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7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学

    用时最久的一本书,第一次写评论的一本书。值得用心一读。亲密关系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了解自己,了解亲密关系的误区,了解人和人之间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纠葛……

      转发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害怕失去而不敢投入

      外人看起来是亲密的,实际上,这段关系避开了双方彼此的坦诚和接纳及对这段感情和对方付出。真正的亲密关系代表着相互关心,彼此共情与情感付出。这些是需要承担情感投入的风险的,我们可能因此受伤。假性亲密关系就是为应对这样的风险所演变出来的一种现象,害怕失去而不敢投入,非常特别的一本书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们的情感「凝固」了吗?

        正如作者所言,假性亲密关系不是一个学术概念,它所指代的是停滞的关系,情感联结、沟通深度以及彼此理解和信任都凝固在了过去某个时点的状态。


        其实推及到关系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无论是父母和子女,还是与朋友伙伴,我们都会遭遇与之类似的境地,当然关系型式的不同所应当采取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不过大部分人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都只更愿意逃避,因为那样付出的代价最少,但那也让我们少了成长的机会,也让一个人永远不能成熟(作者对自我认识做了很多案例分析,推荐直接阅读)。
        情感关系实际上是情感 + 关系的组合,情感是彼此吸引的感受,关系则是相处的模式和方式,在这个社交媒体发达的时代吐槽成了人人都必备的技能,适度的调侃是彼此间的润滑剂,但是不合时宜的玩笑则会收窄沟通的频道,而这正是现在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虽然有着彼此的吸引,但是相处的模式大多是有问题的,这要么导致一方或者双方的无谓忍让积累矛盾,要么就会直接激发不明所以的冲突,所以我认为这是本很值得一读的书。
        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亲密关系的维护来自三个方面,关系本身,自我认识以及沟通的改善,这也是我认为本书不错的原因,其中的方法很少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当然也有挺实用的技巧),却有着修心般的作用,无论是哪种关系之中都是适用的好的价值观。
        以下是我的解读。
        一、什么是假性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由关系质量、情感联结、沟通深度以及彼此理解和信任程度决定,理想的亲密关系是保持动态的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而假性亲密关系则是指彼此了解过程中存在盲区,而又都有意回避的状态,这导致了彼此的联结遇到了障碍而停滞,当然跨过障碍不见得关系就会继续保持良好,因为还有可能是为无法接受的对方的观念,而又不能改变导致分离。判断亲密关系有没有出现相关征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当你们亲密的生活在一起的时候生活中的彼此有意回避的禁忌是不是越来越多。
        二、什么导致假性亲密关系
        假性亲密关系的成因表面看是沟通出现了问题,实际上是彼此的信任有了缺失,良好的沟通的前提是信任、耐心、专注、支持和关怀,这在亲密关系,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关系中都是不足的,对方告诉你自己做错的事情时,你的反应是告诉 ta “我早就说过” 或者 “怎么会犯这种错?” 吗,如果你习惯如此,很容易就导致关系陷入停滞状态,因为一个人的自我暴露如果面临风险,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情感上的,他都将会选择停止,于是你们彼此之间就有了为了维护尊严而不能交流的禁忌区域。
        三、如何改善关系的状况
        沟通问题的改变是最为快速的,作者提出的方法主要是自我的管理和沟通的方法两个方面,自我管控上,要从明白自己的状态出发,我们每个人受生活环境的影响都会有一套原生的关系相处模式,有的人有回避型人格障碍,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人一直都不明白自己在感情中需要什么,这就好似吃饭时说随便的人一样,永远无法被满足,因为连他自己都不懂得自己要什么;在沟通中,一方面我们要常常问自己 “我这样说对关系有帮助吗?”,在我自己的实验中,这个方法确实非常有用,无论是和朋友还是家人,都有效的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言辞,有时候一句话还没说出来,我会觉得不妥然后改变说话方法,而另一方面为了让沟通尽量顺畅,我们自己就更应该学会正确的表达情绪,说 “你在讽刺我!” 就不如说 “你刚刚说的这句话让我觉得很生气,我感觉你就像在讽刺我”。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让人心情舒畅

          读这本书是断断续续读完的,每次读的时候都很有共鸣,那种被深深理解的感觉真好,那种挖掘内心的感觉真好,假性亲密,就是对自己不认真,不负责。如果能够像作者一样来对待自己的内心,或许不能成为别人的心理咨询师,但是可以成为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没有豁然开朗的感受

            这本书讲的很多问题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处理各种情感关系时遇到的问题,但在提出的解决建议上并没有解开迷雾的感觉,叙述方式就像面对面灌输式的聊天,你能接受但印象不深刻,由于得到电子书库里优秀的作品实在太多而我们时间精力有限,不是很推荐。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要与自己达成和解

              初点开本书是想了解 “假性亲密” 这四个字;读完本书以后,感觉作者是在讲 “我”。许是在作者看来,没有一个 “好” 的我,很难有真的亲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语言描述得非常细腻,是什么不是什么,书中不是观点的堆砌,而是他亲身经历体验的如实的记录,很真实很有深度,像是触碰到了作者本身的存在。很受触动深受启发。非常有借鉴意义,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情是美好的,生活也是琐碎的。探索追求美丽的人生,让人际各种关系处理的融洽。读书破万卷,许身一何愚。点滴经历皆有因果,日子可盐也可甜,保持一颗微笑😊的心。离开生活中的破坏分子,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结伴同行。争来的都是祸,修来的都是福。加油!加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出于 2017 年,也就是五年前。五年前,Steve 说播客已经创建,不过 Steve 那时估计也想不到现在自己在全国各地会有那么多的听众。五年后,Steve 播客的听众变得越来越多,在 2019 年,「Steve 说」甚至被评为苹果的最佳播客,而 Steve 老师也因为这档播客成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他自己坦言,如果再写一次《假性亲密关系》的话一定会写的更好一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愤怒部分的讨论写得很好

                      是什么让愤怒持续?一个人如果能将不满表达出来,或许可以引起别人更多的重视。可是当不满的感觉被别人或者自己压抑以后,就会在内心深处发酵,进而转化为愤怒。如果说我最初的不满来自被辜负的 “懂事”,那么后来的愤怒则源自无法表达。为何无法表达?在我自己和许多来访者的经历中,常有这样两个原因:第一,因为依赖关系和权力差异,表达愤怒有很大的风险。亲密关系中的愤怒普遍产生于子女和父母的关系中,由于子女尚未成年,很多方面需要依赖父母,所以子女表达的不满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生存保障。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父母的确喜欢用切断关系的威胁手段,来管教自己的子女。这样的方式更加强化了子女对于表达不满的不安全感。在理想的关系中,愤怒的发泄和生活中的事务性问题应该是被区别处理的。父母和子女之间可以有矛盾冲突,但前提是父母无论如何都要履行抚养和关怀的义务。这也是为什么咨询师自始至终都会以专业的态度对待来访者,无论咨询关系中出现什么状况。父母和子女,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本质上存在着很大的权力差异,如果无条件对待的前提不能被保证,那么权力差异就会转化成实际的伤害,让双方的关系进入滥用权利和敢怒不敢言的恶性循环。第二,如何处理自己的愤怒情绪,是一种从父母那里习得的能力和习惯。如果父母对于自己的情绪普遍采取压抑和隐忍的措施,那么子女也会有相似的反应。而合理表达不满情绪的能力,在我们的父母那一代几乎是一个空白。在我自己的家庭中,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父亲很少有平静表达不满的时候,都是在积累到忍耐极限后才爆发。这样的方式让我很反感,因此我一直尽力避免让自己爆发。小时候我和母亲的关系更亲近,而她则采取了更加自我压抑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不满情绪,只在极少数时候通过抱怨或者哭诉来释放不满。然而无论是哪种方式,在不满情绪产生的初期,都是被压抑的。父母对不良情绪似乎都持一种回避态度,因为他们假设表达不满和愤怒一定会给家庭关系带来伤害。这样的假设或许来自我们的文化环境,在家庭中和社会上,大家面对矛盾的普遍方式是安抚、隐忍、维护和谐。可是在亲密关系中,这样的方式却会让我们付出很大的代价:信任感、安全感和亲近感的减退。如果追溯上一代人甚至上两代人的成长经历,会发现他们缺乏情绪管理和表达方面的能力培养。父母在处理关系矛盾时的所有细节、方式和假设,都会被子女不加区分地模仿。所以维护亲密关系中的误区和漏洞,都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了代际传播。愤怒之后才是伤害愤怒的表达是本能,而表达后的修复能力则是可以习得的。如果我们只懂表达,而不懂得如何修复,那么愤怒的原因就会变成不可原谅的错误。修复比表达更为重要,但是许多人都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调整和弱化表达上面。没有人能够避免愤怒情绪的产生,但由于愤怒带来的伤害看似不可修复,所以许多人会尽量使用不造成伤害的表达方式。可事实上没有任何方式是完全不会造成伤害的,即使不表达,也同样会造成伤害。受到伤害是亲密关系中必然会发生的状况,只是在很多人眼中被过于强化了。与其说我们担心被伤害,不如说担心伤害之后的不作为。修复关系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但如果你足够在乎一个人,你会愿意为了你们的关系而尽力去做。如果我们懂得如何在伤害产生后修复关系,表达我们的歉意、关怀和爱,那么伤害反而成了拉近关系和建立信任的机会。相反,很多时候我们为了避免伤害而不去表达,或者在不可避免地伤害他人之后,因为羞愧和内疚而逃避进一步的修复工作,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对方感到被漠视。由于直接表达愤怒的风险难以把控,所以人们常常会倾向于过度包装自己的表达方式。比如,小时候的我经常以沉默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抗议,当我感到愤怒的时候,会拒绝任何形式的沟通。作为一个孩子,这样的方式让我看上去获得了话语权,给大人带来了困扰和挫败感,也似乎比爆发看上去更为合理。但结果是,我一直没学会怎样合理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怎样合理修复关系。成年后的我,仍然会用回避、沉默、逃避、疏远以及终止关系来表达愤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十年轮回

                        作者从自身求学,工作的心路历程出发,结合一些咨询者案例,阐述了什么是假的亲密关系?如何避免,如何沟通。十年之后,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情人难免沦为朋友一边享受一边泪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幸福使人愚蠢,痛苦使人明智。或许真正的原因在于痛苦会让人保持一颗寻觅、渴望且清醒的心,从而有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动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Steve 真誠之作

                            其中的練習 很推薦實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自我关系入门

                              时代文化、代际创伤、生活学习环境、个体心理发展等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关系的行为认知,接纳过去,动态看待关系,不论亲情还是爱情,同理心很重要,在沟通中磨合,在经营中成长,“我爱你,不光是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距离产生美

                                原生家庭的影响确实太难消除,最好的状态是试着慢慢接受,但是是在满足内心的前提下,平和沟通。保持有距离的亲密关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书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将自己的人生划分阶段 并对每阶段的重要的事情做出小结 认真做下来 收获颇丰 仿佛在和过去的自己对话 在时间的维度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照见自己,照见关系

                                    字字句句,让人重新从一个客观的视角审视自己,审视关系,直面痛苦才能看到痛苦的根源来自哪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的非常好的一本书,会不断引发自己的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亲密关系是一生的课题,享受被爱的同时更要学会爱,破解假性亲密关系,不断的为爱校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认识自我,也试图理解父母

                                          很早就知道,原生家庭对我性格的影响,也经常把自己性格里面不好的部分归结到小时候父母是怎么对我的。心里面对父母充满了怨恨,也和父母之间存在很大的隔阂。性格早已经形成,好的坏的都在,我能做的就是尽量把不好的那些慢慢改变,试图理解父母的心理和造成他们性格的原因。包括身边的人,理解他们的性格,包容他们的性格,用我自己的方式和他们相处。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