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3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合理的不公平

    相对于西方契约式的管理模式,曾仕强教授认为所谓的中国式管理,更多体现在一种凝聚共识式的管理模式。并以事实证明,当形势大好时,员工的共识凝聚得有如钢铁一般,精诚团结而又万众一心,令人赞叹中国人果真 “输人不输阵”,一盘散沙被水泥充分融合,照样显得坚牢无比。然而,形势衰弱时,员工的个人意识高涨,人人都有不同的意见,随时伺机另起炉灶。大凡热心参与的人越多、说闲话的人越少,便是形势良好共识凝聚的指标。而袖手旁观或置身事外的人越多、各种意见毫无顾虑地表达出来,即是形势不利、共识脆弱的警示。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曾教授在书中就提到,与其规定中国人鞠躬,还不如把屋檐压低,让他自然非鞠躬不可。至于该怎样造势,才能凝聚员工的共识呢?“一视同仁” 式的组织,首长和成员保持同等距离,看起来相当公平,却令人十分纳闷:“难道好人、坏人看不出来?”“差别待遇” 式的组织,固然被某些不得意的人讥讽为 “大圈圈里有小圈圈,小圈圈里还有黄圈圈”。然而,不同圈圈所造成的形势,正是能不能凝聚共识的关键。员工对首长不可能有充分的认识,大家习惯于 “眼睛向上看”,看大、小圈的安顿公正不公正,首先就是看所谓第一圈的人对首长是否恭敬。大小圈圈的安顿是否公正合理,是员工对首长的最大考验。若是大家认为公正,依附感就会增强,认为 “只要好好表现,总有出头的一天”,因而觉得 “这个组织值得依靠,而不想离去”。这时候很容易凝聚共识,凡是上头说的话,一定是不可逾越的真理。最靠近首长的圈圈,表面上必须对首长毕恭毕敬,让底下的人看不出什么矛盾,找不出什么缝隙,大家才会放心:原来他们的看法相当一致,只好死心塌地,依附着他们而凝聚共识。许多人看出中国人善于奉承拍马,而且喜欢用听话的小人,其实不然。这不过是表面的现象,做给底下人看的,用来 “安大家的心”。实际上,单独和首长相处的时候,必须言无不尽,首长才会放心。这种阴阳的运作,使中国人经常人前背后各有一套,一不小心,就会形成表里不一致的小人。对中国人来说,组织必须发挥组织力,才是员工凝聚共识的具体表现。中国人生长在黄河流域,对 “水” 的体认最为深刻。水的力量,一波一波向外发扬,所以组织的力量,也要一层一层向外扩张。掌握次一层的人员,亦即凝聚次一圈人员的心力,对主管而言,十分必要。中国人是应考专家,大家精于猜题,而且善于答题。首长怎样命题,如何给分,用不着明言,大家都乐于猜测。愿意应试的人,没有不对考试和评分标准达成共识的;只要公正,用考试的精神来凝聚共识,没有人会产生异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入职7年必读

      读了才知道中国公司的运作方式,才能搞清楚年轻时自己的困惑。抨击制度,没有用,如果真的是一点用都没有,为何还一直存在。多多思考本质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式管理的特点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386 本)#2023 年精读作家(42)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大家好!今天阅读曾仕强的第二本作品《中国式管理》,讲透中国式管理 “一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而变” 的精髓,帮助企业达到最佳管理效果。多年来,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愈具管理实务经验的人士,愈是对他所讲授的中国式管理产生热烈的回应。作者认为,21 世纪是中国管理哲学与西方管理科学相结合并获得发扬的时代。其中,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本书强调管理是以 “安人” 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2、精彩内容:①中国式管理汤因比指出: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因为在政治方面,两千多年来,除了极为短暂的时期外,中国政府一直维持整体的统一局面。事实上自公元前 221 年迄今,中国始终是影响半个世界的中心。他认为,尽管西方在全球化方面具有重大而明显的成就,但是中国仍然将在政治上统一世界,并且带来共同的和平。中国人知道,安人来自更宽容的包容性。历史上的皇帝,除了绝对禁止造反和不缴纳粮食之外,对于宗教、语言、风俗、习惯,都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也就是说,要充分尊重本土化,使不同的族群在中国境内得以相安无事,和平共处。在大一统的局面内,允许不同的本土或本族差异,形成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并且进一步求同存异,不严苛地要求大家共同一致,非要做到同一标准不可。中国式管理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每个人都要先把自己管好,成为组织中有用的一分子,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个人修治好后,下一步是家庭。必须将自己所属的家庭安顿好,才能够进一步治理国家。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家庭都管不好,哪里有资格、有能力去治理国家大事?官员的家庭出问题,常常连累到官员本身,甚至要辞职。这就是先齐家后治国道理的体现。中国人有原则,却重视因时、因人、因地、因事而做出合理的调整,既不是一成不变地死守原则,也不是随意乱变地没有原则。中国人有一套 “持经达变” 的法宝,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做到有原则地应变。可惜现代中国人大多行而不知,却说出许多相反的道理,为西方人徒然提供许多不正确的资讯,使西方人更难了解中国人;也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因受到误导而越来越不明白自己的做法,盲目地跟着曲解自己的原则。②中国管理特色中国人的阴阳文化,认为有阴即有阳,两者虽属矛盾,却可以化解而不必冲突、对立、分裂。中国人一向明白:没有矛盾,不可能起变化;而没有变化,根本不能进步。全球化和本土化看似矛盾,却可以同时兼顾并重。全球化是大同,而本土化则是小异。中国式管理以世界大同为目标,实际上尊重各地区的小异。世界大同即为世界大同小异,而非世界完全一同。中国 5000 年历史,可以说没有百分之百地统一过,因为中国人的包容性表现在尊重并包容少数的小异。据估计,到 2050 年左右,中国人的科技又将领先全世界。到时候全球科技更为发达,如果不能发挥中国式管理修己安人的王道精神,恐怕人类死于科技、被高度发达的科技毁灭的可能性越来越高。人类发展科技,却又死于科技,果真自作自受。科技持续发展,已然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如果继续采取西方的作风,认为科技的研究是中性的,不涉及道德的善恶,为了追求利润,只要合法就不必受到什么限制,那么科技的发展,一方面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势必威胁人类的生存。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修己的具体表现,在于促进组织成员的自觉、自律与自主。推、拖、拉只是做事的一种方式,本身并没有好坏。完全看运用的人,动机是不是良好、方式是不是合理,才能决定效果是不是理想。中国式管理主张人治大于法治,寓人治于法治中,人人自然地、自发地也是自动地守法重纪。③修己安人管理是一种历程,起点是修己,而终点则是安人。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把自己修治好,再通过做人做事的具体表现来促进大家的安宁。管理一方面讲求伦理道德,一方面追求管理效益。因为管理是外在的伦理,而伦理却是内在的管理,两者密不可分。在管理的历程中,通过好好做人把工作做好。在职场中修炼自己,逐渐提高层次,完成修、齐、治、平的人生任务。中国人呢?“目标” 可达成也可能不敢达成。因为我们心里最清楚:一旦达到目标,下一次目标就会提高,结果必然逼死自己,何苦来哉!而且,达到目标不一定受到奖励;未达成目标,也不一定接受惩罚。同样接受奖励,内容并不一样,有时高有时低,经常弄得一肚子火气。同等受到惩罚,标准也不一致,有时严苛有时宽松,好像大家都在碰运气。中国人的包容性,使得我们不致也不应该排斥任何主张。我们的基本态度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反正说归说,做归做,你如此主张,未必就真的这样做,急什么呢?中国人在美国公司做事,说的都是美国式管理的话;在日本公司工作,说的也都是日本式管理的话。一方面是入乡随俗,另一方面则是唯有如此才不会吃亏。而实际运作起来,调整来、调整去的结果,大多都调整得很富有中国人的气氛。中国式管理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要不要对准目标全力以赴?能不能接受成果的评量?愿不愿意同生共荣,完全取决于我们 “安” 和 “不安”。“安” 的结果是正面的,而 “不安” 所带来的则是负面的影响。“安” 的时候,中国人积极而奋发,对准目标全力以赴,高高兴兴地接受成果评量,既照顾同年,礼待资深,也共享荣誉,大家乐在一起。“不安” 的时候,对目标阳奉阴违,视成果评量为官样文章,同年不同年又有什么关系?怨自己都来不及,哪还分享、共享什么荣誉?“安” 的观念,长久以来影响着中国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结合中国实际的本土管理哲学

          作者强调在引进西方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中国企业的管理时,要考虑中国的文化基因,要注重人情和面子的因素影响,最大效能的发挥管理作用,而非全盘照搬,水土不服,或虽然短期有效,但长期必然积累隐患,不能基业长青。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