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李希贵著.《面向个体的教育》
【格式引文】李希贵著。面向个体的教育。北京源创一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4:8.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DuS3WFzhzkGALYRV 当教育成为服务业,研究学生的需求必然成为我们工作的前提,而他们的需求千差万别又千变万化,挑战自在其中。于是,对话、谈心、咨询、诊断,“挖空心思” 弄清学生,就成为校园教育工作的重头戏。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师生平等就成为校园生活的基本状态,居高临下的姿态、高高在上的架势、教训的口吻、不屑的眼神全都将无法在这样的校园里藏身,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们对话、沟通、合作,共同成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教育的本质书中说到:“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这句话说的太棒了,也是本书精髓所在,教育从古至今一直都是被无数人追求、批评、修改,现代被内卷成这样,也是一直扭曲的悲哀。书中多处谈到了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二千多年来,一直都是一个远大的目标,虽然现在社会、科学、文化等多方面都在进步,但是 “因材施教” 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多大的变革,看似家长和老师都非常重视,但都总结为了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并没有真正的去挖掘属于孩子的潜力和特质,流水线式的教育还是国家的主体架构,这才是这本书之所以有意义的原因,不得不说,李希贵校长从学校、孩子、老师、家长间的关系、交流、发展、变革等方面,都有独特且详细的介绍,值得每个家长、老师或国人阅读,期待一个 “因材施教” 的教育体系可以推广,让下一代的孩子可以享受到这样的教育。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从控制和塑造转向信任和赋能,为核心个体在真实的世界里学会幸福生活做准备。1. 教育需要小火慢炖,成长必须慢慢拔节;因材施教的命运从教师之手转向学生之手,选择中生长责任,探索中成就自我。别急着催孩子,成长像煲汤得慢慢来。把选择权还给孩子,他们才会对自己负责,并最终长成独一无二的自己。成长就像种花。没办法拉着花苞让它快点开,只能控制自己每天按时浇水、保证阳光。越是焦躁地扒开花瓣,花反而会受伤。教育就是提供阳光、水分和土壤(爱、资源和环境),然后静待花开。2. 以最少的管理和最小的行政权力推动教育,平等的师生关系自然显现,真实的学生才会驻足校园。老师少用权力管着,多用心陪着。当老师和学生平等相处时,孩子在学校里才愿意做真实的自己。师生关系不像指挥官和士兵,而像乐队里的前辈和乐手。指挥官用命令和纪律要求整齐划一;而前辈乐手会先尊重每个乐手的特色,然后通过示范和协作,引导大家奏出和谐的乐章。当乐手感到被尊重,才会投入真正的感情去演奏。3. 唯有在自由的状态下,人才会学会自律;唯有在集体之外独立行走,个体才能背负沉甸甸的责任。总把孩子管得死死的,他永远学不会管自己。适当放手让他自己闯,碰过壁,他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责任。学自律就像学骑车。家长一直扶着后座,孩子永远找不到平衡感。只有下定决心松开手,让他自己蹬踏板,他可能会摔一两次,但正是在摇晃和跌倒中,他才真正学会了如何控制车身、保持平衡。家长的放手,才是他学会自立的开始。4. 理想学校不是塑造他们成为什么,而是点燃可能:让每个孩子在适合的生态里生长,幸福而独特地走向社会。好学校不是要把所有孩子都变成一个样,而是帮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用自己的方式活得幸福、活得精彩。学校不应该像一个工厂的模具,把所有原材料(孩子)都压成一模一样的产品(考试机器)。学校应该像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比如一座森林。里面有高耸的乔木(学霸),有茂盛的灌木(艺术体育特长生),有默默装点地面的花草(有爱心、细心的孩子)。教育的目标不是让花草都长成大树,而是让每棵植物都能在自己最适合的位置上,茁壮成长,展现独一无二的美。总之,教育的真谛在于从控制转向信任,赋能每个孩子发现并成就独特的自我,而非用模具批量生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之为人,AI 时代中对教育的思之再思教育的信念是人之为人,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推进学生的社会化,而非象牙塔中的千篇一律或掩盖问题。为了学生办好学校,还是为了学校教好学生,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而前者往往被忽略。全书的重点,一是学生,给学生以尊重与选择;二是老师,以师生关系为基本;三是校长,得有改革的眼界,又得有自我约束力。这是一套关于教育回归初心的理念,也是一次关于管理变革的思考,更是难得的关于改革的实践经验。受益颇多、启发颇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生在当前极度内卷的环境下,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生,估计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理解,更很少有人去践行。社会的快速发展,让几乎所有普通人对子女的未来变得异常焦虑,千怕万怕失去了先机,但吊诡的是,正是在大家不约而同的努力下,孩子们未来的人生却充满了挫折和坎坷,幸福和他们渐行渐远,极端自我、拒绝宽容、短视浅薄等我们不愿看到的东西却跟他们如影随形,且终生不辍。我们还要这么做吗?我们能做什么?十一中学的李希贵校长给了我们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我自己读了深受教育!感谢李希贵校长,要为孩子们的终身幸福负责,这是他贯穿全书的理念。推荐给焦虑的父母们。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生而为“人”教育没有一定之规,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需要融合到整个社会所处的环境和时代。我们不应该去简单的评判到底是 “因材施教” 好,还是 “整齐划一” 好,适合于时代发展需要的才是好的。孔子他老人家虽然 2000 多年前就提出了 “因材施教” 的理念,我们也没有必要因为到现在还没有做到而懊悔不已、捶胸顿足。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互联网时代,科技和社会日新月异,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面对未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多样性,我们需要重新提倡 “因材施教”。正如孔子他老人家身处春秋末期开始向战国时代演变,面临即将到来的沧桑巨变,当时的人需要为此做好准备。一统秦两汉,社会安定,也就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包括后来的科举制、八股文,从统治阶层到普罗大众需要 “整齐划一”,中华民族也能绵延两千年来到近现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几个时期,产品越来越丰富,却也绝大比例是规格化的产品,近现代教育、学校建设规划、教学模式也逐渐适合了工业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目前已身处信息革命时代的洪流中,我们的教育也将再一次亟需理念和模式的变革,一个每个人、个性大放异彩的时代。我们又要重提 “因材施教”。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