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认错是每一个人的本能和心理毛病

    不管是对是错,人人都是不会认错的,而且自己不会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不认错。为什么会这样,认错真的就那么难吗?人之所以会不认错,与是不是好人无关。由于人无完人,人犯错不可避免,又由于犯错不是好事,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所以人人都会不自觉的不认错,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一旦出错常说我不知道,你没告诉我,我非常忙,我时间紧,他人也错,这不算错,之类的话作借口,总是从外界找原因。真实的原因往往是自己记忆错了,认知错了,但这些错自己又难知晓,所以就找外部原因。因为这些原因,我们潜意识就没有错,都是别人的错,即使做错了,也不能全怪我,或者说错都过去了,有什么好说的。要改变死不认错的毛病,必须主动从自身找原因,不过,这要通过学习培养才能获得这种能力。首先学会放弃我不能犯错的想法,接受自己一定会犯错的事实,才能从不能犯错的压力中逃脱出来。其次要知道会犯错不等于是坏人。要就事论事,不要将犯错上升到人格的高度,我犯错和我是失败的人是两回事,找到错的原因改正就好,也就是敢于面对自己的错,接受自己的错。同时最好告诉对方自己错了,我将及时改正和弥补。其实人就是在不断犯错和纠错中成长起来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事情陷入僵局的时候,人们为什么只想逃避责任,甚至不自觉地说谎?为什么公众人物外遇,罪证确凿时,当场抵死不认,却在隔天的道歉声明中却说:“我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为什么我们总是看到他人的虚伪,而不去反顾自身?本书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的自我辩护心理在发生作用,当错误发生时,我们总会下意识地将错误推卸到他人身上,或找一些客观原因,完全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错。这样的心理你我都有,无论你是总统还是普通人。不假思索的自我辩护就像流沙一样,会让我们越陷越深。它阻碍我们看见自己犯错,更何况改正错误;它扭曲现实,让我们无法获得评估局势所需的信息;它使得爱人、朋友及国家间的嫌隙加深;它让我们无法摆脱坏习惯;它让罪犯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它让许多专家无法改变过时的观念和做法,而对公众造成伤害。要想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就要避免掉入自我辩护的陷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为啥有些人明明犯了错,就是死不承认?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


        面对问题,为啥人总是喜欢找借口?
        这个问题,生活中可能表现为:
        “错不在我,是对方太傲慢无礼了”;
        “错不在我,因为天气太冷,不适合锻炼”;
        “错不在我,风气如此,大家都这样”.......
        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反应呢?认错真的就那么难吗?
        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人之所以会为错误狡辩,和道德水平无关,而是出于一套完整的 “自我辩护” 的心理机制。今天咱们来一场推演,看看犯错误时,这套心理机制是如何起作用的。
        1. 信息不完备
        人之所以会犯错,很大程度上是信息不完备造成的。因为信息不完备,我们很难做出完美决策,从而不得不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这时人就很容易从外部找借口,来掩盖过错。
        “因为我不知道”“因为你没告诉我”…… 这些理由看似有道理,却忽略了一点:信息不完备是必然的。让信息尽可能完备,是每个人的责任。如果没做到,这不是别人的错。
        2. 管窥效应
        “管窥效应” 是说,在非常忙碌、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我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到当下最紧急的事情上,从而出现视野盲点,犯下在平时看来非常愚蠢的错误。比如,登台演讲时发现领带系歪了、急着出门忘记了带钥匙、PPT 上有个大大的错别字.......“因为我太忙了”“时间太赶了”,你看,这时候人们还是倾向于从外界找原因。
        3. 认知失调
        不管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还是管窥效应,错误不可避免。而一旦犯了错,就代表我们的想法和现实出现了矛盾。这时候,我们会产生不愉快、懊恼的负面情绪。这在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概念 —— 认知失调。
        为了避免认知失调带来的痛苦,人们会找各种借口进行自我保护。比如,很多人知道吸烟不好,但就是戒不掉,便会用 “危害没那么大”“都是因为别人给我递烟” 这样的想法来说服自己。你看,又是在找借口。
        4. 记忆偏差
        与认知失调相对的,我们的记忆也很不靠谱 —— 常常会有选择地强化一些信息,忽略另一些信息,从而产生记忆偏差。在记忆偏差的误导下,我们更会觉得 “错不在我”。
        研究发现:当询问丈夫和妻子分别承担多大比重的家务时,尽管双方给的具体数字不同,但总和都会大幅度超过 100%。不信你可以实验一下。这就是因为记忆偏差,每个人都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了回忆。
        5. 自我合理化
        因为上面这些心理机制的存在,我们在犯下一个错误时,很容易就能找到各种理由,说服自己 “错不在我”。这其实是一个自我合理化的过程。经过一次次的自我合理化,我们潜意识里 “错不在我” 的观念会越来越强。从而大错变小错、小错变没错,甚至还会认为这是别人的错。
        6. 自我辩护
        看明白了吧?当错误发生时,为了避免认知失调的痛苦,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给自己找借口。自我辩护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①死不承认:我什么都没有做错。
        ②滥找借口:即使做错了,也不能全怪我。
        ③将后果最小化:即使全是我的错,但现在已经没什么了。
        回想一下,生活中那些死不认错的人,是不是都是这样?这是一种本能反应,和道德高低无关。即使是那些修养很高的人,第一反应仍然是 “我没错,错不在我”,主动从自身找原因是他们经过学习后的第二反应。
        经过这场 “复原”,我们知道了自我辩护的心理机制,也明白了它的不合理。如何打破自我辩护,正确面对错误呢?给你几个方法。
        7. 放弃 “我不能犯错” 的想法
        犯错,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信息的不完备,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存在各种认知缺陷。比如,对于很多事情,我们常抱有偏见,只愿意接受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这种缺陷,会不断诱导我们犯错。只有真正接受自己 “一定会犯错” 的事实,才能从 “不能犯错” 的压力中逃脱出来。
        8. 区分 “错误” 和 “人格”
        就事论事,不要将错误上升到人格的高度。告诉自己,“我犯了错” 和 “我是一个失败的人” 是两回事,不要给自己贴标签。比如,不小心把公司的项目搞砸了,这时候不要抱怨自己笨,而是要聚焦在事情本身,反思哪些地方可以改善。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认知失调的痛苦,让我们敢于面对错误。
        9. 坦然接受
        人们不愿意承认错误,很大程度是害怕错误损害自己的形象。事实上,评价一个人时,比 “他是否犯过错” 更重要的,是 “犯错后他怎么做”。甚至有时候,及时改正比不犯错,给人的感觉更好。一项调查显示:客户评分最高的全球连锁酒店,不是服务最完美的,而是最能及时解决客户问题的。
        10. 永远不要解释
        向对方道歉时,要特别注意一点 —— 不要为错误做任何解释。解释本质上还是一种自我辩护,只会让你的道歉听起来不真诚。相反,只需要告诉对方自己错了,以及会如何改正和弥补就好。
        11. 引入第三方
        如果双方在某个问题争执不下,为了避免矛盾恶化,可以寻找一个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听听他的意见。具体来说,请双方分别讲述同一事情,让第三方在比较两种观点后,找到双方自我辩解的源头。这样既能实现有效沟通,还能避免人们陷入思维盲区。
        12. 让我们做个总结: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犯错和纠错的过程。错误,是外部环境给我们的反馈。就像罗胖在知识发布会中说的:所谓成长,就是随时把自己碎掉,然后重建。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清自己,放下狡辩。

          为什么会读这本书呢?因为在和伴侣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在她发现我的问题后,我无意识的就进行了反驳和抵抗。其实,为自己辩护并不是多么可怕的问题,也很常见,所以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清楚的看到就好。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我们没有承认错误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必须这样做。自我辩护的行为几乎是自动形成的,我们意识不到。所以在看到了 “自我辩护” 存在之后,我们可以尝试放下它。只有当人们不再试图为自己辩护之后,才能够做到只有理解没有仇恨,只有补偿没有报复,只有解决问题没有找别人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自我辩护「原动力:认知失调」在战争、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踪迹

            自我辩护在生活、社会各领域普遍存在。书中给了很多真实存在的案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婚姻中的自我辨护。作者还提出了如何避免自我辩护的方法,同时自我辩护也有好的一面。 骗子、傻瓜、歹徒和伪君子 为什么会容忍自己的行为?世界上不存在清醒的伪君子,自己编造的谎言,撒着撒着,把自己都搞相信了。所以要永远忠于自我,保持对自己的诚实。记忆是个不可靠的家伙。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会出现自利性扭曲,我们会忘记或者歪曲以往发生的事件,此时我们可能会开始相信自己的谎言。自我辩护的原动力就是认知失调。即导致人们将自己的行动和决策(尤其是错误的行动和决策)合理化的力量,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受。如果人们得到某个东西时经历了极度的痛苦、不安、努力或者尴尬,他们就会比轻而易举地得到它时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同时也会更加珍惜这个东西。当你将要做出重要的购买决定或者重要的决策时,不要去咨询某个刚刚做出这种决定或决策的人,因为人往往会高估他持有的东西。当人们带有攻击性地发泄自己的情绪时,他们往往感觉更糟。幸运的是,失调理论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慷慨的行为会增进慈爱与怜悯的精神,这是一种 “良性循环”。如何从自我辩护中脱困?而这一点又要求我们要更加留意自身的行为以及做出决策的理由。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时间的历练、自我反省以及个人的意愿。盲点。就像鱼儿察觉不到自己游弋其中的河水一样,人类也觉察不到自己的盲点。盲点强化着我们的傲慢,激活了我们的偏见。当一个人感到情感枯竭的时候(当他困乏、沮丧、恼怒、焦虑、烂醉或者紧张的时候),他就容易对其他人群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偏见。不要在自己情绪糟糕的时候做任何重要决策。在自己的周围要有愿意跟自己唱反调的人。既然每个人都会存在思维的盲点,我们进行自我矫正的最大希望便是确保自己没有置身于一个由哈哈镜装饰而成的大厅之中,确保所看到的一切不是我们自身愿望和信念的歪曲反映姻中的自我辩护。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结婚前要睁大双眼,结婚后则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体悟到了婚姻关系不和谐的实质。夫妻双方首先会为两人的相恋辩护,然后再为同居辩护。在美满的婚姻中,针锋相对、迥然不同的观点、相互冲突的生活习惯甚至生气时双方之间的拌嘴,都能够使夫妻关系更加亲密,会帮助对方学习新的东西,并促使夫妻双方对自己的能力和缺陷重新加以审视,这样夫妻双方的感情便会更加亲密。承认错误,放弃自我辩护有个人不辞劳苦、爬山涉水,到处寻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找到之后,他问这位智者:“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做出正确的判断。” 智者答道。 “可是,聪明的智者,” 这个人又问道:“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呢?” “通过错误的判断来做出正确的判断。” 智者说。 每个人都希望永远充满激情与自信,让生活富有意义、多姿多彩。然而对正确的极端追求很容易让人变得自以为是。当自信的品质不是产生于谦虚和对失误的宽容时,人们便很容易从健康的自信心变为盲目自大。教育孩子学会成功是必要的,但是教育他们不要害怕失败同样重要。当儿童或成人害怕失败时,他们就会害怕冒险,不能承担错误导致的结果。正如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老子所说: 一个伟大的民族就像一位伟人: 当他犯了错误的时候,他能够意识到它。 一旦意识到了错误,他便会虚心承认。 一旦承认了错误,他便会去努力改正。 他将那些指出自己错误的人视为良师益友。我的收获:如何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调掉入认知失调的圈套?多反思。周围有一个和你唱反调的人。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保持头脑长时间的清醒。提升知识储备,减少思维及认知盲点。不要为自己的错误而辩护,要勇于面对错误,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需要看这本书的那类人,很大概率难以忍受读完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阅读过作者之一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第 12 版)》。本书由《暗时间》p6,《事实》p335 推荐。清华彭凯平教授推荐的《社会性动物》作者,旧版名称《谁会认错》。 选择性阅读,不建议购买。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