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1
1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清末状况罗列

    书一般,中国人写的书自然是易读,很快就能刷完,关于清末历史书籍汗牛充栋,各种论述王朝覆灭缘由,本书也没写出新意,太多的主观评论。书说的是 1900 的切片,但还是对当时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没有明晰的切片,所以对病症的诊断还是老一套,官场权力斗争,慈禧的昏庸,义和团的暴民。其实就是该死了。1900 年这个庚子年,知识界一直降调 60 年的轮回,其实从 300 年王朝更替来看,和庚子年无关,反而感叹中国这艘巨轮掉头的难度,需要几代人,慈禧这么折腾,清朝也还是延续了 10 年,另一方面张之洞,李鸿章这些人精也改变不了帝国的命运。制度学派这以后探索了 120 年还是当初的论调,也是本书的毛病,史家不应评判,只是记录细节就好,让读者自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切片,1900》

      著名历史学家雷颐以晚清教案问题为线索,重新审视了 1900 年的中国历史,对庚子国变的前因后果,以及当时各个社会阶层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通过对教案问题和庚子国变的分析,本书揭示了清朝灭亡的深层逻辑:权力斗争造成政令的反复无常,逐渐腐蚀了清政府的合法性。本书的核心内容:“教案” 这一晚清中国独特的社会问题,并以教案为分析模型,讲述庚子国变的前因后果,理清危机背后复杂的权力斗争。通过本书,你将理解 1900 年对晚清中国的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从合法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清朝灭亡的原因。以前上学的时候,历史课本总会告诉我们,某年某月某日,某个人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或者,某年某月某日,某个宣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不过,真实的历史并不会在特定的事件发生时断成前后两截。更敏锐的历史学家,能够透过历史事件的表象,摸到历史深层的脉络。就像《中国切片》这本书,就是抓住了合法性这个深层的变量,重新审视了清王朝的终局。今后在看待历史问题时,如果你能找到这样的变量,看出什么东西名存实亡,什么东西虽死犹生,那或许就是《中国切片》这本书带给你的一点点启发。当然,关于历史的讨论总是开放性的。清政府是否在 1900 年后就气数已尽?这以后的清末新政是不是注定不会成功?这些问题你当然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近代史的另一种视角

        非常好的一本书。关于近代史的另一个视角,另一种解读。看了这本书,很难过。不是愤恨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而是痛恨这帮容易被煽动的平民。虽然了解一些群体心理学,知道这帮目不识丁的老百姓有多容易被忽悠;但我仍然接受不了如此的愚昧、无知。以前读近代史,觉得屈辱;现在读近代史,满满的都是愤恨。不是愤恨列强,是愤恨清政府以及当时的民众。书中有一段话:(协助曾国藩的) 丁日昌曾感叹为朝廷办事的困难:“局外之人” 不知 “局中人” 的艰难。附和不着边际的高论自然容易,一旦事情失控,与列强决裂,“国家受无穷之累”。此时局外只会空谈的人不仅不承担祸责,“反得力持清议之名”。马新贻被刺杀以后,曾国藩调任两江总督,李鸿章对曾的温和外交政策极其不赞同,但他接手两江总督以后,才知道自己原来的想法行不通,仍然是 "一守曾国藩旧章"。高谈阔论容易,标榜自身也很简单。吆喝着要给列强们颜色看看,这没什么难度。但后果是,明明可以避免的战争、损耗,都成了现实。大多数时候,骨气≈傻气。表面上是民族仇恨,其实更多是朝廷内斗。顽固派和洋务派的斗争,亲王奕譞与汉臣曾国藩等人的权力斗争。暴民、义和团,都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民族情绪尤其是仇恨,煽动起来很容易,平息却很困难。煽动仇恨的最大好处,一是增强凝聚力,二是转移内部矛盾和焦点,三是成为某些势力的枪把子。坏处非常明显,对国家是弊大于利,甚至是百害无一利。豪言壮语不能使国家强大,撂狠话的一般都缺心眼或者别有用心。我赞同一个原则:不惹事,不怕事。平时我们是温文尔雅的正人君子,用实力、人品、风度赢得这个世界的认同乃至折腰。一旦被欺负狠了,那就是有理有据有节的狠角色。如果只有前者,那就是任人欺负的软柿子。如果只有后者,那就是一身蛮力的匹夫。99% 以上的情况下,你应该是前者。如果总是龇牙咧嘴,那个样子太难看,会把潜在的朋友吓跑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切片——管中窥豹看清末

          喜欢这样切片的历史叙述,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 “对一个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可以做全景式扫描分析,也可以做个案研究。本书切其一片,一片虽薄虽小,但通过对切片的病理分析,意义却未见得薄而小” 深以为然!本书个人认为跟其这类型的开山名作万历十五年一样,聚焦某一年深入挖掘历史,读来十分惬意,自己读的是刚刚入手的纸质新书,因为家里事务多,拖拖拉拉,三天才读完,雷颐老师的书,确实见功力!之前读过其《逃向苍天》《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历史,何以至此》等书,风格我个人很喜欢,很对胃口。这本书以 1900 年为切片,阐明了大清 1911 年分崩离析倒台的结果,其实早在 1900 年就开了花,其实还可以更早,曾国藩幕僚赵烈文在同治年间 1867 年就曾预言大清活不过 50 年,其实还是可以更早,读读张集馨的道咸宦海见闻录等可以窥见端倪,内忧外患,积重难返,太平天国、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庚子国乱等等,每一次都是对大清的重创,沉疴难起的躯体,只是由于体型庞大民智未开等因素苟延残喘,其实败亡征兆早就出现,其政权合法性巨大危机在 1900 年这个切片里暴露无遗,统治阶级无能腐朽无可救药,得亏有曾国藩李鸿章之类的中兴名臣裱糊匠勉力维持,才苟活到辛亥革命。本书有意思的是先从 1900 年这个切片三十年前 1870 年天津教案说起,那是义和团之乱的预演,文中比较中日官方对所谓洋人谣言的处理看出魔鬼细节,天津教案也是我敬重的曾国藩暮年的一大 “败笔”,加速其病故,感慨唏嘘啊。顺带讲了混混陈国瑞的发迹,之前在其他书中读到过这个人物,对其抢刘铭传部的军械一事记忆犹新,这次对其描写更为详细。以后作者铺陈开来,从乙亥建储,谈到社会结构和民间文化,谈到义和团危机产生与清廷管控失败,兼述东南互保和绅商崛起,另外有叙述切片那年大臣的命运,无论战和都是替死鬼,张之洞李鸿章裕禄袁世凯奕劻等等重要人物在切片年里的种种,大清的命运其实在这波诡云谲的朝局动荡斗争中早已注定。一本好读的历史读物,推荐历史爱好者阅读,可以补充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可以强化一些之前不太注意的人物事件之间的联系,为这样的读物付出时间很是值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太浅

            如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的转折年份

              1900 年是近代史标志性的一年,这一年,封建君主统治的合法性权威性,在人民大众的心中受到了根本动摇,人们开始不再相信天权神授,革命志士的土壤已然展现,正是这个世纪开端,也是中国革命的开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之大变革

                晚清,历史之深渊,唯有革命精神和革命之人的奋不顾身,才有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前进。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