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2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恶之教典

    在美国,哪两种职业最吸引反社会人格,医生和教师。作者提到了,自恋型人格障碍虽然程度较轻,但是更为普遍,根本原因可能是孩子两岁之前的养育者对孩子没有感情。让我们想到了中国的皇帝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荒唐的很多。偶尔从民间找一个太子,继位后就都很靠谱。有多少名人实际上是反社会人格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当善良遇见邪恶

      生活在这个推崇理性与秩序的时代,我们早就习惯道德与法律的环绕。但玛莎・斯托特的这本《隐形恶人》却无情地撕开了这层温情的面纱,将人性中最黑暗的角落暴露在阳光下。反社会人格者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面目狰狞,他们往往衣冠楚楚,谈吐得体,甚至散发着令人着迷的魅力。斯托特通过大量临床案例,揭示了这些 "隐形恶人" 如何游走于社会的灰色地带,利用他人的善良与信任,编织出一张张精心设计的欺骗之网。他们像是披着人皮的掠食者,在文明社会的丛林中优雅地狩猎。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反社会人格者并非少数异类。斯托特的研究表明,每 25 人中就有 1 人具有反社会人格倾向。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他们的猎物,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吞噬殆尽。这种普遍性不仅颠覆了我们对 "恶" 的认知,更动摇了我们对人性本善的信念。面对这种无处不在的威胁,斯托特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善良可能是一种进化缺陷。在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下,善良似乎总是处于劣势。但作者并未因此陷入悲观,而是指出正是这种 "缺陷" 让人类得以建立文明,创造奇迹。善良与邪恶的较量,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永恒博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真实的情感联结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石

        对反社会人格者的评价需要结合心理学视角、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进行综合分析。 一、心理学视角:工具性礼貌的本质 1. ** 社会适应策略 **:反社会人格者的礼貌本质是高度工具化的行为模式,其核心功能在于降低他人戒备、建立虚假信任,以便更高效地达成个人目标。这种表面礼仪与内在情感缺失形成鲜明割裂。2. ** 情感认知缺陷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这类人群的杏仁核 - 前额叶皮层连接异常,导致其无法真正理解共情的社会价值。礼貌举止仅是对社会规则的机械模仿,而非道德内化的结果。3. ** 操纵性人格特质 **:DSM-5 诊断标准中 "欺骗性" 与 "操纵性" 是核心特征。他们的礼仪表现往往精准针对目标对象的心理弱点,展现出惊人的社会认知能力。二、社会危害的隐蔽性 1. ** 制度性漏洞利用 **:这类个体擅长利用社会规范的保护性预设,在职场、法律、金融等领域实施系统性剥削。2019 年剑桥大学研究指出,企业高管中反社会人格者的违规行为平均潜伏期达 3.2 年。2. ** 群体心理操控 **:通过精心设计的亲和力表象,他们能瓦解群体防御机制,建立非常态权威。社会学实验显示,这类领导者更容易在危机情境中获得群体控制权。3. ** 信任体系侵蚀 **:其行为模式会引发人际关系的 "寒蝉效应",导致社会成员过度防御,增加社会运行成本。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职场中这类人格造成的隐形损耗约占年利润的 2-5%。 三、伦理困境与应对策略 1. ** 道德判断的两难 **:康德主义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的冲突在此凸显。前者要求尊重人格主体性,后者则强调社会福祉最大化。实践中需建立动态评估机制。2. ** 制度化应对方案 **:- 组织层面:引入人格评估的神经伦理学框架,开发基于微表情识别和语言模式分析的行为预警系统 - 法律层面:完善针对心理操控行为的证据认定标准,参考英国《现代奴隶制法》中精神控制条款 - 教育层面:在中高等教育嵌入批判性社交课程,培养识别操纵性行为的认知免疫 3. ** 个体防御机制 **:- 建立 "礼貌 - 责任" 关联性评估:观察其承诺与义务的履行连贯性 - 关注 "情感能耗" 指标:长期接触后是否产生莫名疲惫感 - 检验边界尊重度:故意设置微小拒绝场景,观察其反应模式 四、进化心理学解释从种系发展角度,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模式可能是群体选择压力下的适应性策略。最新基因研究表明,MAOA-L 型基因携带者在资源竞争环境中具有短期生存优势,但会破坏群体的长期协作稳定性。表面礼貌的反社会人格者构成特殊的社会治理挑战,需要超越道德谴责的认知框架,构建多层级防控体系。个人层面应培养社会认知的批判维度,社会层面需完善心理评估的制度设计,学术层面则要继续深化对 "道德表象" 与 "真实自我" 的神经机制研究。这种人格存在的根本启示在于:人类文明的存续不仅依赖行为规范,更需要真实的情感联结作为基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隐形恶人》反社会人格,一种令人害怕的人格。我们身边一直存在着这样的恶人?想起来就可怕。如果真的如此,我们该如何去做呢?离开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要知道一个人的性格真的很难改变,如果不能改变那就自己选择离开,恶人自有恶人磨。不知道算不算消极避世呢。如果在最小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改变呢?给以最好的教导,最大的爱,最深的关怀是不是有一线之机呢。不敢保证,但是最应该去试试,那句话怎么说,最初的一点力好过之后的万仞山。自恋性和反社会的区别值得了解,最大的就是反社会有暴力倾向,敢于冒险,报复心很强。越说越感觉后背有点凉,难道真的没有办法感化他们?书中写的不是真切。还有一个问题是,反社会人格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呢?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全鹰还是全鸽都是少数。您说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隐形恶人 。恶分为大恶和小恶 。我们每个人最是有情也最是无情,问题是你对自己是有情还是无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其实这种人可能就在你我的身边

              对照书里的描写,我发现身边确实有类似的人,只不过尚未发展到杀人的地步,道德低下、装傻、说谎、偷窃、冒险、睁眼说瞎话、家暴,大胆追求聚光灯,在铁一般的证据面前只保持沉默,下次接着再犯,我以为这个人是智商有问题,脑子不好,原来是反社会人格。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