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少读书,多践行
读《传习录》,我最大的收获大概就是少读书,多践行。得到有一个课程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我曾经以为这门课对我的影响极深,甚至可以说是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但是,在学完这门课一年后,我忘了很多课程中讲过的东西。在学习完第二遍课程后,我觉得课程中有的内容的确改变了自己,比如不抱怨,再比如,相信一个道理是对的,就要坚定地去付出行动,再比如,哦,我想不出来了。后来我又去学了第三遍,并开始拿出真金白银去实践定投基金做时间的朋友,还加入了课程同学组织建立的 007 写作社群。然后现在,基金也就止步于定投,没有再实践更多的金融理财知识了,即使我也买了得到香帅老师的金融课,学了一大半,也买了并学完了得到张潇雨老师的个人理财课。007 写作也从公众号转到不需要怎么排版的简书再到每周不再进行主题写作。就是,很多半途而废。如果真的把李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课通过践行扎扎实实学透了,相信我的收获也一定比花很多时间把人文社科还有众多科普类课程大范围猎奇扫盲来的收获大。当然,除了李笑来老师的课程,学吴军老师的谷歌方法论、吴伯凡老师的日知录也很好。可是我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可以把每个课都践行一遍不是?少读书,不是不读书,而是发挥主动能观性,把用于学习的书和用于休闲的书分开,不自我欺骗自我安慰式学习,是把真正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内容践行学透。还有,要像警惕自己刷朋友圈刷微博刷视频一样警惕自己的知识输入,比如刷得到刷知乎。最最重要的,是在事上磨练自己,把注意力放在一个足够窄的区域,在专业上深耕。有的人,手上有把锤子就看到什么都是钉子。你手上啥都没有呢,用想象力去锤钉子吗?很多故事中讲,满分一百分,我什么都只做到了 80 分,最后得到一个独特的多维度竞争力。但是呢,你真的在一个领域做到了 80 分吗?最后的最后,我也知道自己不可能一下子把自己以为搞懂的这些道理都做到,甚至可能要花十几年、几十年才能有明显的进步,我戒个看小说还花了一年多都没做到呢,但是既然知道了就开始行动吧。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9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1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一次次在心学的边缘徘徊,但似乎总是不得要领,心学是唯心主义吗?心学是儒家文化吗?心学到底是什么?心学,是良知良能吗?曾经,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时,我总在纳闷 “良质” 和 “良知” 到底有没有区别?带着一连串疑问,打开这本书。读的时候,不是摇头晃脑,而是频频点头,嗷!原来如此!好像是这么回事儿!合上书本,咦,我读明白了吗?这心学到底是个啥?好吧~_~ 学习最大的敌人,就是要学技巧、学要点、学招数。当我们要改变自己,首先要改变的是认识,是理念,是自己的心,而不是方法。成功者都遵循最基本、最简单的原则,并且本色不改,不忘初心。能守住自己的心,就能发挥出自己的良知良能,就是天才。坚持就是志向,而不是 “坚持就是胜利”,如果惦记着 “胜利”,那肯定坚持不下去。大树底下不长草,若是心里有一棵自是好名的大树,什么东西都学不进去。只有伐掉那毛病,才能开始学习。我们的毛病,就是总在为 “以后我怎么办” 焦虑。未来不可知,我们也无法对未来万事都有预备。能预备的,只是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而智慧和能力,来自多读书。多读书,多读历史。坐禅养生是什么都不想,而儒家呢,是随时都在反省,都在给自己纠错。最高的效率是什么?不是做事快,而是不返工。最快的进步是什么?是不退步。凡事开头错了,往后你怎么也对不了随时要自省,永远不自责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为了胜过别人学习,不但要用心,还要践行第一省:给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不可以推诿说我尽力了,但是没办成,一定要问有没有尽心,真正尽心尽力才是忠。第二省: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守信用。第三省:跟老师学的东西,有没有自己再复习。不行动,就谈不上学习;不行动,就谈不上穷理。知道不行动就不可以穷理,就知道知行合一并进,不能分成两截事。重要的书隔两年就重读一遍,因为书没变,但是你变了,读到的东西会不一样。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也可以说是知行合一温故而知新,关键在温故。不温故,则无以知新。学习最大的敌人,就是不在已经学过的东西里持续反复学习,而是老想学 “新东西”!新东西就在你学过的地方,而且只有你已经学过的地方,才有你的新东西。学习的目的,在于给自己加分,不在于给别人打分我们不要老想着 “我要做一个好人”,这也是将迎意必,要结果。我们要关注具体事,每时每刻每件事,具体怎么做,而不是去给自己做鉴定,这样的修行,就是格物致知这些 “学习病” 今天仍很普遍:一是焦虑盲目症,二是纠错症三是胜心,老想胜过别人。四是纠缠字眼,在文句中找矛盾。五是从来不落实去做,成天以空谈为务。六是期必心急症。学问贵在反求诸己,不是靠学知识、求解答就能得到人和人是不同的,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恐怕在别人想象之外。所以不能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不要急于马上改变他,要花时间等待他。难处倒不在于管住孩子,而在于管住自己。因为你要孩子不懈怠,实际上却往往是自己先懈怠了。毋忽而惰,首先还在自己。吃一堑,长一德。要认识到自己缺德。认为自己缺德,才会进德。别老惦记着自己缺钱,那就越来越缺德。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圣人之道这是一条有人实践过并且切实可行的 “成功学”,当然这种讲法本身就是犯了 “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中的将迎意必” 的毛病,期待某个必然的结果,结果不是我们能控制,这个世界是一个混沌系统,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手头的事情,尽日日不断之功,结果只是结果,是我们行为在这个世界规律下的必然产物,并不以我们的 “意志” 为转移;这是一套人人皆可成圣之道,无论是生知安行,学之利行,困知勉行,管好自己日用常行,这就是圣人之道;怎么做呢?更加简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至于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我们要期待的,因为那是我们前面行为的果,这就是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行为在前,结果在后,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格物致知,就是良知来匡正自己的思想,行为,这里的大道理我们都知道,只是停留在口头,停留在信息层面,没有落实到行为,所以才会有大道理知道了很多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但是你真” 知道” 么?诚意正心,“诚” 是所有这一切的基础,所谓不诚无物;那么怎样才叫诚呢?一句话,“诚者,不自欺也”,首先要不欺骗自己;做到不自欺,那就会有孟子说的 “浩然正气”,这个时候一颗心自然就能端端正正,无所偏倚;修身者慎独,不贰过,所谓慎独也很简单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什么时候都是一个样;不贰过这个标准有点高,这是圣人颜回的标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太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办法,那就是有过则改,慢慢来,时时刻刻自我觉知,时时刻刻自我修正,时时刻刻致良知;剩下就是 “做时间的朋友,按部就班,享受时间带来地复利”;这是一套行动 “方法论”,你能居仁行义,愿意住到儒家的这间房子里来,愿意落实到自己的日用常行,你就是那人;你不愿意住到这件屋子里来,只是纠结书面的所谓 “逻辑”,儒家的东西你读再多也无用,顶多也就是站在窗户外看个窗户里影影绰绰的热闹,但就像朱自清《荷塘夜色》里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最可怕就是还可能生出 “你搞得我好乱” 的念头来,无所适从;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本带给人全面反思的书讲真,这本书读起来好吃力,于是看完后又反过来去再读《论语》,《孟子》,《大学》这本书看完也非常有成就感:我也是看完《传习录》的人啊以为只有我们现代人看完书不记得内容,看到古人也有这样的问题,哈哈哈,原来这是一本千古难题少举事:保护精力,不要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勿忘勿助:做好重要的事,日日不断,结果自已会出现知行合一:如果知而不行,就是不知。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孟子讲德行的三个境界:闻过则喜;闻善则拜;与人为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学圣人传下的那一点真骨血和干货,以书为镜改掉自身的老毛病任何一件事物的演化过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更是一体两面的,我们既要看到收益,同时也一定要看到风险,切记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保持开放的心态,历时而变的对自我进行更新迭代,不故步自封,也不妄自菲薄,保持热诚和希望,但是也要有对着镜子给自己做手术的勇气,才能更好的应对不变的人性和万变的人情。从而做到以过去为思考,以未来为引领,以当下为抓手,认真的过好当下的每一天,走好自己的人生路,真正对得起自己人生的门票,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保持一颗学徒的心!既对真知保持敬畏,但也不盲目迷信权威,并且永远不对没有做过的事情说没有意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