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2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少读书,多践行

    读《传习录》,我最大的收获大概就是少读书,多践行。得到有一个课程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我曾经以为这门课对我的影响极深,甚至可以说是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但是,在学完这门课一年后,我忘了很多课程中讲过的东西。在学习完第二遍课程后,我觉得课程中有的内容的确改变了自己,比如不抱怨,再比如,相信一个道理是对的,就要坚定地去付出行动,再比如,哦,我想不出来了。后来我又去学了第三遍,并开始拿出真金白银去实践定投基金做时间的朋友,还加入了课程同学组织建立的 007 写作社群。然后现在,基金也就止步于定投,没有再实践更多的金融理财知识了,即使我也买了得到香帅老师的金融课,学了一大半,也买了并学完了得到张潇雨老师的个人理财课。007 写作也从公众号转到不需要怎么排版的简书再到每周不再进行主题写作。就是,很多半途而废。如果真的把李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课通过践行扎扎实实学透了,相信我的收获也一定比花很多时间把人文社科还有众多科普类课程大范围猎奇扫盲来的收获大。当然,除了李笑来老师的课程,学吴军老师的谷歌方法论、吴伯凡老师的日知录也很好。可是我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可以把每个课都践行一遍不是?少读书,不是不读书,而是发挥主动能观性,把用于学习的书和用于休闲的书分开,不自我欺骗自我安慰式学习,是把真正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内容践行学透。还有,要像警惕自己刷朋友圈刷微博刷视频一样警惕自己的知识输入,比如刷得到刷知乎。最最重要的,是在事上磨练自己,把注意力放在一个足够窄的区域,在专业上深耕。有的人,手上有把锤子就看到什么都是钉子。你手上啥都没有呢,用想象力去锤钉子吗?很多故事中讲,满分一百分,我什么都只做到了 80 分,最后得到一个独特的多维度竞争力。但是呢,你真的在一个领域做到了 80 分吗?最后的最后,我也知道自己不可能一下子把自己以为搞懂的这些道理都做到,甚至可能要花十几年、几十年才能有明显的进步,我戒个看小说还花了一年多都没做到呢,但是既然知道了就开始行动吧。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8
      2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知行合一

      夫子这本书是轮不到我来写书评的。所以就把夫子这四句教写在这里作为自己读书的心得吧:“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如有同道,一起来践行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传习录》感叹

        很久就想拜读王阳明的《传习录》,因为该书博大精深,一时不能理解,同时由于自己心静不下来,多年以来,只是偶尔翻看,从未读完。由于得到电子书平台每天 15 分钟读书计划,每天没读就有提示;更主要的,是老师的精心讲解,能够加深对条文的理解,能够让我们这些对古文一知半解的人能够学懂,这样,终于才能从头到尾看完了这本《传习录》。《传习录》只是读完了,还有很多内容未真正掌握,只是懂得王阳明学说皮毛而已,离知行合一还非常远,以后还要重复学习。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早读早受益

          先生的理念很适合年轻人,早点领悟其中的道理,早点能提升自己,在真切的现实生活中总结,当你不停追问的时候,就已经走错了方向,活在当下把手头的事情做好最重要。道理就是那些道理,事上磨练出一身真功夫才是王道!知行合一!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外无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天理即是人心,一理通万事明;随心所动是天理,以意驭心为人欲;因病发药是格物,因药发病为颟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解惑书

              人生中所有的困惑,都能在此书中找到答案。如果一生中只能读十本书,它肯定是其中一本。华衫老师把书讲解得通俗易懂,目录都写的非常直白,遇到困惑时,可以像查字典一样,翻开目录直接找答案。读此书,读完就要立马行动,切己体察、事上磨炼,如果没有行动,只是为获得新说法,那就是玩物丧志,还不如不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后感

                学生时代曾见《传习录》,事之无非大道理而已,漫不经心,随意浏览,弃之脑后。这是第一次系统的来读《传习录》,华老师也以自身工作比照,更有场景感,方知哪里是什么大道理,只不过是先人带我们冥想追忆了一番生活与工作场景而已,对己发问,我们真心在为快乐而事而活吗?可能也与己近些年的经历,几经浮沉辗转,方寸尤乱,上下不得兼顾,隐生愤懑之感,读此书真心个平静了许多,即刻起,致良知,有条不紊,事人事物,内心快活安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都听过,但是一定没理解,或者一定理解错了

                  给五分的评价不是说书的内容写的多么精妙,如果论精彩不可能超过《传习录》本身,但是最关键的是华老师的解读让我真正读完了一遍,这就是了不起的功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王阳明的学问,核心是知行合一,发挥出自己的良知良能。所以,这本书的意义,重点也不在学术上的对错,不在于到底是朱熹对,还是王阳明对,而在于我们要代入自己,切己体察,事上磨练。我也会在书中,分享我自己事上磨练的心得体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读了传习录,越来越不怎么发表笔记了。这不仅仅是要谨于言而慎行,而是学会了切己体察。发表一则笔记,会担心别人看到,担心自己的感悟误导了别人。未行,就未必真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戒掉古之学为己,今之学为人的口耳之学的毛病。要笃行,践行所学,如琢如磨。其实这也是格物,格心的一个过程。至诚无息,才能致良知。致良知,才能知行合一,得以修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华杉讲透传习录》,讲解的很精彩,可读性很强,读完该书我却很难很难描述自己的具体收货,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或许是自己把书读潜了,没有洞见学文的本质,只有重读才能进一步理解,相信笨办法可以解决人生很多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一次次在心学的边缘徘徊,但似乎总是不得要领,心学是唯心主义吗?心学是儒家文化吗?心学到底是什么?心学,是良知良能吗?曾经,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时,我总在纳闷 “良质” 和 “良知” 到底有没有区别?带着一连串疑问,打开这本书。读的时候,不是摇头晃脑,而是频频点头,嗷!原来如此!好像是这么回事儿!合上书本,咦,我读明白了吗?这心学到底是个啥?好吧~_~ 学习最大的敌人,就是要学技巧、学要点、学招数。当我们要改变自己,首先要改变的是认识,是理念,是自己的心,而不是方法。成功者都遵循最基本、最简单的原则,并且本色不改,不忘初心。能守住自己的心,就能发挥出自己的良知良能,就是天才。坚持就是志向,而不是 “坚持就是胜利”,如果惦记着 “胜利”,那肯定坚持不下去。大树底下不长草,若是心里有一棵自是好名的大树,什么东西都学不进去。只有伐掉那毛病,才能开始学习。我们的毛病,就是总在为 “以后我怎么办” 焦虑。未来不可知,我们也无法对未来万事都有预备。能预备的,只是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而智慧和能力,来自多读书。多读书,多读历史。坐禅养生是什么都不想,而儒家呢,是随时都在反省,都在给自己纠错。最高的效率是什么?不是做事快,而是不返工。最快的进步是什么?是不退步。凡事开头错了,往后你怎么也对不了随时要自省,永远不自责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为了胜过别人学习,不但要用心,还要践行第一省:给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不可以推诿说我尽力了,但是没办成,一定要问有没有尽心,真正尽心尽力才是忠。第二省: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守信用。第三省:跟老师学的东西,有没有自己再复习。不行动,就谈不上学习;不行动,就谈不上穷理。知道不行动就不可以穷理,就知道知行合一并进,不能分成两截事。重要的书隔两年就重读一遍,因为书没变,但是你变了,读到的东西会不一样。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也可以说是知行合一温故而知新,关键在温故。不温故,则无以知新。学习最大的敌人,就是不在已经学过的东西里持续反复学习,而是老想学 “新东西”!新东西就在你学过的地方,而且只有你已经学过的地方,才有你的新东西。学习的目的,在于给自己加分,不在于给别人打分我们不要老想着 “我要做一个好人”,这也是将迎意必,要结果。我们要关注具体事,每时每刻每件事,具体怎么做,而不是去给自己做鉴定,这样的修行,就是格物致知这些 “学习病” 今天仍很普遍:一是焦虑盲目症,二是纠错症三是胜心,老想胜过别人。四是纠缠字眼,在文句中找矛盾。五是从来不落实去做,成天以空谈为务。六是期必心急症。学问贵在反求诸己,不是靠学知识、求解答就能得到人和人是不同的,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恐怕在别人想象之外。所以不能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不要急于马上改变他,要花时间等待他。难处倒不在于管住孩子,而在于管住自己。因为你要孩子不懈怠,实际上却往往是自己先懈怠了。毋忽而惰,首先还在自己。吃一堑,长一德。要认识到自己缺德。认为自己缺德,才会进德。别老惦记着自己缺钱,那就越来越缺德。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知行合一

                              很多年前看过《明朝那些事儿》,那个时候开始喜欢王阳明了,从此座右铭就成了 “知行合一”。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也还没有真正理解或者做到知行合一。在我心里的知行合一是天人合的感觉。是能够言行一致,能够遵从自己的良知去办事。世间的对与错谁又能道的明呢,我们也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句话的真谛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知行合一

                                市面上能把心学体系写出彩的书基本没有,这本还行吧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圣人之道

                                  这是一条有人实践过并且切实可行的 “成功学”,当然这种讲法本身就是犯了 “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中的将迎意必” 的毛病,期待某个必然的结果,结果不是我们能控制,这个世界是一个混沌系统,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手头的事情,尽日日不断之功,结果只是结果,是我们行为在这个世界规律下的必然产物,并不以我们的 “意志” 为转移;这是一套人人皆可成圣之道,无论是生知安行,学之利行,困知勉行,管好自己日用常行,这就是圣人之道;怎么做呢?更加简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至于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我们要期待的,因为那是我们前面行为的果,这就是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行为在前,结果在后,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格物致知,就是良知来匡正自己的思想,行为,这里的大道理我们都知道,只是停留在口头,停留在信息层面,没有落实到行为,所以才会有大道理知道了很多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但是你真” 知道” 么?诚意正心,“诚” 是所有这一切的基础,所谓不诚无物;那么怎样才叫诚呢?一句话,“诚者,不自欺也”,首先要不欺骗自己;做到不自欺,那就会有孟子说的 “浩然正气”,这个时候一颗心自然就能端端正正,无所偏倚;修身者慎独,不贰过,所谓慎独也很简单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什么时候都是一个样;不贰过这个标准有点高,这是圣人颜回的标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太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办法,那就是有过则改,慢慢来,时时刻刻自我觉知,时时刻刻自我修正,时时刻刻致良知;剩下就是 “做时间的朋友,按部就班,享受时间带来地复利”;这是一套行动 “方法论”,你能居仁行义,愿意住到儒家的这间房子里来,愿意落实到自己的日用常行,你就是那人;你不愿意住到这件屋子里来,只是纠结书面的所谓 “逻辑”,儒家的东西你读再多也无用,顶多也就是站在窗户外看个窗户里影影绰绰的热闹,但就像朱自清《荷塘夜色》里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最可怕就是还可能生出 “你搞得我好乱” 的念头来,无所适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带给人全面反思的书

                                    讲真,这本书读起来好吃力,于是看完后又反过来去再读《论语》,《孟子》,《大学》这本书看完也非常有成就感:我也是看完《传习录》的人啊以为只有我们现代人看完书不记得内容,看到古人也有这样的问题,哈哈哈,原来这是一本千古难题少举事:保护精力,不要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勿忘勿助:做好重要的事,日日不断,结果自已会出现知行合一:如果知而不行,就是不知。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孟子讲德行的三个境界:闻过则喜;闻善则拜;与人为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读王阳明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438 本)#2023 年精读作家(49)华杉《华杉讲透王阳明》大家好!今天阅读华杉的第三本作品《华杉讲透王阳明》,逐字逐句讲透《传习录》,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从源头读懂阳明心学。《传习录》收录了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系统地反映了阳明心学的内涵,是学习心学不可不读的传世经典。它所阐述的为人处世之道,即使在今天,依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备受世人推崇。可是多年来,《传习录》对于今人,一直是一个深奥难懂的存在。尽管市面上有一些文白对照本,但书中大量的引文和专有名词,依旧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本书作者华杉,研究儒学 30 多年。他吃透了阳明心学的本义,对于书中讨论的每一句话,他都能详细介绍其出处,再结合历史上众多先贤大儒的观点,条分缕析地把《传习录》讲透。全书语言通俗有趣,论述古今结合,无需半点古文基础,就能让你从思想的源头读懂 “阳明心学”。翻开本书,轻松读懂《传习录》中的每句话,透彻理解阳明心学的智慧精髓。2、精彩内容:①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学问,核心是知行合一,发挥出自己的良知良能。所以,这本书的意义,重点也不在学术上的对错,不在于到底是朱熹对,还是王阳明对,而在于我们要代入自己,切己体察,事上磨练。我也会在书中,分享我自己事上磨练的心得体会。读书不能知行合一,就是玩物丧志门人有私录阳明先生之言者。先生闻之,谓之曰:“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 后世学者去研读他们师生传习的对话,就要注意还原语境,再将自己带入那语境,参与谈话,这就是切己体察、事上琢磨、知行合一。最终目的是落实在自己的行为上,而不是掌握一门 “知识”。如果不带入自己,自己去琢磨体悟,而只是道听途说,那阳明之说,就是误己误人,学者之读书,亦无异于 “玩物丧志”。②传习录上如果一个人说他打通了儒道释,那就是说他儒道释都没入门先生于《大学》“格物” 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 “误本” 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纵,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有天赋的智慧,平时却平易近人,不修边幅。再加上他年轻的时候豪放不羁,曾热衷于诗词文章,沉迷于佛、道的学问。所以当人们听到他又有奇谈怪论,都认为他是标新立异,故作惊人之语而已,并不把他的说法当回事。殊不知先生在贵州龙场那三年,于困境之中修养静思,其精研专一的功夫,已超然圣域,达到纯粹中正的境界了。现在常有人自称 “打通儒道释”,实际上,所谓儒道释全通,就是儒道释都没入门。因为他们在门外相通,入了门就走不通了。就像现在你所处的房间,走出门去,和全世界任何一个房间都相通,但进了门就各是各了。学习不是为了晓得些说法,而是一种行动反射,比如你读庄子《山木》,说别的树木因为是栋梁之材,都被砍了,只有它歪瓜裂枣,所以生存下来。你觉得这很智慧,但关键是你要选择,自己是要成为栋梁,还是做歪瓜裂枣。当你已经选定了做栋梁,就要专注于栋梁之学,否则世间学问太多,其他学问虽然也有教益,但你时间精力有限。所以王阳明最后不仅摒弃了佛家和道家,连吟诗作赋也放弃了。③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爱因未会先生 “知行合一” 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我有一个建议,当别人跟你说一个道理,不管是看起来多么简单的道理,你都要禁止自己说 “我知道”,而是先说 “我听说过”。“听说过” 是晓得有这个说法,到底知不知道?要再想一想。“知和行如何分得开呢?这就是知和行的本体,不曾被私心杂念所隔断的。圣人教人一定要如此,才可以称为‘知’,不然就只是‘不曾知’。这是何等紧迫切实的功夫啊!你如今苦苦地去纠结,要把知和行说成两件事,有什么意思呢?而我苦口婆心地非要把知和行说成一件事,又有什么意思呢?如果不知道立言的宗旨,只管在这里辩论知行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又有什么用呢?” 所谓致知在格物,就是说我们要想有所知,就要探究事物,求得事物的原理。天下之物莫不有其原理,我们不能穷尽这些事物的原理,就不能全知。所以《大学》一开篇就教导学者,凡天下之事,都要根据其已经明白的道理,越发去穷究它们,以求达到一种极致。这样日积月累,就能豁然开朗,融会贯通,对万事万物的表里精粗无不到位,而我心的全体也无所不知,无所不明了。所以说格物致知,物格而知之至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讲透王阳明,能切合实际落实的方法论。也是每个人都能用到的方法论,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值得读。而且还要常读,更要照着做。知行合一不仅停留在古书里,还有这本人人都能懂得书里。不论是初读王阳明,还是结合其他版本的理解,都值得推荐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学乃儒家精髓的修身处事之学而非唯心之学!其强调自身的严格要求而非针对他人。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