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理解情绪,掌控人生

    这本书很详细地将大约 150 种情绪词汇编撰在一起,从历史来源,感受描述,准确定义,案例分享等方面进行解读,是一本实用的情绪工具书,你可以像字典一样查找感兴趣的情绪条目,也可以花点时间通读一遍。我们常说拥有 30000 词汇量的人看到的世界和 3000 词汇量的人有很大不同,同样的,对情绪准确地描述、定义、用专属词语帮助记忆,能让你对情绪的敏感度和掌控度大大提升。掌控情绪的能力,决定了你的上限,推荐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因为 “听书” 知道了这本书,从听觉向视觉的转换,更加容易引发思考。生活中不仅有快乐、开心,也会悲伤、愤怒,还会有茫然、委屈,或又充满着希望、活力…… 每一个人都有相应非富且千变万化的 “情绪”;那么,察觉自己的情绪,并且知道情绪是从哪来的,同时恰当地表达情绪;接受情绪、与情绪共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会不会有种情绪叫做“完结心空”?

        这是一本有趣的小书,作者蒂凡尼是一个做过 10 年戏剧导演的情绪史学家,目前从事无意识地模范以及情绪传染方面的研究。大概对情绪到底有哪些有特别的兴趣,写了这本小册子,探讨了 150 种情绪,算是给我们的关于情绪的知识体系里填补了一小块空白。因为我们经常听说,如果你能把情绪描述出来,你的情绪就会缓解,这招对小朋友也很管用。但关键在于,我们常常无法描述自己的情绪,除了喜怒哀乐,还有什么情绪?我挑了书里六个有趣的情绪分享一下。三作者说了三个我从没听过,但是一听就觉得很有道理的情绪概念。比如 “偷懒之乐”,作者解释这是 “无所事事的快乐”。这个描述多好呀,让我这个今天无所事事了一整天的人卸去了心头之重,平生一种鸡毛令箭的快感。原来写材料时候的走神,原来明明有事做还沙发上平躺,原来故意周六啥活都不给自己安排,是因为我在享受其中的乐趣呀,并不是我不该偷懒,并不是我不能停下来,而是我喜欢这种快乐呀。比如 “远方向往”,作者说 “有时候,我们很思念一个地方,尽管我们从未去过那里;有时候,我们只想离开这里。” 我们常听到的 “生活在别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就不完全是一种念想了,而是一种情绪。不需要去考虑这样做的可行性,也不需要去劝诫自己不要空想,只需要感受它,享受自己对远方的想象,然后挥一挥衣袖,忘记它,或者看一看行程,安排它,也挺好。比如 “技术应激”,作者说这是 “操作新技术时产生的紧张情绪”。看到这个词我突然对父母就多了一种理解。每次我妈对手机的新功能都很畏惧,像作者说的 “小心操作,以免它们生气罢工”,我就会觉得,你就算按错也没关系。现在我知道,是我没有理解到她的情绪,就像我第一次载众人面前讲话,第一次参加教学比赛,哪一次不是就算做错也没什么?哪一次不是明明知道也还是会很紧张?二我最想分享书里的两个情绪概念,我常用,而且觉得非常好用。一个是 “烦躁”。作者说这是 “一种所有事情都糟透了的感觉”。并不一定是遇到什么大事件,大灾难,也不一定是有什么大挑战,大困难等着自己,它就是一种自己觉得什么事都不如意,什么事都不想做,什么事都难以忍受的感觉。我会使用到的情境就是,有时候工作有点多,孩子有点吵,压力有点大,我会和老公说,我很烦躁,老公就知道我处在雷区,他也不会安慰什么,但是会给我买点糖水,或者安排一个周末的出游计划,事情并没有得到解决,但我会觉得情绪被接住,就会缓解。当我们能有一个词作为一个信号,告诉别人,我心情不好,我需要安静,或者我需要安慰,我觉得一个情绪的界定就发挥了作用。另一个是 “起床气”。“闹钟响起,刺眼的阳光从窗帘钻进来,人们醒来时总是感到烦闷恼火。” 我在学生时期最讨厌听到房间敲门的声音,那是我家人在催我起床。每次起来我就会很烦躁,以前我一直以为我是讨厌敲门声,后来我知道我只是讨厌被叫醒,无论是闹钟声还是敲门声,都比自然醒的感觉糟糕很多倍。但自从我知道有起床气这个说法之后,我就释怀了,没关系的,很多人会因为被吵醒而烦闷,我不用自责,也不用责怪别人。这就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如果不想有起床气,就早点睡觉,睡到自然早醒。一我最喜欢的一个情绪概念是 ——“人去心空”。作者的解释很犀利,说出了我一直有但从没有准确表达过的感觉:“客人走后感觉空落落的,曾经挤得满满的地方,现在看起来很宽敞,声音在墙壁间回荡,反而令人不习惯了。虽然我们通常觉得可以喘口气了,但心里也会很压抑,好像浓雾降临,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和那种观众散场,剩下椅子的突兀,和那种音乐停下,剩下舞台的寂静,有点类似。和那种世界杯的啤酒之夜结束,空留一地花生壳,和那种奥运会的闭幕式结束,回到电视剧声音,有点类似。和那种年夜饭散席,庆功宴结束,有点类似。我也由此在想,会不会有一种情绪,叫做 “完结心空”?就是看完了很喜欢的一本书,或者很喜欢的一部电影,或者很喜欢的一辈子,然后带着不舍,留下一种惆怅的心情。不过作者也给这种情绪支了一招,说巴布亚新几内亚山区的拜宁土著人对这种感受习以为常,他们觉得客人走之后留下了沉重感是好事情,这样客人就可以轻装离开。那主人为了消除这种沉重感,可以装一碗水,放一晚上,第二天把水泼向树丛,就可以破解啦。任何一种情绪,都可以有,也都可以破。能看到,然后能放下,也许对我们当好骑象人都有帮助。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理解情绪,就更理解内心的声音

          这本书被多个心理学老师推荐了。里面有一百多个情绪词,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自己内心的感受。


          站在悬崖边或者栏杆旁,你是不是会感觉自己忍不住想往下跳?别怕,这是 “虚空的召唤”。
          当你取得了成就,却感觉自己不配,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这是一种 “感觉像个冒牌者” 的情绪。
          客人走后,留下你面对空落落的客厅,你的内心是不是会泛起一股压抑的迷雾?没错,这是 “人去心空”。
          有时候我们说不清道不明的那些感受,原来在世界上有它的名字。为情绪命名,可以帮助我们掌控它。而掌控情绪的人,更知道如何让自己舒服。
          人活着大多都图个舒服。看看这本书,让你也收获掌控情绪的舒服感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看看无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提升情绪颗粒度

              书评:作者采用了旁敲侧击的描写手法,用大量的生活场景来描述 150 多种情绪。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识别、思考情绪将会让自己深陷一个迷宫当中,在错综复杂,四通八达的甬道和旋转门里消失,这时我们描述情绪所用的词就不再是真正的描述,而只是为了便利罢了。交叉印证:西北大学心理学教授丽莎・巴雷特在 《鹦鹉螺》的文章,《正确认识情商》中也也提到了:有的人就总能对他人和自己的情绪感知得那么好,进退有度,应对得体,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叫做情绪粒度,它是决定一个人情商高低的关键。情绪粒度指的就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区分并识别出自己感受的能力。越能精准地识别出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在面对什么,就越能有的放矢地去应对。高情绪粒度的人,能够准确识别并且描述出自己的情绪。就像是红酒之于品酒师,是可以有很多层次和细节的。比如说同样是惊讶,在他们的概念中分成吃惊、惊讶、惊呆、震惊,以及惊吓等等。他们对于自己的情绪有着非常细致的识别和描述能力,能说明白自己的感受,就能针对自己的情况想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而低情绪粒度的人,就没有这么多的情绪分层,情绪对他们来说只是很含糊、很笼统的感受。比如说:“我感觉特别糟糕”“我的情绪很坏”,他们在每一次感觉不好的时候,产生的都是相同的反应,不知道自己当下的情绪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要怎么解决。这就很容易陷入被情绪控制的困境中,让情绪左右自己的行为。作者给出建议,提高情绪粒度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学习情绪概念的相关词汇和它们的具体含义,比如说吃惊、震惊、惊吓、目瞪口呆,程度都不同。耶鲁大学情绪智能中心的研究显示,学校里的孩子仅仅通过学习更多的情绪概念,就能够改善自己对于情绪的管理能力。但是母语我们太过熟悉了,对这些情绪细微差别可能就不那么敏感,文章里又给了一个升级版的方法,那就是去学习外语中表示不同情绪的词。这就是这本《心情词典》啦。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