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黑塞的又一神作。要么就一错到底,要么就让我觉醒且能找到方向。如果作为这样的一个小镇做题家,在我觉醒、感受到世界别样的魅力后,无力在老路上厮杀,却又不知道前路何方时,那才叫做真正的痛苦啊。100 个小镇做题家看完,不知道会不会有 99 个人沉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有自我的人,终究会迷失于茫茫的时代里

      温和的讽刺与揭露,旧德国学校教育对孩童的压力和控制。抹除个性,所有野性的本能的好奇和热情,所有的奇思妙想和天马行空,都要被扼杀。村庄,城镇,自然的美景给人慰藉,童年无忧无虑的小小的欢乐一直可以慰藉汉斯受伤的灵魂,但欢乐总是短暂的,长久的、如影随形的是忧虑和沉重。自少年时代期,汉斯被迫但自觉地为权威而活,一心向着更高处爬,只管吸收别人给的知识和指导,而不去思考是与非,只要结果是好的,可以翻越阶级,汉斯心甘情愿并以此为荣。与海尔纳的相识相交,汉斯的本我,被教义压迫的对精神世界的探求变得明晰了,但汉斯太敏感和腼腆了,他有太多的恐惧了,海尔纳被开除后,他不能适应原本的生活了。看不起旧有的、陈腐的生活,却找不到鲜活的、属于自己的新的方向,在落差里,在夹缝中,汉斯不断地深陷在生活里,最终被碾在了时代的车轮之下。关于教育对人的压迫,个体对自我的迷茫与探索,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种种迷思,关于学业,关于理想,关于友谊,关于爱情。所有问题都没有标准回答,但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可以让人清楚地 r 看见自己,而不是被来回推搡,被迫地前往不知名的地方。作品带有自传性质,汉斯表现了黑塞少年时的彷徨与挣扎。但我还是从汉斯身上看到了年少时的自己,那些恐惧,那些茫然,那些悸动和愉悦,曾经鲜活又模糊过,现在又逐渐变得清晰了。童年时乡村路上的一只萤火虫,少年时学校操场高远的天空,二次元世界的孤独热烈和薰衣草城堡的幻想。很幸运没有如汉斯般在轮下,但也确实在轮下。要好好地活在人间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庸之恶又如何

        《在轮下》的主人公汉斯是一个没有自我的学生。不妨反思一下汉斯的成长环境,他的父亲告诉他要努力学习,他的校长告诉他要努力学习,他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告诉他要努力学习,再这样一个环境下,他很难不认真学习,而他也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了回报 —— 考上神学院,被周围人所称赞和艳羡,从而将努力 —— 取得好成绩 —— 更加努力这个正反馈的雪球越滚越大。当代国内的教育体制和现状又何尝不是如此这般,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教育的初衷是育人,而把考试成绩这个手段当成了最终目的。考试之外的做人、做事乃至做家务可以不学,高考完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考上大学后终于可以彻底放飞自我天天打游戏了。至于人生理想 —— 考上一个好大学,既然已经实现了,那接下来的日子也就不需要理想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又有多少人尝试过寻找内心的热爱,他们既然听不到内心的声音,也就只能听外部的声音,随波逐流。汉娜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里提到 “平庸之恶” 这个概念,她强调艾希曼并非天生的恶魔,他只是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应该警醒的看到,在纳粹政府里,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的艾希曼平步青云、官运亨通,而保持独立思考、有着强烈人文关怀的士兵施密特和医生卢卡斯,却因为保护了犹太人而被处决。如果我们不是几十年后的置身事外之人,而是 1945 年前德国的平民,亦或是艾希曼的家人,都毫无疑问会认为艾希曼是更加成功、更加幸福的那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就孕育什么样的人,汉斯的成长环境造就了汉斯,也亲手毁了他。如果他没有遇到赫尔曼,或许他会幸福地过完一生,变成他父亲想要的样子、他人羡慕的样子。然而,一个受到高等教育、逐渐打开心智的人往往会遇到人生的终极问题,对终极问题的求索过程往往不是美好的,而是痛苦的,汉斯的不幸之处在于赫尔曼也只是个不成熟的青年,没有正确引导他的能力,最终坠入了痛苦的深渊。对信仰的纵深一跃需要读万卷书,更需要行万里路,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尘世的浮华才有底气出世,只有厌倦了喧嚣才有毅力孤独思考。人格成长需要的是探索,需要的是生命力的迸发,而不是书本的教条,百年前的故事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不是谁的错

          可怜的汉斯!我们眼睁睁看着这个聪明乖巧的小男孩一步步走向绝望,并最终过早地凋零。这是德国当时死板僵化的教育体制的错吗?很难说,毕竟还有那么多能完全适应、甚至享受其中的学生。这是海尔纳的错吗?似乎也不能这样讲,毕竟海尔纳是真心反叛整个体制的,并勇于以退学来抗争,并未 “说一套做一套” 地给汉斯设套。这是父亲的错吗?确实,父亲并不懂得如何和儿子交心,也没有能力指导和开导他。但母亲很早就去世缺位了,父亲一手把儿子养大,自己又没什么文化,他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极限,似乎也不能再进一步苛求了。这是牧师、校长、教授、鞋匠、童年玩伴的错吗?虽说不同的人对汉斯的付出,背后或多或少可能存在一些 “小心思”,但很难说他们心存什么恶意。这是爱玛的错吗?拜托!怎么看汉斯也是占便宜的一方好吧… 也许这不是谁的错,看着汉斯和工友们愉快地喝酒聚会,谁能保证他将来一定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匠呢?也许这就是一个意外的悲剧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个父母老师眼中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因为 受朋友影响而一步步走向深渊的故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急转直下:216 页,饮酒作乐。218 页,踏上回家路。219 页,顺着黝黑的河水漂流,回到家。220 页,葬礼。221 页,“吉本拉特先生由于此刻的寂静,由于此刻充满奇特痛苦的思想,正犹豫地、不知所措地向着他那习以为常的生命的下坡路走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轻与重

                这本中篇成长小说,让我们反思我们都教育。实际上,它与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中的轻与重问题,不谋而合。轻,是自由(那种无约束的自由)重,是责任(是承担责任)在这书中,汉斯的轻,主要体现在他的童年那无忧无虑的生活;重,则是在于他承受着父亲,老师,学校的期待。但实际上,这个 “重” 并不是重,而是令人难以承受的 “轻”。汉斯看似承载着很重的责任,但实际上这责任是他并不愿承担的,或者说这责任是强加在他身上,没有任何选择权的。是一种极致的 “轻”。他的死实际上是必然的结果。长期的脱离本性,带来的灵魂的空洞。过于干渴的灵魂遇到奔涌的生命之河时,往往会因为无法控制,而跳入其中。就像是小说最后他醉酒之后,坠河而亡。这条河,更是奔涌的生命之河的隐喻。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