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2.0太多概念拼凑,缺乏生动案例
这本书真的是咬着牙读完的,当时看完贾老师写的序觉得还是非常惊艳走心的,但没想到这本书属于开篇即巅峰,后面全都是大段大段生硬的概念,属于洛可可自身案例部分的分享还是略少,所以整本书啃起来非常痛苦,我断断续续地看了三个月才把它读完。个人觉得贾老师的演讲比写作好太多,刘润老师开封菜连麦贾老师的时候,现场的解读要比书更加引人入胜。听说贾老师在写新书,建议不要延续《产品三观》的写作风格堆砌概念,可以参考一下华与华的超级符号案例集的那种故事化案例写作,再把一些产品思维理念融入到案例里,可读性和吸收性都会更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什么是好的用户体验?#title: 读书笔记 037-《产品三观》- 什么是好的用户体验?# 产品开发 #用户体验# 日更 100 篇计划 #202050909 与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的经典五层划分不同,贾伟老师将用户体验凝练为三个层次,在我看来,这一划分更贴合产品开发的实际场景,对我们做产品更具操作层面的指导意义。体验的三个层次从设计视角出发,用户体验可清晰拆解为三个核心层次:感官层、行为层与情感层。一、感官层感官层,即用户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 “五感”,对产品形成的第一印象与基础感知。比如外观设计是否美观、材质触感是否舒适、气味是否宜人等,都属于感官层体验的范畴。小马宋老师在《营销笔记》中提到的 “香港虎油” 案例,正是感官层体验影响产品命运的典型写照。香港某老牌虎油,在治疗跌打损伤方面效果显著,精准切中了用户 “缓解伤痛” 的核心需求,但其销量却长期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 即便有明确需求,许多用户仍会主动放弃使用,问题便出在感官体验的短板上:使用场景的感官困扰:传统虎油为液体形态,使用时必须借助棉球才能控制用量,稍有不慎就会流得满手都是,沾到衣物上更是难以清洗;且气味刺鼻浓烈,尤其年轻女性用户,即便有伤痛也不愿因气味影响自身形象,对其望而却步。携带场景的感官限制:作为香港特色产品,虎油本是游客青睐的伴手礼,但因其挥发性气味,被航空公司列为禁带物品,游客即便想购买馈赠亲友,也因 “无法登机” 的限制不得不放弃。面对这些痛点,香港本土生产商始终未予重视,导致销量停滞不前。而一家日本公司敏锐捕捉到这一商机,对虎油进行了感官层的针对性优化:将液体改为牙膏状软膏形态,用量可控、不易沾染;固态形态大幅降低挥发性,气味变得温和,既解决了女性用户的使用顾虑,也符合航空携带标准。这款优化后的虎油药膏一经推出,销量便较传统版本增长数倍 —— 可见,通过优化产品的感官体验,能直接提升产品价值与用户接受度。儿童药品的体验创新,更是感官层设计的标杆案例:原体验痛点:传统儿童药普遍存在感官短板 —— 中药汤剂味道苦涩、气味刺鼻;药片尺寸大、表面粗糙,儿童吞咽困难。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儿童抗拒服药,甚至影响家长喂药效率与用药依从性。核心感官短板:味觉(苦味)、嗅觉(刺鼻味)、触觉(药片粗糙)成为用户 “被动放弃” 药效的关键障碍。优化方向:味觉优化:将药片改为橙子味、草莓味等水果味咀嚼片,口服液中添加安全甜味剂(如草莓味止咳糖浆),从根源消除 “苦” 带来的排斥感;嗅觉优化:在中药膏剂中加入薄荷等温和草本香气,替代原本刺鼻的药味,降低嗅觉不适感;触觉与视觉优化:将大药片压制成卡通造型的小巧异形片,胶囊采用光滑外壳减少吞咽摩擦 —— 通过视觉上的趣味性、触觉上的顺滑感,弱化儿童对 “吃药” 的抗拒心理。二、行为层行为层,聚焦于用户与产品交互的全流程,即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所产生的一系列动作与操作。简单来说,就是用户 “如何用” 产品的过程。行为层的核心设计逻辑:降低交互成本,让操作更自然以火车站的自动取票机为例:其身份证刷卡区域特意设计成斜面,用户必须用手托住身份证才能刷卡,松手就会滑落。这一设计看似 “麻烦”,实则是对用户行为的贴心引导 —— 避免用户因匆忙赶路,忘记取走身份证,本质是通过行为设计管理用户体验。具体来看,优质的行为层体验可从三个维度展开:1. 学习成本低:无需刻意学习,凭本能即可上手好用的产品应 “省去用户的学习环节”,无需用户记忆复杂流程或掌握特殊技巧,就能自然完成操作。正面案例:苹果生态的交互设计极具代表性 —— 手机解锁只需 “向上滑动”,Apple Watch 用手盖住表面就能静音,通过手势即可控制功能,所有操作都贴合人的本能反应,无需额外学习;语音输入也是典型,用户无需掌握新技能,只需用日常语言表达,就能完成输入,实现 “零学习成本”。反面案例:传统键盘需要用户花费大量时间练习指法、记忆键位,才能熟练使用,过高的学习成本,与 “好用” 的理想体验相悖。2. 操作步骤少:能一步完成,绝不增加多余环节满足同一需求时,操作步骤越少,用户体验越好。核心原则是 “能一步到位,就不做两步;能三步完成,就绝不加第四步”,最大限度减轻用户的操作负担。案例 1:手机桌面快捷方式 —— 常用 APP 的核心功能(如微信扫码、支付宝付款),可直接通过桌面快捷方式一步进入,无需先打开 APP、再点击多级菜单,步骤简化即是体验优化。案例 2:滴滴打车 —— 用户叫车只需点击两三次:手机 GPS 自动定位当前位置,常去地址保存在历史记录中,直接选择即可,无需手动输入地址,用步骤简化提升效率。3. 反馈及时:操作后立即回应,避免用户 “不确定” 用户完成操作后,产品需快速给出明确反馈,让用户立刻知晓 “操作是否成功”,避免陷入等待焦虑。理想状态:如发送小文件时,点击 “发送” 后立即显示 “发送成功”,无需额外等待,这是反馈及时的最佳状态。现实妥协:进度条是技术限制下的折中方案 —— 当发送大文件、加载页面等操作无法即时完成时,进度条能直观展示 “完成进度”,缓解用户的等待焦虑;但从本质来说,“无需进度条的即时反馈”,才是行为层体验的终极追求。人都是没有耐心的,谁愿意等半小时只为发一个文件呢?三、情感层情感层,关注产品设计能否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 —— 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温暖、惊喜、振奋等积极情绪,核心是为产品赋予 “情绪价值”。案例 1:立白婴元素儿童慕斯沐浴露这款产品打破了 “沐浴露仅用于清洁” 的固有认知,利用 “可塑形慕斯” 的特性,让孩子洗澡时能挤出慕斯玩 “堆雪人”“捏造型” 的游戏。原本孩子普遍抗拒的 “洗澡”,变成了充满趣味的互动环节 —— 通过 “触觉玩耍 + 视觉趣味” 的双重设计,不仅满足了清洁的基础功能,更解决了家长 “哄娃洗澡难” 的痛点,让孩子从 “抗拒洗澡” 转变为 “期待洗澡”。这种 “主动喜爱” 的心理愉悦感,正是情感层价值的核心体现。案例 2:贾伟老师设计的 55 度降温杯这款爆款产品的成功,本质是情感层设计的胜利,其核心逻辑在于 “从‘好用的工具’到‘让人喜欢的礼品’” 的定位转变:定位重构:竞品不是保温杯,而是节日礼品 55 度杯 “体积大、重量沉” 的物理特点,从 “实用工具” 角度看是缺点,但从 “礼品” 角度却成了优势 —— 厚重感增强了送礼人的 “存在感”,让礼品更有 “分量”,也更显心意,这是体验设计的关键转折点。打动收礼人:用 “即时惊喜 + 痛点共鸣” 传递贴心收礼人的核心需求不是 “多一个杯子”,而是 “收到礼物的惊喜感” 与 “被关心的温暖感”:即时惊喜:开水倒入杯中,摇一摇就能瞬间降温至 55℃温水,这一功能无需学习,拆开礼物就能立即体验,打破了 “收杯子没新意” 的固有认知,带来强烈的新鲜感;痛点共鸣:设计灵感源于 “孩子被热水烫伤” 的真实经历,精准击中了 “国人喝温水的需求一直存在,但始终没有便捷解决方案” 的痛点 —— 人们要么等开水晾凉,要么兑凉水,要么来回倒,而 55 度杯直接解决了这个 “日常小麻烦”。这种 “懂我需求” 的贴心感,让收礼人感受到 “被重视”,而非单纯收到一个工具。打动送礼人:用 “情感传递 + 低决策成本” 降低选择门槛送礼人是实际付费者,其核心需求是 “送礼有面子、传递心意不费力、性价比高”:情感传递精准:契合中国人 “多喝热水 = 关心健康” 的含蓄表达习惯,送 55 度杯无需过多言语,就等于传递 “我在意你的日常健康” 的心意,情感直白且温暖;决策成本低:无需纠结 “对方是否需要”“是否符合喜好”—— 无论是送父母、朋友还是同事,“解决喝温水痛点” 的需求具有普遍性,且 “礼品属性” 满足了送礼场景,让送礼人无需反复权衡。总结优质的用户体验存在共性:无论是感官层的 “舒适”、行为层的 “顺畅”,还是情感层的 “共鸣”,核心都在于拥有 “用户视角”—— 跳出 “我想做什么产品” 的思维,真正站在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与立场上,思考他们的感受、操作习惯与情感需求,才能设计出真正打动用户的产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没有世界观的设计师注定平庸这个世界有三种改变是颠覆式的改变。第一,改变生活方式。我认为滴滴出行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因为它真的改变了我的出行场景。自从有了滴滴,我已经不再雇用专职司机,也已经很久不自己开车了,我的车基本已经成了一个摆设。第二,改变工作方式。原来装车不是流水线,Model T 出来是流水线,工作方式有所改变。洛客就是对工作方式的一种改变,过去设计师是坐在一间屋子里做设计,现在可以在全世界做设计,而且我把用户、设计师和供应链放在一起做,即使你身处德国、美国、日本,也可以和中国的用户合作,可以在中国完成产品的最终制作。今天洛客已经把很多工厂变成数字工厂,我们连接泉州的数字工厂,与设计师连接在一起,工厂实现物理世界数字化,最终实现效率最大化。第三,改变创造方式。今天,“数据 + 智能” 实现了万物有声、万物有灵、万物有眼,让产品变得更有想象力。今天的我们可以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更加迅速、精准地找到用户需求,并创造出一个不一样的产品。大改变只有这三种方式。改变生活方式,叫体验改变;改变工作方式,叫效率改变;改变创造方式,叫想象力改变。这三种改变,都能成就伟大的公司。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如果把书看成一个产品,用《产品三观》的理论,如何拆解?做一件事,用户观决定了可不可以做,价值观决定了能不能做成,而世界观决定了能不能将这件事做大做强甚至穿越时间。用户观:以用户利益为重,以用户为核心,以用户为主导,把用户当朋友。看到贾总说自已的故事,自已的经验,每每有种朋友聊天的感觉;还有对打车等自已没有感知到的市场需求的那种自责,看完也是深深地地佩服。价值观:用户价值,作为读者很受益,有种学霸画好了地图,来抄作业的感觉。商业价值,好书,对贾总公司带来口碑,必然也会带来客户。社会价值,当更多读者从中受益,学到用用户思维打造产品时,必然会带来社会价值。世界观:是否足够高,是否足够深,是否足够远,答案都是:是。再谈收获用三观评估和打造产品,再看产品时又多了一个视角。产户视角的四个判断,是做产品前的自我审判。用户需求公式,很受启发。尤其那句:当体验与感受产生矛盾时,用户痛点产生。好帅用户语言三要素,也好棒,尤其是,C 位很形象,对个人说 + 场景化结果表达 + 情感共鸣,正好填补了前几天看增长类书籍中,关于语言 - 市场链接中间的一个空缺。服务设计三三原则,特别是用户历程,用户触点,用户反馈,很给力。三重体验法,让我想到《故事板演讲术》,事先设计好结果,再来反推好看,好用,好喜欢产品设计。至于世界观,暂时有点不理解,是指要在环节与全局,点与系统,整体去考虑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未来的好产品要服务好已经觉醒的用户本书的作者是我比较喜欢和佩服的企业家类型的老师,讲课的思考大都是来自产业一线的思考。你会感觉到这种文字的背后很有力量,也很实用。从写作的手法和文字上来讲,这本书不如专业写书的作者,但是来自实践一线的经验干货,如果你能正确吸收的话,还是有很多价值的。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自己动手做一个好产品,能够解决用户问题的产品。这是我读这种类型书的心力所在,我希望能够学习到方法和心得。从解决这个问题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是一个在论道层面的,经验还是需要自己动手积累。本书的前半部分干货比较多一些,后半部分,案例讲的不是很丰满,快的话,半天可以读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