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4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和王守仁交个朋友

    1、生活中没什么朋友,听樊登说可以和古人交朋友,于是找了这本传记来读,感谢得到电子书,让我交到一位挚友。2、存天理,灭人欲。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最浅显的语言讲述了 “心学”,用最朴素的方式讲述了传奇人物王守仁,让人真的觉得可以与他交朋友。比如颇为传奇的 “龙场悟道”,不过是王守仁被贬龙场之后,两位原本照顾他的仆人,生病倒下,眼见着荒山野岭唯一的两位陪伴也倒了,王守仁十分焦急,不得不反过来照顾仆人,而在这个无私的照料过程中,眼见着仆人一天好过一天,王守仁感到由衷高兴,原先被贬的沉闷,也一扫而光。王守仁由此悟到 “真正把自己逼入绝境的不是皇上,不是刘瑾,也不是这座沉闷恐怖的龙场驿,而是自己心底的私欲。” 3、人人皆可成圣贤 。王守仁在南赣剿匪之时,山贼只有四千,官军报上来的斩首人数却是七千六百余名。而这多出来的首级,毫无疑问都是官军杀良冒功。王守仁由此越发不信任官兵,打仗也多用乡兵。可随着王守仁良知之学的日益精进,领悟到官兵也不过是听令行事,杀良冒功的问题则是出在设置制度的人身上。在平定南昌叛乱之后,奸臣们为了给王守仁制造麻烦,罗织罪名,将大批官兵无故派入残破无粮的南昌城内,与百姓争夺仅存的生活 “空间”,导致军民之间诉状不断。此时王守仁本着人人皆可成圣贤,人人心中皆有良知的准则,写了一封体会士兵与百姓多有不易,而自己作为一方巡抚却无能为力颇感自责的告示。军民看过之后颇为感动,加上王守仁用切实行动表示对士兵表示关心,不久士兵就在没有接到军令的情况下主动退出城外驻扎。4、先克皇帝再克大臣再克百姓。很多人觉得儒学离自己太远,心学太深刻。一是因为原本的儒学为了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已经被添进太多糟粕,令人看不清本来面目。二是因为最初儒学目的就是为了约束统治阶级,并不是写给百姓的,对平民百姓而言自然觉得太难。但其中主旨就是首先让皇帝克制住自己的私欲,大臣克制自己的贪欲,一层层从上往下克下来,自然天下归仁。5、知行合一。儒生都是读圣贤书的人,这些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容易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为此王守仁先是提出 “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而后又将其简化为 “致良知”,按照内心的良知去行动,进一步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6、立大志。如何让自己能够时刻谨记 “存天理,灭人欲”,不断精进致良知的学问呢?王守仁给出的建议就是要立大志,人只有立了大志,一旦心生私欲,随即责问自己,成圣贤的大志还要不要了?如此方能时刻谨记良知之学,不断精进。樊须想向孔子学习种菜种地的本事,孔子评价其为 “小人”。这里的小人,并不是瞧不起百姓,而是说樊须志向太小。7、成圣只是一瞬间。“圣人” 不过是后人给孔子的一个封号,孔子活着未必愿意接受。而 “圣人” 也并不是一个头衔,只是一个 “瞬间”。孔子成圣之时,是被骂 “丧家狗” 之时。孟子成圣之时,是被为天下百姓大声疾呼:“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瞬间。王守仁成圣是为了救护南昌百姓,三次违抗圣命的瞬间。作者讲历史上称得起成圣者的人,也如 “恒河沙数”。8、因为觉得作者讲述的道理太过通俗,翻来覆去又都是这些道理,一度甚至觉得,如果没有心学的帽子,作者讲的颇有鸡汤之嫌。正好工作中,老板因员工出差报销过多问题十分头疼,让我想办法解决。后来我的处理方式,先与出差员工尽可能沟通,了解到每次出差具体工作内容,报销来源,并从出差任务中找到任务解决的凭证。又与财务一起核对,将报销人员出差产生的收益、以及成本整理成表格。对有凭证的尽快审核,没有依据的则退回。从整理表格发现,员工每次出差时间、频率有异常,与对应管理人员沟通原因,发现任务安排、客户投诉处理机制有问题,最后根据表格中不合理数据情况,整理了一份报告交给老板,报告中列出了每次出差报销过高的原因和解决建议。虽然最后我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建议。但最开始遇到问题时,我并不知如何着手,甚至还百度了类似问题的答案。如果在遇到问题之前读过这本书,也许我最终的解决方式没什么不同,但做事有了 “致良知” 作为抓手,也就不会觉得慌乱,无非是帮助出差人员该报的尽快得到审核,替老板找出报销成本过高的原因看是否有办法降低成本。看完此书,在与同事处理工作中,我也会自问一句,我如此做事说话,是出于良知吗?如果是,那对方如何想就不是问题。如果不是,我应该收起心中私欲,调整做事方法。9、读完本书我也有不解之处。王守仁首次做县令,面对百姓交不起税收,上司又要征缴的情况。采用的方式是从心中良知出发,上奏请于减免,至于结果是贬低,是坐牢,全不在乎。但王守仁确实解决了内心良知不安的问题,百姓的问题却并未得到解决,甚至没有了他这位有良知的父母官,帮忙着想,只怕日子会更不好过。而兵部尚书王琼的处事之道则正好与之相反。兵部尚书王琼,虽明知正德皇帝是昏君,但为了保证兵部正常运转,“不惜” 成为宠臣,获取正德皇帝信任。也正是因为他的推荐,王守仁得以前往南赣剿匪,平息宁王叛乱。那兵部尚书王琼的所作所为又是否是 “致良知” 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致良知

          良知在心,不可泯灭。致良知,克己复礼,人人皆可为尧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格物致知,致良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阳明先生乃真正大儒。通过实践的修行和时间的砥砺,不断地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心地善良,言行合乎伦理道德,并一定程度富有 “敬天爱人,自利利他” 的敬畏、怜悯和博爱之心的人。用稻盛和夫的话来概括,那就是,人的一生,不管在做什么,最终来讲,都是为了把自己的灵魂磨练得更加纯粹。这个层面的理解,则是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赋予了超伦理,超道德的理解,明确了人生不只是庸俗地活在物质世界和伦理世界的真谛,有了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实现的意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值得一读。读完很多心学的基本概念和观点就都清楚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好的王阳明传记

                这本或许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王阳明传记。1,文中一直叫王守仁,比那些写文章的时候,一直用王阳明的这个后世才用的名字,更具真实感。2 语言简练,故事性丰富。3 说理透彻有深度。唯一不足可能是与真实历史稍有偏差。因为王阳明在中后期讲过:我刚开始讲学的时候,点 “良知” 二字不出,耗费了很多口舌。而这篇传记的第 2 章第 3 章刚开始讲学就讲良知。或许不用这个更难讲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粗思此书心得:先立志(正道之志),有了这个目的地,就会排除万难去到达,不会被个人欲望、幻觉等迷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好的一本王阳明传记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王阳明传记。书里面合理解释了很多之前说不清楚的事情,值得定期重读。近期涌现出了很多心学研究的文章和著作,说明即使在最强调唯物的年代,依然有人为往圣继绝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炼金术

                      人人都拥有炼金术,而且纯度都可以是 9999 的。不同的只是产量。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