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20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教育应该是照料人的灵魂,反思人生

    这本书的作者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长期任教,作为一个长年在常青藤学校任教的老师,在精英教育的缺陷问题上,有重要的思想和言论。同时,他还是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


    他讲到了现在的教育体制中的很多弊端,与我心有戚戚焉。我曾经在哈佛大学学习过,现在又在北京大学教书。我见过很多有上进心、天赋极高的学生,我也见过很多很敬业、很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但坦率地讲,我们的教育体制,哪怕是这些精英学校也都是亏欠了学生,误导了老师。这本书里讲到了通识教育的意义,也讲到了教育倒置与社会阶层的固化。
    本书中,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批评了精英教育,指出常春藤院校已经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正在培养大批过度自信却输不起、固步自封、与社会脱节的学生。他提出公立学校更重视教育、教学方法也更灵活、更前沿” 等观点,并指出教育应该是照料人的灵魂,反思人生。

      19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人在谋权,自然谋人(四星)

      “资质至上的心态限制了人对教育的理解,使人们把教育的价值用短期的回报率或实用性的狭隘目光来衡量。因此,在众多的顶尖学校里,经济学成了众人皆爱的专业。” 任何一个陷阱🕳️或被绕开(避免或忽略),🕳️或被破坏(修正或打破)。陷阱总归是陷阱,一个机制的开关,却是这条机制的重要节点。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成为一只独立自主的小羊

        我在 “何帆的读书俱乐部” 中听到这本书的解读,当时我刚看完微积分教材,正犹豫是要做些练习巩固微积分,还是要去学习概率论。何帆老师在解读的时候告诉我,读书要六经注我,要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我觉得很有道理。出于好奇,我打开了《优秀的绵羊》这本书。本来只是想随便翻翻,结果很快就被作者尖锐的思想迷住了。先来说说谁是优秀的绵羊?首先要优秀,顾名思义,能力要很强,善于解决问题,其次是绵羊,也就是特别听话,别人让干嘛就干嘛。书中说,很多名校毕业生就是优秀的绵羊。优秀的绵羊是怎么形成的呢?父母和学校自然功不可没。有些人从小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之下努力学习,只有成绩好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他们越来越努力,不是因为好学,而是喜欢上了他人的认可。为了得到更多的认可,就需要越来越听话,花更多的时间,满足更多更高的要求。优秀的绵羊有什么不好吗?作者对此似乎痛心疾首。我倒觉得有些人就适合做优秀的绵羊,就像有些动物更适合待在动物园,而不是野外。但是我认可作者的担忧,优秀的绵羊们常年一门心思地满足别人的要求,会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优秀的绵羊们的生活并不轻松,就像动物园里的明星动物们,必须要卖力的表演,人们才会为它们欢呼喝彩。而那些过气的动物们,日子并不好受,我在动物园见过有人给虎山的老虎喂肉吃,那肉砸到老虎脑袋上,老虎都找不到肉在哪里。你说,谁会对这样的老虎感兴趣呢?还好,作者告诉了我们要如何创建自己的生活。首先要有方向,其次要敢于承担风险。如何才能找到方向?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没有人能告诉我们答案。要找到答案,唯一的方法就是尝试,我们要找到能触动自己的事情。尝试,就意味着风险。人必须要克服对风险的恐惧,一个害怕风险的人,会被别人看透并利用。创建自己的生活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成就任何事情,也并不意味着世界将围绕我们转动。创建自己的生活反而意味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会徘徊,我们会犯错误,我们会失去信心。不过,我们至少知道,别人也是这么过来的。最后,说说什么是好的大学教育?大学是创建自己的生活的最佳试验场。好的老师应该要激发学生身上的潜能,引导学生思辨和探索,鼓励学生尝试新鲜的事物,从而发现自己的兴趣。聪明的学生应该接受博雅教育,和老师、同学建立深厚的情感。我们要得到是别人的爱,而不是他人的认可。这本书写得很好,不过我只能给 4 星,因为作者在书中贬低了亚裔和孔子的思想,这是我不能接受的地方。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内心的探索与渴望从未熄灭

          人类内心的探索与渴望从未消散,人类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未熄灭,而这,正是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是变革的动力所在。现代教育曾经被认为是人才培育的优秀模式,它打开了上升通道,它提供了学习机会,它鼓励了人才培养,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从而有能力改变自己,改变世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现代教育进行反思,因为我们的教育已经渐渐从教书育人、传道解惑路上走偏了,学校变成了另类的工厂,生产出来的是标准化的 "毕业生",我们上一样的课,考一样的试,接受一样的教育,拥有同样的思想,走向同样的世界。人变成了产品和工具,人丧失了价值多样性。这种趋势日渐严重。本书的作者正是看到了这种现象后作出反思,即客观评估了现代美国精英大学中存在的问题,又探索着改革的方向,是一本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书。作者针对美国教育中僵化的、应试教育、工具教育的模式,提出了应该大力发展博雅教育的建议。博雅教育,也称为自由技艺、通识教育或素质教育(liberal arts)。博雅教育认为想要教育出一位好学生,不在于帮学生找一个好工作,或者给他们一个极其狭窄的科研方向,而要对他的人生有帮助,帮他建立一些人生价值观。博雅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人,对社会有贡献,对他人有价值,对自己有收获的人,而不是工具型的人才。这种理念对老师来求很高,对学校和社会的要求同样很高。老师需要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等方方面面作指导,就必须得知识渊博、触类旁通,因为这都是些太大、太泛的问题,为了教好学生,老师甚至要把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带进课堂。以现在的教育规模,一个老师带几十人的一个班,想要做到这种一对一、多对一传授,几乎是不可能的。学校需要提供这种环境,不再是大而全,需要变成小而精,并且广泛分布,而不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区。社会和国家需要为这种模式提供支持,即包括物质上的支持,又包括政策上的鼓励,还包括教育力量的推动和师资力量的培养。这是一个巨大而漫长的工程。幸运地是我们的改变和探索虽然缓慢,但却从未停止。越来越多的专家、领导者意识到了这种问题,也在积极推动变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中国为例,北京著名的十一学校联盟,成都的先锋学校,都是这种全新教育理念下的探索结果,包括现在很多学习平台,比如得到,都是用另一种形式在践行终身学习、素质教育的理念。时代总以各种方式给我们增添阻碍,但人类永不放弃的探索变革精神一直存在。人类内心的探索与渴望从未消散,人类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未熄灭,而这,正是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是变革的动力所在。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重新思考精英教育的目的

            有启发的 5 句话:@划重点 1. 赞美代替不了温暖,浮夸的自信代替不了自足的能力 2. 意义在于你在做什么,而不是你是什么 3. 真正懂我们的是故事,而不是公式 4. 艺术并不会造就一个完美的你,却可以成就一个更自由的你 5. 在很多时候,能够得到公平对待本身就是一种特权重点整理:1. 教育是社会表达价值观的一种方式,也是社会传递其价值观的方式 2. 高等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智慧的成长和探索的一部分,而且这个旅程必须是学生本人为自己设计和践行的 3. 在决定成为什么之前,事业的选择是无限的。但是一旦决定了,那么无限就转变成了有限 4. 当你的生活中没有被给予犯错空间的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给错误任何机会。这一切使得人对风险极力回避,这也是为什么精英教育阻碍个人成长的一大原因 5. 高校就如同商业机构,运营一所学校需要经费,因此也时常需要贷款。金融机构对学校信贷的考量标准之一就是录取数据 6. 在这家长眼中,名校对自己的孩子来讲是必需品,而不再是改变生活的一次机会,并且在他们看来,精英式的生活方式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径 7. 最可怕的一种误区是,家长认为,只要从小做对每一件事情,让孩子少受罪,那么孩子就能够获得一个稳定并安全的世界 8. 麦德林・列文:赞美代替不了温暖,浮夸的自信代替不了自足的能力 9. 父母一心想培养孩子的 "自信",但这种 "自信" 是一只需要源源不断的外界认可才能持续饱满的气球,一旦触碰现实,它就会爆破 10. 教授的角色应该是导师,不是商家或职员;教育不是要消费的,而是要经历的,而且必须是全身心地投入 11. 大学的使命就是把青少年转变为成人 12. 阿兰・布鲁姆:你的灵魂就是你生活的一面镜子 13. 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他大量阅读,习惯思考,放缓脚步,投入深度对话,并为自己创建了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 14. 当你所从事的工作直接对接你最强大的能力时,你的幸福感就自然而然从心中升起,转化成快乐和自主 15. 意义在于你在做什么,而不是你是什么 16. 生命本来就是一场长途旅行,逐渐才能发现自己最真实的生活方式,前提是,你的方向是对的 17. 事情最终是否能够得到外界的认可不受你控制,但是,你可以掌握在手心里的是事情本身和你对它的热爱,任何工作的最终收获也是如此。最后的评分只有一个:你是否过上了一种自己满意的生活 18. 如果你未曾放弃什么,那根本就谈不上精神勇气。挫折、牺牲、内心挣扎、出师不利、走弯路、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矛盾等,这些才算是真正意义上走向独立的特征。只有痛过,才是真实的 19. 得到父母的支持固然重要,但相对而言,学会不受父母左右更加重要,这也是成熟的表现 20. 绝对不要为你的一辈子做好计划,因为人的变化在两三年内都是巨大的,而且时刻会产生新的想法;你真正可以做到的是,想好现在要做什么 21. 与自己的团体共事,不代表在思想上随波逐流 22. 改善世界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但是每个人或每一代人都需要寻找符合自己的道路 23. 真正懂我们的是故事,而不是公式 24. 艺术并不会造就一个完美的你,却可以成就一个更自由的你 25. 教师工作的本质是激发并唤醒潜伏在每个学生体内处于睡眠状态的能量 26. 作为老师,你必须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完全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点 27. 作为一名教师,教学方法可以变化多样,但个人的教学能力最终来源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 28. 莱斯利・福利尔德:教师,非领域专家也。他并非在教授一门课,而是在分享他的人生。他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教学就是一种艺术 29. 一位好老师是个性鲜明的,但是学者必须学会用抽象的语言来交流,以传达客观性的事实 30.SAT 的本意是摸清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但实际上,它摸清的却是学生们的家庭收入 31. 权力感总是伴随着一种焦躁和自私,拥有权力感的人总是被笼罩在对失败的恐惧之中 32. 工薪阶层的孩子们会学习如何严格遵守纪律,所受的教育也都比较机械,大都是死记硬背的;职业人士的子女们则会学习如何创造,如何表达自我;而商业阶层的孩子们则会学习掌握权力、统治和自我掌控等内容 33. 在很多时候,能够得到公平对待本身就是一种特权 34. 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孩子,都是这个时代成年人的孩子,都应该得到所有成年人的照顾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瞄得越准,打得越偏

              “瞄得越准,打得越偏” 是我高中语文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意在让我们把视野从高考和提分中拉出来,重新审视语文,审视世界。6 年过去了,这句话我一直记得,越想越有道理。


              我从三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首先,从最直接的角度,所谓瞄的准,旨在学习答题技巧,而技巧是死的,题目是活的,靠套用格式能够得分,但是非常有限,反而限制了对文本的理解。长期的训练会使得思维更加僵化,这就是第一个 “偏”。
              其次,所谓瞄的准就是盯着高考,盯着模考题,盯着往年题,从题目里学语文当然能学到 “最针对高考” 的语文。但依靠历史永远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尤其是在阅卷老师不想被你猜中的情况下。这就是博弈,而对于阅卷老师来说,跳出这种博弈圈子的最好方法就是打破原有的出题格式。而此时的瞄准,可能是高考的完全失焦。
              最后,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的层次就是,盯着短期的目标会失去长期的方向。且不说高考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目标,连整个在校学习的历程可能也不过是人生的五分之一。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目标仅仅定在三年后或者五年后,那么在走过这个坎之后,面临着复杂的世界,会更加迷茫。只有把视线从眼前挪开,才能真正看得远。瞄得越准,越容易近视。
              说了这么多,除了表示对我语文老师的敬仰,还是为了推荐《优秀的绵羊》这本书,我四星推荐,每个学生,每个家长,乃至每个终身学习者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很好读,大约两个小时肯定能读完。书中主要是为通识教育辩护,同时点出了很多美国名牌大学学生的问题 ——“斯坦福狂鸭症”,表面风平浪静,实际暗流涌动。美国教育的军备竞赛也很严重,这并不是什么新闻。凡资源稀缺,总有竞争。
              竞争格局里有两个可能均衡点,你死我活,或者各退一步。而后者并不是稳态,随时可能跌落。但是我们没有必要把教育看成一个囚徒困境。这就是为什么我从 “瞄得越准,打得越偏” 说起。我们把视野放到这一层的博弈之后,就会发现大家可以玩一个不一样的游戏。
              博弈下的教育和学习是焦虑驱动的,你会了我不会,焦虑。而《优秀的绵羊》告诉我们,学习的动因应该是学习本身。
              这意味着什么?我学习不是 “为了” 好工作和好家庭,这是我学习历程中的副产品。如果学习的长度是一生,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来学习呢?在人生的开局就冲刺吗?消耗掉所有激情?还是尽情的体验学习本身的乐趣?
              “瞄得越准,打得越偏”,有多少人会相信这句话呢?有多少人会真正照着做呢?殊不知,那些可以不靠高考的人不靠高考之后,更多真正需要高考的人才能脱颖而出。
              未来以来,只是分布的还不均匀。去年在得到上认识一个 “语文” 老师叫骆羁骆骊,他说他教的是 “思辨”,在我的印象中,这并不是一门课或者一道题的名字,而更像《优秀的绵羊》中所说的博雅教育。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我可能都是只优秀的绵羊

                未曾谋面但是闻名已久,这本书听过听书版和不少解读,但最终导致我起心动念的还是突然重温《肖申克的救赎》。电影里那些看似强大的人到最后发现不过是披着狼皮的羊,这就让我想到的优秀的绵羊。


                一口气翻过这本书后,可以说作者的出发点在于让更多美国人的参与到美国的共和自治中去,对教育的思考以及对于名校光环的批判可以说是副产品。但细想一下就会发现,相对于作者的批判力度,其建议的可实施性就不那么乐观。好在你可以把它当作一次对教育等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探讨,而不必按照其具体细节去实施,从而避免这些技术上的错误。
                优秀的绵羊,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棒的名字,尤其是结合现在不少人对于狼性文化的提倡,这一点在企业界不少见,但往往都是断章取义。而结合本书的思考,这些所谓的狼可能不过是披着狼皮的绵羊,看似优秀,其实不堪一击。
                这本书我建议每一个人都可以读一遍,相信不仅可以破除对于名校光环的崇拜,还可以重新思考和审视自己。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以及对于自己人生和生活的理解都需要这样一次极具批判性的对话,去思考那些很重要但是我们可能没有付出足够努力的话题。可能我们不会得到具体的答案,不过由此发现自己正确的努力方向,从而寻找到自己的答案,相信可以在人生走向终点之时无悔于当下做出的选择。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明确教育的目的,找到学习的切入点

                  1. 以美国为例,讲述大学教育的历史演变、现在面临的问题及思考。【略理想化。有实力的理想主义者改变局面以后,或许还是会回到这种状态,人性使然】。2. 提醒我们审视教育内卷,思考我们真正要什么。【虽然个人无法改变大局,但想清楚自己的目的,可以最大限度用好可得的教育资源】3. 学习人文学科的切入点:了解人性。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所仰慕的高校,父母的教导和自身的学习方法或许都是错的。那些看起来优秀的社会精英,被比喻成一群懦弱无知、盲目追随的绵羊,为了找到别人眼中羡慕的工作,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终其一生,过着未经省察的二手生活。作者批判精英教育,他把通识教育比喻一面照料内心的镜子,帮你充实自己的灵魂,更好地体验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育人?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419 本 #《优秀的绵羊》📕就算是那些曾经赢得无数奖项的最成功的学生,他们也会在某个时刻停住脚步思考这一切是否都值得。在他们三四十岁的时候,他们是社会公认的有成就的医生、律师、学者、商人,但他们往往让人感到,他们不过是一群在终生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其中有些人说,他们最终从事的职业是出于他人的希望,或者他们随波逐流并不假思索地加入了目前从事的职业。📕大学给予了学生们自己决策的权利和自由,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需要的是强大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并未对此做好充足的准备。面对挑战,越来越多的学生会选择依赖抗抑郁或者抗焦虑的药物来帮助自己应对困难和诸多的不适。📕许久以来,学生们对教育的认知已经固化: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考试得高分。在他们的教育中,大局的认知是很薄弱的。他们懂得如何做好一位 “学生”,但不懂得如何思考。📕精英学生,通过了目前竞争白热化的大学选拔,被名校录取,他们的人生简历上只有成功。因此他们最恐惧的是,将来自己不成功。他们无法从失败的恐惧感中挣脱出来。他们一直被不成功的可能性套上枷锁,害怕失败,这种心理从他们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将来不成功时就已经播下了种子。对于精英学生来讲,失败,哪怕是短暂的失败,都会影响到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定。📕孩子理解父母,并依照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来引导自己,但是父母的需求和期望是无止境的,而且满足感也总是短暂的,那么,孩子会永远觉得不够,因此必须不断追求完美。一旦这种想法被内化,那么不管是需要被父母认可还是其他,所有的成就都是为了得到肯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准大学生与大学生必读书籍

                        作者虽然写的是美国的顶尖 “常春藤孟校” 大学的情况,但对我们同为是大学生这个群体还是具有普遍性的。书中涉及面很广,详细介绍了美国的大学是如何建立以及大学背后真正的主要办学力量的阶层与发展;讲了学校、家庭、社会的价值观如何促成了现代教育体系以及学生的遭遇;都非常真实、精彩发人深省。当然书中最厉害的在于对现代教育系统下优秀的 “绵羊们” 的描写与观察。发出 “学生们” 正处于自卑与自负的两个极端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各种压力的压迫是那样的真实深有感触。同时告诉学生们大学真正的目的是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人,找到真正的自己,对一切都能够反思、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告诉我们大学 4 年是一个人从青少年转变成成年的最重要的时期。当看到 “我擅长做什么?”“我关心什么?”“我坚信什么?”“我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什么事情会触动你?” 或者 “什么能让你产生共鸣?” 时我的心灵被击穿了,作为大学生的我发现一个问题都无法真正的回答上来,让我陷入深思。作者给出大学应该多去学习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等许多真挚的建议,给出了 “绵羊” 如何自救与家长、学校、社会如何解决问题的许多观点。如果你是一位准大学生或大学生能够遇见这本书真的是太幸运了,书写的太精彩了快去读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强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学已经忘记,它们对大学生的成长所承担的更大的教育责任是帮助他们寻找自我,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使命。事实上,大学已经不能够证明自己的教育到底提供了什么本质。” 整体的课程设计无非就是由一系列互不关联的单个科目拼凑而成的,辅修课程也不过是由各个专业系以避免冲突或者 “停火协议” 为原则最后达成的 “共识”。大学的课程设计根本 “没有一个坚定的长远目标,更没有能力去定义一位受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愿我们都可以成为一只优秀的狮子!

                              这本书探讨的主角,是那些头顶光环的年轻人:哈耶普(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的学生。他们聪明绝顶,经过了千军万马的独木桥,最终来到了这里。他们可以非常快速地,以几乎完美的方式完成任务,也可以在标准的教育制度下完成考核,但很多人缺乏思考,没有明确的目标,焦虑沮丧压力吞噬着他们。有一个名词叫做 “斯坦福狂鸭症”,说的是在水面上有一群安静的鸭子,在慢慢地游泳。这时,突然有几只鸭子,非常狂躁,把水面搅得异常激烈,但是它们游的方向却不明确,说的就是这帮年轻人。作者在书中列出了详实的数据,以及对名校大学生的采访。他们中的好多人,奔忙于追求职业上的成功,甚至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出一段稳定的情感关系。很多人缺乏跟别人沟通的基本技能。这些天才学生的父母,一心想要培养孩子的自信,但这种 “自信” 是一直需要源源不断的外界认可才能持续饱满的气球,一旦触碰现实,它就会破裂。在耶鲁大学,学生往往是勤奋的,好奇的,独立的。他们经常怀着寻找意义的使命来到耶鲁,他们期望去发现世界上更多的可能性,而并非寻找金饭碗。高校制度最应该保护的是这类学生,但是这类学生往往成为现代高校体制下最不适应的群体。学校需要教给人们的是如何去思考。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他不断阅读,习惯思考,放慢脚步,投入深度对话,并为自己创造一个丰盈的内心世界。职业发展也很重要,我们不能不考虑工作,工作是我们当下急需要面对的现实,但并非是驱动自我价值的全部理由。作家杰夫戴尔总结了一句话:为了事情自身而做事情,不计较结果,都是值得的。事情是不是最终能得到外界的认可不由你决定,但是你可以掌握在手里的是事情本身和你对它的热爱。我们应该接受的是博雅教育。博雅教育并不为职业技能,经济回报或某种意识形态而服务。博雅教育接受学识的目的是学识本身,即一种纯粹的求学理念。愿我们都可以成为一只优秀的狮子!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价值观标准高度统一化,精英教育高度趋同且市场化,精致的利己主义,造就了多元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单一的精英。经过缜密计算的应试教育,就业市场跟随主流,当然不会有错,但也放弃了最为宝贵的独立思考,成就了最为庞大的优秀的绵羊。提醒一句,作者的切入角度很有时代特点,但高度脸谱化的学校标签并不完全客观,需要对观点和事实加以区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教育

                                  一种 “赢家通吃” 试教育的反噬,也引发人们对什么是体面和正义的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优秀不绵羊

                                    全书有很多对现存现象的当头棒喝,平民挤破头想要跃出自己的圈层,精英阶层同样需要通过激烈的竞争维护自己的精英统治。社会上升通道越来越窄的时候,怎样打破圈层的壁垒?让社会更有温度?个人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共同思考和实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优秀的绵羊:精英教育之殇

                                      正像作者在《致谢》中提到的那样,该书是一个集体努力的结晶。书中引用了很多大学教授、学生、作家关于教育的经历和思考。结合案例、数据,提出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在《前言》中,作者称:当前精英教育系统下培养出的学生大都聪明,富有天分,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 —— 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作者用 “狂鸭”“长颈鹿” 作了比喻,湖面上的鸭子表面很优雅,但脚蹼正在水底下拼命地狂扒;为了超越他人,学生的发展就如同长颈鹿的头颈变得越来越长,变得越来越畸形。何帆说,学校里的 “狂鸭” 和 “长颈鹿”,慢慢地会变成不知道水是什么的小鱼,忘记了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成绩、学位完全无关,只与生命的觉醒有关,你必须自己悟出,什么是真实的和重要的。文中介绍了两种育儿方式:一种为 “直升机式父母”,盘旋在半空,时不时施加压力,要求孩子达到他们的设定目标;另一种为 “溺爱式父母”,万般宠爱,通过孩子表达自己对自由和稳定的向往。特别强调社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和关注不能围绕着单一的目标而建设,要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童年,享受游戏本身的乐趣和自由。作者说,教育不是为灌输大量知识而存在。“教育” 的拉丁语本意是 “激发”。教师工作的本质是激发并唤醒潜伏在每个学生体内处于睡眠状态的能量。大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最核心的能力是学会分析他人的观点并独立阐述自己的观点。作者极力呼唤、提倡博雅教育,使学生具备学识的广度、跨学科文化知识、信息敏感度、待人接物的灵活度,思辨习惯,终生学习能力、持续成长和创新的态度等素质,为长远职业发展做准备。2007 年本科毕业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妻子在大学从事辅导员任教也已近十年。读的过程中,我也在回顾自己当初求学的历程,反思家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有关种种。我确实 “绵羊” 过,给过妻子一些工作建议,隐约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做一只温顺的绵羊。在高中时代,主动选择文科,自我感觉良好。应试教育之下,“分分学生的命根”,“填鸭式” 供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极少。考上再说,哪管学什么?成绩不错,老师表扬、同学羡慕、家长高兴,飘飘然,怡然自得,没有目标感。实则是眼界狭窄、井底之蛙。赶上非典,头天晚上怕睡不着还吃了半片安眠药。作文得了 27 分。最终考了一个勉强及格的分数。班主任问我是否要复读时,我拒绝了。当时奶奶刚离我们而去,在家乡出个本科特别是一本都极为罕见。就像鲤鱼跳龙门,跳过去了哪有跳过来再重新跳的道理?考上了,哪能不上?中考落榜复读一年的我,急于挑起家庭的担子。表姐在师专读英语,她的建议成了我的选择。师范院校英语系的男生,稀缺,好就业。入学后,也确实印证了这一点,185 人,21 个男生。本科四年,懵懵懂懂,匆匆忙忙,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参加兼职和实践,在适应、融入、经历、感受中度过。刚刚学会上网,怎会正经八百读书?我和我的很多同学,除了专四、专八、别挂科、考研、当老师,都很少去考虑其他的可能性。就像很多同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一样,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大学之前以及大学期间所形成的生活、做事和思考的惯性帮我们作出了选择。有些东西也是我们那时所渴望和期盼的,客观条件限制,没人讲或少有人给你讲,不了解也就无所谓追求与向往。当初我的那些 “神龙见首不见尾” 的 “怪才”“另类” 同学,他们不管周边人的想法如何,坚毅执着,以最纯粹的方式去追寻。现在看,至少混的不赖。现在的我如果能给当初的我们提个建议的话,我会说:你们都很年轻,为什么不闯一闯?为什么不尝试和挖掘不同的自我?见了那些一毕业就任教的同学,我会问:喜欢现在的工作吗?如果喜欢,当初是因为喜欢而选择,还是选择后慢慢喜欢上?如果不喜欢,中途为什么不转行?无所谓喜欢不喜欢了,转行谈何容易,这应该也是答案之一。读研深造,有跟风、家庭条件改善、所学专业无法取得质的突破等原因。不想立马当老师,读研就是最好的选择,至少暂缓就业(三年之后的就业形势才叫严峻)。能成功考上,要感谢给我指点迷津的老师,与我一起拼搏的同学,幸运眷顾了我。15 个人,独我没有专业背景。从头开始虽然艰辛,每走一步、收获一点,也是很快乐的。导师、教授给我们解疑释惑,开阔眼界思路,指导学术道路。青岛特有的山与海,让我有一段冷静思考的时间。步步为营、小心谨慎修完所有课程,尝试进入研修的轨道,时而跑偏。现在看,三年求学做到了广与博,但恰恰在读博所需的善思、深、细上用功不够。大家都把考博的心思,用在公务员、事业编、追求稳定体面工作上了,未能如导师们所愿,在追求理论贡献的道路上前行。我最后也试了一把。总结下来,于我到底还是没入对行,兴趣不浓,钻不进去,又缺少专注。果断放弃比滥竽充数要好吧。三段求学路的相似之处:特有的成长环境下,保守、求稳;习惯性地规避风险,不假思索地随波逐流;缺乏想象力、缺少勇气,去追求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隐隐有三个忧虑:第一个忧虑是孩子家长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什么都从娃娃抓起,生怕输在起跑线上、过早出局。过度保护孩子,生怕摔着磕着碰着。报兴趣班、上学前班,全方位地锻造,积极争取优质资源,尽量更早地使孩子进入 “输送” 系统,有朝一日成为精英。攀比心理也好,补偿心理也罢,总之不能让孩子受痛苦、挫折、不愉快等折磨。第二个忧虑是大学生现在的日子太好过。快捷的手机网络、丰富的课外活动、说走就走的旅行,便利的网购、天南海北的饮食,隔三差五聚一聚,信用卡、支付宝、微信支付,“攻略”“围观”“吐槽”,甚至雇人代你上课,平时表现只要别太出格,及格应该问题不大,学校基本不会在毕业论文上为难学生。优哉游哉的享受物质发展的成果,几年一晃就过去。低水平的重复和消耗,每天的精进和成长又有多少?另一面,毕业失业啃老的越来越多,频繁跳槽换工作的不在少数。怎样才能让现在的大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思考上成为一道难题。第三个忧虑是中国的教育正慢慢步入精英时代。一国一省都有 “常春藤”。《优秀的绵羊》介绍的精英教育种种正在中国大地四处上演。一些用人单位人为地设置 “211”“985” 等门槛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80 后、90 后多受了良好教育,也吃了应试教育的苦。他们在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倾注了越来越多的心血、人力、财力和物力。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逐年增长,吹响向 “双一流” 进军的号角。校友会纷纷设立,捐赠金额不断扩大。而且中国学生大都愿意接受成规,习惯了追求标准答案,钱理群说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有些夸张,但趋同性、资质之上、实用主义占领高地,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正在蹄疾步稳进行之中。有几点希望,唠叨结语:一是希望大学更注重通识教育,更关注教学质量,提供机会给年轻人尝试、思辨和探索,促进他们全面成长成才;二是希望社会别那么功利,给年轻人舞台,允许他们出身 “卑微”,允许他们犯错、受挫;三是希望教授能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课,给分更严格一些,教学内容也不局限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四是希望学工队伍多点儿耐心和细致,直言学生问题,帮助他们廓清思想迷雾,纠正不良习惯,认认真真地学习;五是希望现在的大学生要时常省察,不要人云亦云、标新立异、主观臆断、唯我是从,不管在哪儿学、学什么,都不要消极、迷失、沉沦,大量阅读、常常思考,培养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格、强壮的体格,做一个有意思也更加完整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听课何帆的读书俱乐部来看的。《优秀的绵羊》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美国精英教育的弊端和问题,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也有一定的启示。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书中指出,美国的精英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和名誉,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此外,书中还提到了美国精英教育中存在的社会阶层固化问题,即只有少数人能够进入精英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大多数人只能接受普通教育,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即只有少数人能够进入名校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大多数人只能接受普通教育,导致社会阶层固化。因此,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这本书提供了以下启示: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不仅仅是应试教育;注重提高教育的公平性,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探讨了美国高校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第一点收货:大学教育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反思,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的。这个观点与我而言,很新。在我的认知里,大学应该是为职场做准备的,我们在大学里的所学所为,都是为了就业做准备。但这点,作者认为不应该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第二点收货:如何实现作者所提倡的大学教育目标呢?通识教育 (人文、社科类),是人人都应该接受的。这个观点是最近所吸收,并完全认同的。通识教育并不阻碍我们在专业上的发展,相反它能给我们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不同的方法论。所以,我现在开始补这些课程,目前乐在其中。最后,高校现行教育体制的形成也是由多重因造成的。其中,社会制度是一个方面,而且这个因素应该置于高校教育体制的底层。所以,高校要改变其教育体制,作者提出的思路是寄忘于教育者的初心。可阶层的打破,市场经济规律的阻力,难度颇大啊。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