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秦汉帝国》.…披上儒家外衣的法家酷吏政治…

    商鞅变法,建立户藉,把大宗族拆分成小家庭(一家有两个成年儿子还不分家的,人头税按五倍交),军功进爵,赏罚分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变法的实质就是对社会进行均质化和简单化的改造,保障税源与囯家动员能力。然秦灭六国,大一统的帝国只传二世,两汉 400 年从初期分封专制双轨,逐渐披上了儒家外衣,仍然是法家酷吏政治…… 皇帝不喜欢分食民脂的贵族。赐爵百姓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贵族特权。分亲疏,别贵贱,当然也就行不通了。礼下庶人之后,刑上大夫也就成了必然。王侯将相也好,平头百姓也好,在皇帝这里都要守一种规矩。推恩令,藩王最终碎分成平民。酎金夺爵,超过一半的列侯就失去了爵位和封邑。大汉皇叔刘备祖上就是在这场风波中失去了贵族身份…… 皇帝也不放心地方豪強地主,更讨厌商人。酷吏河内太守王温舒,一次就抓了一千多个豪强地主,全部公开处以极刑,堪称"土地革命"最早试点,到了王莽新朝,天下连小地主都没有了,农业税也低到三十取一,然而农民没有过上好日子,失地失佃农民大批涌现。没了为农村提供社会资本的地主,加上天祸人祸,渐渐的流民遍地、盗贼横行。商人就更讨厌了,因为他们是天生的皇权秩序破坏者,是富裕但天生逃税的流民…… 皇帝的统治依仗官僚,然而正是这支队伍假借皇帝的名义,运用手上的合法伤害权,勾结豪强奸商,对皇帝的百姓无情抽血,而不用管百姓是否能自我恢复。在皇帝眼里,天下的百姓都是他的税收、劳役与兵源。贵族和豪强地主以及商人是这些资源的争夺者,所以必须铲除。官僚的任务是替皇帝牧民,一方面他们用严酷执行皇命表现忠诚,一方面他们无视皇帝的税源枯竭而私吞自肥…… 董仲舒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掷地有声,但儒家成为表面上国家正统还要等汉武帝死后多年。所谓 "奉天承运",全称应该叫 "奉天命,承德运"。儒家得到有限的重用,只是因为儒家借鉴了法家之短发挥了自身之长,成功的解释了皇权的合法性。用天命德运、仁义道德包裹的法家酷吏政治从此成为东亚文明的基调。这种制度创新并没有给其后的王朝带来稳定,倒是让制度本身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并深深融合在文明的方方面面,甚至是我们每个人最底层的思维定势里……(石木翻书每天翻本书)

      5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秦汉一体

      此书成书很早,当时对中国人来说是开脑洞的写法,后来更深入的书很多,这本书就很开门了,可以当成高中历史的课外延展读物。因为日本人没有我国朝代叙述的束缚,所以把秦和西汉合写,突出的是中华文明如何从封建分封制走向帝国郡县制。从秦国的杀敌授爵到汉文帝的纳粟授爵,国家内部的等级不是根据血缘,而是军功或生产功绩。从秦灭六国,书同文,车同轨,收缴武器铸铜人,到汉抑制同姓诸侯,完成中央集权。本书《顾衡好书榜》进行解读,听书也有解读,解读比原著精彩。重点:秦朝灭亡和汉初无法实行直接统治,一是硬实力不足(国土太大),二是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还没有建立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秦通过普遍授爵的方法,赋予百姓政治权利,贵族的特权则被相应消弱。汉朝建立后,也是通过向平民授爵,打破二元结构,完成中央集权。汉朝分三阶段削藩。中央集权自然要统治向下渗透,组织化越强拔掉基层组织者,千年一直延续,底层越来越原子化。汉朝的抑商政策。(看郭建龙的 “帝国财政密码”,“帝国的哲学密码”,剖析更深刻)。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承前启后的秦汉帝国

        作者秉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详细展开秦汉帝国的政权更迭,统治者如何在儒家外衣的遮掩下,推行法家的管理制度,以及如何对内安邦,对外定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日本人写的秦汉史

          跟着顾衡读书,这本书是第二本,上一本是国家的视角。都是大部头,要不是因为顾衡老师的课,估计不会坚持下来,而读完还是很值得。如果说国家的视角是从社会统治和治理的大视角看事物,那么这本秦汉帝国就是从过去和未来的时间长河中研究关键的那个开端。那个时代的很多事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的王朝奠定了标准规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隔壁视角

            站在隔壁家阳台,看自家的变化,不一样的视角总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华帝国的童年

              作为好奇的门外汉,推荐此书,立论审慎、谦逊,行文简明,为什么叫天子、什么是皇帝?儒家如何成为国教?符籤与权力的关系?王莽的历史意义?华夷与王化是如何产生的?中华帝国初具雏形的探索,如此丰富、曲折、是大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如若不是顾衡老师的强推,可能中途会弃书

                诚如标题,如若不是弃书的概率会特别大。不是因为别的。只是,讲述历史的书籍太多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真的是平平无奇。然而,带着些许遗憾的心态读到第八章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小触动。古代中国的政治逻辑的形成,对周边的影响,以及因为这样的逻辑反过来对自身的限制,作者讲的很透彻。这些对我个人来说属于新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秦汉帝国史

                  顾衡老师说,读历史的话。世界史看英国人写的,看中国史看日本人写的。里面有一个点看着很别扭。陈胜的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被解释成了,脱离群众。霍光,王莽,刘秀,这三个人的笔墨偏多。正好弥补了我相应历史的空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秦汉帝国》:通俗易懂、由点及面的著作

                    历时一个星期,终于拿下《秦汉帝国》,一读汉学家眼中的秦汉时代 [耶] 这是进入 2022,我读的第一本书,亦是看过的第一本 “甲骨文” 系列里的著作。众所周知,所谓甲骨文,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一个庞大的系列,其宗旨及目的,便是向大陆引进更多更好的外文书,八九年间,所属这个系列的著作,已经有百余本,至今仍在持续不断推出新的书目。其内容也自然偏向于社科历史,其中也有不少汉学家的名著。比如在我计划中的,关于唐代对外交流及舶来品研究的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同样是此系列的名著。不过即便如此,尽管我对甲骨文这个名字乍听起来,感到恍惚,但很快对其有些书目便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尽管在这中间,我从几场电商平台里陆陆续续先后入了多本其中关于中国历史的著作,但直到现在,我才真正的读过其中一本。当然,这个系列的一大特点同样是众所周知的,即是只要是甲骨文里的书目,其装帧皆无比精美。我想出版社这样做的原因,是不仅想使内容质量有保证,更想使读者感到赏心悦目。所属甲骨文的这本秦汉帝国,自然也不例外。不过这样装帧精美的书,却是经典再版的。通过后面的结语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完成,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事。又据我在阅读过程中,至于本书及作者的详细信息,通过在网络上的搜寻,得知本书大部分内容似乎脱胎于作者在大学的讲义,而作者本人则早在 1988 年便离世了。可所属甲骨文系列的这本书,却是面向大陆的第一个中译本。就这个层面来讲,如今能够看到这些文字,还真是要归功于此出版社的推动。有趣的是,我前几天在网上阅读本书的书评时,还见人对此事,拿本书的译者来打趣(顾姗姗,即姗姗来迟之意)。言归正传。个人感觉,本书就政治史方面的叙述,仍然非常简略,比之之前看的人民文库那版的《秦汉史》,甚至是有点片面的,每个章节之下,关于政治史,基本上是按一件件历史上的大事件来展开叙述的。不过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大约是由于字数所限,以及作者作此书意图并不停留于此的缘故吧。首先,本书的字数自不待言,尽管从外表上来看,是厚厚的一本,足足有六百页,但除去后面近一百页的内容皆是正文之外的参考文献、续表、索引等部分,再加上本书的开本及文中的插图,故本书林林总总的字数只有 35 万。再说作者写本书的意图。其实作者在前言中就已经开宗明义,本书重点要探讨的即是秦汉帝国之于中国文化圈及东亚世界的形成。前者对于后两者有怎样的关联,又有怎样的影响?这才是本书也重点探讨的问题。我想这既是一种更大的视野,也是有价值有需要来探讨的,同时,就这个方面来说,汉学家们比之中国内地的一些学者们,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能接近问题的本质,从而更进一步。另外,作者要深入探讨的,便是秦汉之于儒学国教化的关系了。毫无疑问,秦汉对于上述三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下面,我同样举几点其中作者精彩的论述,来加深自身的印象。首先,在前言作者所讨论的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形成,其实就非常让我耳目一新的。尤其是指出铁器的飞跃发展,使得百姓有能力开垦更多的荒地,进而导致西周以来用来维护统治(封建制)的宗法制彻底崩溃瓦解。虽然前两者在我之前看的杨宽《战国史》及童书业的《春秋史》都有相关而细致的论述,但与后一者的关系,通过本书简单明了的论述,才使我彻底搞清楚,甚至阅读完这段文字后掩卷深思,有一种醍醐灌顶般的感觉。如开始所说,尽管就政治史方面,本书是平铺直叙的,通俗易懂,甚至浅白。但是对一些问题的探讨,作者那种严谨之风便表露无遗。比如,作者在叙述秦国以来的意识形态时,同样指出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虽然名为杂家,但就其汇编的《吕氏春秋》文本本身而言,却还是以道家为思想主流的。只可惜,随着偏向于道家的当政者吕不韦倒台,而法家信徒李斯的登场,当秦并天下后,史无前例的帝国,就无可避免地走向另一条道路了。再如,同样是在叙述秦始皇在一统天下后,所创立的种种新制度时,作者特别留意到并探讨了 “皇帝” 名号的确立,及其背后的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分析了 “皇帝” 与三代以来同为天下之主的 “天子” 不同之处。尽管按一般人的思维来说,实质是一样的,不就换了个形式吗?代号而已,干嘛如此浪费笔墨来做无谓的阐释?但实际上,皇帝背后的政治寓意,之于历史、文化,影响都是非常大的,也都是非常重要的,自然也不应该简单的忽视。作者指出,确立皇帝这个名号,更可以看出秦始皇的野心,他并不满足于只作天之子,而是直接就自比于天帝,所谓皇帝,它的含义便是如此。当然,在这中间,于历史发展当中,因这个名号的确立,人们又对天子的称谓印象根深蒂固,因此,皇帝一人从此便兼有两种身份,进而形成了新的一套意识形态。因而后来的学者们就不得不对其找相应的理论依据。所谓 “接上称天子者,以爵事天也。接下称帝王者,以号令臣下也” 便是很好的典型。另外,作者还以此否定了秦朝时期李斯在狱中最后一封上书,并从中论述了一些问题。他说:“不过,李斯在死刑前的最后一封上书中,将自己拥立统一了天下的秦王成为天子的事情,归为自身七宗罪责中的一项。但是,这封上书被赵高毁灭,内容却载于《史记》,前后极不合逻辑,因此《史记》所载的李斯的狱中上书,应当为他人所撰。由此可推断,始皇帝是李斯在狱中上书被杜撰的时代才开始被人们理解为天子的,在秦王时代还未称为天子。” 又如,作者在简单的叙述过高祖死后,吕氏的骤兴骤灭,借着文帝即位为契机,留意到了秦汉时期赐民 “民爵” 的现象,并详细介绍了其背后的政治目的,及对一些名词细致入微的阐释,凡此种种,无不令我作者眼光之独到,论述之详细而精妙,更使我耳目一新。这些论述的过程,在这里姑且不论,记得最后得出的结果,其实很简单,即是统治者通过这一手段,一来改善人民的生活,二来让人民感受到皇恩浩荡,这才是最重要的,进而拉进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距离。除此之外,还起到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因此,作者说道:“对于皇帝而言,赐民以爵除了规范社会秩序以外,同时还能施恩于万民,加强皇帝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虽然人民向国家交付租税、执行徭役,是国家统治的对象,但同时国家也无法脱离人民而独立存在。可以说,人民是构成国家权力的基盘,代表国家的皇帝向人民施恩,其目的就是巩固国家权力的基盘。” 接下来,对于武帝时期的内政外交同样有精彩独到的论述,我还是举几处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从而加深自身的印象。其一,作者在讲到武帝一朝的经济时,特别留意到了桑弘羊,并对他的财政改革展开详细的介绍,其中有很多地方都非常精彩,尤其是桑弘羊在武帝的支持下,陆续推出的盐铁专卖、平输法等改善财政的手段做出的一一介绍。不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武帝死后,围绕桑弘羊而展开的种种论述。首先,作者指出,桑弘羊是武帝临终前所指定的四位托孤大臣之一,并在接下来的昭帝时期官至御史大夫,而因管理国家财政的大司农职位空缺,因此,实际上桑弘羊同时是握有管理财政的权力的。其次,作者还指出,桑弘羊基本上可以说自始至终都是以财政大臣的身份来出任官职的,在稍后的盐铁会议当中,也主要是桑弘羊与那些 “贤良”、“文学” 之士围绕着盐铁到底能不能专卖,由国家垄断而展开一场场激烈的辩论。但在这中间,有个问题,想想看,那些名不见经传的 “贤良”、“文学” 之士为什么敢与一位身居高位的老臣分庭抗礼、争论不休?这不仅仅是因为那些人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敢于以自身的信念,直言犯上,因为如果这样说,为什么在武帝时期,同样是桑弘羊作财政大臣的期间,那些人就默默无闻?所以,作者推断,这些人背后一定有一座强大的靠山,而这座靠山,就很可能是当时手握大权的大将军霍光,是他指使这些人专门来破坏桑弘羊的政策,从而达到打压桑弘羊势力的目的。这还不算,作者紧接着又指出,这些 “贤良”、“文学” 之士原本的身份很可能就是被桑弘羊财政政策所打压的商贾、豪强之弟子。因此,他们与霍光是利益共同体,只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也因此,霍光后来清除上官桀、桑弘羊,绝不是私人恩怨造成的,尤其是对于桑弘羊来说,霍光除了要排除异己,造成桑弘羊的悲剧之外,更重要的政见不同。其二,作者指出,昭帝的死与霍光的关系这一点虽不敢轻下结论,但稍后被霍光一首扶力的海昏侯,作者推论,他应该不仅有违背霍光意志的表现,更可能的是,他在当上皇帝后,同诸侯国的人们在一起密谋,想要一下子清除霍光及其势力,结果事情败露,才被霍光反攻,稍后在完成后,海昏侯的属下被霍光大量残酷的清洗,也是海昏侯在做皇帝期间,想要有所动作很好的例证。其三,作者在武帝之后的叙述中,令我印象深刻便是,循吏与酷吏并存现象。而然,继海昏侯同样被霍光扶持起来的宣帝,却与霍光对此的态度有所不同。后者是发现之后,对其也没有什么举动,而宣帝则一旦发现,立刻将其升官。但与此同时,其时期的酷吏现象仍然是很猖獗,其代表人物层出不穷。这一现象既说明了儒学思想进一步的发展,又说明了如同宣帝亲口所说 “霸王道杂之” 的理论,已经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如上所述,本书极力探讨的重点,本书秦汉与中国文化圈及东亚世界的形成,两者的关系。作者在其中指出,之所以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世界,与秦汉的建立密不可分。除此之外,尤其是在西汉地方与中央郡国并行的大背景下,便第一次催生出了外藩制度,打破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的观念,形成了一种更为开放包容的局面,即是汉帝国与周边的小国都能够处于一种和平相处的关系,同时通过朝贡制度,一方面维系双方的关系与地位,另一方面也创造了周边小国吸收汉文化的机会,从而进一步促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世界的确立。另外,作者还指出,虽然随着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帝国渐渐不能容忍国内诸侯王的存在,开始对他们有所打压,甚至到武帝时期,在残酷的清洗国内诸侯王,颁布推恩令的同时,武帝还出动军队,不断发起对外战争,先后灭亡了南越、朝鲜等藩属国,但外藩形式并没有因此而消亡。以上国家的灭亡,都是事出有因。相反的,与此同时,刚刚开通的西域,给汉帝国制造了更多的外藩。综上所述,凡此种种,与东亚世界的形成,及以中国为中心地位的确立,都是密不可分的。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欲了解秦汉历史,值得一读之书

                      特别是东汉初期至中期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安帝的一些历史还原、呈现和分析,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读来有种将断裂的历史重新缝上的感觉。秦皇汉武是中国专制王朝历史最初的统一辉煌,故而秦到西汉、乃至王莽时期的历史,往往被很多人所熟悉。另外,因 “三国热” 的出现,东汉末年的历史也容易被众所周知,而单单东汉建国到安帝时期的东汉稳定和繁荣却容易被 “忘却” 和忽略。其实,这段时期有佛教传入;平南北匈奴;班超父子定西域;伏波将军马援征越南;倭奴国(日本)、高句丽、东胡鲜卑的崛起和暂时没落、与贵霜帝国、罗马帝国的直接交流等等对外关系的稳定突进。更有平内乱、举孝廉、尊儒家等内政上的稳定探索。实则是历史上难得的一个安稳时代,不应该被我们忽视。因此,读这书建议将这段历史好好品一品,相信大家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初是《国家的视角》和《秦汉帝国》一起开始看的,按着顾老师的介绍,想着把后一本作为前一本作的案例来看的,结果后一本翻开后就没停下来,一口气看完了,前一本忍着看了一百来页就看不下去了 (主要是翻译的锅)。面对这段波澜的历史和众多的宏大命题,西嶋定生先生都能用质朴的语言将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条分缕析,是非常享受的一段阅读体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后感慨

                          读起来很轻松,和之前知道的秦汉相关的历史知识发生了关联,看来自己的历史认知水平也不低啊。哈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秦汉入门

                            写作方式太好了,就是条理清晰又有血有肉。可惜,要下架了。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内容和讲谈社那套的秦汉史偏重有所不同。配合剑桥秦汉史读,效果更好。不得不说,剑桥那套无法超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秦汉断代史,读起来挺有意思的里面还涉及到儒家是如何国教化,以及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变迁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国家视角下的秦汉史

                                  1. 外民族视角下的秦汉史:时间架构依旧是存在的,中间穿插了很多与胡凶羌大月氏南越倭甚至罗马等周边少数民族国家的关系史,和施展老师的大陆 - 草原 - 海洋架构相呼应,视角拉长拉远了。2. 史料考证细致丰富,大量竹简文物插图,也为阅读增添了不少乐趣。3. 对赋税、兵制、货币、农商等也有涉猎。4. 文化在帝国的发展运用主线也饶有趣味。算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历史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中原王朝与草原王朝的互动,另一个线索是儒学国教化。前者体现在与匈奴的战和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句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尽管背后多少个体成为代价,同时草原民族卷土重来的速度太快,压垮了汉朝。至于儒学的国教化,很多人只记得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事实上,儒学真正步入权力中枢,与王莽有着莫大的关系,汉武帝时大量任用 “酷吏”,儒家的地位不过尔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国家的视角

                                        国王实现间接统治到直接统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汉朝的统治者用赐民以爵、削藩、打压豪族继而打压商人的办法,完成了从间接统治向直接统治的转型。而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对社会造成了反复的伤害。没有五星推荐的原因是略有晦涩,有些难读。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