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突破现实的困境,应该从何开始?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700 本《突破现实的困境》要适当超前:数据显示,很多公司都不够大胆 —— 它们的战略并不是为了进行重大改革。最终的结果往往只能实现渐进式的增长,让企业与整个行业保持在同一水准。相信你已经从自己所在的公司看到了类似的现象:即使出现了重大的商业机会而且有人提出了突破性的想法,往往也会被大打折扣。无论如何,曲棍球杆效应都有助于支撑当下的论点,同时也是战略决策流程的关键所在 —— 第一要务就是获得批准。作为管理者,还有一个原因迫使你不得不利用曲棍球杆效应。其他人都在这么做!尽管知道这种预测 “不切实际”,但如果你不这么做,就表明你对自己的业务缺乏信心。展示曲棍球杆效应就像一种仪式,所有人都要参与。战略决策流程往往还会存在幸存者偏差。我们听不到来自 “失败者的沉默墓地” 的声音,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发生的事情,看不到没有发生的事情。我们阅读的所有伟大企业的成功案例,都对成功原因给出了合理的事后解释。人们大肆谈论沃伦・巴菲特(Waren Buffett),但事实上,在巴菲特开始买进的同一年,与他做出相同决定但却失败了的投资者有成千上万,只是我们没有听说而已。战略关系到一个复杂游戏中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机。绝不仅仅是设定一个让大家集中精力去完成的目标那么简单,在这个过程中,高管们会就明年的预算进行谈判,还会相互争夺资源,授权给别人,维系和强化之前的承诺,打动董事会,激发更多利益相关方的信心 —— 这一切都要同时完成。他们知道,如果想要实现 10% 的增长,规划战略时就要宣称将达到 15%。企业战略的核心是战胜市场,换句话说,就是要对抗 “完美” 市场将经济剩余归零的力量。经济利润(扣除资本成本后的总利润)衡量的就是这种对抗的成效,它显示的是发挥竞争力量之后留下的东西。当然,企业还会追求其他目标,比如发明新产品新技术、保障就业或做出社会贡献、建设社区等。但是如果优秀的战略能成功地驯服市场力量,剩余的经济利润就会增长,从而降低实现其他目标的难度。内部视角让我们得以详细地了解与去年的对比情况,与直接竞争对手的对比情况,以及与明年预期的对比情况。但如果把视野放宽,着眼于盈利能力的整体格局,了解到所有行业和所有地区的所有大型企业,就可以获得一个重要的新视角了。当企业考虑自己的起点时,往往会看损益表或市场份额,但最能决定你优势的 3 个变量其实是:起始营收(规模)、债务水平(杠杆)和过去的研发投资(创新)。趋势方面的两个关键指标是行业趋势以及在增长地域的曝光率。如果你的行业在行业经济利润曲线中向上移动,你也有可能顺风顺水。如果你在一个处于增长之中的地域经营业务,你也会因此获益,但身处正确的国家或地区并不像身处一个向上发展的行业那么重要。只有很少一部分曲棍球杆效应的预测能够实现。其他公司也在追求类似的战略,而市场竞争会通过降低价格和增加服务来压制这种提升。客户会从中获益,但你最终只得到了 “毛茸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你的企业战略,学会“降维打击”了吗?本书实际上讲的是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的诸多弯路,以及战略为何得不到执行、没法落地的情况。作者应该长期在咨询公司工作,所以能够非常确切地切身感受并且得到一手资料和数据,来解答这个问题。作者写得也比较实在,书名中所谓 “现实的困境”,就是 “战略的人性面(Social side of strategy)”。
“战略的人性面” 出现在讨论和制定战略的时候,也出现在执行战略的时候。“战略的人性面” 既指企业中固有存在的那些个人或制度上的偏见,也指战略制定者和决策者遇到的所谓 “行为经济学” 的问题。对于前者,大家会认为就是一些所谓的 “办公室政治”,我相信,绝大多数情况下,而且,特别是在制定大战略和长期规划的时候,我们会向 “办公室政治” 低头。正如作者所说,现在这些能够主导大战略的经理们,和公司大领导们,基本上也都是因为善于向这些制度偏见低头,才能坐上今天这个位置的。
正如战略大师德鲁克曾说过的一句名言:“文化能把战略当早餐吃”,战略办公室里都是聪明的脑袋,他们也有很好的咨询顾问和大量工具,为什么最后都没办法制定出优秀的战略,更没办法落地执行战略呢?很显然,在战略这件事情上,“战略的人性面” 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智力因素。
“战略的人性面” 的第二大问题,实际上是因为战略是人制定的,而人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所谓 “行为经济学” 的问题,包括哪些呢?包括你非常熟悉的 “认知偏误”、“锚定效应”、“损失厌恶” 等。
所以说,企业战略,特别是大企业、知名企业的战略,“深受战略的人性面困扰,在集体意愿和个人恐惧、抱负、竞争、偏见之间充满冲突。即便能够充分理解这种环境,但设定目标的过程仍然干扰重重。过度自信、盲目推断、争夺资源、预期不断抬高,或者目标制定者常有的喜欢 “延伸目标” 的心理,都会导致目标定得过高。“堆沙袋”、谈判协商和风险厌恶,则会导致目标定得过低”。
作者的这些描述,看着非常熟悉,就像是天天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事情。我们都能够理解,但是,我们从未想过这种 “战略的人性面” 到底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危害。毕竟,很多时候,企业只是个人成功的踏脚石。所以,委托代理问题,显然地,又在此处适时地出现了。我相信,在任何一本讲战略的书里面,肯定最终都会祭出 —— 委托代理,这个终极大 BOSS。
作者认为,“战略的人性面”,不仅在战略制定的时候,让人采用了更多的内部视角而没办法真正判定企业当前所处的位置,甚至回答不清楚 “你的企业凭什么赚钱” 这种基础问题。而且在战略执行过程中,造成了资源分配 “抹花生酱”(中国读者更加熟悉的应该是 “撒芝麻”)以及不冒险等中庸之道。企业资源配置时候,“战略的人性面” 才会成为致命弱点。关于科达的案例,我们已经听得太多了。很显然,当前企业的领导,一般都来自最大、最核心的业务部门,那么,在两条所谓 “S 曲线” 转换的时候,新业务部门很难争取到资源。企业失去了机会、失去了新的市场空间……,作者认为,要解决 “战略的人性面” 问题,就要引入 “外部视角”。
看到 “外部视角”,我的第一个反应和你一样:这是在为他们这些咨询行业做宣传,做底层逻辑铺垫和证明其合理性。当然,作者也是十分聪明的,在提出外部视角之后,就指出来,现在的大公司制定战略,都会请来一批所谓行业专家,讲一讲趋势、竞争对手,然后大老板就会说:嗯,我知道这些了。再然后?可能就没有再然后了。
绝大多数人,包括看到这里的你,把 "外部视角" 当成了请咨询公司、请专家学者,当成了分析一下趋势、听一段竞争对手的八卦。因为,“咨询” 成为了企业战略制定中的标配,但绝不是 “绝配”。虽然文中作者没有强调,所谓 “外部视角” 不一定是外部咨询团队、专家学者带来的,而是一种战略探讨的 “思维模式”,一种把趋势看得更重的现实思维。这个时候,书名中的第二个关键词 “趋势” 也就出来了。
作者所谓能抵御 “战略的人性面” 的 “外部视角” 是什么?本书中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一再强调,他们为企业战略家门找到了这种外部视角,通读全文,我认为这种 “外部视角”,一是其他企业的战略考虑,二是跳出整个行业层面的更宏大的趋势。第二个理解,“外部视角” 也可以说成是 “降维打击” 吧,就是用行业趋势看企业,用产业趋势看行业,用宏观趋势看产业这类,所以,企业战略需要做的,就是 “跟随趋势”。同样的,本书最重要的一个观点 ——“企业绩效最大的影响因素是行业和地区”,也就出来了。就是前两年非常流行的那句话 ——“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对,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作为国际大咨询公司的董事合伙人和资深专家,“地区” 因素也成为了这个风口,所谓新兴国家。本书作者极其喜欢这个观点,所以,在后面 5 条重大举措的时候,实际上有 4 条,都是教企业如何在 10 年时间内,一点一点转到新的、平均利润率更高的行业。并一再强调,呆在那些没有前景的行业,基本上也就和绩效提升说再见了,真是企业版 “男怕入错行” 啊!作者的原话是 “如果你的行业在行业经济利润曲线中向上移动,你也有可能顺风顺水。如果你在一个处于增长之中的地域经营业务,你也会因此获益”。
那么,优势是什么呢?作者认为,优势是企业的 “战略起点”,而这个 “优势” 则是来源于过去的 “历史积累”,包括很多。但是,从作者 “硬数据” 得出来的,能影响企业绩效的最重要的三大优势为:起始营收(规模)、债务水平(杠杆)和过去的研发投资(创新)。
从作者的论述看,此处的第一大优势 —— 规模,似乎有点像巴菲特对企业护城河的论述 —— 相对规模,而不是绝对规模,对企业绩效而言,更重要。而债务水平,则决定了企业未来能用多大的杠杆空间来撬动新战略、新业务。关于第三大优势 —— 研发,作者没有过多论述,只是给出了数据事实。实际上,我们从 “第二曲线” 创新中,就能够知道,企业要走出第一曲线第增速的 S,跨入到第二曲线新的更高增速的 S 上,就在于企业内部有一种鼓励创新和探索的文化,也需要相当多的持续性投入。从本书作者的模型结论看,“按照研发费用与营收的比例计算,你需要处在行业的前二分之一,才能大幅提升在经济利润曲线中向上移动的概率”。此处出现了 “经济利润曲线”,这是本书作者构建模型采用的最重要的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
我相信,作者肯定是采取了很多的其他指标,譬如总资产报酬率、平均资本报酬水平等其他因素,只是模型不够 “robust”,而这个 “经济利润” 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模型,恰好和作者所用数据比较吻合。这种事情,在数据建模中时常出现。还好,关于战略的建模,一是本身很难去分离战略的作用,二是其实不需要特别高的精确性,对战略的建模,最重要的是模型结论给战略制定和执行带来的 “洞见”,所以,其实作者具体用了什么样的模型,不是特别重要。不过,一定要关注作者采用的数据时间段,因为这个决定了模型洞见的适用场景。
谈了战略最大的敌人 ——“战略的人性面”,以及战胜 “战略的人性面” 的工具 ——“外部视角”,而外部视角本身带来的是对趋势和优势的洞见,再下来,就是战略举措了。作者给出了 5 条重大举措的建议,前面提到过,4 条和企业如何在 10 年内转换 “赛道” 有关,包括:务实的系统化并购与剥离(冲着新业务去,剥离旧业务甚至是核心业务)、动态地积极资源重组(还是冲着新业务去)、善于利用和比行业扩张更快的增加资本支出(投资并购,绝大多数依然是冲着新业务去)、增强业务竞争力,做出差异化的改进(这里的差异化是指企业毛利率高于市场平均毛利的 30%)。
这就是本书要提出的战胜 “战略的人性面” 的具体模型 —— 优势 + 趋势 + 举措模型,而这个模型的目的,就是为企业战略提供 “审视成功概率提供了真正的外部视角”,所以,说到底,“外部视角” 战胜 “战略的人性面”,而不是所谓智力和理性。那么,这种 “外部视角” 是什么?如前文所述,更像是 “降维打击”,所以说,战略人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如果你经常接触企业 “战略”,特别是,现在,中国的很多大型企业必然面临 “十四五” 战略的问题,此书倒是可以一读。不迷信那些国际咨询,“外部视角” 不等于 “外部人”,那些跟着领导走的咨询人员,还不如 “内部人”。
PS:本书是本人训练 “快速阅读术” 的第 2 本书,用时 1 小时 43 分钟,写作用时 1 小时 9 分钟。感觉快速阅读这件事情,确实是省下了不少时间,但是需要高度集中,太费脑力,或许省下的时间,也做不了其他需要脑力的事情了。之后再试试。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2021年读书笔记#16.《突破现实的困境》#这是一篇后补的读书笔记,这本书在 2018 年第一次初版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阅读,来源于万科集团内部对其的推荐和推崇。全书 11 万字,文字很精简,但是内容确实很丰富,从结构上也是无比符合 “麦肯锡金字塔” 的形式。掐头去尾,总共八章,从内容结构上来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 章,一半的章节,三分之一文字,说明的是战略制定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值得重点关注是这么几个点:1. 接受真相,参与者都在自说自话,有美好的数据描述美好的故事,或者是完全反之;2. 内部游戏,把战略视为企业内部的事情,对外部变化缺乏反馈;3. 偏见的内容,这里很多种,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路径依赖”、“幸存者偏差” 等;4. 战略判断的真实性,对业务的预测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适当的基线、业绩归因错误等。5. 执行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分配资源的 “抹花生酱”(中国说法要撒芝麻)、“起始过于保守,然后对长期结果过于激进” 等等。作者提出的几组数据结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一是 “前五分之一企业获得了几乎 90% 的经济利益”,所以我们是否能很好的定位自身;二是 “企业所在的行业对其在经济利润曲线上的位置影响很大,你宁愿选择成为优秀行业中的一家普通公司,也不愿意成为一家一般行业里的优秀公司”,能否判断从全社会来看当前企业的成功是行业的成功,而非自身的强大;三是必须意识到没有确定性,我们需要用概率进行决策判断。第二部分,5-7 章,说明如何制定一个战略。作者用 2400 家企业的 15 年发展的数据,梳理出来三个方面 10 个关键的变量:优势 & 起点,包含三个因素,①起始营收(规模)、②债务水平(杠杆)和③过去的研发投资(创新);趋势,包含两个因素,④行业趋势以及⑤地域趋势;举措,包含五个因素,⑥务实的并购、⑦动态配置资源、⑧加强资本支出、⑨生产力改进、⑩差异化改进。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选择大于努力,数据表明,对趋势的把握,行业、地区的选择,对最终企业业绩实现的影响远超其他因素。二是颠覆性趋势的四个阶段,以及企业可能的关注点。第三部分,核心就是战略的落地,虽然只有一章,但是占到四分之一的篇幅,总结了 8 种转变,偏理念方面但是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也是对前面所提到的各种战略管理问题进行了一种对应性回复。①从年度计划…… 到战略决策成为一次探索研究的历程;—— 避免成为一种文本放着落灰②从直接 “通过”…… 到切实讨论备选方案;—— 不能追求确定性,而是在寻找更高的概率③从 “抹花生酱” 方法…… 到十里挑一;—— 小切口,深打入;同时保持灵活的调整能力,有备选④从审批预算…… 到采取重大举措;—— 预算不要与目标挂钩,而应与重大举措挂钩⑤从预算惯性…… 到流动性资源;—— 做 “80% 基” 预算,保证在机会风险来临时,有资源第一时间反应⑥从 “堆沙袋”…… 到坦然迎接风险;—— 风险放在桌面上,通盘管理,综合考虑,而不是层层防范,只为看不到⑦从 “你的数字代表你”…… 到全面业绩观;——“将贝叶斯法(Mr. Bayes)请进战略办公室”,也就是将概率摆上桌面⑧:从长期计划…… 到果断迈出第一步;—— 战略执行有始才有终,战略没有十全十美,所以先迈出第一步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超越曲棍球杆的战略》《突破现实的困境》还有一个名字《超越曲棍求杆的战略》,顾名思义如果通过战略选择和执行,让公司呈现向 “对号” 一样的增长,从而从平庸中部甚至是底部,进入到优秀的头部位置。那么必须回到一个老问题:决定做什么,和决定怎么去做。一个是战略问题,一个是执行落地问题。选择是放弃的最大代价,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是战略核心,他有成本。书中的一个洞见是:战略抉择往往是机会和利益的再分配。一个优秀的转型战略其实就是一场变革。否则组多算是维持型战略。 文中一个突出点是:通过大数据的统计方式,选择除了 10 个关键要素建模。指出了公司战略应该考虑的关键要素。 自身维度:规模,负债率,投资比率。趋势维度:行业前景,地点。 第三个是行动维度:包括了 并购,资本花费,动态分配资源挂历,提升生产率,产品创新。 针对这 10 个点其实可以看做战略的一个错略的分析模型:就是向外看:行业,趋势,寻找机会,威胁。 向内看:自己能力,总结优势,劣势。 进而综合形成 SWOT 的行动举措。举措维度也并不新鲜。但是这的价值点在于:深入细化和澄清,比如行业价值利润的分布模型,比如 10 个维度的模型,更比如维持和战略规划,不在于知道做什么,而是在于知道使用 “大手笔” 做什么。从数据上进一步澄清:聚焦和执行的概率。 战略和维持也许做的事情都一样,本质不同就在于选择,以及投入资源和比率。一个是 0 个 1 的概念性,一个是加入了具体操作权重的描述,也就上升了一个维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