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读《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
最近同时看着三本书,每天坐定想看书的时候,一般会优先读这一本,可见其对我的吸引有多大。要说理由,首先当然是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和自己的学习有直接的帮助,但此书自身的三个独特之处也值得说,如下: 一、主体结构独特:全书介绍了 26 种学习方法,依次用 A-Z 为首字母的 26 个单词对应,再逐一展开讲解。这个写法新颖,同时也足以看出作者们的用心程度。 二、每种学习方法展开叙述时,逻辑形式非常统一,且内容全面、例子生动。基本上是围绕以下 6 个方面展开的: 1. 引言:该学习方法是什么; 2. 该学习方法的原理; 3. 如何利用该方法来促进学习; 4. 运用该方法能产生什么效果; 5. 如何培养该方法对应的能力; 6. 运用该方法容易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7. 有什么好例子和坏例子; 8. 小结 (该方法的核心原理,对学习有什么帮助 (举例表明),为什么会有用,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使用的范例,容易出现的问题)。 三、附录用索引的方式列出了常规学习问题和对应的学习方法 (一般对应多个方法),方便综合运用。 强烈推荐给喜欢研究学习理论并实践的同道中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利用类比来学习的关键在于,要从外表看似迥异的事物中找到它们的内在共通原理。归纳类比 Analogy 核心的学习原理是什么从两个或两个以上、外表看似迥异的例子之间找到共通的规律。・为了解释全新的事物或观点,用学习者熟悉的东西做类比。・为了让学习者探索并总结出事物中蕴含的深层结构,给出至少两个类比事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课堂环境中非常重要(Goodenow,1993;Osterman,2000)。师生之间相互关心的状态能够提高归属感,尤其是那些既为学生提供帮助,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老师,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而在学生之中,还可以通过合作式学习、讨论、为共同目标努力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归知觉学习(perceptual learning):通过经验的积累或不断的练习,个体改变感觉信息的加工方式,提高感知、辨别感觉信息能力的过程。[2] 按 E.S.Gibson 的理论,指在环境提供的一连串刺激的作用下,机体通过练习提高从环境中获得信息的能力的过程。[3] 知觉(perception):个体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解释的过程。是对事物整体特性的反映。[4] 感觉(sensation):个体对直接作用于自身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学习(perceptual learning):通过经验的积累或不断的练习,个体改变感觉信息的加工方式,提高感知、辨别感觉信息能力的过程。[2] 按 E.S.Gibson 的理论,指在环境提供的一连串刺激的作用下,机体通过练习提高从环境中获得信息的能力的过程。[3] 知觉(perception):个体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解释的过程。是对事物整体特性的反映。[4] 感觉(sensation):个体对直接作用于自身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学习者进入瓶颈期,原地踏步。・一遍一遍地重复做题,但并没有算得更快更准确。・练习了好几个小时,既没形成更深的理解,水平也没提高。・一位学生虽然做了很多道题,但只是机械式地算和写,并没有集中注意力思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科学学习助我走出低效泥潭不知不觉已经读完这本书快一年了,书中 26 个策略我都已经做到了,而且形成了一种学习习惯。我给自己打分,每一种方法都做到了,但是得分也就 50/100,如果按书中的标准,我甚至是完全不合格的,但对自我实现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帮助我从学渣思维转变为学霸思维,尽管我身体、脑子还有很多学渣的影子,但认知、思想已经有了学霸的影子。相信在未来更加高标准的要求、实践练习这些方法交叉组合应用学习,当做医疗箱一样解决学习疾病,我能突破所有策略的 60 分限制,实现 70,80,90 分,我能预见到那一刻。想象我能实现 90 分的那一刻,那我将在学习这件事上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小个体转变命运的宝剑也许由此而生。毕竟,不管以后要往哪里走、要做什么,强大的学习能力都是一把斩妖除魔的宝剑,不是吗?加油,奥利给!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监控对于孩子来说,或许 2020 年是他们难以忘怀的 “史上最长寒假”,但对于孩子家长来说,无数老母亲哭诉:这特么比上学还累啊!以往只需要下班以后监督孩子写作业,上课则是在学校交给老师。现在则是:上班以后也提心吊胆的一会儿一个电话担心孩子不去上网课,恨不得(或干脆)在家里安装一个全天候监控摄像头;上网课的孩子一会儿一个电话 “妈妈妈妈,ipad / 手机 / 电脑出现 XXX 问题了怎么办?让人分分钟后悔没有找个计算机网络专家当老公;上完课程后又到了老师们各种催作业的环节,一边虚与委蛇的 “好好好,马上催他交”,一边心里盘算着要不要把老师拉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如果希望系统性地了解一下学习原理,值得一读非常不推荐没有耐心的人读。先说缺点:1、这本书用 A-Z26 个字母罗列了学习相关的 26 个原理。显然,用这种方式排布内容,整个书的结构必然是支离破碎的,前后章节的关联性会让读者难以掌握。如果不细读,读完之后必然只能记得一点点。2、26 个章节,内容质量层次不齐。而且行文方面长句太多,不通畅,如果不安安静静认知读,根本读不进去。用看畅销书的方式读必然是全忘光。不过这本书好就好在,包罗万象,如果有心研究学习理论,愿意花时间细度、整理,你能从本书中沉淀大量的知识切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