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松浦弥太郎说:“所谓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 当我们因胡思乱想而疲劳或焦虑时,你需要的是 “停止消耗自己”。在书中,松浦弥太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告诉我们如何停止消耗自己,享受生活。我们每天都应该问一问自己 “这个东西真的有必要吗”。丢弃的精神在于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需求,然后舍弃那些多余的东西。不要去考虑将来会不会用得上,也不要将丢弃视为失败或损失。“丢弃” 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调整心态。这种思维方式的关键在于如何制定该丢弃和该保留的标准。我将时间和金钱用在那些让自己感到激动的事情上。重要的不是遵照自己的欲望去使用它们,而是通过使用它们感受自己内心的激动。我们需要的是安心。能发现每天的快乐,不精神内耗,对任何事情都心存感激;晚上能安心睡觉,不胡思乱想,第二天也能怀抱平常心。我认为,支撑这种安心状态的是那些微不足道的、不会消耗自己的习惯。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我们要怎样重拾自信呢?我们应当寻找让自己振作起来的某些话语。去寻找那些一旦想到,就能迅速转变自己消极情绪的话。这些话不是别人说的话,也不是书中的话,而必须是我们自己心中涌现的话,否则很难触动我们的心灵。当时,使我重新振作起来的一句话是 “无论发生什么,一切都会变好”。这句话是我在洗澡时突然想到的。在找到这句话的一瞬间,我的心情终于发生了转变。“已经一切安好了”“不需要去在意了”“重新相信自己吧”“无论发生什么都能解决的”,这些话恐怕是那时候的我最渴望的。重要的是,这些话都是从我内心涌现的。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里,尽管我再次被 “我已经不行了” 的想法捕获,但我一直坚持相信自己,并不断做出努力。没有比这些话更能促使我努力的力量了。另一个时刻,我想到了 “我为什么不试试新的东西呢”。当我想到这句话时,我重新获得了力量。渐渐地,“那只是一次失败而已”“我已经尽力了”“继续前进吧” 等一些话开始激励我继续前进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我快要不记得我上一次购物是什么时候了。我虽然经常去买食物和消耗品,但我几乎不怎么买衣服和其他个人用品。我只记得大约半年前,因为跑步鞋的鞋底已经磨破,所以我不得不去买一双新鞋。除了这样必要的购物,我基本上不怎么买东西。我身边的东西已经足够满足我的需要了。一旦你有了更多的东西,就意味着需要去做更多的选择,比如你有好几双鞋,你就必须决定今天要穿哪一双,这其实也是一种压力。如果我们一直使用身边那些还能用的,其实这已经足够满足我们的需求了。许多事物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刺激我们的欲望而被设计出来的,而我们也不得不每天都与这种欲望做斗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适合轻松小读,但信息密度不大因为最近工作压力比较大,看到这本书名《你啊,内心戏超多的》便翻来看看,初始是想了解一下是不是有好的解决内耗的方法。整本书有些像 “点子” 记录簿,每一篇大概 4-5 个点子,大多数内容都是作者自己生活工作的心得体会,读起来像随着作者与自己对话。看起来比较轻松,也适合零碎时间阅读,但若抱着挖掘丰富干货的期望来读可能会失望了,因为信息密度并不高,更像你的邻居长辈与你的交谈轻语。最有启发的观点:人和人之间不可能完全理解,所以也不要尝试真正地让其他人赞同自己或者说服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反而会让双方的关系更好。最近几天刚好看了脱不花的《长谈》和小 V 对话的那一期,小 V 和丈夫蛋总的关系就类似如此,不必要谁迁就谁,允许差异存在,但也会一起去做共同的事情。由于工作关系,最近两年看过几部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的作品,在看本书时突然发现了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很大的差异点。日本人很擅长从存量中找机会,甚至通过很多唯心哲学来激励自己努力或者 “吃苦”。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最近三四十年,两个国家的社会恰好在经历完全不同的阶段,失落的三十年和飞速发展的改开三十年,让成长在这里面的人有了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尊重这种地域文化差异,我们倒也大可不必地说自己不愿意吃苦,只是我们习惯了面对增量的环境,不容易在一棵树上吊死。而日本人更习惯于在相对静止的环境中找到值得精耕细作的领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