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3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何有效抱怨:一个职场上安身立命的问题

    一提到抱怨,你眼前立刻会浮现出一个或者一群亲友,他们从公司领导、企业客户一直抱怨到前台小妹和外卖小哥。你虽然不想听这些抱怨,但如果不认真听难免被指责冷酷无情。又或者你就是这个抱怨者,遭受了太多不公,想向亲友倾诉却不能得到充分体谅。    在这里我们讨论的不是生活中的小抱怨,而是关乎我们安身立命的职场抱怨问题。你也许以为我会告诉你不要抱怨。大错特错,我们当然要抱怨。但是不能为了发泄情绪。     职场人第一要修炼的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永远是达成目的的工具。每当自己怒气上头时,就问一句,在这个场景下,我要达成什么目的,我下面要说的话、要做的事对我的目的有害还是有益。我每次停一下,问自己这个问题,情绪就平静下来了。    如果不是为了发泄情绪,抱怨有什么用呢?第一,抱怨是一种社交手段,帮助人们寻找共通之处。共同讨厌的事物可以让人们迅速拉近距离 – “我讨厌这个电影”“是啊,我也讨厌,真是心有灵犀”。但这种抱怨需谨慎,最好限定在天气、交通或者类似的不疼不痒的事上。不要抱怨老板或者一些政治敏感话题。因为如果对方看法跟你不同,就适得其反了。    第二,抱怨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但有效的抱怨必须要让有权解决问题的人听到。有的时候我们在工作中受了委屈,只跟同事抱怨。这不仅没有用,还变成一个在背后嚼别人 / 老板舌根的小人。所以必须要跟对的人抱怨。    抱怨的时候切记要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 区分观察和评论,“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只有区分观察和评论才能不带敌意地表述,不激发别人的抵抗,同时表达自己的需要,提出具体的要求,而且要把这个问题跟领导关心的事 / 利益联系在一起,让他有动力做出改变。    第三,抱怨可以让你的价值被看见。我记得《职场尤里卡》中提到《厚黑学》的一个小故事 - 一个人做饭的锅坏了就请补锅匠来补。补锅匠一边刮锅底的煤灰,一边趁客人背过身的时候轻敲锅底让裂痕比原来长了。等客人转过身补锅匠就指给他看,你这锅裂得可真厉害。锅补好后,客人与补锅匠皆大欢喜。    这个故事乍看很阴险,但其实道理值得深思。如果补锅匠借此找客人多收钱自然不对,但如果他只是有技巧地让问题清楚地暴露出来,让别人更好的看见,然后既可以彰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也可以得到别人的协助更好地解决问题,那就是工作的艺术了。     这本书会让你对抱怨的理解上升一个层次,更好地掌握抱怨的技巧。比如诙谐地抱怨一些小事是一种拉近距离的社交手段;向有权解决问题的人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抱怨可以改善境况;有技巧地让问题清楚地暴露出来可以彰显你的能力和工作价值。

      4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原来这也可以是一种手段

      经历了上世纪 80~90 的 “愤青时代”,还有近些年关于 “正能量” 的强势的引导,“鸡汤” 顺势满天飞。年轻人被我的一个同学、我的一个邻居、我的一个闺蜜…… 等一大批 “别人家的孩子” 的励志故事刺激的心潮澎湃。“抱怨” 这种貌似充满着 “负能量” 的事情是难以拿到台面上来讨论的。很多人控诉 “抱怨可耻”,可是卻很少人去思考 “抱怨为何”。似乎对 “抱怨” 的结论已经预设好了,因此人们常常无暇去仔细推敲其中的细节,更不会从科学角度对此进行深层的探索。盖伊・温奇博士的这本《抱怨的艺术》,可能就是关于思考这种问题的一种启发。这位美国最受欢迎(之一)的心理学科普作家,一方面从心理学的学术视角,另一方面结合着自己在心理咨询方面二十年的实践案例,抽丝剥茧般的剖析,将我们早已 “宣判” 的问题进行了一次正名。阅读这本书,就是一个让人内心放松的过程:原来不止是自己在 “抱怨”,原来 “抱怨” 本身也并非洪水猛兽,原来这样一个 “抱怨” 的自己并非大逆不道,原来即使是抱怨的生活,也并未就如我们的舆论环境中所说的如同地狱一般。盖伊・温奇博士非常严肃地提出 “抱怨” 并非一个简单的个人情绪问题,更不是什么 “三观” 是否够正的问题。抱怨是一个有自己专属的心理学分支 ——“抱怨心理学”。书中援引抱怨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 克莱姆森大学心理学教授罗宾・科瓦尔斯基的研究成果,来定义 “抱怨”:“无论主观与否,抱怨是一种不满情绪的表达,其目的是发泄情绪或者达成某种心理目标或人际目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借由此定义,作者引出了抱怨除了发泄情绪之外更深层的社交功能。抱怨在各种社交活动中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而且非常管用。可以建立某种社交形象或者是在某一方面展现自我,还能为我们提供对比,以便在各种情况下评估自己的形势。这实际上是在对抱怨进行一种全景式的展示,只有当人们意识到抱怨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二维概念,而是一个拥有着各种属性的三维概念的时候,才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抱怨,同时认识自己,甚至能更好地利用抱怨这一手段,来改善某些关系。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将抱怨类型分为两种,分别是宣泄情绪式的抱怨,以及解决问题式的抱怨,并且分别给出了应对方法。在宣泄情绪式的抱怨这里,要注意对几个要素的把控,我们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有没有在这些方面做错过。分别是找对人、找准时机,以及把握抱怨的强度和浓度,一次只抱怨一件事,而且遵循二八原则,抱怨内容只占整场谈话的 20%。对于解决问题式的抱怨,作者重点分享了一个方法,三明治法。最后,希望这本书能带你找到适合你的抱怨方式,不委屈自己,不伤害别人,还能真解决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善良本意下的抱怨

          这本书讲的是如何有效地表达出自己的不满,同时还能让别人不会感觉很不舒服。


          武志红老师有一个理论,性、自恋、和攻击性,其实本质上是同一类东西,都是人类最原始的动力。其中,如果攻击性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人就会失衡。
          但是,武志红老师也提到,让你释放你的攻击性,并不是说让你毫无顾虑、口无遮拦地伤害别人,而是希望你能在合理的范围内,有效地表达你的攻击性。
          这个观点与这本书不谋而合。
          俗话说,会叫的孩子有奶喝,因此,合理地发出我们抱怨的声音,会让对方接收到我们的想法和讯息。
          但是,也不要不分场合,没有限度地随意抱怨。
          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则是这样的:在我们与他人沟通时,80% 的时间要说一些积极或者中立的话,剩下 20% 的时间才是就给抱怨和命令的。
          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反而把这个比例反过来了。这也是大部分家庭矛盾的根源。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抱怨和赞美同样重要。这个世界需要抱怨的声音,从而带来更好的意见,和更佳的关系。但是,这个事情的前提是,我们的内心要住着更多的赞美。只有我们内心的善良和美好的比例占的更多,我们抱怨的声音才不会那么刺耳,别人也能更加容易地听进去我们的抱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事不遂愿时,抱怨也是一种心理工具,它可以杜绝我们产生听天由命的态度和无助感,这些消极感会把我们逼到崩溃的边缘。对再微小的事情进行有效抱怨,都能让我们感觉更自信,更有能力、更积极,这样一来,我们也会更有能力、更自信地处理生活中其他方面的问题。我们也会更有动力去接受新的更大的挑战,而在此之前,对这些挑战我们可能一直都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虽然国情不一样,但不少都能借鉴,需要注意区分,免得火上浇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抱怨的艺术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要做有效抱怨,而不是无助性抱怨。塞利格曼做的那个习得性无助的实验,就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抱怨单纯是摆脱责任,向外归因。那么很可能是一种不好的抱怨。适当地,有效抱怨不仅仅会增强我们的自尊心,还能够构建友谊。比如某人的某个行为真的令人无语头大,抱怨一两句,反而更容易让我们接受并且去处理。无助性抱怨是什么样子呢?无助性抱怨是指如果事情的发生和我们有很大关系,但是我们却无力改变,就像是笼子里那条受到电击的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抱怨有方法

                  适度抱怨对心理健康是有帮助的,可以让自己避免陷入自我怀疑和习得性无助的陷阱。但抱怨也是讲究方法的,有针对性的找准抱怨对象和讲究的抱怨方式才有机会去改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抱怨和赞美拥有同等的价值

                    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抱怨成为口头禅,可能会作茧自缚,阳光的人,积极向上,生活更有乐趣,生活本就是修行,赞美自己和对方,也是解决的选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发现不足、共情思考、积极沟通、促进改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之前看过一本书名字大概叫《不抱怨的艺术》,好像是劝诫人们不要抱怨,减少抱怨,并且可以在一只胳膊上套一个紫色的圆环来提醒不要抱怨。但是,这个真的很难做到。而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抱怨,而且该抱怨时应该抱怨。适当的抱怨对工作对婚姻都有好处。前提是要讲究方式方法。比如,一次只能抱怨一件事。另外,你准备向谁抱怨,你就应该把对方的心情调节好了,再让对方接受你的抱怨。也就是,不要以怒激怒,你把对方搞怒了,对方凭什么要给你解决问题?还有,要注意的是,找准抱怨的对象。你抱怨或投诉的对象能为你解决问题才投诉,才抱怨。对方只是一个小客服,她没有权力为你解决难题,你抱怨也枉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效抱怨

                          抱怨是一个贬义词,到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希望。当事不遂愿时,抱怨也是一种心理工具,它可以杜绝我们产生听天由命的态度和无助感,这些消极感会把我们逼到崩溃的边缘。对再微小的事情进行有效抱怨,都能让我们感觉更自信,更有能力、更积极,这样一来,我们也会更有能力、更自信地处理生活中其他方面的问题。我们也会更有动力去接受新的更大的挑战,而在此之前,对这些挑战我们可能一直都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