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3.7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本让消费者了解品牌背后‘营销招数’的书~

    提及耳熟能详的品牌,我首先会想到的是质量,这点起码是再次复购的基础保障。其次这个品牌后续的售后服务是不是同样也让人放心,能不能及时给予质保需求点上的快速响应,这点也非常重要。大众口碑,对于消费者来说固然是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点,但相对于我来说,我更看重自己亲经后的感受。选择品牌,毕竟适合自己才是更好的~你说对吧?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辩证的思考,以至于一不留神花了很长时间精读了下来。结合自己的工作思考审视,打造品牌,成就品牌,不仅仅靠营销的炫技,也得 “打铁还需自身硬”。摘:未来的品牌必须透明化,并实现自己的承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如何避免被品牌营销“洗脑”?

        当我们要购买商品时,常常喜欢挑大牌、老牌。甚至,有很多人热衷于追逐性价比并不高的奢侈品。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符号化的品牌,并不等于商品本身,为什么会有那么强大的号召力?品牌到底是怎么对我们 “洗脑” 的?
        这本书就来解答这个问题。
        1. 首先给你一个挑战:不购买任何品牌产品,能够生活多久?本书作者、营销大师马丁・林斯特龙就这样试过:不去餐厅吃饭,不买有品牌的食材,不用品牌剃须刀,不喝饮料和酒,不买新衣服…… 坚持了整整 6 个月。虽然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但他深刻体会到了品牌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于是他写下这本书,分析了品牌各种常用的 “洗脑” 招数。

        2. 品牌最擅于利用的洗脑工具,就是我们的情感。情感常常伴随着冲动,而且是非理性的,更容易让人产生迅速又不经仔细思考的购买欲望。这正是品牌乐于看到的,各种营销宣传也不停地利用这一点,让我们身体和心理上对产品上瘾,从而不断购买。

        3. 常被利用的情感,第一个就是恐惧。恐惧会让我们购买能带来安全感的产品。比如,所有的洗手液品牌,都会特地展示洗手前后细菌数量的示意图,就是利用了人们对细菌和生病的恐惧。人们非理性的情感,会导致盲目听信碎片化的营销。

        4. 对 “失败的自己” 的恐惧,用来洗脑更有效。品牌的宣传会先给你展示一种可能性,比如多年后出现大腹便便、气质不佳的形象,然后再告诉你,只要使用他们的产品,就能避免这样的未来。对失败的恐惧,会带来一种无法抵挡的失控感,促使我们去寻找安慰,产生购买。

        5. 第二个常被利用的情感,是怀旧。你肯定听过奢侈品牌经常推出各种 “复刻版”,按照过去经典的产品款式,单独做一批限量版,定价也不菲。不过,复刻版依然非常受消费者欢迎,就是因为经典产品相比于新产品,对人有更多的象征意义,对品牌来说也是更加稳妥的营销方式。

        6. 第三个常被利用的情感,是对性的迷恋。作者指出,具有性暗示的广告,更能促进消费。比如,女性香水的瓶身,有很多优美的曲线,广告也倾向于找美丽的女明星。而剃须刀的广告,除了展示产品细节,也特意会给男模特一些特写镜头。

        7.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看到别人买了东西,自己就也很想买,并且还想比其他人买得更早。这种现象,就是 “同侪压力”,希望自己比别人更优秀。品牌的营销重点,就是激发我们的同侪压力。
        上世纪 60 年代,奢侈品牌 LV 进入日本,就完美利用了这一点。当时很少有日本人去过法国,LV 通过把店铺设计得美轮美奂,让顾客一进店就像置身于巴黎街头。于是,日本人趋之若鹜,根本原因就是感受到同侪压力:别人已经游历过 “巴黎”,自己还没去。

        8. 同侪压力对人的影响,在 “排行榜” 上体现得最明显。不论是线上软件,还是线下实体店,总会有各种形式的排行榜,而消费者在购买时也更倾向于选择排行榜上的内容。比如,很多软件会自动推送近期评论、点赞数量最多的产品,暗示我们,不买这些东西可能就 “落伍” 了。

        9. 作者走遍很多国家发现,亚洲人对名表、名包等奢侈品购买量远大于欧美人。这不仅是因为近几十年经济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心理原因:相比于欧美人,我们有更强的渴望 —— 希望自己比别人更优秀,更受到别人的尊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奢侈品牌,恰好就是个人形象的最好装点。

        10. 近年来,随着计算力水平的提高和普及,品牌有了终极 “武器”:大数据。它让我们暴露的信息更多,品牌都竭尽所能收取用户的数据,比如鼓励手机消费,记录购买情况,分析收藏的商品。最大可能掌握每个人的消费喜好,更有针对性地推荐服务。
        品牌固然有很多营销手段,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人的作用。通过对洗脑思路的洞悉,对心理现象的了解,我们能够更理性地对待消费这件事,不过度沉迷,也不过度抵触,做自己行为的最终决定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生活在一个品牌浸泡的时代,各种用品几乎都是品牌,它们是如何不断攻入我们的心智、进入我们生活的?作者从恐惧、上瘾、吸引力、潮流趋势、名人效应、安全感、怀旧情绪、数据挖掘和口碑影响等层面,分析了品牌传播的 “套路”—— 对于做销售的你来说,总有一款适合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看着像是煽动情绪,满足大众猎奇

            作者是以这个为生,服务一大堆 B 端,这本书虽然打着向大众介绍营销里面的一些套路,讲的是很多品牌方利用心理学跟行为学来操纵消费者的偏好,确实是有这样的情况,是有有不良商家这样做的,更多感觉是宣泄情绪,煽动读者的情绪,但又没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不知道是作者厌倦这种套路还是单纯讨好读者。对这本书,不管从专业角度(没学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还是社会价值角度来讲,都不看好。

              转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