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如何学佛
本书是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成庆撰写的一部佛学入门著作,旨在以现代人的视角解读佛学核心思想,回应当代心灵困境。全书分为四章,围绕 “自我”“众生”“生死” 三大主题展开,结合佛学经典与生活实例,将 “苦”“空”“无常”“缘起” 等抽象概念转化为贴近现实的解决方案。其音频课程在 “看理想” 平台播放量超 220 万。本书阅读建议先看最后一章的 “访谈”,通过对话,理清对佛教的歧见,佛学作为一种哲学思维应该学习,最近五台山和尚向外扔信众供奉的大米,可见寺院的佛学界早就乌烟瘴气了,去国外印度庙有非常棒的音乐,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灵歌唱诗也美妙,伊斯兰的祈祷颂念在空旷中自有庄严,反而是中国寺庙充满商业的俗气,最近流行将香客烧的香灰做成手串,学佛完全可以自修,王德峰和费勇两位老师讲的课都不错。学佛是为了改变自己的认知,我们从小受辩证唯物主义和佛教的不可知论有矛盾,佛学既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也不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其核心在于通过破除 “我执” 与 “法执”,揭示现象世界的空性本质,坦然面对 “八苦” 的人生。从哲学分类看,佛学更接近一种实践导向的辩证哲学,而非抽象的本体论体系。若必须从唯物 / 唯心框架判断,可认为佛学具有不可知论倾向的辩证唯心主义特征,但其终极目标是通过修行超越一切理论框架,达到 “不二法门” 的觉悟境界。核心内容 1. 第一章:观自我 ・探讨 “苦” 的根源,从佛学 “四圣谛”“五蕴”“无我” 等概念出发,分析现代人焦虑、孤独、内卷等问题的本质。例如,通过 “贪嗔痴慢疑” 解释情绪内耗,以 “无常” 观破除对稳定生活的执念,引导读者与自我和解。 ・提出 “禅修” 与 “八正道” 的实践方法,强调通过觉察当下、破除 “我执” 实现心灵自由。1. 第二章:观众生 ・围绕人际关系与社会责任,解读 “缘起”“空”“慈悲” 等思想。例如,用 “缘起” 分析现代人的孤独感,以 “空” 消解善恶二元对立,结合《心经》《金刚经》探讨菩萨道的利他精神。 ・针对 “佛系”“躺平” 等流行现象,指出其本质是 “不执着于结果” 的智慧,而非消极逃避。1. 第三章:观生死 ・回应死亡焦虑与生命意义问题,阐释佛教 “轮回”“涅槃”“净土” 等生死观。通过 “无常” 与 “无我” 的视角,引导读者超越对生死的恐惧,强调 “向死而生” 的实践意义。 ・提出 “生死即日常” 的修行观,主张在平凡生活中积累对生命的觉知。1. 第四章:融入生命的佛学 ・总结佛学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强调 “活在当下”“破除二元对立” 的重要性。通过 “正念冥想” 等实践,帮助读者将佛学智慧融入日常决策与情绪管理。2025 年 #238
1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87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依止于“法”,无常无我。本书作者在书中简介接触佛学的动机和路径其实和一般人有所不同,他投身于明清禅宗的研究,但在学术训练期间,和佛学其实只有很浅的关联度。之所以关注到佛学,其实和他的个人精神成长经历有关。在无意中接触到缅甸的上座部佛教,对其简洁明了的教理说明与直截了当的禅修形式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便一边开始阅读佛教经典,一边进行禅修的练习。即是从 “心性体验” 的角度直接切入到佛学,而不是像很多人那样,是通过理论和概念去接触佛教的。佛陀反复教导,要依止于 “法”,而不是所谓的 “人”。这句话的核心是,所有的外在现象都是缘起而成,是无实质的,也都无法成为所谓的依靠,因为其自身都是生灭无常的。恰恰相反,佛教认为,当了解到一切都无法作为真实的依靠时,我们的心灵才会获得绝对的自由,因而才能得到最终的安顿,即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六祖慧能与五祖弘忍在临别前所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因为这样,佛陀和僧团的教导都着眼于佛法本身,而不是让众生迷执于佛陀肉身的永恒性或各种神通变化,更不是让众生脱离对滚滚红尘的欲望贪执之后,掉过头又对佛陀产生种种的偶像式崇拜。佛教从一开始,其组织形态模式就内含了反对组织化的逻辑,比如禁止在僧团内部建立所谓的个人崇拜与权威等级,这也是佛教戒律反复强调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新兴宗教,还是以灵修为噱头的各种身心灵课程,一旦这种教导试图让人通过精神上的依附来获取各种利益时,就可能会背离我们当初寻找心灵疗愈的初衷,而让自己进入到另外的精神迷思之中。因此,佛陀的教育并不是 “由它提供精神产品,从众生那里获取利益” 的消费主义模式,而是既看到每个生命个体所蕴含的自足和圆满,也看到这个世界彼此之间互相依存的缘起性,因此才会以深厚的慈悲和多样的方便善巧去启发众生,让他们不再迷失在声色幻象之中,无论他们面对的是多么昂贵炫目的珠宝,还是充满道德圣洁光环的人。本书的最后作者特别想提醒的是,获得精神的安宁与自由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人生目标,但也是一次危机四伏的心灵冒险,需要我们谨慎前行。如何能不误入歧途?或许重要的还是要一次次地重温《金刚经》中的教导:“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佛学何以解忧?生活,总有那么些时刻,烦心事突如其来,让人手足无措。或许是工作的重压让人喘不过气,或许是人际的纠葛剪不断理还乱,又或许是对未来的迷茫模糊了方向。这时,内心总渴望寻得一方安宁,让风雨飘摇的心得以安放,与自己达成和解。佛学,便是在这万千寻求中,伸向人心的一根温暖稻草。我这里所说的佛学,不是高踞殿堂之上的庄严仪轨,也非刻板的教条。它更像是融入寻常巷陌的生活智慧,一种朴实可行的修心之道。它不遥远,它关乎每一个普通人可感可知可学的观念,最终指向的,是内心的那份从容与宁静。佛学告诉我们,忧烦的根源,常在 “执着”。是我们太过紧握,看不透彻,思虑难平。总想要 “既要、还要、更要”,却忘了生命本是无常之河,万物皆在流动变迁,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那么,佛学究竟如何为我们解开这忧愁的锁链?其核心,或许就在 “放下” 二字。放下,并非消极逃避,什么都不求了。它是一种智慧的 “超脱”,是越过眼前得失,看清生命更广阔的风景。放下对名利的过分追逐,明了真正的富足源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而非身外之物的堆砌。放下对情感的过度执着,懂得缘起时真诚相待,缘尽时洒脱祝福,不再让得失的绳索捆绑心灵。学着接纳 “得失随缘” 的豁达。生命的旅程,本就是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有登临高峰的喜悦,也有跌入低谷的黯然。忧愁与困惑,不过是旅途中的几片云雾。而佛学的智慧,恰似一盏不灭的灯,在你手中静静散发光芒。它不会驱散所有的阴霾,却足以照亮你脚下前行的方寸之地,让你即使在忧思中,也能看清方向,稳稳前行。最终你会发现,最重要的并非远方的风景,而是脚下的每一步是否安稳踏实。最珍贵的,正是那份历经风雨后,心中沉淀下来的、如深潭般清澈的宁静。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4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苦不在事,而在执这本书就是从 “看理想” APP 上的同名音频课程修订改编来的,作者成庆的经历本身便是破除执念的注解。从工程师、金融编辑到佛学研究者,这种跨界的多元经历让他没有其他解佛者的一堆玄奥术语堆砌,而是用通俗易懂的白话,将 “苦”“空”“无常”…… 等佛学核心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命体验。当多数佛学入门书在名词迷宫中打转时,他直指现代人的痛处 —— 买不起房的痛苦根源不在物质匮乏,而在 “一定要有房” 的执念本身;职场焦虑的本质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对他人评价的过度依附。“苦不在事,而在执”,这七个字戳穿了当代人用以自缚的茧房。全书结构如三重修行阶梯:“观自我” 剖析内卷与躺平的心理机制,“观众生” 解开人际孤独的死结,“观生死” 直面生命终局的迷雾。并点破自由的真相 ——“真正的自由是你在每一份束缚中脱身而起”。当社会鼓吹 “成为更好的自己” 时,他揭示这种追求反而成为一种枷锁:“所谓成功无法构成深刻的生命热情,当个人的生命与众生命运相连,生命的尺度才会真正扩展”。书中对 “佛系” 的祛魅尤其犀利。随缘绝非躺平,而是 “承认因缘聚合的客观性,同时全力以赴”—— 就像农夫必须耕耘,才有资格期待丰收。作者以 “觉→放下→止观” 三阶心法,将佛学转化为地铁通勤、餐桌进食间的觉察练习。跟着试了一下,确实开始有一种能真正平静的感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在每一个当下翩翩起舞想来也很有趣,之前听万 Sir 的推荐,读《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作者是普林斯顿大学进化心理学教授罗伯特赖特,从科学的角度解读佛学思想中的 “苦”“无我”“空”。而读这本的缘起,则是听蔡钰的一期 “向国学与中医要生命教育” 里提及,作者是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成庆,从人文的角度讲佛经中的内容,讲如何理解戒律,五蕴,无我,空。两本书的大道相似,而路径不同,恰巧应了佛学里的 “方便” 与 “不执着于相”。“执着” 往往是个体之前所受教育,所经历的经验所共同形成的认知。而理解此时之我并非彼时之我,理解万物的动态变化,以及认知的可塑性,则让人开阔宁静。这本书里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的实用主义精神以及个人研修分享佛学思想对自身带来改变的亲身经历分享,确实让我想起了一位常为我们讲解禅意的故友,让人心情宁静舒畅。总体而言,这是一本读来令人内心宁静的综合性的佛学入门书籍,9 分推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佛法,解忧人生书读完,虽然没有完全理解和读懂,但是作者成庆以通俗易懂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流畅写作手法,让你读完顿觉万事万物豁然开朗及对生命历程挫折坎坷释怀,值得大家认真一读!本书用佛学智慧回应现代人的心灵困境,重拾内心安顿的力量。在普遍的心灵危机之下,何处寻找安心之道?本书是一本适合现代人读的佛学智慧入门读物。从现代人的日常和体验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佛学看似玄妙的概念,用佛学真正的精神关切,来回应当代人种种的心灵追问,帮助每个感到人生之苦、对环境、人生、自我有困惑的人,重获内心的自由和安顿的力量。本书第一章从回到悉达多的经历说起,他在菩提树下到底觉悟到了什么,他又是如何应对生命最初的疑惑的?第二章 "观自我" 解答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如何面对不确定的世界?什么叫与自己和解?"四圣谛"" 五蕴 ""无我" 等概念回应地正是这些疑惑。第三章 "观众生" 解答的是人与他人的关系,为何我们常感到孤独?善恶是绝对的吗?菩萨到底存在吗?这一章通过讲解《心经》《金刚经》等经典来回应这些疑惑。第四章 "观生死" 面对的是人终极的疑惑:为何会对死亡恐惧?我死后会去哪里?真的有转世与投胎吗?本章将解读什么是佛教的生死观,以及我们该如何为死亡作准备。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必须经历的过程,环境与内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也是每个人必将修炼的功课。这本书解答的,就是这些贴近生命,难以思索却又无法逃避的问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佛学智慧本书将佛陀智慧转为简单易懂且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让人更容易理解且接受。书中很有意思的部分是对现代学科的融合。作者将 “四圣谛” 与认知行为疗法(CBT)对照:“苦(现状)→集(执念根源)→灭(心灵自由)→道(破执方法)” 形成闭环,如用 “数息法” 替代对焦虑的抗拒。当我们明白‘诸法无我’,方知痛苦本是自编的牢笼。” 阅读本书可以明白 “忧从妄念来,解忧在觉知处”。它不承诺即刻解脱,却赋予人直面无常的清醒。合上书卷,我尝试践行书中 “小事觉察”,清晨喝一杯水时,想象这是生命最后的甘霖,竟品出泉水的清甜,告诉自己:原来活着本身,已是最大的奇迹。学会在变化中、在执念处放手,心灵终将抵达那片 “日日是好日” 的宁静彼岸。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佛陀也思考,恰若你我他佛家的精神是非常重视现实生活的。著名的禅宗六祖惠能在《坛经》中就曾谈到,“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意思是不能离开现实生活来谈觉悟。比如禅宗僧侣虽然隐入山中,却践行着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们并不是孤高的隐士,更不是绝望的弃世者,而是在紧贴着土地,过着挑水担柴的 “禅生活”。如同日本禅宗思想家铃木大拙眼中的禅宗精神:“双手握紧锄头耕耘大地,是在物质上、行动上开始与大地打交道。而以坐禅的方式体会安宁静澄的心境,则是与大地达成精神上的内在相会。” 相反,生活在红尘里的人,看上去是 “现实主义” 的,为满足欲望不遗余力,但总是活在 “想要更多” 的妄想中,左顾右盼,思前想后,似乎又在罔顾现实。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