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于斯,归于斯

    前些年有个玩笑,说之前乡下有钱没钱的,都努力成为城市户口,涌入城市,努力成为更有钱的有钱人;而这些年,有钱人都争相在乡村置地,回流了。说不清什么感觉,悲观的去看,乡村就是孤零零的老人,孕育养大了孩子,几乎没享受什么,度过了艰辛的时日,孩子们又回来开始新一轮的 "索取"。这样说,或许有些悲观,但仔细想想,在很多人眼里,乡村也就是一个快乐时未必想起,失落时想要依赖的地方。我对乡村有不一样的情感。虽然生在县城,没有过乡村的生活,但我却比较向往,一是很小时候回祖籍地山东龙口下的农村短暂生活经历;二是前些年经常去赤峰市几个旗下面的乡村跑业务。对乡村就会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陌生的熟悉。乡土情绪,家国情怀,有时候会是根植于人们内心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没有经历或者见识过乡村的,也许很难调动出这样的情绪。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 乡土似乎被抛弃了,至少,在很多地方在很多领域的进步远远落后于城市。但谁也不可否认一点,没有乡村,没有乡土,也就没有城市,也许也没有了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中,城镇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么多年都不曾消亡,虽然部分消失,但却会永恒存在。乡村会不会成为最后的形态,不可知,却可待。作为最小也是最大的组织单位 —— 家族,孕育了我们的文化,和乡土情绪一样,家族也曾迷失在传承的路上。庆幸的是,近些年,人们又重新回到路上。孕育于乡土的礼仪、道德乃至法制又一点点凝结成新的力量,重新涌入血脉。再读这本书,不禁感慨,乡土中国的乡土气其实一直没有脱离,我们被太多的华丽和虚幻眩晕了双眼和大脑,骨子里的情怀还在,只是不知该如何表达和宣泄。那么多看起来炫酷的理论其实只是为了包裹住我们的不自信而已。有时候想想,如今的乡土,或者说是如今的乡村,只是发展形态的异型而已。就像水,为了更好看,现在变成了冰,还被注入了颜色,雕刻出各种花样,但有两个不可能改变的事实是,她终究是水,她终会融化,重新回归大地。我们也一样,不论怎样的文明,都根植于乡土,最终都回归其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社会学的浅薄理解

      我们经常区分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但往往是比较琐碎的片面组成的认识,要说两种社会的根本区别到底是什么,费孝通先生给出的答案是: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是在神之下的一张网,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之需要保护私人权利,同时为了解决冲突需要私人权利让渡出一部分作为团体权利,政府是代表神来治理社会的。差序格局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亲情远近向外辐射的网,就像很多石头入水荡起的涟漪,这许多涟漪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关系,自然是有远近亲疏的,社会行事就相对灵活,再而形成了这格局上的生育制度、男女有别、氏族家族、长老统治、地缘关系等。项飙先生的《把自己作为方法》可以说是社区分析中的在场与描述,而这本书则是社区分析中的比较分析。能对社会学有以上浅薄的理解(由于浅薄,所以大概率不准确),我想这是我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理解中国现在的制度和文化是有很大帮助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的速度太快了,然而底层的文化变迁要相对缓慢。理解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是怎样演变而来,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从人治到法治等,有助于理解一些过度时期的冲突,认清我们的优势及劣势。更好的适应当下甚至洞见未来趋势。社会学也是人生必修课之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再读这本书,想起李鬼求饶 “俺上有八十老母,…” 今互联网折狱,申诉者也往往在陈述若干 “事实” 后加称各种与 “事实” 无关的个人家庭之不幸,也往往能博得舆论支持…… 乡土中国,何曾远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到农村去,才能真正了解真实的中国究竟是怎么回事,而费老的这系列丛书是很好的文献,配合前几天得到发的一套书单,看完后自己心里大概有了中国从 20 世纪到 21 世纪这一百年的演化过程,从文化、乡绅、土地、习俗全方面给我们讲头,这套书真的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