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觉知之轮这个隐喻,有点意思

    本书作者丹尼尔・西格尔在心理学与脑科学领域以 "整合" 理念闻名,这位哈佛医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教授用 25 年时间创立了跨学科的 "人际神经生物学",其理论体系深刻影响着谷歌、微软等企业。在《第七感》《全脑教养法》等畅销著作后,他在 2025 年新作《觉知:通向身心合一的心智成长》中提出核心工具 ——"觉知之轮" 模型。这个车轮隐喻揭示了人类注意力的运作机制:轮毂象征开放的自我意识,轮辐代表注意力通道,轮缘则是外界刺激与内在情绪。作者指出,多数人被困在轮缘反应中 —— 同事的抱怨引发整日烦躁,孩子的哭闹瞬间点燃怒火,这种 "轮缘绑架" 才是痛苦的根源,而非事件本身。基于神经可塑性原理,他设计出三阶训练法:首先通过呼吸锚定将注意力稳定在轮毂,继而以观察者视角扫描轮缘情绪,最终培养善意整合体验。这种训练实质是前额叶对边缘系统的神经调控,例如面对他人愤怒时,先回归呼吸稳定核心,再将其视为云朵飘过,最后以建设性方式回应。书中对比了两种大脑状态:防御式大脑如同警报系统,将新挑战视为威胁;开放式大脑则像灵活的探测器,在接纳中寻找解决方案。现代生活的紧凑节奏与数字轰炸不断强化防御模式,而觉知练习能打破自动化反应。实验显示,持续接收否定词会引发肌肉紧张,肯定词则带来身心放松,这印证了语言对神经回路的重塑能力。作者将传统冥想转化为可验证的神经工具:呼吸锚定法用气息稳定注意力,身体扫描打破情绪固着,行走冥想训练持续专注。他强调 "观察 - 客观 - 开放" 的三位一体原则,主张像科学家般觉察情绪而不卷入。这种抽离为善意行动创造空间,比如面对抱怨者时,先保持物理距离,再认知解构 "他的情绪触发了我的何种模式"。这部著作的独特价值在于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生活实践:焦虑者可用觉知之轮构筑情绪缓冲带,教育者能借此培养心理韧性,冥想爱好者则可追溯正念起效的神经路径。作者揭示的真相具有颠覆性:当人们意识到注意力能重塑大脑结构,"天生暴躁" 的借口便不再成立。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自由不在于逃离风暴,而在于在风暴中心保持清醒觉知。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旧年风雪散尽,新故事的开头竟是一盏凉透的茶。我数过三遍梧桐叶落,才肯承认:所谓值得盼望的,不过是把遗憾换成另一种写法。橱窗里倒映的月亮还是圆的,可我们早已学会在重逢时装作初遇。那些烫伤肺腑的往事,如今成了唇边一抹妥帖的微笑原来最痛的愈合,是连疤都漂亮得让人认不出。邮筒开始生锈的傍晚,收到你寄来的春意。信封里夹着异国的樱花,而我只嗅到那年医院走廊的消毒水味。你看,新故事总是这样,带着旧魂魄,敲我的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正念(觉知之轮/觉知平原)

        为了享受烟花,你必须过上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 NaomiShihabNye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了解自己 走出困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意识犹如容水之器。倘若你的容器很小,只有一个意大利浓缩咖啡杯那么大,当你把一勺盐投入其中时,尝起来就会很咸;假如你的容器要大得多,盛放了很多很多水,那同样一勺盐放进去,味道可能就会很清淡。同样是水,同样的盐,仅是因为二者的比例不同,味道就会迥异。人类的意识(consciousness)亦同此理。当我们学习去培育觉知(aware)的能力时,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心智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