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3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两代李希贵跨越20年的自我对话

    《教育艺术随想录》是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职业生涯起步的第一本著作。但这本增补版出版于 2018 年,通过增补了今日之反思实现了 “两代” 李希贵用跨越 20 年的自我对话。如果你想看见一个领导者的成长,学会如何在平衡中完善和管理自我,我强烈推荐你看这本书。


    这本书对我有两点启发:
    启示之一:人的内动力从何而来?
    30 岁出头就担任高中校长的李希贵其实和所有校长一样始终在思考的就是人的内动力从哪里来?一旦动力被激发,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就能找到工作和学习的价值,让一个组织充满活力与生机。校长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找到那个动力开关,其实贯穿《教育艺术随想录》总共八辑的一条主线就是如何激发每一个人的内动力,从而让每一位师生唤醒潜能,发现意义,找到 “成为自己” 的路径和成就感。
    然而,有别于很多校长的起步,年轻的李希贵在 “第一次” 成为校长的时候就从看似最难啃的骨头 —— 结构与机制入手,直面一个个最具体 “人” 的切身利益,以逐步形成保障 “学生中心” 的学校系统。当然,刚起步的时候,他也曾从一件件具体的事儿或痛点入手,比如如何进行双向聘任、如何设置岗位等。但 20 年来的教训与成功,让如今的希贵校长慢慢萃取出激发内动力的三条基本原则 ——

    ・用人性观去看待组织中的每个人
    就是说,在一个组织中没有好人坏人之分,所谓的矛盾都是人性的弱点使然。组织的力量在于不断激发人性的优点,让每一个人展现其天使的一面,释放其光芒。如果你用好人坏人的眼光去对待,那么永远无法创造出 “公平” 的机制,因为这些好人坏人的标签让你的情感天平无形中就会发生偏移;只有当你真正认识到是一个 “坏制度”“坏机制” 导致人性弱点的释放,你才可能从自身去找问题,通过调节组织结构和机制制度让每一个人的优点得以施展,激发出内动力。
    ・从责权利三者的平衡中找到位置
    作为一个领导者,无论是设置岗位还是安排职务,都需要先充分考虑 “职责 - 权力 - 利益” 三者的平衡,并且先从 “他能获得什么样的利益” 为入口,这样才能够让一个领导者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一旦 “替他人” 利益想清楚了,并赋予其权力,那么 “他” 自然就会认真审视自己的责任,并把责任扛在肩上。也只有当责权利三者处于等边平衡状态的时候,才可能拥有工作或者学习的内动力。
    ・将信任视为产品,而不是条件
    无论是 20 年前 “把学校最重要的位置留给学生”,还是现在明确提出校长是 “首席服务官”,都传递出 “两代” 李希贵一以贯之的方法论,那就是 “信任” 是相互建立起良好关系的结果或 “产品”,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很多校长把 “信任” 当作了前提条件,出现矛盾时就会归因为 “没有建立起信任关系”。事实上,只有领导者真正在为师生 “服务”,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为学生不遗余力地创设和提供各种机会和平台,渐渐地,教师和学生才会相信,进而信任校长。也正因为师生能充分感知到校长对自己的重视与信任,其动力的马达也就会使出更大的劲儿。
    启示之二:如何面对问题丛生的组织
    大部分校长最烦恼的是任凭制度再严密,一个学校组织总是会出现各种问题,很多校长也因此成为 “救火队员” 或者 “拆弹专家”,当然也有些高手校长善于在问题排查与解决过程中沉淀下很多经验,让类似的问题不再发生。
    虽然年轻时期的李希贵并不会让自己成为 “救火队员” 那般被动,但每天在校园里发现新问题并想出办法予以解决也的确是他的主要工作之一,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初任校长的他就能及时对问题解决的过程予以反思,有意识地以梳理成文的方式与同行分享。于是,你会看到在《教育艺术随想录》里沉淀下一批这样的文章 ——《有效地控制全局 —— 运用 “二八定律”》《尽快拉近师生间距离 —— 点名达标活动》《锻造后进生的意志品质 —— 无过失计划》《叩开学生的心扉 ——“老师,我想对您说” 征文》等等。
    然而,20 年执着地实践和勤奋地笔耕,让今日之李希贵再次面对 “当年的问题” 时显得尤为从容和深刻。比如针对上述的文章他这样写道:
    在管理上,以 “二八定律” 控制全局不会错,但借助 “长尾” 理论修正僵化的 “二八定律” 才是今日对我们的挑战;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富有个性的创造性工作,发现他们的特长优势,比强盯他们的弱点短板更重要;
    不要指望某一种教育方式的特殊疗效,一种教育方式或可解决某一类学生的问题,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采用另外的方式;
    ……
    我正是在阅读每一篇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文章中品味出 “两代” 李希贵自我对话的力量的。那个年轻的李希贵常常在言语间透出一些 “小得意”,甚至隐隐有些急于告之大家这样的做法很管用。但那个长者李希贵则谋定长远,他对待问题丛生的组织有三个基本态度 ——
    ・要学会与问题和平相处
    在长者李希贵看来,一个领导者永远不要期待学校没有问题或者试图把所有的问题解决掉。相反要认识到,正是问题成就了学校,推动着学校不断前行和发展;问题让学校犹如一个生命体般真实的存在,会选择、会试错、会生长、会自我修复。
    ・不要指望用一种办法解决所有问题
    正因为学校是由个体组成的,每一个人都不一样,那么学校所出现的问题也不会完全一样。一般可能更多的是同一类问题,而很少是同样的问题。李希贵认为,如果我们的教育者能够降低对某些教育艺术的过高期待,我们就会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拥有更多的耐心。事实也是如此,在北京十一学校,作为校长的李希贵几乎从不 “想办法”,即便是发现了问题,他也从不自己想办法解决,相反他会把问题交给 “主人”,这样做就是为了能够让离现场最近的人创造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用拉长时间轴的方式定位问题
    十一学校的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 “遭遇”,兴冲冲地去找校长汇报发现的问题,并恳请校长予以高度重视并及时加以解决,可最终他们获得的结果往往是希贵校长笑着说 “再想想再想想,送你几本书回去读一读”,于是老师们捧着书回来了似乎什么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其实,希贵校长并非没有听进去老师们发现的问题,而是这么多年的经验沉淀让他学会了 “放一放”。他不再会就事论事地解决眼前出现的问题,而是拉长时间轴,放眼 3 年、5 年,甚至 10 年后,用一个更长远的战略机制来顺便 “解决” 眼前的问题,这样做的效果往往一石多鸟,既推动了学校稳步前进,又顺便解决了眼前的问题,还赋予了学校自我修复能力生长的空间。
    李希贵的书很可读,犹如一个带着山东口音的长者在你耳边讲个故事,而你总是在会心一笑中开始了思考…

      9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教育,不是灌输和管控,而是点燃与赋能,是为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提供适宜的土壤,让其自主、多元、有活力地向上生长。1. 如果一个老师讨厌他某个学生,那么,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老师要是看不上自己的学生,那老师说啥学生都听不进去,根本就教不好。如果师生之间的情感连接是断裂的,甚至是对立的,那么任何知识和道理都无法有效传递。就像用一把生锈的钥匙开门,老师的心是门,学生是拿钥匙的人。如果门上挂满了讨厌这把锁,学生的钥匙(学习意愿)就永远插不进锁孔,教育这扇门自然无法打开。2. 什么是素质,当我们把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全都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教育应聚焦于内在品格和能力的培养。上学学的具体知识可能会忘,但真正能留下来、跟随一辈子的,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了多少具体的公式、年代,而在于内化而成的思维方式、品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大多数人工作中不再解二次方程,但通过学习数学锻炼出的逻辑推理能力(一步步严谨分析问题)和条理性,却在处理工作和生活难题时时刻在用。语文,学生可能忘了《滕王阁序》的全篇,但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出的沟通表达能力、共情能力(理解他人感受)和审美情趣,却体现在每一次的交谈、写作和选择中。体育,忘了篮球的具体战术,但锻炼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在逆境中不放弃的毅力,会一直都在。就像练武,关中大侠吕轻候可能忘记了一套拳法的所有招式(具体知识),但通过苦练磨砺出的反应速度、力量和耐力(内在素质),已经成为吕秀才身体的本能。3.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最终成为自己。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把学生都变成一个样,而是帮他们找到自己擅长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后活出真正的自己。教育不是用一个模子刻出标准件,而是提供一个安全、丰富的环境,让每个孩子探索自己的天赋和热情,最终走上适合自己的独特人生道路。一个沉默寡言但喜欢观察动物的学生,教育不是强迫他变得能言善辩,而是支持他学习生物,未来他可能成为一名杰出的野生动物学家。一个不爱理论学习但动手能力极强的学生,教育不是贬低他为差生,而是引导他进入职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或艺术家。就像角色扮演游戏,教育不是给所有玩家发同一本攻略,强迫他们走同一条路线。而是提供一个广阔的开放世界(平台和资源),让学生们通过尝试不同任务(学科和活动),最终发现自己的天赋树(特长所在),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职业(人生方向)。总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成就每一个具体的、不同的学生。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重心转移:从以教师、教材和管理者为中心,彻底转向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中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需要随时翻阅的教育心得

        书中列举了相当多的李校长在教育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其数量之多,种类之繁杂,覆盖面之广,完全超乎正常人的想象,几乎在学校管理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借鉴。时不时的拿出来翻一翻,对于学校管理一定有很大的好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教育艺术随想录》实际是李希贵校长对从事教育事业一路上的反思录,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学生教育与学校、教授发展过程中各种方法论,这些方法论对家长教育孩子和工作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其中闪耀着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思想的光辉。每所学校都处于不同环境,教师的层次也不同,但对于教育核心价值是相同的,就是为富民兴国造就人才,成就一个人的价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受启发,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落实到学生的成长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反复读

              上有理论高度,下有操作效度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心做教育

                书中朴实的语句道出了目前现代化教育遇到的瓶颈,给出了目前来说切合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脚踏实地做好以人为本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兼顾好各个环节人员的诉求,谋发展谋未来谋幸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师之道,道阻且长

                  李希贵校长 20 年前提出的很多教育方式在如今都已普及,感叹素质教育的变革不易。从李校长的著作中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呵护,因材施教的理念贯穿始终;对老师的关怀支持引导培养,更加良性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若学校都能取其精华,做到尊重学生,由衷的支持每个学生成长,多向发展,那社会面的教育内卷会不会更加健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棒的教学改革探索之路

                    真希望未来全国有有这样的教育体系,不以考分论成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成长和健全。在学校环境中,处在学习者角色的,不仅仅是学生;作为教的主体,老师的能力培养也是重要的一环。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能够以平等的关系相处,相互理解、关心、支持、尊重,相互陪伴成长。这种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氛围是当前学校教育最最需要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为中学教师,读完后给我影响最深的是两点:1. 教学内容只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别把它看成了全部,忽略了人的培养。2. 教育工作中无小事儿,老师做每件事儿,都要多考虑一步 —— 这样做是不是更好,更能鼓励孩子?书中提到教师批改作业打 “?”,让我眼前一亮。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