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底层逻辑2》…卷到眼红时的三板斧…
继《底层逻辑》,第二季从一个风险投资人的角度用数学方法,深刻精准剖析了创业公司各种坑,提出一个通用的总体成功率公式,全书论证阐述精妙,案例丰富。不过,对于我等旷野中,为了生存充满斗志的草民而言,还是三板斧下去开个局再说…… 第一斧,死死的守在大猪的槽边。咱要弄清楚对手是谁,初来乍到,对手通常是一只或几只巨无霸的大猪,咱打不过,也跑不过,还吃不过。那么,除非咱做的事情是独一无二的,是大猪们一时半会学不会的,否则就不要费心费力创新了,牢牢死死的守在大猪的槽边就行了…… 第二斧,宁死不怂,也叫做胆小鬼博弈。两车高速对冲,谁先打方向,谁就认怂了。咱要让对手相信咱比他更疯狂。老美总想知道咱有多少核弹,这个当然不能告诉他,但咱可以告诉他够用,一但使用咱会更疯狂。同样,咱恐怕要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谁惹跟谁急,还总是没鞋穿的家伙…… 第三斧,把对手逼在墙角但不要逼死。咱守在槽边已经吃的很壮,依旧还是一副穷凶极恶的样子,已经有能力把对手逼在墙角,但千万别真逼死了,逼死一个会有一个更厉害的冒出来,逼死的全部,自己离死也就不远了。这是在商场言商的善良,是生态系统复杂的需要…… 三板斧只能帮咱入个局,前路漫漫,还是要扎扎实实提高基础成功率和迭代频次,此中要领才是书中精华,不容错过。世事无常,做个有手段还要不丢良知的卷中人的确很辛苦,三思……(石木翻书每天翻翻书)
6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32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摸清底牌,思维进阶《底层逻辑》里把 42 个思维模型分到了 5 个章节里,分类逻辑比《清醒》更清晰一些。我的顿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是这本书里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总结。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 “层级” 差距,也许你努力突破的天花板,却是别人的地板;换个角度,你现在习以为常的事情,也许是别人求之而不得的事情。自黑是最高级的自信。敢于暴露真实的自己,拿自己所谓的缺陷开玩笑,反而是坦诚和自信。 我喜欢自黑的人,这也是我为什么那么喜欢何广智和童漠男的原因。幽默是溢出来的智慧。幽默不是憋出来的,如果想做一个幽默的人,或者幽默的对外输出,就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智慧,让更多的知识溢出来,才能产生适当的幽默。看得到正确时机的前提是:不断突破已有的认知,学会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大局意识;在时机来临前静静蛰伏,提升自己,具有长远思维。能帮到别人,那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
20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327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刘润老师疫情期间无聊的佳作,书中观点让人不得不认同,比如王兴的九次创业确实是加法,大公司各个事业部协同作战是乘法等等。这些观点听起来,你绝对无法反驳,就如同我有两个好友,每次吃饭他俩都会攻击我,有时候我明明知道他们说的是正确的错误,我却无力反驳!(希望他俩不会看到😄) 公司生存,创业发展中,最后能到达终点是由把握非常多的可变因子,对变化做出正确的选择,最后成为幸存者! 不能否认,创业也好,公司经营也好,确实也是加减乘除,不过;这些符号只会是最后的总结,绝对不是所谓的成功公式。 换言之,公式可以套在已经发生的事件上,绝对无法在公式中套出一个创新来,马云说,阿里的今天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不是十年前都计划好了的。当下是否正确需要未来来检验!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1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2.0把数学和商业联系本身就是逻辑错误全书典型的外企培训教程,商业顾问咨询公司套词范式,把数学思维和商业联系本身就是忽悠。本书讲的都是市场环境下,非市场领域(公职)都不适合。以下就在商业市场领域讨论: “大数据无法替代企业家决策”(张维迎),商业的本质是满足客户需求,一切坐而论道的数学推演,都不能准确预测对客户需求的了解和满足。AI 无法代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情感共情和理解,如果不是建立在客户需求上的任何数学推演都是无用功。 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是 “资本”,书中讲的 “科技” 纯属美化资本,没有 “资本” 的加持,科技产生不了财富。(前苏联也拥有很强的科技,欧洲不缺少科技是资本不行)。资本主义出现之前,为何财富产生的速度有限,而 “资本” 被发明后,财富暴涨,就是因为 “资本” 的力量。“资本” 是劳动力的积累,传统个人劳动力 “时间” 有限,单纯依靠出售 “劳动时间” 不可能达到财富 “暴涨”,但资本出现后,就产生了杠杆效应。获得廉价资本,扩大市场,获取利润才是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找到投资人就是加 “劳动” 的杠杆,获得的资本越廉价利润越大,反之就是危险,市场停止增长的计划经济才成为商品世界的癌症,才是根本逻辑。 润总那年代的高考生,数学好的都去学计算机,自动化专业,差一点的才被迫上数学系,数学系改为应用数学,也学编程,毕业才能去 IBM 这样的 IT 公司,如果继续读数学博士才真是热爱数学。数学的底层逻辑是清楚明确,任何数学难题都能和普通人讲明白,都能从头推导出来,难点是算力的积累和工具的发明,比如有了方程式这个工具,“鸡兔同笼 “就简单了。微积分的发现,让曲率和渐变工程计算成为普及教育。数学的难题在于新 “工具” 的发现和旧工具的使用 “证明 “,结论已经明摆在哪里了(各种猜想),数学思维的底层逻辑重要的是证明推演过程,而不是结果。本书利用的概率论,数理统计和博弈论都属于科学通识教育,润总这些生动案例适合讲给中学生,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是个工具,利用这个工具去分析数据,比如公司报表和业绩分析,都属于加强人的算力,AI 的作用就是让工具更方便高效,杰克马数学很差,并不妨碍他在商业世界上的成功。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48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皇帝守业VS后宫佳丽三千书评 797 条,不愧是年度冠军书!数学语言是用来连接现象和本质的。在古代,只有儿子才能继承霸业,而生育的男孩女孩比通常是 1:1,所以为什么守业,开朝皇帝短时间内至少要生 42 个孩子(只靠皇后一人是做不到的),因此,皇帝需要后宫佳丽三千。例数清朝的 “康乾盛世” 是个典型的例子。康熙皇帝有 30 多个儿子,活下来 24 个造成 “九子夺嫡”。最后,四子胤禛(雍正皇帝)生了 10 个儿子,传位弘历。康雍乾三代皇帝,虽无法改变每个儿子的智商 “基础成功率”,但通过增加 “尝试次数”,多生儿子,择优而立,从而提高 “整体成功率”,从某种角度来说造就历史上著名的 “康乾盛世”。有意思,这是我这种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绝绝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底层逻辑2》 ——看清真相,创造美好 〔著〕刘润如果说让我喜欢上数学,刘润老师有其中的一份功劳。我就是老师口中说的那种填报高考志愿 “只要不用学数学,什么专业都可以的。” 的那种人。只可惜,我大学的专业还是读了两年的数学,其中第二学期微积分还考了历史最差的 47 分,挂科了。至今我还难以忘记那年的暑假是怎么熬过来的,收拾起 emo 了两天的心情,重拾微积分二从头开始看了整整一个月,把每一章后面的习题都再做了一遍,直到 100% 正确。之后,大二的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强迫症的我都是接近满分的通过。万万没想到,告别了数学十几年,当再次收好行囊,竟是一趟不一样的旅程。这本书润总给我们分享了五种数学思维,也通过更多场景的植入让我们理解起来更加得心应手。1. 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正确的事情重复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专注”,找到自己 “正确的事情”,然后把它往下再挖出来个好几层,让 “正确的事情” 得以深耕,你会发现 “行行出状元,路路通罗马” 的惊喜和精彩。2. 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 “莫欺少年穷”。老师还给年轻人提过一个建议:不要在乎你的第一份薪水。这也是微积分的思维方式。一开始拿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增速(导数)。即使是取得了一次的成绩,那也不能向老板证明什么;但如果能持续地取得成绩,那还需要向老板证明什么?3. 公理体系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果说公理体系是一棵大树,那么,公理就是大树的树根。一家公司一旦有了完备的公理体系,就不需要老板来做决定了,因为公理能推导出所有的定理。就像一个自动运转的设备,你把编好的经过测试无误的程序植入之后,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中间不需要过多的品控环节。4. 数字的方向性 “事情的黑白灰”。在生活中,一开始你看事情,看的是对和错、大和小。慢慢地,你认识到世界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你看事情开始看到灰度。数是有方向的,认识到这一点不是让大家所有的事情都 “劲往一处使”,如果方向还没确定的话,大家 “各奔东西” 地试错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尝试。虽然大家的方向不同,彼此会互相牵制,力的大小也会有损耗,但是最终事情的走向会是相对正确的方向。5. 全局最优和达成共赢 “博弈的人心”。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我们都不知道对方作如何决策。人性不可测,也测不得,“自古人心海底针”,捞不到也沉得深。你要先让别人知道你是值得信任的人,这样想要与你达成共赢的人才会找到你。所谓 “从心所欲不逾矩”。规矩不是越勒越紧,让自己动起来束手束脚的,而是当我们用数学思维看问题时,会有一种更符合规律的思维方式,去获得规矩背后的自由。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65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数学思维,助你破解万般商业难题最近拜读了润总的《底层逻辑 2》,获益匪浅。全书第 1 章介绍了创业成功公式,告诉我们正确的事情要重复做。第 2 章介绍了四则运算,帮助我们看懂财务报表。第 3 章介绍了笛卡尔坐标系 (即空间直角坐标系),帮助我们升维思考。第 4 章介绍了指数和幂,通过正态分布和幂律分布的行业特征,告诉我们如何选择赛道。第 5 章介绍了方差与标准差,告诉我们标准差更小的产品质量更好,标准差更小的人更靠谱。第 6 章介绍了概率与统计。概率篇告诉我们创业的真相就是创业者的概率游戏、投资人的统计游戏。在这个投资人的统计游戏中,策略是 "数学期望 + 大数定律"。在这个创业者的概率游戏中,策略是 "贝叶斯改进"。统计篇分享了三个典型的统计谬误:基本比率谬误、辛普森悖论和幸存者偏见。第 7 章介绍了博弈论,通过三个基本概念 (收益矩阵,占优策略,纳什均衡) 以及三种博弈 (智猪博弈,胆小鬼博弈,金球游戏),让我们体会到了决策的智慧。附录 A 通过和吴军的对话,介绍了五种数学思维 (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公理体系、数字的方向性,以及全局最优和达成共赢)。附录 B 通过五道微软面试题,考察了五种思维能力:分解能力、跨越思维、转换思维、系统思维和相对思维。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4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