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技术→手的延伸

    在历史上,我国有 “四大发明” 这样的创举,发明能力一点儿也不比外国差,只不过是我们把这些技术运用在了不同的地方,才导致了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奋起直追,再一次站在了世界技术的前言。我们的高铁、5G、深潜、太空技术等等,都是世界领先水平。有 “公知” 对我国的新技术成就视而不见,不断地大放厥词:“火箭发射再多有什么用,我国连制造圆珠笔的笔尖钢也生产不出来!” 这曾经是事实,但我国生产不出笔尖钢的主要原因是,在钢材行业里,笔尖钢产业的市场太 “小” 了,一般钢企都不愿意耗费这个精力去搞研究。后来,太原钢铁承接了这个任务,并于 2016 年 9 月炼出第一锅合格的 “笔尖钢”,并且有很多性能是优于国外的。很多时候,有些技术并不是我们做不到人家那么好,而是不需要去做。西方人至今也没有建立起超过蒙古帝国的骑兵队伍,但在近代他们靠 “船坚炮利” 打败了大清帝国;柯达的胶卷技术至今仍是世界最好的,但在数码时代,它的技术再好也没用。所以,在技术上,另辟蹊径永远要比亦步亦趋好。这是从技术角度对国家民族的认识。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技术~哲学角度

      什么是技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怎么去深思,我觉得技术是被用到的东西也没有去考虑属性啥的。钟表的发明初始的作用还不是为了让大众去对时间这一概念的解读,而是神权的代理者对神权解读的工具,工具算不算技术呢?工具是技术的实体表达吧,很开脑洞的一本小书,多了个视角去理解技术这一空泛的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通俗易懂

        内容很丰富,阅读后很受启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什么是技术?阅读的体感

          感觉这本书不好读,或者说作者的书写方式和对内容的选择与我原有的阅读框架不大兼容,通篇阅读阅读下来几乎抓不到重点,科学与技术的发明节点也抓不到几个,最多也就提了提瓦特与蒸汽机,不过书中提出人类将科学与技术高度融合是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革命),而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个有点意思。反正作者是第一次听说,不过为这本书写序言的是大家熟悉的科学大咖 —— 吴国盛。这本书如果不喜欢的,我推荐吴军关于这方面的书。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若关心技术是什么,这本书值得一读!

            若关心技术是什么,这本书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偏偏没说什么是技术

              翘着二郎腿卖弄了一本书,简略说了技术和一切的关系,偏就不说技术是什么。推荐《技术的本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是什么,木匠在宋朝之前就是当代的高技术。

                科学与技术从来都不是等价的。科学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形而上的认识。可以说麦克斯韦是一个科学家,但是不能说电工都是科学家。宋朝的木匠等价于今天的 IT 工程师。技术,是理解一个学科理论后的手艺人。技术生于科学,科学诞生于哲学。离开了思想的自由,不会有哲学,没有哲学,不会有科学,没有科学不会有技术创新。离开科学高喊技术创新,是缘木求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翌霖是一个写作快手。他在读本科的时候就自己开了一个学术博客,平均每天要写 5000 字的学术文字。随我读博士期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科学文化史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在读博士后期间,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了一门 “科学通史” 课程,课程结束就出版了《过时的智慧:科学通史十五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到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任教之后,他又出版了他的博士论文《媒介史强纲领 —— 媒介环境学的哲学解读》(商务印书馆,2019)。眼前这本《什么是技术》是他的第四部著作了。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