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韩信,确实拽

    说秦汉的书我看了不少,但大多数作者是先亮明立场,摆明车马的来叙述一个人。套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就是已经用上了有色滤镜。而本书作者晏建怀在这本书中,立场及观点的把握就相当的好。虽然没有提出任何新的事实依据,但是在作者生动的文笔重新安排之下,不仅有精彩的叙事呈现,更有作者独到的分析,为我们娓娓道来秦汉王朝更替的历史,带给我们更多深层次的启示。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项羽的整体侧写:项羽为何颠倒众生?比如讲项羽的可恨之处。说 “他嗜杀成性,暴虐无行”,他一生征战无数,多次屠城杀降。说 “他不讲道义,有悖人伦”,三句话不对路,就大开杀戒,无论战友、上级还是其他人。说 “他刚愎自用,任人唯亲”,用人上不肯放手,从不放权,过于信任家族人员。说 “他勇武有余,谋士不足”,战场上他是常胜将军,战略上却鼠目寸光,无胸襟,无远见;但是项羽却有其可爱之处。说 “他胸无城府,快人快语”,他面对秦始皇东游不是卑微表现,而是豪气冲天的说 “我愿与你单挑,决一雌雄,谁赢谁坐天下.....”。说 “他英雄惜英雄,无论尊卑贵贱”,鸿门宴上对樊哙不怪罪,反而惺惺相惜,大赞樊哙是壮士。说 “他英雄爱美,情深意重”,在生死关头,与虞姬一唱一和,爱人挥剑自刎,霸王怆然泪下..... 何其感人。最后作者总结性对项羽进行评价: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为其叹息,为其垂泪,为其鸣冤,为其立传!还引用了著名词人李清照《夏日绝句》的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最后在这里推荐作者的另一本作品《帝国的脸谱 - 北宋官场众生相》,时间可能有点久了,不过真的很精彩,希望得到电子书能上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一统

      天下兴,有兴之缘由;天下亡,有亡之道理。古人云 “得人心者得天下”,但得人心之前,须先得人才,得人才是得人心的前提,更是得天下的保证,或可以说:“得人才者得天下。” 秦王嬴政下 “逐客令”,李斯上书谏阻即止;嫪毐作乱,嬴政震怒之下迁母太后赵姬于雍地,齐人茅焦一句 “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 的劝诫,令嬴政马上收回成命,迎归赵姬;一介布衣尉缭献计于秦,嬴政不仅纡尊降贵,以平等之礼相待,而且与尉缭 “同衣同食”。不仅听从他 “赂六国豪臣” 之计,还将他越次提拔为最高军事长官。要想到这个时候,嬴政才不过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为得一人才,获一良策,“少恩而虎狼心” 的他,礼贤下士是如此甘心情愿,其识见何其高远,其心胸何其开阔!正因为这种对人才的极度渴望、极度重视和超常规拔擢,六国之才尽为秦用,加上嬴政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内修法度,外斗诸侯,乃有 “战国扰攘,秦兼天下”。刘邦横挑项羽,亡楚于垓下,得意之余,曾在洛阳南宫向群臣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认为刘邦得之于 “与天下同利,人人归心”,项羽失之于 “妒贤嫉能,人心背离”,将原因归纳为 “人心”。刘邦却不这么认为,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供给粮饷,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大军,逢战必胜,凡攻必取,我不如韩信。此三杰,我皆不如,但我能用好他们,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项羽连最亲近的‘亚父’范增都不能用,因而失天下。” 可见,在 “得天下,失天下” 这个命题中,刘邦认为关键在 “人才”,而非 “人心”。事实也是如此。刘邦起于乡野,人单力薄,最后夺取天下,靠的就是 “一个好汉三个帮”,他深谙此道,且身体力行。在用人上,刘邦坚持五湖四海,从谏如流。他的手下:张良是贵族,韩信是平民,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官差,灌婴是布贩,樊哙是狗屠,彭越是强盗,娄敬是车夫…… 可谓三教九流,形形色色,刘邦皆一视同仁,按功行赏,各尽所长。在用人上,刘邦非但身体力行,甚至为得一人才而克己违心。举事之初,雍齿 “窝里反”,刘邦险遭不测,后来雍齿再来投靠,刘邦既往不咎。刘邦深恶儒生,凡儒生来访,常把他们的帽子摘下 “溲溺其中”,往里面撒尿。对谈,动不动爆粗口,“竖儒” 成了口头禅,鄙视之心毕现。但当儒生郦食其谒见,提出 “合义兵,诛无道” 之策,正躺在床上由俩侍女服侍洗脚的他,立刻一跃而起,穿戴整齐,待之如贵宾,虚心请教,言听计从,与当初 “同衣同食” 重用尉缭的嬴政何其相似乃尔!士为知己者用,这些人感恩刘邦,忠于刘邦,紧跟刘邦,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患难与共,赤胆相随,遂有 “秦室亡,汉室兴”。然而,光有人才便躺平无忧了吗?非也。正如郦食其所言:“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如果说攻城略地、争雄逐鹿过程中人才是根本,那么四海归一后的休养生息,平治天下,人心便是关键了。这一点,胡亥是极为典型的反例。他上位以后,在招贤纳士、开疆拓土上没有学到父亲嬴政半点,但在严刑酷罚上有过之而无不及,立刻露出了凶残的一面。胡亥窃取帝位,做贼心虚,为消除兄弟姐妹间的猜疑,竟将兄弟十二人、姐妹十人锻炼成狱,屠杀殆尽,加上之前被他矫诏逼死的兄长扶苏,胡亥双手,血淋淋沾满了亲人的鲜血。对朝中文武百官,胡亥亦来了一次重新洗牌,他的理由是,老的知根底、摆资历、难掌控,因此贬的贬、杀的杀,从战功赫赫的蒙恬兄弟,到功劳卓著的左相李斯、右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秦始皇时的勋旧,除宦官赵高外,鞠治无遗,连坐者不计其数。亲人大臣尚且如此,何况普天下的匹夫匹妇?更视如微尘草芥了。秦始皇晚年,本来就因折腾暴敛而天怨人怒了,胡亥上位后非但未及时扶颠持危,施以修复民心的德政,反将父亲暴政中最残酷的部分变本加厉。对于曾惹众怨、犯众怒的秦始皇陵、阿房宫等劳民伤财工程,他征夫越多,督责越严,因之家破人亡者不知凡几;为满足穷奢极欲的 “耳目之好,心志之乐”,他将更加沉重的赋役强加在本已苦难深重的百姓头上,横征无度,敲骨吸髓,伴以严刑酷法,并以 “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 这种荒唐到恬不知耻的宣传去蛊惑人,终导致 “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饿殍载道,死亡枕藉的惨状。从此,众叛亲离,人心尽失,随着一声 “戍卒叫”,江山万里,毁于一旦。秦始皇若地下有知,恐怕做梦都不会想到,他殚精竭虑建立起来、企望二世三世传之万世的偌大帝国,短短十五年便土崩瓦解,二世而亡。这种结果既在意料之外,亦在情理之中,“失人心者失天下” 这一古训,真乃亘古亘今颠扑不破的真理!从嬴政的 “大一统”,到胡亥的 “大撒把”,曾经辉煌于世的大秦帝国轰然坍塌。旋即,诸侯蜂起,你死我活,楚汉拉锯,争雄天下,大家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昨日还是大富大贵的王侯,今日即沦为身陷囹圄的囚徒,或横陈疆场的尸首;昨日还是出身卑贱的草莽,今日一跃成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枭雄。无论是出身于贵胄还是起步于草莽,个个如红眼的赌徒,将身家性命做最后的孤注一掷。这些人中,有的一战成王侯,有的一夜成新鬼,但无论结局如何,他们皆是那个时代的人杰或枭雄,如繁星点点,至今还在历史的万古长空中熠熠闪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细读秦亡汉兴》一书作者以全景视角结合关键人物,完整复原了从秦始皇晚年到群雄起义推翻大秦,再到楚汉相争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那个风云时代。作者的叙述既有精彩的宏观叙事,也有独到的细致分析,并通过生动的文笔,为读者详尽道出秦汉王朝更替的历史启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

          整篇文章通俗易懂。好读,好学。更进一步了解历史。同时还隐含有人生道理。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