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讲述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一生,生动还原明王朝政治势力的激烈角逐,揭示了阳明心学的孕育和精华。

内容简介

《心圣·王阳明》内容来自史料,是王阳明人生传奇通透写照。详细讲述了王阳明在宦海浮沉中高人一筹的处世智慧,堪称体悟阳明心学的优佳读物。
  
《心圣·王阳明》呈现了王阳明跌宕起伏悲壮的一生,生动地还原了当时明王朝各种政治势力的激烈角逐,对各种权谋的描写尤为精彩,同时也揭示了阳明心学的孕育、发展与精华。王阳明光明磊落的人生态度与大彻大悟的心学精髓,在小说中交织缠绕,相互印证,不断升华。众所周知的“破心中贼”、“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要义,都通过龙场悟道、南赣破贼、平宁王叛乱等故事传达给读者,可观可感。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灵魂出逃
  • 第二章 绝境中悟道
  • 第三章 提炼万镒纯金
  • 第四章 南赣剿匪
  • 第五章 江西平叛
  • 第六章 对抗『妖魔』
  • 第七章 致良知的大学问
  • 第八章 阳明成圣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4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和王守仁交个朋友

    1、生活中没什么朋友,听樊登说可以和古人交朋友,于是找了这本传记来读,感谢得到电子书,让我交到一位挚友。2、存天理,灭人欲。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最浅显的语言讲述了 “心学”,用最朴素的方式讲述了传奇人物王守仁,让人真的觉得可以与他交朋友。比如颇为传奇的 “龙场悟道”,不过是王守仁被贬龙场之后,两位原本照顾他的仆人,生病倒下,眼见着荒山野岭唯一的两位陪伴也倒了,王守仁十分焦急,不得不反过来照顾仆人,而在这个无私的照料过程中,眼见着仆人一天好过一天,王守仁感到由衷高兴,原先被贬的沉闷,也一扫而光。王守仁由此悟到 “真正把自己逼入绝境的不是皇上,不是刘瑾,也不是这座沉闷恐怖的龙场驿,而是自己心底的私欲。” 3、人人皆可成圣贤 。王守仁在南赣剿匪之时,山贼只有四千,官军报上来的斩首人数却是七千六百余名。而这多出来的首级,毫无疑问都是官军杀良冒功。王守仁由此越发不信任官兵,打仗也多用乡兵。可随着王守仁良知之学的日益精进,领悟到官兵也不过是听令行事,杀良冒功的问题则是出在设置制度的人身上。在平定南昌叛乱之后,奸臣们为了给王守仁制造麻烦,罗织罪名,将大批官兵无故派入残破无粮的南昌城内,与百姓争夺仅存的生活 “空间”,导致军民之间诉状不断。此时王守仁本着人人皆可成圣贤,人人心中皆有良知的准则,写了一封体会士兵与百姓多有不易,而自己作为一方巡抚却无能为力颇感自责的告示。军民看过之后颇为感动,加上王守仁用切实行动表示对士兵表示关心,不久士兵就在没有接到军令的情况下主动退出城外驻扎。4、先克皇帝再克大臣再克百姓。很多人觉得儒学离自己太远,心学太深刻。一是因为原本的儒学为了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已经被添进太多糟粕,令人看不清本来面目。二是因为最初儒学目的就是为了约束统治阶级,并不是写给百姓的,对平民百姓而言自然觉得太难。但其中主旨就是首先让皇帝克制住自己的私欲,大臣克制自己的贪欲,一层层从上往下克下来,自然天下归仁。5、知行合一。儒生都是读圣贤书的人,这些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容易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为此王守仁先是提出 “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而后又将其简化为 “致良知”,按照内心的良知去行动,进一步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6、立大志。如何让自己能够时刻谨记 “存天理,灭人欲”,不断精进致良知的学问呢?王守仁给出的建议就是要立大志,人只有立了大志,一旦心生私欲,随即责问自己,成圣贤的大志还要不要了?如此方能时刻谨记良知之学,不断精进。樊须想向孔子学习种菜种地的本事,孔子评价其为 “小人”。这里的小人,并不是瞧不起百姓,而是说樊须志向太小。7、成圣只是一瞬间。“圣人” 不过是后人给孔子的一个封号,孔子活着未必愿意接受。而 “圣人” 也并不是一个头衔,只是一个 “瞬间”。孔子成圣之时,是被骂 “丧家狗” 之时。孟子成圣之时,是被为天下百姓大声疾呼:“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瞬间。王守仁成圣是为了救护南昌百姓,三次违抗圣命的瞬间。作者讲历史上称得起成圣者的人,也如 “恒河沙数”。8、因为觉得作者讲述的道理太过通俗,翻来覆去又都是这些道理,一度甚至觉得,如果没有心学的帽子,作者讲的颇有鸡汤之嫌。正好工作中,老板因员工出差报销过多问题十分头疼,让我想办法解决。后来我的处理方式,先与出差员工尽可能沟通,了解到每次出差具体工作内容,报销来源,并从出差任务中找到任务解决的凭证。又与财务一起核对,将报销人员出差产生的收益、以及成本整理成表格。对有凭证的尽快审核,没有依据的则退回。从整理表格发现,员工每次出差时间、频率有异常,与对应管理人员沟通原因,发现任务安排、客户投诉处理机制有问题,最后根据表格中不合理数据情况,整理了一份报告交给老板,报告中列出了每次出差报销过高的原因和解决建议。虽然最后我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建议。但最开始遇到问题时,我并不知如何着手,甚至还百度了类似问题的答案。如果在遇到问题之前读过这本书,也许我最终的解决方式没什么不同,但做事有了 “致良知” 作为抓手,也就不会觉得慌乱,无非是帮助出差人员该报的尽快得到审核,替老板找出报销成本过高的原因看是否有办法降低成本。看完此书,在与同事处理工作中,我也会自问一句,我如此做事说话,是出于良知吗?如果是,那对方如何想就不是问题。如果不是,我应该收起心中私欲,调整做事方法。9、读完本书我也有不解之处。王守仁首次做县令,面对百姓交不起税收,上司又要征缴的情况。采用的方式是从心中良知出发,上奏请于减免,至于结果是贬低,是坐牢,全不在乎。但王守仁确实解决了内心良知不安的问题,百姓的问题却并未得到解决,甚至没有了他这位有良知的父母官,帮忙着想,只怕日子会更不好过。而兵部尚书王琼的处事之道则正好与之相反。兵部尚书王琼,虽明知正德皇帝是昏君,但为了保证兵部正常运转,“不惜” 成为宠臣,获取正德皇帝信任。也正是因为他的推荐,王守仁得以前往南赣剿匪,平息宁王叛乱。那兵部尚书王琼的所作所为又是否是 “致良知” 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致良知

        良知在心,不可泯灭。致良知,克己复礼,人人皆可为尧舜。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9条书评

        出版方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是中国颇具影响力的中央级出版社之一,成立于1984年2月。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始终以“弘扬民族文化,介绍世界书刊,团结中外学人,促进国际交流”为宗旨,以“创新、进步、合作”为理念,以为读者提供优质读物,与读者分享阅读乐趣为追求,秉承精挑细选、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自成立以来,推出了一批又一批有影响力的图书,在引进海外优秀图书和培育本土原创作品上,成果皆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