行超越一切理论框架,达到 “不二法门” 的觉悟境界。核心内容 1. 第一章:观自我   ・探讨 “苦” 的根源,从佛学 “四圣谛”“五蕴”“无我” 等概念出发,分析现代人焦虑、孤独、内卷等问题的本质。例如,通过 “贪嗔痴慢疑” 解释情绪内耗,以 “无常” 观破除对稳定生活的执念,引导读者与自我和解。   ・提出 “禅修” 与 “八正道” 的实践方法,强调通过觉察当下、破除 “我执” 实现心灵自由。1. 第二章:观众生   ・围绕人际关系与社会责任,解读 “缘起”“空”“慈悲” 等思想。例如,用 “缘起” 分析现代人的孤独感,以 “空” 消解善恶二元对立,结合《心经》《金刚经》探讨菩萨道的利他精神。   ・针对 “佛系”“躺平” 等流行现象,指出其本质是 “不执着于结果” 的智慧,而非消极逃避。1. 第三章:观生死   ・回应死亡焦虑与生命意义问题,阐释佛教 “轮回”“涅槃”“净土” 等生死观。通过 “无常” 与 “无我” 的视角,引导读者超越对生死的恐惧,强调 “向死而生” 的实践意义。   ・提出 “生死即日常” 的修行观,主张在平凡生活中积累对生命的觉知。1. 第四章:融入生命的佛学   ・总结佛学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强调 “活在当下”“破除二元对立” 的重要性。通过 “正念冥想” 等实践,帮助读者将佛学智慧融入日常决策与情绪管理。2025 年 #238

      11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依止于“法”,无常无我。

      本书作者在书中简介接触佛学的动机和路径其实和一般人有所不同,他投身于明清禅宗的研究,但在学术训练期间,和佛学其实只有很浅的关联度。之所以关注到佛学,其实和他的个人精神成长经历有关。在无意中接触到缅甸的上座部佛教,对其简洁明了的教理说明与直截了当的禅修形式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便一边开始阅读佛教经典,一边进行禅修的练习。即是从 “心性体验” 的角度直接切入到佛学,而不是像很多人那样,是通过理论和概念去接触佛教的。佛陀反复教导,要依止于 “法”,而不是所谓的 “人”。这句话的核心是,所有的外在现象都是缘起而成,是无实质的,也都无法成为所谓的依靠,因为其自身都是生灭无常的。恰恰相反,佛教认为,当了解到一切都无法作为真实的依靠时,我们的心灵才会获得绝对的自由,因而才能得到最终的安顿,即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六祖慧能与五祖弘忍在临别前所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因为这样,佛陀和僧团的教导都着眼于佛法本身,而不是让众生迷执于佛陀肉身的永恒性或各种神通变化,更不是让众生脱离对滚滚红尘的欲望贪执之后,掉过头又对佛陀产生种种的偶像式崇拜。佛教从一开始,其组织形态模式就内含了反对组织化的逻辑,比如禁止在僧团内部建立所谓的个人崇拜与权威等级,这也是佛教戒律反复强调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新兴宗教,还是以灵修为噱头的各种身心灵课程,一旦这种教导试图让人通过精神上的依附来获取各种利益时,就可能会背离我们当初寻找心灵疗愈的初衷,而让自己进入到另外的精神迷思之中。因此,佛陀的教育并不是 “由它提供精神产品,从众生那里获取利益” 的消费主义模式,而是既看到每个生命个体所蕴含的自足和圆满,也看到这个世界彼此之间互相依存的缘起性,因此才会以深厚的慈悲和多样的方便善巧去启发众生,让他们不再迷失在声色幻象之中,无论他们面对的是多么昂贵炫目的珠宝,还是充满道德圣洁光环的人。本书的最后作者特别想提醒的是,获得精神的安宁与自由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人生目标,但也是一次危机四伏的心灵冒险,需要我们谨慎前行。如何能不误入歧途?或许重要的还是要一次次地重温《金刚经》中的教导:“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佛学何以解忧?

        生活,总有那么些时刻,烦心事突如其来,让人手足无措。或许是工作的重压让人喘不过气,或许是人际的纠葛剪不断理还乱,又或许是对未来的迷茫模糊了方向。这时,内心总渴望寻得一方安宁,让风雨飘摇的心得以安放,与自己达成和解。佛学,便是在这万千寻求中,伸向人心的一根温暖稻草。我这里所说的佛学,不是高踞殿堂之上的庄严仪轨,也非刻板的教条。它更像是融入寻常巷陌的生活智慧,一种朴实可行的修心之道。它不遥远,它关乎每一个普通人可感可知可学的观念,最终指向的,是内心的那份从容与宁静。佛学告诉我们,忧烦的根源,常在 “执着”。是我们太过紧握,看不透彻,思虑难平。总想要 “既要、还要、更要”,却忘了生命本是无常之河,万物皆在流动变迁,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那么,佛学究竟如何为我们解开这忧愁的锁链?其核心,或许就在 “放下” 二字。放下,并非消极逃避,什么都不求了。它是一种智慧的 “超脱”,是越过眼前得失,看清生命更广阔的风景。放下对名利的过分追逐,明了真正的富足源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而非身外之物的堆砌。放下对情感的过度执着,懂得缘起时真诚相待,缘尽时洒脱祝福,不再让得失的绳索捆绑心灵。学着接纳 “得失随缘” 的豁达。生命的旅程,本就是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有登临高峰的喜悦,也有跌入低谷的黯然。忧愁与困惑,不过是旅途中的几片云雾。而佛学的智慧,恰似一盏不灭的灯,在你手中静静散发光芒。它不会驱散所有的阴霾,却足以照亮你脚下前行的方寸之地,让你即使在忧思中,也能看清方向,稳稳前行。最终你会发现,最重要的并非远方的风景,而是脚下的每一步是否安稳踏实。最珍贵的,正是那份历经风雨后,心中沉淀下来的、如深潭般清澈的宁静。

          1
          2
        • 查看全部57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