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互联网+时代呼唤个性化、终身教育体系。

内容简介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学校各种主流业务中扩散应用,将实现信息共享、数据融合、业务协同、智能服务,推动教育服务业态转型升级,变革整个学校的运作流程,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教育模式和教育服务新业务,从而构建灵活、开放、终身、泛在的个性化教育新生态体系。

本书分析了互联网变革未来教育的认知基础(认知是构建教育大厦的基础,人的认知方式的裂变,必然导致教育的系统性革新),系统阐述了互联网时代未来学校的八个核心领域及其形态:智慧化学习环境、多元立体的整合性课程、建构性的教学新范式、泛在的体验性学习方式、数据驱动的教育评价、人机结合的数字化教师、数据支撑的科学管理、没有围墙的学校组织。

“互联网+”未来学校需要推进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实现核心业务领域的流程再造和结构重塑。本书理论与实践结合,围绕未来学校的核心领域,分析与展望了关键业务的形态与创新方向,提供了各具特色的案例,可为一线学校管理者、教育技术工作者提供推进“互联网+”未来学校变革的参考和指导;也可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从互联网变革学校的新视角。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前言
  • 第1章 “互联网+”何以革新教育
  • 1.1 数字原住民的新认知方式
  • 1.2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人才需求转型
  • 1.2.1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知识转型
  • 1.2.2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人才需求转型
  • 1.3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生产力
  • 1.4 技术与教育融合变革的路径
  • 1.4.1 推进智慧环境变革
  • 1.4.2 推进课程形态变革
  • 1.4.3 推进教学范式变革
  • 1.4.4 推进学习方式变革
  • 1.4.5 推进评价模式变革
  • 1.4.6 推进教育管理变革
  • 1.4.7 推进教师发展变革
  • 1.5 互联网变革学校组织的趋势
  • 第2章 环境新智能
  • 2.1 智能空间的特征
  • 2.2 智能空间的结构
  • 2.2.1 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 2.2.2 泛在通信网络
  • 2.2.3 智能学习终端
  • 2.3 典型的智慧学习环境
  • 2.3.1 智慧教室
  • 2.3.2 智慧实验室
  • 2.3.3 智慧图书馆
  • 2.3.4 智慧校园
  • 2.4 虚实融合的智慧生态环境
  • 第3章 环境新智能
  • 3.1 互联网变革课程的基础
  • 3.1.1 互联网改变课程知识传承的目标基础
  • 3.1.2 互联网时代课程要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
  • 3.1.3 互联网时代的课程要适应学生信息型认知结构的要求
  • 3.2 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形态
  • 3.2.1 数字化、立体化课程内容表现
  • 3.2.2 线上线下的一体化课程设计
  • 3.2.3 多层次的课程开放与共享
  • 3.3 回归生活的课程实施
  • 3.3.1 课程内容与真实生活建立紧密联系
  • 3.3.2 课程内容是生成的、进化的
  • 3.3.3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综合性课程日渐受欢迎
  • 3.4 整合性的课程结构
  • 3.4.1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催生跨学科的课程结构
  • 3.4.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3.4.3 跨学科整合的课程结构形式:STEM教育
  • 3.4.4 基于创客教育模式的课程整合
  • 3.5 个性化的课程体系
  • 3.5.1 互联网使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发展成为可能
  • 3.5.2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课程建设
  • 3.5.3 利用大数据实现课程个性化精准评价
  • 第4章 教学新范式
  • 4.1 课堂互动的变化
  • 4.1.1 从单一互动形式到多元互动形式
  • 4.1.2 从教师控制课堂互动到学生自主把握互动
  • 4.1.3 从物理环境的互动到虚拟现实的互动
  • 4.2 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建构
  • 4.2.1 教师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传授者到组织者、引导者
  • 4.2.2 教师教学范式的转变:从知识传递转变为认知建构
  • 4.3 多种教学模式优势互补
  • 4.3.1 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模式
  • 4.3.2 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
  • 4.4 在线教学的新形态
  • 4.4.1 “互联网+”催生新的在线教学形态
  • 4.4.2 在线教学新形态注重认知工具与教学融合
  • 4.4.3 在线教学注重深度学习
  • 第5章 学习新方法
  • 5.1 基于认知工具的深度学习
  • 5.1.1 “人人电脑”拓展了课堂的深度、广度与参与度
  • 5.1.2 “人人电脑”环境下的深度教学
  • 5.1.3 富有挑战性、培养学习智慧的深度学习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
  • 5.2 移动学习
  • 5.2.1 第一代移动学习:知识传递
  • 5.2.2 第二代移动学习:认知建构
  • 5.2.3 第三代移动学习:情境感知
  • 5.3 泛在学习
  • 5.3.1 泛在学习的核心特征
  • 5.3.2 泛在学习实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无缝融合
  • 5.4 游戏化学习
  • 5.4.1 加强学习内部动机是关键
  • 5.4.2 提升学习动机的游戏化学习
  • 5.5 个性化学习
  • 5.5.1 个性化学习的内涵
  • 5.5.2 深入推进尊重学生个体特征的个性化学习
  • 5.6 跨学科整合学习
  • 5.6.1 STEM教育
  • 5.6.2 创客教育
  • 5.7 自组织学习
  • 第6章 评价新模式
  • 6.1 基于知识地图的个性化学习评价
  • 6.2 基于教育大数据的诊断性评价
  • 6.3 模拟环境下的技能测评
  • 6.4 中外文作品批改
  • 6.5 体质健康监测
  • 6.6 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
  • 6.7 在线的协作互评
  • 第7章 教师新素养
  • 7.1 数字化教师的特征
  • 7.1.1 从知识占有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 7.1.2 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
  • 7.1.3 从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
  • 7.1.4 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 7.1.5 从知识固守者转变为终身学生
  • 7.2 数字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 7.3 数字化教师的教学能力
  • 7.3.1 数字化迁移能力
  • 7.3.2 数字化整合能力
  • 7.3.3 数字化交往能力
  • 7.3.4 数字化评价能力
  • 7.3.5 数字化协作能力
  • 7.3.6 促进学生数字化能力
  • 7.4 数字化教师的教学工具
  • 7.4.1 数字化教师的技术工具
  • 7.4.2 制作教学资源工具
  • 7.4.3 教师专业发展工具
  • 7.4.4 教师教育教学工具
  • 7.5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
  • 7.5.1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趋势
  • 7.5.2 数字化教师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 第8章 管理新模式
  • 8.1 数据可视化
  • 8.1.1 教育业务数字化是可视化的基础
  • 8.1.2 数据可视化将实现教育业务关键流程的实时监控
  • 8.2 实时监控、安全预警
  • 8.2.1 校园安全的实时监控和预警
  • 8.2.2 教学管理方面的监控与预警
  • 8.3 远程控制
  • 8.4 管理自动化
  • 8.5 数据挖掘、智慧决策
  • 8.6 智能感知、精准服务
  • 8.7 家校紧密协同
  • 8.7.1 拓宽了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渠道
  • 8.7.2 加强了社区、社会和学校的互动
  • 第9章 学校新结构
  • 9.1 “互联网+”学校结构的新发展
  • 9.2 “互联网+”时代的中小学
  • 9.3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
  • 9.4 “互联网+”时代的职业学校
  • 9.5 “互联网+”时代的虚拟学校
  • 9.6 “互联网+”时代的未来学校
  • 9.6.1 未来学校教育的供给会越来越个性化
  • 9.6.2 未来学校教育的服务会越来越社会化
  • 9.6.3 未来学校教育的业态会是虚实融合的
  • 9.6.4 未来学校教育的形态将是泛在的、终身的
  • 9.6.5 网络化、扁平化的未来学校组织框架
  • 9.6.6 走向自组织形态的学习社区
  • 反侵权盗版声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国务院独资、工信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集成和服务提供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家以科技和教育出版、期刊、网络、行业支撑服务、数字出版、软件研发、软科学研究、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知识服务集团。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社科人文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