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精英教育的乌托邦
本书作者是位高权重的人,6 年前的著作,书中的观点从教育的角度说起来都没错,个性教育,创新教育都说的没错, 特别是今天已经进入 AI 时代,个性教育和自我学习成为可能,知识体系的进步,也让终身学习成为必须,但本书作者希望的用私人的学习中心,由国家购买服务的思路是乌托邦和大坑,作者还是受美国精英教育体系的影响,美国教育体系已经被证明是印度化体制。印度的免费教育,医疗体系一直被印吹追捧,但现在世界的资讯是流通的,印度教育和医疗的现状到底如何很容易获得真相,美国的公立教育也早让精英明白快乐教育的危害,你只要问问在美的华裔精英有几个家庭送自己孩子去公立学校就明白真相了。教育和医疗和城市基础设施(水电气暖公交)和治安国防,都关乎政权和社会公平,在中国这样幅员广大和人口众多的国家,更是需要国家统一调配,才能消除地区间的不平等和保证公平性,日本和欧洲大部分国家和美国是不同的,本书作者强调个性化并不适合中国大面积的公立教育,如同高考,中国的教育体系不但是个普惠的体系还是个选拔机制。本书家长可读,读后不是为了希望国家教育体系改变,而是让个人对孩子的期望发生改变,主动给孩子减负。很多家长的最大误区是,希望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不要太‘内卷’,以为出国留学或接受个性教育就能避免残酷的竞争。可是,没有经历风浪是不可能成材的。经历国内残酷的内卷,不是为了取得成功,而是为了让孩子经历挫折和失败,能从 “闯荡十八铜人阵” 增强自信,更要让他们认清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既然是终身学习,就不必对当下的教育体系感到焦虑,实验性可以由私营体系发挥,公办体系要避免出现 “4+4” 这种借创新带来的漏洞。2025 年 #223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6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格式引文】朱永新著。中信出版集团.2019:7.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F5owo49Ypfvo73ex 本书最初是按照学术著作的套路写的,而且写了很久,写得很长。但是,我的好朋友、著名媒体人章敬平先生一再提醒,本书需要影响的最重要的群体是普罗大众,而不是专家学者。于是,我重新构思,删繁就简,压缩成现在的模样。同时,我也正在准备写一本关于未来学校的学术著作。我不能保证我所说的都是对的,但我保证,我说话的态度是严谨的。1600 多年前,佛学大师鸠摩罗什在临终之前,跟大家发誓:如果我所说的,不是胡扯八道,火化之后,一定 “舌不焦烂”。我等凡夫俗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1.0堆砌,不值得看。咳咳咳~不诚实。感觉是堆砌。跳着读完 1/3。读过一本,以后都不想读啦。感觉太水~逻辑思考是如何来的?前后因果也没说清楚,只是一味罗列各种【猜想】和【应该】的建议。比如,评分体系借用银行体系,是挺好的。但银行体系带来的弊端和问题呢?有分析吗?—— 至少不够中肯。作为一本书的要求,必然和一篇文章要求不一样。其实,读书嘛,抓取自己收益的点就好,没必要这样评论。但,如果观点来源不扎实,逻辑不通畅,实在不能忍 —— 看书,不仅仅看观点,还有观点后面的认知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楼不是凭空搭建的。要有设计图纸、基本理念等。极端一些说:这本书里,看不到。总结一句:不是问题带动的书,不是好书。不会思考的书,不是好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突破传统藩篱,展望教育新篇——读朱永新《未来学校》有感在教育领域躬身入局的这些年,我目睹了传统学校模式的种种。如今的学校教育像是一个标准化的生产线,为了适应工业时代的需求,追求高效统一,却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像一个班级里三四十个孩子,不论他们的兴趣、天赋、学习能力如何不同,都被要求在同样的时间内,学习同样的内容,接受同样方式的授课 。这种 “一刀切” 的教育模式,无疑给那些 “与众不同” 的孩子设置了重重障碍,也让我不禁反思,这样的教育真的能满足每个孩子的成长需求吗?在香港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更是让我对当下教育模式的问题有了更深的感触。香港的学校,似乎正在走向一个极端。大量的教学工作被转交给了家长和校外补习中心,学校自身的教学时间大幅缩短,却充斥着大量的考试和测验。学校似乎逐渐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成为了一个单纯的评价机构,而失去了培养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功能。这种现象,让我越发渴望能有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出现,打破这些困境,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当我翻开朱永新的《未来学校》,仿佛在迷茫中找到了一盏明灯。书中提出的 “未来学习中心” 概念,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散了我心中的迷雾。它倡导以个人化的翻转学堂式学习为核心,彻底颠覆了传统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未来教育蓝图。未来的学习中心,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再有固定的上课时间和地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和需求,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和方式。这种学习模式,真正实现了 “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不再会有 “鱼学爬树” 的困境,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道路。在未来学习中心里,教师的角色也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他们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陪伴者。部分教师甚至会成为自由职业者,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独特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前来学习。这不仅会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也将促使整个教育行业朝着更加多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书中还提到,未来的学习内容将更加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以真实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探究等学习方式将成为主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种教育方式,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未来学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教育未来。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成为这场变革的推动者。虽然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或许漫长而曲折,但只要我们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念,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就一定能够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未来的学习中心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毫无疑问,未来学习中心不仅是学生与教师的事情,与每个家庭、每位父母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因为,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而家庭不仅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儿童最初的学校。儿童成长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的行为习惯、认知风格、个性品质,大多数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更重要的是,家庭本身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中心。未来,会出现形式多样的家庭式学校(homeschool),儿童在家学习,也会成为教育的一道风景线。未来的父母不再对学校顶礼膜拜,不再相信学校的绝对权威,而会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成为未来学习中心的发现者、创造者、管理者、参与者、施教者、学习者。父母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全是互动的关系。父母的成长会带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优秀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反过来,学习如何科学培养孩子的过程,也会推动父母自身变得更加优秀。教育,不是简单地教育孩子,更是父母的自我教育。成长,不仅是孩子的事情,更是父母的事情。没有父母的学习,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成为学习者,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更是未来学习中心最显著的特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