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6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提高学习效率秘诀

    学习有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区别。怎么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呢?在越短的时间内,学到越多的东西,在越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信息,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是要掌握记得准、记得快、记得牢的方法。这本书就如何让我们的记忆更出众,让我们的记忆更持久,做出了详尽的分析,给出了有效的策略。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学会创造性思维,解决我们遇到的难题。怎么来解决我们遇到的难题呢?这本书也给出了独特有效的方法。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学会掌握一些学习的终极武器。哪些是终极武器呢?这本书也给出了一些有意思的、有意义的答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学习

      我很喜欢文后的 11 个彩蛋,与你们共赏!1. 问:“放纵内心的懒惰” 真的是一种合适的学习策略吗?答:如果你说的 “放纵” 是指坐在电视机前大吃大喝,那肯定不行。但如果你能认识到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意味着神思跳跃、零敲碎打,认识到学习是在潜意识中不知不觉全时进行的过程,而不仅是当你坐在桌边,把头埋在书本当中的时候,那么 “放纵” 的确会是最好的策略。而且这是唯一不需要你额外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学习策略,还不会增加你追求目标的压力。2. 问:坚持一种固定的习惯对学习是否重要,比如说,有一个专用书房?答:完全不重要。大多数人反而会因为总是变换学习或训练场所而获得更好的效果。你练习时的周遭环境越是复杂多变,你学得的内容就越能记得清楚、长久,你所依赖的某个 “好地方” 对记忆的限制也就越少。换句话说,你学习时的环境条件变化越多,你学得的东西就越不会依赖于周围的环境条件。比如说,拿上你的笔记本电脑到走廊上去、到咖啡店去,甚至到飞机上去。因为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自己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发挥出色。不过,以变换环境来增强学习效果指的不仅是变换不同的学习场所,改变一下你每天的学习时间也很好。还有,换换你的学习方式也很有效,比如自己阅读或是与别人讨论,输入电脑或是用笔抄写,对着镜子背诵或是边听音乐边学习,等等,每一种做法都可算作不同的 “学习环境”,都能使你的学习内容以不同的路径存入大脑。3. 问:睡眠怎么能帮助学习?答: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睡眠有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筛选并巩固存入脑中的信息。比如说研究表明,“深度睡眠期”(主要集中于前半夜的睡眠)对巩固数据信息类的记忆非常重要,包括名称、日期、公式、概念等。如果你要迎接一项注重记忆的考试,比如外语单词、人名与时间、化学结构等,那么备考前夜你最好能按照平时的时间上床睡觉,以充分保证前半夜的深度睡眠,然后早早起来再快速浏览一遍备考材料。还有,能帮助你巩固运动技能、发挥创造性思维(比如数学、科学、写作等)的睡眠时间是在后半夜,也就是清晨醒来之前的那一大段时间。如果你将有一场以动脑筋为主的考试,那你也许应该晚上晚点儿睡觉、早上也晚点儿起来。总之就是我们在第 10 章中说过的那句话:如果你必须要点燃一截蜡烛的话,那么最好能预先弄清楚每一截蜡烛能燃烧多久。4. 问:学习或者练习多长时间效果最好?答:关键不在于你一次学多长时间,而在于你如何合理分配能用于学习的时间。要分散开来学习,也就是把一长段学习时间分成两三次来用,这会大幅提高你的学习效率。举例来说,你打算用两个小时来掌握一节英语课的内容,那与你一口气连学两个小时相比,今天学一小时、明天再学一小时的方式能记得更多、更牢,如果后天再学一小时就更好了。把一大段时间分成两段来用会迫使你反刍学习材料,把你已经学过的东西从记忆中挖出来重新储存一次,从而进一步加深你的记忆。若分成三段来学习,效果就更好了,当然你每次都须分配足够的时间量,让你能真正投入到学习或者练习中去。在本书第 4 章中我们讲到,科学家们认为,将学习时间分散开是最可靠、最有效的加深记忆、延长记忆时间的好办法。5. 问:临阵磨枪,不快也亮,这难道不是个好办法吗?答:不见得。临阵磨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比如说你已经耽误了功课,要想应付考试,除了狠狠熬上一通宵之外别无他法。这固然是一个有年头的老办法,但是其坏处在于考试之后,你 “学” 过的东西在记忆中很快就会所剩无几。因为大脑必须经过一些遗忘才能记得更深。从这个角度来说,记忆增长就跟肌肉增长差不多:先 “损耗” 掉一些,随后才能变得更加强壮。而临阵磨枪却从根本上断绝了通过 “先忘后记” 来加深记忆的可能。拉开时间间隔来复习(见上一题)或是自测(见下一题)都是比通宵复习要靠谱得多的备考方式。用这样的方式,你学到的东西能记得更长久,下学期开学时都还能记得住。研究表明,通过间隔式复习或者自测所能记得的东西,比一口气学完要多达一倍左右。如果你非要到考前才来临阵磨枪,那就把这招用在那些无关紧要的课程上吧。6. 问:自测能有多大效果?比如说用单词卡片来考自己?答:有很大效果。自测是功效最大的学习技巧之一。用传统式的词卡是个好办法,让朋友、同事、同学来考你也是好主意。自测能从两方面起到最佳作用:迫使你从几个可能正确的答案中选出真正正确的答案;让你立即就看明白自己是选对了还是选错了。根据我们在第 5 章中的讲解,与你用同样的时间来学习相比,自测能大大延长我们的记忆时间、加深我们的理解。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考自己,比如对着同事或是镜子凭记忆背诵一段文章,一边在厨房里踱步一边解释给自己听,跟朋友一起用餐时讲解给大家听。正如老师们经常说的那样:“只有当你必须讲解给别人听时,你才能真正弄明白你要讲的东西。”7. 问:重温课堂笔记或课本能有多大帮助?答:这要看你怎么重温。一字一字地看一遍对你的学习不会有多少加深作用。给书上的公式或者文字划上荧光线也没多大作用。这两种做法都属于被动式学习,都容易使你产生科学家所说的 “熟练度错觉”:因为你一眼就看到了,便以为自己记住了,更会以为你过一天或一星期之后还能记得。其实不然。在纸上或者电脑上划几道荧光线甚至再抄写一遍,并不等于你的大脑真的和那些学习内容之间有了深度的互动。但是反过来,你在看过一遍荧光笔划过的内容之后,合上笔记,再把它们默写出来,则能让你的记忆系统运转得更加费力,因此你的复习效果也就强多了。这么做还有另外一个好处:让你立即就能知道自己没记住、没弄明白的地方,知道哪里需要回头再复习。8. 问:很多人都非常担心社会媒体、智能手机以及各种各样的电子小玩意儿太打扰我们的学习,甚至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这种担心有必要吗?学习时的分心都是不好的事情吗?答:否。当你需要集中注意力时,比如正在听讲座,这时你魂不守舍当然不是好事,但是,一个短暂的休息,比如花上 5 分钟、10 分钟或者 20 分钟去网上转转、回复几条短信、看看体育新闻,却是科学家们认为在你遇到难题时最能帮助你突破难点的好办法。让心思从你手中的课题里跳出来可以帮助你放下对解题方向的错误假设,以不同的思路重审已知的各项条件,并振作起精神来重新面对困难。如果你真的一心惦记着某个难题,无论是几何证明、解微积分,还是一段让你挠头的文章,那么在休息的时候,大脑仍会在 “离线” 状态下、在潜意识中继续运转,而且是跳出了你给定的预设干扰,即受到限制的、想不通的思路。对这一点的论证,请看本书第 6 章。9. 问:针对一些耗时长久且很费脑筋的课题,有没有什么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好办法?答:有。不要往后推延,越早开始越好;中途让自己停顿一下,去做做别的事情。刻意在中途停顿下来并不等于中途放弃,相反,把耗时而复杂的任务时不时地中断一下,比如工作陈述、研究论文或者音乐作曲等,会在你的大脑中 “激活” 该课题,让你开始能看到、听到日常生活中任何与该课题有关的事物,同时也会让你对周遭这些零零散散的信息更为敏感和关注。这些都将是有助于你完成课题的 “养料”,因此这样的中断反而对你的工作有利。当然,你仍然需要尽快坐回到课桌或是绘画桌前,不能耽搁得太久。这就是 “渗滤” 的过程,详细的要点请见本书第 7 章。10. 问:为什么我明明已经认真复习了,还是会考砸?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答:是因为一种错觉。学习的时候你一眼就能看 “明白” 的内容会让你误以为自己已经 “掌握” 了。这就是 “熟练度错觉”,即你以为既然现在一眼就认识,那就说明你已经弄明白了、记住了。熟练度错觉会在潜意识中自动形成,因此要小心下面这些容易强化这种错觉的 “学习方法”:划荧光线、再抄一遍笔记、再看一遍老师指出的重点,以及刚刚学过之后再复习一遍。这些大多都是被动式的、不过脑子的学习,几乎不会提升任何学习效果。相反,你需要让脑筋动起来,比如说考考你自己,或隔两天再复习,这样才会真正帮你提升学习效果,并暴露熟练度错觉的所在。11. 问:是一次练习一个技巧,直到闭着眼睛都能做出来好,还是每次同时练习好几个技巧更好?答:每次专注于一个技巧的练习,如某罚球线上投篮、解二次方程等,会让你很快就能感到很明显的、实实在在的提高。但是以更长的时段来看,这样的专一练习实际上限制了你在每一个技巧上的进步速度。而同时多个技巧混合练习,即 “交替学习”,却能反过来深化你对每个技巧的掌握。这一原则广泛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各种技能,还可用于家庭作业或者课外练习。比如说,做一道前段时间做过的几何证明题,或者加练一组好几年前练习过的琶音,或是将艺术史课上讲过的几个不同艺术流派混合到一起复习,等等。这不仅是一种好的复习方式,更能使你敏于分辨其间的差别。详细讲解请看本书第 8 章。以数学为例,在复习新学的知识点时加入一两项以前学过的知识点混合起来学习,不但能帮你回想学过的东西,更能帮你熟练地针对不同题型选择适合的解题方法,因此,这种做法能大大提高你的学习成绩。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西方说的学习和中国的考试无关

        本书核心内容听 “得到” 听书就够了,不值得读原著,因为都知道学习需要兴趣,主动学习,但中国的高考和各种升级考试的内容,正常人不可能有兴趣,需要刷题和套路训练,本书讲的学习前先测试,碎片学习,交替学习保持睡眠,这在有科举传统的中国是小儿科,受过新东方训练的都明白,新东方学的不是英语是训练通过英语考试,所以说到如何学习中国每个中学老师都不比作者差,因为他们就是高考这个竞技场的教练,中国的科举制度有什么好处呢?除了起到淘汰的作用,最大的益处是训练如何面对残酷的竞争,学校和军队和体育运动队都是同样的训练场,通过训练让你能够自律,守时,勤奋,战胜自己的惰性,抗压,被迫服从,不断打磨自己,由于天分不同,结果不是战胜别人,而是逼出最好的自己,请以这个标准衡量孩子是否合格毕业,这样的人自然懂得如何学习。所以很多优秀运动员和美国的退役士兵,中学考试成绩并不好,但在高校学习和社会竞技场上同样能胜出。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学习》

          这是一本研究如何学习的书,针对的就是学习方法。学习是一系列的行为。不同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有的方法是勤奋、刻苦、耗时漫长,依靠重复练习,强化机械记忆,从而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是基于大量的时间付出而得的,最可惜的是,用这种方式学到的内容很快就会消失,一年以后,大脑中就剩不下什么了。这种学习方法没有起到对大脑的建设作用,没有增强大脑的理解力。这样的大脑仅仅是台复读机,缺乏原创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习学习方法再学习~绕口令哪家强?学习学习再学习!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顺应大脑机制,投其所好,天天向上

              本书结合生理学心理学研究,给出一套与 “努力就会成功” 不同的学习方法,这应该成为学习的常识,但传统的错误学习方法依然大行其道。(大脑是懒惰、自负的,它以为熟悉的内容就不用功,要给它更多陌生化的处理)1、遗忘遗忘不是记忆的敌人,遗忘并不可怕,遗忘有很多优点:①过滤噪音,凸显信息;②被迫苦想,强化记忆;③获得创造性思维。自己看书学习效果不如与人讨论交流… 多变化形式。2、环境不要固定学习场所,要多变化场地,给提取记忆更多的线索。3、间隔提早开始复习,时间多间隔,内容、形式多变化,才能给大脑 “陌生的熟悉感”,新鲜刺激加强效果。4、考试考试 = 检验 + 学习(考试不仅是检验当前学习效果的手段,更是学习本身);课前多预习、猜测,甚至先考试再学;看着书复习不如关上书回忆,记忆储存和提取是两个不同过程,多回想才能提速快。5、解决复杂问题苦思而不得时,停顿、休息,让意识不再 “指手画脚”,给潜意识发挥作用的空间,视觉、听觉、触觉... ... 对解决问题的信息很敏感;坚持的前提、假设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往上游走,想想去掉前提会如何,遗忘、休息在此也对获得创造性方案有作用;念头方法工具(先努力思考到黔驴技穷,再休息、放松、遗忘,交给潜意识,获得启发后,在让意识接管大脑,思考具体详细的方法、工具);打断 = 加深印象(全神贯注);交替练习效果更好,大脑在交替的复杂环境中学会了辨别本质的不同。模块化,快速学习能更快上手;(比如,数数,不要 1、2、3、4... 这样数,要先编组,例如 5 个一组,再数;AI 的图像识别大概同理,以模块为最小认知单位)好好休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习是个技术活

                这本书讲了很多关于高效学习的科学实验,读起来有些枯燥,不过得出的结论非常有趣,值得尝试。首先,它让我改变了对遗忘的态度。以前,我认为遗忘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这本书告诉我,遗忘是为了过滤信息,节约资源,让大脑专心处理真正重要的事。想要 “骗过” 大脑,形成长期记忆,就需要不断复现。复现也存在高效的方法,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按特定的间隔复习学过的内容,会记得更快更牢。现在一些背单词的软件也采用这种方法,每当我背到那些遗忘的单词就特别高兴,我知道,我马上就要学会一个新单词了。高效学习既要让脑子动起来,也要让脑子适当休息。动脑子意味要主动学习,不要被动学习。被动式学习是指看书籍大纲,复习读书笔记等等,效果通常不太好。主动式学习是指合上书回忆主要内容,做练习题,讲给别人听,做研究项目等等,这样学效果才好。休息意味着不要连续学习,书中没有提到番茄钟,不过我觉得番茄钟符合书中的理论,能很好地缓解大脑疲劳,我也一直在用。读完这本书,我最想尝试的是交叉阅读,最近我要学线性代数,可以同时读几本数学书试试。锻炼的经历告诉我,交叉阅读的学习效果可能更好。我以前只跑步,结果跑伤了膝盖,配速也从 6 分钟每公里下降到了 7 分钟每公里,后来只练核心,现在既练核心,也练跑步,不仅膝盖不疼了,配速也恢复到了 6 分钟每公里。

                  转发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你学得更高效、更轻松、更快乐

                  本书是《纽约时报》的顶级科学记者本尼迪克特・凯里的著作,他从事科学类采访超过 30 年,经验丰富,见识过人,他的调研很有权威性。同时他自己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拥有科罗拉多大学数学系学士学位和西北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这本书是本尼迪克特根据认知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了自己的经验与调研结果后写出来的,理论扎实,通俗易懂,兼具科学性和阅读性,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科普作品和学习指导书。书中总结出了 10 种科学学习的方法,帮助我们学得更高效、更轻松、更快乐。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和进行记忆工作的。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人类储存记忆的地方是大脑最外面的皮层,称之为 “新皮层”,它是我们意识的枢纽,是我们理性的生物学基础部位,具有很多高级功能,比如认知、语言、运动等。新皮层中的脑组织,也就是大脑最 “表层” 的部位,是唯一能够借助自身所具备的多种 “工具” 再现记忆的部位,而记忆沿着大脑新皮层各个不同功能的区域分布,并非存储于某个单独的大脑部位。人的大脑中大约有 1000 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之间互相连接,组成一张复杂的立体网络,就像人类世界的互联网那样。而人类大脑之网的数据存储容量超过 100TB,所以你根本不用担心记忆不够用,你需要学习的是怎么科学使用。那为什么我们还是觉得记忆力差呢?人类记忆有天然的遗忘效应,但这种效应是作为 “垃圾信息处理器” 而存在的,是进化保留的优势。道理很简单,你遗忘的都是你几乎不用的东西,因为它们对你的生存价值很小,而对你意义重大的东西,用得多的东西,基本上很难忘记。这种正面效应能够帮你清理内存,释放注意力。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比约克夫妇提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理论,用来解释过去几十年中心理学家对记忆与遗忘的研究,称为 “记忆失用理论”,作者也将它称为 “遗忘式学习”,这也是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解释力非常强大。记忆失用理论的第一条法则便是:任何记忆都具备两种能力,存储能力(storage strength)和提取能力(retrieval strength)。存储能力就是指记忆储存的能力,用来衡量我们学到的东西储存得有多坚实。 存储能力首先由我们的学习稳固地建立起来,之后还会越用越坚实。根据比约克的理论,记忆的存储能力只会越变越强,永远不会减弱。也就是说一个东西只要进入了大脑进行保存,哪怕你再也不用它了,它也会一直存在,它的存储能力也不会随时间而减弱。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忘记一些东西呢?那是提取能力出了问题。如果没有复习,提取能力就随着时间慢慢减弱。提取能力是用来衡量某项信息被提取到意识中的难易程度的。这一能力同样也会因为学习和反复运用而变得越加坚实。反之,如果得不到强化的机会,提取能力便会迅速下降。而且,与存储能力相比,能够提取出来的记忆容量很小。在任意时间,我们只能提取与大脑发出的提示与给定的线索有关的记忆,而且仅仅是非常有限的一小部分。记忆是不会 “丢失” 的,不会像我们以为的那样越变越淡,直至踪迹全无。准确地说,“丢失” 了的其实只是我们一时无法提取出来的记忆而已,它的提取能力在当下很低,低到几乎为零。比约克夫妇说,我们在提取某项记忆的时候越是大费力气,那么在得到之后,该项记忆的提取能力以及存储能力就飙升得越高,也就是学得越扎实,这一条法则被称为 “必要难度”(desirable difficulty)。因为提取越困难,对两种记忆能力的提升越明显,所以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就不是天天复习,而是间隔复习,这也是后面作者重点介绍的学习方法之一。所谓间隔复习,就是在两次复习之间故意间隔几天,等到提取能力慢慢变弱了,我们主观上已经有点记不清了,再来复习一次,这样一来我们花费的总时间就会很少,而记忆强度会很高。所以说慢慢学反而能学得更快。这个关于记忆存储能力与提取能力的理论就是本书的核心理论,后面三个部分介绍的方法也都是基于这个理论出发的,深入理解这个记忆理论之后,其他的方法很容易就能融会贯通。作者介绍了多个高效学习的方法,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1. 改变我们的学习环境。学习不一定要在独立的、安静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时候的心情、感受、专注程度等影响更大,安静的环境不是必要的,多场景的刺激反而能让你记得更好。2. 拉开时间间隔,化整为零。这种学习技巧叫做 “分散式学习”,又称为 “间隔效应”,就是把一次集中学习打散成多次学习,并且拉开学习之间的间隔时间。这种方法就是在强化我们的记忆提取能力,从而强化我们的记忆。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全新内容的学习与记忆,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也不需要更刻苦地学习,你就能记住更多的东西,而且记忆更长久。选择间隔的时间与你任务的节点有关系。以考试为例,如果考试在一星期之内,而你想要把学习分作两次,那么你可以今天一次、明天一次,或者今天一次、后天一次。如果你还想再加一次复习,那可以加在考试的前一天,与第一次学习的相距正好在一星期之内。如果考试是在一个月后,那么最好的做法是今天学习一次,一星期之后学习第二次,如果要加第三次,那么再等 3 星期左右,依然安排在考试的前一天。考试的日子离得越远,也就是说,你需要保持记忆的时间越长,那么第一次学习与第二次复习之间的间隔越大,效果也就越好。3. 考试不是目的,而是高效学习方式。比约克夫妇的 “必要难度” 原则表明,大脑越是费尽心力想要挖出某个记忆,那么它的存储能力和提取能力就会强化得越多。考试就是这样一个挖掘记忆提升存储提取能力的过程。有两位心理学家就记忆和考试的关系做过多次实验,实验的结果表明,“学习 + 默写” 的效果远大于单纯学习的效果,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人们的遗忘速度也更慢。不看书的背诵或考试,使得大脑要从记忆中提取已经学过的知识,要付出的努力远比一遍遍重读或重学要多得多,而这份额外的努力会让我们的记忆更加深刻。所以说考试不应该是衡量水平的工具,它更应该成为一种帮助学习与记忆的方法。同时学过之后以考试的形式立即复习比期末来一次总考更有效。所以学习以后及时去做题、进行随堂测验,都是提高记忆效率的好方法。4. 预考中的失败与无知反而更有价值比约克夫妇等心理学家发现,在某些情形下,失败了的信息提取反而会改变我们下一步对相关信息的注意力,改变我们收集资料、思考内容和存储记忆的方向。也就是说如果能在做错题后迅速得到正确答案,会促使我们学得更多更牢靠。这种效应目前有两种推测,一是 “必要难度” 原则的又一种表现,因为先猜测再学习使得大脑的运作比直接学习更费尽,所以提取能力被激发了。另一种推测是因为题目陌生,并且做错了,所以就淡化了我们的 “熟练度错觉”,帮助我们更加集中精力去学习,所以学得更好。所以说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可以先把课后习题做一遍,这样就能提升我们正式学习的效率。本书中每一章前都附有几道练习题,就是为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更持久地记忆要点,这也是本书的出版方湛庐文化根据书中 “先考试,再学习” 这一理论指导设计的内容,可以说是活学活用,并且非常有效。5. 刻意练习不如交替学习。交替学习是指把既相关又不相同的题材混合到一起来学习,这种多任务切换的方式反而能让我们培养出总体上的灵活性和应变力,更由此提高了某项动作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和我们的常识与经验相违背,心理学家罗勒和泰勒教授通过一系列实验解释了这背后的原因:在学习过程中,不同题型掺杂到一起,会迫使我们去分辨每道题属于哪种类型,把题型跟我们已知的解题方法相匹配,才能找到解决方法。交替学习的功效就是让大脑准备好随时面对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因为现实世界是复杂变化的,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个分立好的问题,而是一系列混杂在一起的问题,就连考试也不是单元化的,而是系统化的,单一模式的集中训练只能针对性地解决某个方面的问题,当情况变了,唯一的方法就失效了。这种时候交替学习的好处就很明显了,它能让我们的大脑准备好随时面对意想不到的事,快速分辨出这种情况应该用什么方法应对。交替学习带来了多样性,做好了提前准备,适应了真实世界。6. 睡眠对于学习和记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脑的睡眠周期由 4 个阶段外加快速眼动阶段按序循环而成,在我们睡着以后,大脑会对白天学到的知识进行重新加工、整合、分类、连接,并把重要的部分放入记忆系统中,并且和过去的知识进行联系。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了这一假设,睡眠好的人其学习效果和记忆效果更好,在提升词汇学习、逻辑推理、创造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在考试中还能帮助你提升 10%~30% 左右的成绩。脑神经科学家认为,睡眠之所以占据了人类如此多的时间,正是因为它对我们的生存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睡眠不仅可以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甚至,睡眠本身就是学习。所以你还敢再随便熬夜 “复习” 吗?针对不同类型的考试也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睡眠策略。如果你是为了准备明天的表演,比如说音乐独奏会、演讲比赛等,那就可以晚点睡,然后晚点起。如果你要应付一次数学或化学考试,以及任何考验你针对不同模式及规律的判断能力的考试,那么最好晚一点睡,而且如果可能的话,早晨睡个懒觉。如果你是要应付需要发挥记忆能力的考试,比如默写新学的单词或是填写化学元素周期表,那就要确保自己能在常规就寝时间上床睡觉,充分满足这段深度睡眠所需要的时间,然后早早起床,在天亮之前赶紧再复习一遍功课。如果下午还有考试的话,那么中午休息半小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而不是继续复习,导致下午考试时犯困。清醒的时候学习效果自是最佳,等收效越来越低时就应该赶紧去睡觉,再拖下去就是浪费时间了。而接下来的工作,睡眠会帮你继续完成。因为睡眠本身就是在巩固、复习。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本尼迪克特整合了很多靠谱有用的、关于记忆和学习的认知心理学及脑神经科学的理论,帮助我们了解大脑工作的原理和基本规则,从而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就是弄明白我们想要做什么、擅长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积极探索属于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学为己用,学以致用,才是终身学习者的态度。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是一本你可以直接拿来操作的学习指南,作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和相关的科学结论给我们指明了遗忘我们学习中存在的大量低效的方法,和错误的认知。总结几个关键词 1. 遗忘,遗忘是好事,是大脑筛选不重要的信息的方法,当你努力去回忆忘记的信息时,正是在训练大脑的提取功能,在强化这段记忆信息,当你想起来以后,你会记得更牢。2. 打断,打断有助于我们解决难题,当我们在专注的时候被打断时,那个难题其实是被 “挂起”,大脑对其处于敏感阶段,会在你无意识中收集大量的相关信息。3. 渗滤,接着刚才的打断后的阶段,大脑进入到渗滤的过程中,把大量相关信息汇总整理,并建立连接,在某一个时刻,灵感诞生。4. 知觉学习训练法,是一种极其高效的训练方法,适用于当前诸多的领域,值得你深入研究并掌握,简单来说就是用快去反应 + 及时反馈对所学知识进行训练,不让大脑进入深入思考和分析的阶段。5. 熟练度错觉,这几乎是每一个学习者都容易遇到的问题,感觉我们已经记住了,掌握了,一考试就想不起来用不好。解决方法,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剩余时间用来自我测试,默写,做练习题都可以。6. 合理运用睡眠来辅助学习,遇到需要记忆的测试时,正常睡早起后再复习,遇到运动技能以及思维类的测试,晚睡晚起。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走神、发呆可以引发顿悟或灵感

                      这本书对我来说有价值的部分是到 307 页才开始,简单来说是三个策略:走神、发呆可以引发顿悟或灵感;站在未来评估此刻应该掌握的程度,有助于规划学习框架;睡眠可以调节信息接收效果。
                      这几条,其实每个人多少都已经用在日常了,但被一本书论证了它们的正当性,还是挺给我们懒孩子撑腰的~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倡导的学习方法很值得借鉴,汇集了神经科学、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里前沿的研究成果,有一些也是我实践过确实有效的,本书可作为教师和家长必读书单之一。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收获满意,颠覆我对学习的认知,之前以为要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看了这书才知道换不同位置学习更有利,记忆。 2 睡眠等于学习,前提是把关键内容记住 3 顿悟的前提准备期,已经用尽心思,想尽一切方法孵化期,出去放松一下顿悟期验证 4 安静的学习环境并不是很好,可以通过提示音 (音乐),有助于更好地记忆 5 遗忘是为了更好地学习,间隔复习更好待考 1 星期,1-2 天再学习 1 个月,1 星期在学习 3 个月,2 星期学习 6 个月,3 星期学习 1 年,1 个月学习复习间隔第一次学过以后,一两天之内复习一遍,过了 1 星期在复习,1 个月拉的越长 6 学过的内容要背的,最好自测,5-10 分钟背,不看内容。— 熟练度不等于已经掌握,属于一种错觉 7 要记得越牢固,最好是把它践行了,践行多了记忆也就越深刻。取决于当时有多专心,用几个维度来学习,有没有写留言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不是教你“如何有效学习”的书,而是教你“如何有效记忆”的书

                            你可能会意识到,但也有可能没意识到一个很基本认知,“学习” 是需要学习的。很多人对于 “学习” 的认识是天生就会,哪还需要学习呢?但其实这是个认知误区,因为学习是有方法的。就像上学时为什么有些同学不费力气就能学好考高分,但你缺费劲力气,通宵达旦的学习,却还是把知识学得不咋地。这本书就是通过科学的结论,教你如何成为不太费力气也能学好的哪类人。那么如果你觉得这部书仅仅是本教你学习动作的工具书,那你打错特错了。当你看着看着你会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告诉你如何把新学的知识或技能记忆得更牢固的书。所以它更像是一本教你如何 “记忆” 的书。也许从作者的理解,学习本身就是要把学到的东西记住,然后可以有效的运用,这样才算是有效的学习。要说如何记忆,那就不得不理解人类大脑是如何记忆的,这也是这本书里所有论证的核心点。作者从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出发,带领你了解自己的大脑是如何处理记忆的,是由谁负责处理记忆的,这就是书中的第一部分。紧接着第二部分,是本身关于记忆的核心方法论,教你改变学习的方法能更有效的记忆,比如:学之前先考考自己、调整学习间隔时间、改变学习环境、利用有难度的方法提取所学的知识等等,从而整体加深你新学知识的记忆牢固度。第三部分则是科学的利用大脑的工作机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 “卡壳” 难题。最后一部分是探讨了被动学习的科学成果,也就是利用睡眠和潜意识帮助自己记得更牢。整体来讲,我个人看完这本书后,认知是得到一些更新,也到了一套学习方法,分享给你:第一步,学之前:先考考自己,猜猜要新学知识的答案是什么,猜错了才对你接下来学习更有益。第二步,学之中:不是一口气学完,而是分次学习;把学习时间的 30% 用来接受新知识,70% 用来记忆;不要厌恶别人打扰你,反而对你有利;改变学习环境或状态。第三步,学之后:凭记忆回想自己刚刚学习的内容;把学习的内容交付出去,去教别人或自己阐述;间隔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回想复习,复习的环境尽量与之前学习环境匹配;晚上睡足 8 小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习就是你做的每一件事

                              成年人的学习最好是围绕一个主题,可以是我们遇到的形形色色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我们感兴趣的东西!当我们开始一个课题的学习但却没有完成时,我们的大脑会主动地去搜寻一切相关的信息!而且会迫切地去完成这个任务!所以治疗拖延的第一步就是先干起来!然后花费一段时间但不要在一天内花费太多时间,持续的间隔的去学习!我们不要太急于求成,因为大脑需要时间去消化!而且学习的时候也不要只盯着一个内容学习,可以把以前的知识拉出来和新学的内容一起穿插着学习!遗忘不可怕,遗忘是在帮我们找出需要学习的重点!考试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考试可以是做题,也可以是在生活中应用!我们持续学习被打断的时候,印象会很深刻!如果学习的内容里有很多需要辨别差别的,可以借助 PPT 将所有内容编辑成一套题库,然后不断去刷题,效果会非常好!重点是:每一道题答完后要立马给出答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何学习》

                                遗忘与记忆的关系。记忆包含储存和提取两大功能。遗忘就像是一台 “垃圾信息过滤器”,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其次,遗忘还能帮你的大脑发挥一种类似肌肉锻炼的作用,在你回想起已经遗忘的记忆将建立更巩固的提取回路。对考试的重新定义。考试不仅是检测和选拔的工具,更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方式。不同形式的考试目的都是强迫你的大脑,从记忆中重新提取已学过的知识或技能,大脑在经历费劲的回忆过程后,会加强这些信息的储存和提取能力。学习和工作中 “被打断” 的正面意义。当你被打断后,大脑并不会停止对问题的思考,反而会调动各种感知力捕捉相关信息。你只需将这些信息记录并加以反思,就能形成更好的答案。交替练习学习法。它与刻意练习所提倡的重复训练相比,更能很好地适应真实场景。不论是掌握运动技巧,还是认知训练上,都能让你的大脑更好地做出面对意外挑战的准备,提高你的总体应变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科学的学习方法,给我提供了一些实践的启发。也锻炼了我科学理性的思维。       好的学习方法不一定能在实际中直接应用起来,实验设置是完美而理想的,实际的学习场景是复杂的因人而异的,况且,知道和做到之间还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的思考我的实际情况,我的学习条件,这本书提供了我可以在巨大鸿沟之间架桥的可能性。好了,合上书,行动起来,我努力让这本书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作者从脑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前沿理论和实验,以及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实践,总结出一套颠覆传统的高效学习法,告诉我们何时学、在哪儿学、怎么学才能轻松、有效。比如利用好遗忘来帮助记忆,考试学习法,转换场景和交替学习等等方法。此外这本书也让我重温了比约克夫妇的必要难度理论,蔡加尼克效应,熟练度错觉等等模型和概念,是学习方法领域的一本入门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不知是否受翻译影响,整个阅读过程一直不流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也许是关于学习的书看的比较多,没有太多惊喜的地方,书中内容也比较散,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也许,有关学习的知识太多了,不能梳理清楚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习归根到底就是你做的每一件事

                                          学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每时每刻我们所看所听所感都是在学习状态中。人们对学习最大的误区有两点:一是学习只与老师与教室有关;二是对 “学习科学” 的模糊认识。当我们把学习与学科(包括成年人所谓的专业知识)等同的时候,其实我们是给自己挖了一口很深的思维陷阱。学习只是手段,对人生、事业、生活的预期才是最终目的。你一定要知道你想去哪,不然你学什么都行。根据目的建立自己 “十字形” 的知识结构,根据真实挑战制定学习计划,设定周期定期复盘,看着自己一点一点能够胜任更多任务。这本书以及类似的很多相似书籍,能够帮你加速这个过程。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