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负面人格如何成就非凡人生

    作者凯文・达顿的这本《异类的天赋》从第一页就颠覆了我们对心理 “正常” 的认知。这位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家提出一个爆炸性观点:被视为缺陷的精神病态特质 —— 如冷酷、专注、无畏 —— 在特定情境下能转化为超常优势。作者并非纸上谈兵,他伪装成精神病患者潜入精神病院,与真正的病人朝夕相处,只为获取一手资料。这种近乎疯狂的学术执着,本身就印证了他的核心论点:理性与疯狂之间本无明确界限。作者犀利地指出,社会推崇的 “健全人格” 常掩盖了一个事实:许多改变世界的天才都携带着非常规的心理印记。苹果之父乔布斯的严苛与缺乏共情,梵高的情绪极端波动,詹姆斯・邦德的冷酷计算 —— 这些被世俗诟病的特质,恰恰是他们突破常规的引擎。当普通人被道德感或焦虑束缚时,他们却能以惊人的专注力撕裂障碍。书中最具启发性的分析在于解构人格的双极性:“不善言辞” 背后藏着沉稳,“冲动” 暗含行动力,“缺乏亲和力” 可能意味着独立思考。作者通过电车难题实验(多数人因道德压力难以抉择,而精神病态者能像解数学题般选择救更多人)揭示:所谓 “病态”,本质是一套不受情绪干扰的决策机制。书中颠覆性最强的发现是负面情绪的功能性价值。通过超市收银台的实验,作者证明:情绪低落者的记忆力比愉悦时高出四倍,因抑郁状态会自动过滤干扰信息,形成 “隧道式专注”。这也解释了为何雨天常激发高效工作 —— 阴郁环境天然抑制发散思维,迫使大脑聚焦核心任务。更反常识的是社交焦虑的魅力转化机制。内向者因较少社交曝光,反而在他人心中形成 “神秘感”,这种距离感会触发崇拜心理。作者称之为 “蒙娜丽莎效应”:未完全展现的特质比直白的展示更具吸引力。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书笔记

      几百万年过去了,现在的世界,野生动物几乎销声匿迹,但是我们的恐惧机制却变得非常敏感,以至于常常做出一些不合逻辑的、非理性的决定。比如神经紧张的司机会一直踩着刹车以应对并不一定会出现的危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意外的一本讲精神病但是又讲到我们所有人的书

        精神变态者意外的坚定淡定 使得他们中的很多人可以在世俗中位居高层在权力和压力的陪伴下轻松放飞自我得偿所愿。道德,正常和规则到底是为了谁的利益和安全,打破一切的异类到底是天才还是疯子真不太好说。毕竟保护好自己的条件下,也希望有人可以挑战约定俗成的一切,冷漠自由的走不一样的道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异类的天赋》:解码 “异常” 与成功的关联 初遇《异类的天赋:天才、疯子和内向人格的成功密码》,便被书名吸引。“异类” 与 “天赋” 的奇妙组合,让我好奇作者凯文・达顿会如何解读那些看似 “异常” 的人格特质,以及它们和成功之间的隐秘联系 。 书中,牛津大学前沿心理学研究视角独特,把 “疯狂” 与 “天赋” 放在同一维度挖掘。那些在大众眼中异乎寻常的人格特质,比如乔布斯的特立独行、凡・高的艺术癫狂、阿姆斯特朗的探索执着,不再是简单的 “怪人” 标签,而是被剖析为改变未来的关键密码。作者用近 100 个真实案例与 3 套经典人格测试支撑观点,让理论有了扎实的现实依托,读来说服力十足。 从内容看,它打破了对 “正常” 与 “成功” 的刻板认知。以往我们总觉得成功需要循规蹈矩、性格 “讨喜”,但书中展现,内向者的专注、“疯子” 般对热爱的极致追求,这些曾被视为 “异类” 的特质,能在特定领域爆发出强大能量。这启示我们,不必强行把自己塞进 “正常” 的模具,要学会看见并接纳自身独特性,说不定那些被忽视的 “异常”,正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 不过,阅读中也察觉到一些小遗憾。案例虽多,但部分分析稍显浅显,对于人格特质背后复杂的生理、社会成因,没能深入挖掘。而且,书中对 “异类特质” 转化为成功的具体路径,阐述得不够清晰,读完后,对于如何借鉴这些特质改变自身,仍有诸多困惑。 但总体而言,《异类的天赋》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它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对 “不同” 的偏见,也像一把钥匙,为理解成功的多元路径打开新门。无论你是心理学爱好者,还是在探寻自我价值路上迷茫的人,都值得翻开它,听听 “异类” 的声音,找找属于自己的天赋密码 。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