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一本书呈现精彩的心理学世界。明白自己,理解他人,看穿谬误,你的世界将会不同。

内容简介

作为一本畅销30多年、广受赞誉的经典心理学教材,本书以通俗易懂和内容全面闻名,集结了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以及神经科学、情绪和临床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结晶,深入分析了大量引人入胜的案例和当代事件,敢于面对有争议的话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

本书从身体、环境、思维和感觉、个人发展、健康和障碍等几个方面进行组织架构,将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能满足读者对人类本性的好奇,也能为读者提供必要的思维工具,帮助他们区分事实与虚假信息或伪科学,成为更知性、更理智的人,从而更好地工作与生活。

无论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教师、从业者,还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其他读者,都能从本书中受益。

目录

  • 版权信息
  • 插图
  • 推荐序 心理学没那么神秘,但也并非常识!
  • 译者序 借鉴吸收,助力更好的心理学未来
  • 投入这门课
  • 第一章 什么是心理学
  • 1.1 心理学、伪科学和危险的常识
  • 1.1.A 什么是心理学
  • 1.1.B 什么不是心理学
  • 1.2 心理学中的批判性思维
  • 1.2.A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 1.2.B 批判性思维步骤
  • 1.3 心理学史:从不切实际到心理学实验室
  • 1.3.A 现代心理学的先驱
  • 1.3.B 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 1.4 心理学观
  • 1.4.A 心理学主要观点
  • 1.4.B 心理学中的性别、种族和多样性
  • 1.5 心理学家做什么
  • 1.5.A 心理学研究
  • 1.5.B 心理学实践
  • 总结:什么是心理学
  • 1.1 心理学、伪科学和危险的常识
  • 1.2 心理学中的批判性思维
  • 1.3 心理学史:从不切实际到心理学实验室
  • 1.4 心理学观
  • 1.5 心理学家做什么
  • 第二章 心理学家如何做研究
  • 2.1 是什么使心理学研究科学化
  • 2.1.A 精确并且依赖实证证据
  • 2.1.B 怀疑论
  • 2.1.C 愿意做出“有风险的预测”
  • 2.1.D 透明度
  • 2.2 描述性研究:建立事实
  • 2.2.A 寻找样本
  • 2.2.B 案例研究
  • 2.2.C 观察性研究
  • 2.2.D 测试
  • 2.2.E 调查
  • 2.2.F 跨文化研究
  • 2.3 相关性研究:寻找关系
  • 2.3.A 测量相关性
  • 2.3.B 相关性的注意事项
  • 2.4 实验:寻找原因
  • 2.4.A 实验变量
  • 2.4.B 实验条件和对照条件
  • 2.4.C 实验的优点和局限性
  • 2.5 评估结果
  • 2.5.A 描述数据
  • 2.5.B 推论统计
  • 2.5.C 解释发现
  • 2.6 遵循伦理规范
  • 2.6.A 研究人类的伦理
  • 2.6.B 研究动物的伦理
  • 总结:心理学家如何做研究
  • 2.1 是什么使心理学研究科学化
  • 2.2 描述性研究:建立事实
  • 2.3 相关性研究:寻找关系
  • 2.4 实验:寻找原因
  • 2.5 评估结果
  • 2.6 遵循伦理规范
  • 第三章 基因、进化和环境
  • 3.1 揭开基因的神秘面纱
  • 3.1.A 人类基因组
  • 3.1.B 表观遗传学
  • 3.2 基因的相似性
  • 3.2.A 进化与自然选择
  • 3.2.B 人类的先天特征
  • 3.3 人类遗产:求爱和交配
  • 3.3.A 进化与性策略
  • 3.3.B 对进化观的批判性思考
  • 3.4 基因的差异性
  • 3.4.A 遗传力的含义
  • 3.4.B 遗传力的计算
  • 3.5 人类的多样性:以智力为例
  • 3.5.A 基因与个体差异
  • 3.5.B 群体差异问题
  • 3.5.C 环境与智力
  • 3.5.D 先天与后天的交互作用
  • 总结:基因、进化和环境
  • 3.1 揭开基因的神秘面纱
  • 3.2 基因的相似性
  • 3.3 人类遗产:求爱和交配
  • 3.4 基因的差异性
  • 3.5 人类的多样性:以智力为例
  • 第四章 脑与神经系统
  • 4.1 神经系统:基本模型
  • 4.1.A 中枢神经系统
  • 4.1.B 周围神经系统
  • 4.2 神经系统中的通信
  • 4.2.A 细胞的类型
  • 4.2.B 神经元的结构
  • 4.2.C 神经产生:神经元的诞生
  • 4.2.D 神经元如何相互通信
  • 4.2.E 神经系统中的化学信使
  • 4.3 绘制脑
  • 4.3.A 操纵脑与观察行为
  • 4.3.B 操纵行为与观察脑
  • 4.4 脑之旅
  • 4.4.A 脑干与小脑
  • 4.4.B 丘脑
  • 4.4.C 下丘脑及脑垂体
  • 4.4.D 杏仁核
  • 4.4.E 海马
  • 4.4.F 大脑
  • 4.4.G 大脑皮层
  • 4.5 脑的两个半球
  • 4.5.A 割裂脑:分裂的房子
  • 4.5.B 两个半球:协作还是对立
  • 4.6 灵活的脑
  • 4.6.A 经历与脑
  • 4.6.B 文化与脑
  • 4.6.C 脑有性别差异吗
  • 总结:脑与神经系统
  • 4.1 神经系统:基本模型
  • 4.2 神经系统中的通信
  • 4.3 绘制脑
  • 4.4 脑之旅
  • 4.5 脑的两个半球
  • 4.6 灵活的脑
  • 第五章 感觉和知觉
  • 5.1 我们的感觉
  • 5.1.A 不同感觉的谜题
  • 5.1.B 测量感觉
  • 5.1.C 感觉适应
  • 5.1.D 没有知觉的感觉
  • 5.2 视觉
  • 5.2.A 我们所看到的
  • 5.2.B 观察世界的一双眼睛
  • 5.2.C 为什么视觉系统不是一台照相机
  • 5.2.D 我们如何看到颜色
  • 5.2.E 构建视觉世界
  • 5.3 听觉
  • 5.3.A 我们听到了什么
  • 5.3.B 听世界的一对耳朵
  • 5.3.C 构建听觉世界
  • 5.4 其他感觉
  • 5.4.A 味觉:美味的感觉
  • 5.4.B 嗅觉:对气味的感觉
  • 5.4.C 皮肤感觉
  • 5.4.D 疼痛的秘密
  • 5.4.E 内部环境
  • 总结:感觉和知觉
  • 5.1 我们的感觉
  • 5.2 视觉
  • 5.3 听觉
  • 5.4 其他感觉
  • 第六章 意识与睡眠
  • 6.1 生物节律:体验之潮
  • 6.1.A 昼夜节律
  • 6.1.B 心境和长时节律
  • 6.2 睡眠节律
  • 6.2.A 睡眠阶段
  • 6.2.B 我们为什么睡觉
  • 6.3 探索梦的世界
  • 6.3.A 关于梦的解释
  • 6.3.B 评价梦的理论
  • 6.4 催眠之谜
  • 6.4.A 催眠的本质
  • 6.4.B 催眠理论
  • 6.5 改变意识的药物
  • 6.5.A 药物分类
  • 6.5.B 药物的生理作用
  • 6.5.C 药物的心理作用
  • 总结:意识与睡眠
  • 6.1 生物节律:体验之潮
  • 6.2 睡眠节律
  • 6.3 探索梦的世界
  • 6.4 催眠之谜
  • 6.5 改变意识的药物
  • 第七章 学习
  • 7.1 经典条件反射
  • 7.1.A 在旧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反射
  • 7.1.B 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
  • 7.1.C 在经典条件反射中究竟学到了什么
  • 7.2 现实生活中的经典条件反射
  • 7.2.A 学会喜欢
  • 7.2.B 学会恐惧
  • 7.2.C 解读味觉好恶
  • 7.2.D 对医疗措施的反应
  • 7.3 操作性条件反射
  • 7.3.A 激进行为主义的诞生
  • 7.3.B 行为的结果
  • 7.4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
  • 7.4.A 反应的重要性
  • 7.4.B 斯金纳:人类与神话
  • 7.5 现实生活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 7.5.A 惩罚的利与弊
  • 7.5.B 奖赏的问题
  • 7.6 学习与意识
  • 7.6.A 潜在学习
  • 7.6.B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 总结:学习
  • 7.1 经典条件反射
  • 7.2 现实生活中的经典条件反射
  • 7.3 操作性条件反射
  • 7.4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
  • 7.5 现实生活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 7.6 学习与意识
  • 第八章 记忆
  • 8.1 寻找记忆
  • 8.1.A 测量记忆
  • 8.1.B 记忆模型
  • 8.2 记忆的三箱模型
  • 8.2.A 感觉登记:转瞬的印象
  • 8.2.B 工作记忆:记忆的笔记本
  • 8.2.C 长时记忆:记忆的存储系统
  • 8.3 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 8.3.A 神经元和突触的变化
  • 8.3.B 记忆从哪里产生
  • 8.3.C 激素、情绪和记忆
  • 8.4 我们怎样记忆
  • 8.4.A 编码、复述和提取
  • 8.5 我们为什么会忘记
  • 8.5.A 遗忘机制
  • 8.5.B 童年期失忆:失踪的岁月
  • 8.5.C 关于压抑说的争议
  • 8.6 重构过去
  • 8.6.A 记忆的产生
  • 8.6.B 记忆虚构的条件
  • 8.6.C 受审的目击者
  • 总结:记忆
  • 8.1 寻找记忆
  • 8.2 记忆的三箱模型
  • 8.3 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 8.4 我们怎样记忆
  • 8.5 我们为什么会忘记
  • 8.6 重构过去
  • 第九章 思考和智力
  • 9.1 思考:用我所知
  • 9.1.A 认知的要素
  • 9.1.B 思考的意识性有多强
  • 9.1.C 问题解决与决策
  • 9.1.D 理性推理
  • 9.2 理性推理的障碍
  • 9.2.A 夸大不可能之事
  • 9.2.B 避免损失
  • 9.2.C 偏见和心理定势
  • 9.2.D 克服认知偏见
  • 9.3 测量智力
  • 9.3.A 测量无形之物
  • 9.3.B 智商测试
  • 9.3.C 智力要素
  • 9.3.D 动机、努力工作与智力上的成功
  • 9.4 动物心智
  • 9.4.A 动物智力
  • 9.4.B 动物与语言
  • 9.4.C 对动物思维的思考
  • 总结:思考和智力
  • 9.1 思考:用我所知
  • 9.2 理性推理的障碍
  • 9.3 测量智力
  • 9.4 动物心智
  • 第十章 主要动机:食物、爱、性和工作
  • 10.1 动机和饥饿的动物
  • 10.1.A 动机的定义
  • 10.1.B 体重生物学
  • 10.1.C 环境对体重的影响
  • 10.1.D 身体成为战场:饮食失调
  • 10.2 社会性动物:爱的动机
  • 10.2.A 爱的生物学
  • 10.2.B 爱的心理学
  • 10.2.C 性别、文化和爱
  • 10.3 有性行为的动物:性动机
  • 10.3.A 欲望的生物学
  • 10.3.B 性取向和生物学
  • 10.3.C 欲望的心理学
  • 10.3.D 性别、文化和性
  • 10.4 有能力的动物:成就动机
  • 10.4.A 动机对工作的影响
  • 10.4.B 工作对动机的影响
  • 10.4.C 需求、动机和对幸福的追求
  • 总结:主要动机:食物、爱、性和工作
  • 10.1 动机和饥饿的动物
  • 10.2 社会性动物:爱的动机
  • 10.3 有性行为的动物:性动机
  • 10.4 有能力的动物:成就动机
  • 第十一章 情绪、压力与健康
  • 11.1 情绪的本质
  • 11.1.A 情绪与面孔
  • 11.1.B 情绪与脑
  • 11.1.C 情绪与思维
  • 11.2 情绪与文化
  • 11.2.A 文化如何塑造情绪
  • 11.2.B 情绪交流
  • 11.2.C 性别和情绪
  • 11.3 压力的本质
  • 11.3.A 压力与身体
  • 11.3.B 压力与心理
  • 11.4 压力与情绪
  • 11.4.A 敌意和抑郁:它们有负面作用吗?
  • 11.4.B 积极情绪:它们起作用吗?
  • 11.4.C 情绪的抑制与表达
  • 11.5 应对压力
  • 11.5.A 问题解决
  • 11.5.B 问题再思考
  • 11.5.C 利用社会支持
  • 总结:情绪、压力与健康
  • 11.1 情绪的本质
  • 11.2 情绪与文化
  • 11.3 压力的本质
  • 11.4 压力与情绪
  • 11.5 应对压力
  • 第十二章 生命全程发展
  • 12.1 从受孕到出生第一年
  • 12.1.A 孕期发育
  • 12.1.B 婴儿的世界
  • 12.1.C 依恋
  • 12.2 认知发展
  • 12.2.A 思维
  • 12.2.B 语言
  • 12.3 道德发展
  • 12.3.A 道德发展阶段
  • 12.3.B 儿童道德培养
  • 12.4 性别发展
  • 12.4.A 性别认同
  • 12.4.B 性别发展的影响因素
  • 12.5 青春期
  • 12.5.A 青春期的生理发育
  • 12.5.B 青春期的心理发育
  • 12.6 成年期
  • 12.6.A 发展阶段和年龄
  • 12.6.B 生活的变迁
  • 12.6.C 老年期
  • 总结:生命全程发展
  • 12.1 从受孕到出生第一年
  • 12.2 认知发展
  • 12.3 道德发展
  • 12.4 性别发展
  • 12.5 青春期
  • 12.6 成年期
  • 第十三章 社会心理学
  • 13.1 社会影响力
  • 13.1.A 规范和角色
  • 13.1.B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研究
  • 13.1.C 斯坦福监狱实验
  • 13.1.D 人们为什么服从
  • 13.2 社会信念
  • 13.2.A 归因
  • 13.2.B 态度
  • 13.2.C 认知失调
  • 13.2.D 说服还是“洗脑”?自杀性炸弹案
  • 13.3 群体中的个体
  • 13.3.A 从众
  • 13.3.B 群体思维
  • 13.3.C 旁观者效应
  • 13.3.D 利他和异议
  • 13.4 我们对他们:群体认同和冲突
  • 13.4.A 社会认同
  • 13.4.B 内群体和外群体
  • 13.4.C 刻板印象
  • 13.5 偏见
  • 13.5.A 偏见的来源
  • 13.5.B 偏见的测量
  • 13.5.C 减少冲突和偏见
  • 总结:社会心理学
  • 13.1 社会影响力
  • 13.2 社会信念
  • 13.3 群体中的个体
  • 13.4 我们对他们:群体认同和冲突
  • 13.5 偏见
  • 第十四章 人格理论
  • 14.1 人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 14.1.A 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
  • 14.1.B 其他心理动力学方法
  • 14.1.C 评价心理动力学理论
  • 14.2 人格的现代研究
  • 14.2.A 受欢迎的人格测试
  • 14.2.B 核心人格特质
  • 14.3 基因对人格的影响
  • 14.3.A 遗传和气质
  • 14.3.B 遗传和特质
  • 14.4 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 14.4.A 情境与社会学习
  • 14.4.B 父母的影响及其限度
  • 14.4.C 同龄人的影响
  • 14.5 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 14.5.A 文化、价值观和特质
  • 14.5.B 评估文化方法
  • 14.6 内部经验
  • 14.6.A 人本主义方法
  • 14.6.B 叙事法
  • 14.6.C 评价人本主义和叙事法
  • 总结:人格理论
  • 14.1 人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 14.2 人格的现代研究
  • 14.3 基因对人格的影响
  • 14.4 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 14.5 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 14.6 内部经验
  • 第十五章 心理障碍
  • 15.1 诊断心理障碍
  • 15.1.A 下定义的困境
  • 15.1.B 诊断的困境
  • 15.1.C 心理测验
  • 15.2 抑郁症和双相障碍
  • 15.2.A 抑郁症
  • 15.2.B 双相障碍
  • 15.2.C 抑郁症的病因
  • 15.3 焦虑障碍
  • 15.3.A 焦虑和惊恐
  • 15.3.B 恐惧与恐惧症
  • 15.4 创伤和强迫性障碍
  • 15.4.A 创伤后应激障碍
  • 15.4.B 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
  • 15.5 人格障碍
  • 15.5.A 边缘型人格障碍
  • 15.5.B 反社会人格障碍
  • 15.5.C 精神病态:误解与证据
  • 15.6 成瘾障碍
  • 15.6.A 生物学与成瘾
  • 15.6.B 学习、文化和成瘾问题
  • 15.7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 15.7.A 具有争议的诊断方法
  • 15.7.B 批判性地思考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 15.8 精神分裂症
  • 15.8.A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 15.8.B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
  • 总结:心理障碍
  • 15.1 诊断心理障碍
  • 15.2 抑郁症和双相障碍
  • 15.3 焦虑障碍
  • 15.4 创伤和强迫性障碍
  • 15.5 人格障碍
  • 15.6 成瘾障碍
  • 15.7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 15.8 精神分裂症
  • 第十六章 治疗方法
  • 16.1 心理障碍的生物治疗
  • 16.1.A 药物问题
  • 16.1.B 直接脑干预
  • 16.2 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
  • 16.2.A 心理动力疗法
  • 16.2.B 行为疗法与认知疗法
  • 16.2.C 人本主义疗法与存在主义疗法
  • 16.2.D 家庭疗法和夫妻疗法
  • 16.3 对心理治疗的评估
  • 16.3.A 科学家-实践者隔阂
  • 16.3.B 什么时候治疗有帮助
  • 16.3.C 当干预存在伤害时
  • 16.3.D 文化和心理治疗
  • 总结:治疗方法
  • 16.1 心理障碍的生物治疗
  • 16.2 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
  • 16.3 对心理治疗的评估
  • 结语:让这些文字与你同行
  • 术语表
  • 关于作者
  • 致谢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7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接触开始学习心理学时,才发现,心理学并没有所想的那么强大、并不能无所不知,但是,生活中处处充满的心理学的实质,你的感觉、记忆、情绪、想像…… 等等这些都与心理学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既然想要更好的了解这么学科,那么课外书肯定必不可少。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学(第13版)

      面对这个信息泛滥的网络世界,心理学可以说是相当热门的一个词语了。然而被畅销书充斥着的市场里,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学书籍呢。这本类似教材全解的书籍,是一本很好的指导手册。毕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运用自如。首先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步骤 1. 批判这一主张步骤 2. 定义术语步骤 3. 分析假设与偏见步骤 4. 检查证据步骤 5. 提出问题,乐于思考步骤 6. 权衡结论说法是否科学结论:1. 来源是什么?2. 使用的语言有多精确?3. 可以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检验吗?4. 是否过于完美看起来难以置信?心理学与你同行 —— 成为聪明的心理治疗消费者如果你有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导致你非常不快乐,而你不知道如何解决它,也许是时候寻求帮助了。对处方药广告持怀疑态度。即使是值得信赖的信息来源,一个批判性思维者也应该对其仔细评估。当你选择治疗师时,做出明智的决定。确保你正在与一个有适当资质和受过训练且声誉良好的治疗师打交道。选择最有可能帮助你的治疗方法。考虑通过视频或智能手机提供的在线治疗。考虑自助团体。然而,你需要保持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自助团体不受法律或专业标准的约束,它们的思想体系和方法有很大的不同。选择有科学依据的自助书,促进现实目标的实现。

        1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可借鉴,不可尽信

        心理学是一门不断在纠错,不断在验证与证伪中艰难前行的一门学问。本书已经更新到第 13 版,一些新的观念也有在书中体现出来,但是心理学很难有个明确的划分。截至目前为止的研究,也只能证实有此倾向,且参与研究的人的背景,也常常干扰着其对心理学的研究偏失 (也称为多样性的缺乏或是幸存者的偏见)。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 19 世纪末,这些心理学流派的创始人全都是白人男性。如果不考虑早期心理学发展中个人所做出的关键贡献,那么对心理学史的任何总结都是不完整的。多样性的缺乏对心理学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那些阻碍女性和有色人种完全进入该领域的障碍是什么?缺乏代表性这一后果的原因在于,一些早期的心理学研究实际上被用来证明偏见的合理性并使之永久化。艾布拉姆森和拉克(Abramson & Lack,2014)在他们的书《心理学误入歧途:早期心理研究中的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文献选编》中收录了各种这样的研究结果,当时他们证明出了在智力、记忆、人格、心理障碍、身体协调和道德发展方面存在可靠的性别和种族差异。通常,这些数据是为了支持男性和白人有卓越表现和能力。有数据不支持的时候吗?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研究者会对数据进行重新解释,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黑人和美洲印第安人表现出比白人更快的反应时,研究人员断言,这种 “自动卓越” 必须以更重要的一般 “智力” 形式为代价,而此类 “智力” 是白人所大量拥有的。就像其他科学领域一样,心理学也在进步,尽管有点缓慢且不完全。例如玛米・菲利普斯・克拉克,第二个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黑人学生。她坚持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探讨黑人儿童中的种族主义内化,这些研究被称为 “娃娃研究”。该研究在 1954 年被美国最高法院做出的历史性的 “布朗诉教育委员会” 裁决引用,该裁决裁定学校实行种族隔离违宪。此一例子充分体现出心理学能对公共政策产生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啊。

          1
          评论
        • 查看全部26条书评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