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被拔高的前朝遗老
近期学界纪念陈寅恪诞辰 135 周年(1890—1969),又将其著作《本书》翻出重温。对陈寅恪的赞颂,核心在于他所标榜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典型事例是 1953 年郭沫若委托陈的门生汪篯邀请其赴京任职,陈却以当年为王国维撰写墓志铭的行为明志,明确要求研究不采马列主义为先导。此举虽显书生意气,却直接招致后续悲剧,时年 63 岁的陈寅恪,虽已至耳顺之年,仍以历史大家的孤傲恃才疏离时代,终究显得不合时宜。我个人当然不适宜评判大师,但浅谈个人感觉:是否是大师,理科有发明创造的硬杠杠。杨振宁、钱学森、李四光等自不必说,两弹元勋的贡献和当今的世界性发明都无可争议;文科则比较复杂,但千古文章也自有公论。以名篇名作核定历史地位,崔郊因‘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一诗千古留名,而张若虚虽仅存世 2 首诗,但一首《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 陈寅恪的学术以中古史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为核心,通过 “种族与文化” 的视角,重新诠释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迁。陈寅恪早年专攻梵文、巴利文等佛经语言,通过对敦煌文献、佛经译本的考释,深入探讨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陈寅恪的文学研究以元稹、白居易诗歌为核心,提出 “以诗证史、以史说诗” 的方法。陈寅恪处于中国文史哲现代学科空白期,他游学西方多年,回国做就属于开创,但水平到底有多高,不能只凭胡适一番话,胡适的学术水平也是 “呵呵”。陈寅恪在西方学习多年,没有得到学位,可并没有什么传世之作,同样没有学历的沈从文,如果现在将两人的著作拿给后辈,你会如何评价?在当年没有电脑检索资料的时代,陈的博闻强记,对中国文言文和西方多种文字有百科全书版的记忆,当年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这样的杂家怪咖会被追捧,被誉为史学界的 “通才型宗师”,可他在岭南大学授课期间,选修他课程学生聊聊无几,主要著作是《元白诗笺证稿》和《柳如是别传》,现在有多少人读过?至于说他懂多种语言,可没见有任何梵文,巴利文等其他语言的论文和著作。只论评述可对比钱锺书的《宋词选注》和陈的《寒柳堂集》。陈寅恪坚持用文言写作,在考据中大量使用今典旧典,讲课时也是长衫瓜皮帽,喜欢听京剧,写古体诗,这样的古典遗老,在待遇上并没有亏欠,本书将他的一级教授工资 253 元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月薪 500 元对比,其实陈已经是国内教授最高待遇,晚年季羡林对他当时 183 元的月薪充满自豪和满足,因为当时吃一顿全聚德的北京烤鸭才 7 元。家里保姆工资才 15-20 元。国家对陈这种古董还是尊重并采取养起来的政策,稿费是顶格的千字 20 元,陈的最后 20 年,前 17 年也是正常的,特别是 62 年 - 66 年 4 年每月 262 元特护三个护士轮流照顾,至于动乱十年他最后三年的悲剧,“历史决议” 已有定论,我们对这场悲剧不应忘记,也在不断总结,可国际开放属的文宣口径是不断拔高 “自由”,各国的颜色革命和苏联的崩溃,都是从知识精英全面跪拜西方开始,学界当然可以思想和言论自由,但动摇国本的红线那个国家都不能逾越,几年前米尔斯海默和杰佛利萨克斯就被边缘化了,但最近懂王对哥伦比亚和哈佛等高校的讨伐就是明证,当中国访美学者被关小黑屋自然心知肚明自由的边界。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的碑铭:"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成为本书的题眼,王国维的殉清有什么可歌颂的呢?陈寅恪并没有为民国殉道,作者只是用陈的悲剧全面否定那 20 年,继续当年余英时和胡乔木的论战,当年陶铸对他的超规格的优待和保护,和海峡对岸在他去世后的文宣都是政治化,陈只是个不合时宜跟不上形势的前朝遗老,同龄的梁漱溟对同样殉清的父亲,坚信未来会更好。2025 年 #234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85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缅怀大师本书是关于陈寅恪先生的人生最后 20 年的记录。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 “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其父陈三立是 “清末四公子” 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 “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为什么知识分子不是什么资产阶级统治派和被统治派的知识分子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资产阶级,只会玩社会学的概念,既不能结合历史也不能结合生活实际,很多人没有读过真正的老马著作,且老马的著作对于资产阶级的理解是从社会学的抽象概念得出,如果从世界历史也就是现代化历史的角度看资本主义,可以得出老马对于资本主义的剥削的结论是对的,但是论证却不是那么严丝合缝,角度上并不能让人人懂什么是真正的资产阶级。统治派知识分子把被统治的知识分子化为资产阶级的人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控制,高级知识分子是穷酸的,哪里谈的上真正的资产阶级呢?本质是要让你的思想适应统治派的思想罢了,这是给他们一张普罗克拉提斯之床,砍断脚来适应床。无数的被统治派知识分子是看不透这一点,还和统治派的知识分子辩论,相信表面的鬼话,为什么陈这样学贯中西的大师尽管非常的懂历史和现实,依然看不透本质,因为只有真正的资产阶级才能洞察这一点,但是他们不会告诉你,最搞笑的是他们会把苏联、龙族的这套思想和纳粹思想混为一谈,实际上这二大国家恰恰是抗击纳粹的英雄国家,而陈大师是传统知识分子他实际不动现代化的运作,他研究的是古龙族的历史。只有想成为资产阶层的人才知道其中的运作原理,或者加入了全球分工才知道,实际上这些年龙族的崛起,恰恰是学会了西方这一套资产阶级的核心,只是统治权没有变罢了。以前他们还在费力不讨好的学大清那套全面控制,后来学聪明了。1978 年以前出国的知识分子都是聪明的,2018 年之后出国的知识分子都是愚蠢的。前者的时期没有找到社会的解决方案还在搞乌托邦,后者找到了解决方案应该要崛起了。知识分子绝对不能只读书、历史一味的相信包青天、有好人带领你、有好人照顾人,那更农民没什么区别了。人应该看现实向未来决策,不被身份概念所迷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缅怀史学巨匠 陈寅恪大师强烈推荐。这本书是在看完南渡北归后,看到陈寅恪先生的介绍,在得到电子书搜索出来的。实事求是滴说,原来陈寅恪对于我来说,就是以为历史学家,很有名,但是怎么有名,有名在哪里,知之甚少。这本书给人们了一个全面了解陈寅恪的广阔视野,通过不同角度了解这位史学巨匠,了解他的治学方法,也是通过这本书,了解到陈大师学术研究终生追求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能够自由研究时期,陈大师思如泉涌,屡出佳作,他一生最为得意的隋唐史研究专注都是处于这个阶段,尽管处于战乱年代,但精神和思想并没有受到制约。反倒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恰逢大跃进、反右、文化大革命等等运动,限制了陈先生的创作思想,导致最有希望写出煌煌巨著的陈大师,在去世后给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作为一代史学巨匠,其精神之孤独,尤其是在晚年目不能视足不能行那个阶段,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令人心酸,让人心碎。也可以说是饱含热泪看完整部作品的。再剧透一下,这是我第一次看名人传记,有一种卷不释手的冲动,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接下来会购买纸质书,闲暇时就会翻一翻看一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