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6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腾讯帝国

    从创业的第一年起,马化腾就依照潮汕人的习俗,在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站在公司 —— 确切地说是在自己办公室的门口给每个员工发红包,一开始,红包里是 10 元钱,后来成了 100 元。腾讯的员工数越来越多,上市前后的 2004 年为 700 人,在 2007 年突破 3000 人,2008 年突破 5000 人,2011 年年初过了万人大关,之后的一年里,又增加了 8000 人。每到新年上班的第一天,深圳的腾讯总部必定排起非常壮观的、蜿蜒的长队,马化腾仍坚持每人发一只红包,“小马哥发红包” 宛如深圳一景。2012 年 5 月 8 日,腾讯宣布将原有的业务系统制升级为事业群制,把现有业务重新划分成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网络媒体事业群(OMG)、社交网络事业群(SNG),整合原有的研发和运营平台,成立新的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并成立腾讯电商控股公司(ECC)专注运营电子商务业务。这是继 2005 年之后的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腾讯进行了第四次组织架构调整,事业群组重组为 7 个,分别为微信事业群(WXG)、社交网络事业群(SNG)、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网络媒体事业群(OMG)和技术工程事业群(TEG)。

      1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腾讯传》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史,就像一座活火山一样,既充满活力,又充满不确定性。以腾讯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一定是做对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主要包括:对用户需求理解的不断加深,对提升组织效率的持续探索,对完善产品体验的极致追求以及对复杂市场环境的快速反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腾讯产品启示录(5000字长文)

        (写于 2017 年 4 月) 我建议每一位互联网从业者都去买这本书回来读一读,但至于从中能领悟多少,就看个人认知水平了,再不济当小说看也是蛮有趣的。如果不想花钱花时间阅读页没关系,如下是我读完之后总结出来认为有借鉴和参考价值的内容,供你参考。01 论选择的重要性腾讯公司 1998 年成立,那年深大学霸马化腾从润迅辞职出来搞了网络寻呼机创业,可惜没有预料到手机的迅速普及。幸好马化腾及时看到以色列的 ICQ,并迅速推出了 OICQ。选择,非常重要。对于个人来说是如此,对于企业也是如此,当年马化腾他们四处求人,甚至一度想 100 万元卖掉 QQ,却遭到了新浪、网易们的拒绝,理由很简单,大家都有技术团队和能力,为啥我要买下你这个前途未卜不知道该从哪赚钱的 QQ。这就是新浪和网易们的选择。马化腾他们只有去找了刚出现在中国的 VC 风险投资公司,帮腾讯度过最难的一关,那只带着红围巾的企鹅才活了下来。02 QQ 为什么能成功用天时地利人和可以解释为什么 qq 能够成功。在腾讯成功后,创始人常常被问及一个问题:在你们开发 OICQ 的时候,ICQ 早已成熟并进入中国市场,而且已经有三款汉化版的 ICQ 产品被使用,你们是怎样后来居上的? 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手的麻痹与羸弱,二是技术的微创新。 在对手方面,ICQ 在被美国在线购买后,三位创始人因为不愿意离开以色列而退出,财大气粗的美国在线此时正在浏览器市场上与微软死磕,所以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于 ICQ。此谓天时。腾讯在产品上的微创新,创新虽小意义深远,这些创新非常适合中国国情。在第一次技术讨论会上,马化腾提出了一个听上去与技术无关的、很古怪的问题:"我们的用户会在哪里上网?" 在 1998 年年底的美国,绝大多数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电脑。可是在中国,当时个人计算机普及率尚不足 1%。大部分是 25 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都没有属于自己的专用电脑。大家都是在网吧里上 QQQQ 相比 ICQ 的微创新便是把大家的联系人信息都保存在服务器上,而不是自己的电脑上,解决了每次换个地方都要重新添加联系人号码的问题,ICQ 是存储在本地的电脑上,此谓地利,这是天然的堡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 ICQ 对中国市场的不够重视。群聊功能的开发,可以看作是腾讯在即时通信领域中的一个突破性创造。 它开创性地将传统的一对一的单线索关系链升级为多对多的交叉型用户关系链,突破了原有的交流模式的局限。QQ 群的发明,彻底改变了网民维系关系链和在线互动交流的方式,标志着社交网络概念在中国的出现,而这比 Facebook 要早 18 个月。这是人和。OICQ 这款产品上所展现出来的智慧,几乎是优秀的中国互联网从业者们的共同特质:从互联网产业诞生的第一天起,中国人在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基本产品模式的发明上就不是美国同行的对手,他们从来就是一群大胆的 "拿来主义者"。然而,在本土化的改造上,他们却进行了无数的应用性创新,这些微小的、细节性的、更为务实的创新让那些外国开发者望尘莫及,甚至难以找到规律。西方的很多互联网研究者,对于中国网民愿意花钱购买虚拟道具来装扮自己这一点,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在这里,可以透视出东西方社会人在角色认知上的巨大差异。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充满了压抑感的等级社会,它既表现在宗族的内部,也体现在公共社会层面,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战战兢兢,情感生活十分苍白和乏味。而虚拟社区的出现,恰好给了青年们展示自己内心的极佳方式。所以 QQ 秀才能大获成功。在后来,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大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即时通信工具例如微软 msn, 网易泡泡,飞信、来往等等,但是腾讯非常轻易地获得了胜利。除却商业竞争上的策略之外,最大原因在于竞争者都从技术层面展开攻击,却没有一家在情感上对用户进行诱惑,当人们在一个世界 —— 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 —— 里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认定后加上关系链的建立,不会再去用第二个即时通信工具,无法迁移。03 一些有趣的细节 1."...... 最初 QQ 采用没用加密的明文传输聊天内容,黑客可以轻而易举获取,后来马化腾发现这是个问题,便命程序员黄业均开发加密软件。两个多星期过去了,马化腾想看看程序写到哪个阶段了,于是跑去找黄业均。黄业均正好出去打球了,不在座位上,桌子上倒扣着一本名叫《加密原理》的书籍。马化腾拿起书,翻过来一看,不禁大惊失色 —— 黄业均正在读第一章第一节,标题是" 什么是加密 "。......"2."......2006 年 7 月,当 QQ 同时在线用户数超过 2000 万时,联席 CTO 熊明华曾经问马化腾:" 你估计什么时候可以超过一个亿?"马化腾回答说:" 也许在我有生之年看不到。"......"3."...... 就竞争战略的角度,QQ 与 360 的大战结束与之间 11 月 3 日的" 不兼容 "决定,无疑是腾讯唯一正确的决策,马化腾冒着千夫所指的风险,阻击了 360 的釜底抽薪。后来他对本书作者说:" 如果再咬牙坚持一周,360 就彻底出局了。"恨恨之意,溢于言表,当初马化腾与红衣教主周鸿祎可是好朋友啊,反目成仇。......"4. 微信的开屏界面是张小龙亲自选定的,"我们的 UI 给出了好几个方案,其中一个是月球表面图,有很浩瀚的宇宙感,我建议改成地球。上面是站一个人、两个人还是很多人,也讨论了一阵,最终决定只站一个人"。张小龙极有可能是预见了未来几年有一部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04 产品经理为王的腾讯业界公认阿里的运营、百度的技术,腾讯的产品。腾讯盛产产品经理。2014 年的时候,中国盛产产品经理最多的地方是北京,排第二名的是广东,广东产品经理最多的企业应该是腾讯,大家喜欢称呼为鹅厂。以前有个产品经理写了一本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书的内容可以算是阿里系产品经理入门手册,产品经理的启蒙书籍。但是书名不好,让大家都以为真的是人人都可以做产品经理。在南山软件产业基地,天上掉下砖头都能砸到几个产品经理。无论什么岗位,都可以转职到产品经理,我面试过无数产品经理,有很多其实是需求分析师。很奇怪,为什么满地都是产品经理,我却没有找到几个优秀的产品经理。2002 年腾讯技术部门研发出群聊功能时,市场综合部新报到的许良成了 "腾讯历史上的第一个闲人"。 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的许良投简历进了腾讯,原本给他的职位是全国网吧推广经理,可是因为他的手机丢了,报到晚了两周,职位被另外的新人顶替了,于是邹小旻给了他一个 "产品经理" 的职务。"产品经理是做什么的?" 许良问。"就是研究产品,等着分配新的工作。" 邹小旻答。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笑了好一会,笑点是那句等着分配新的工作。当年苹果推出了 itunes 音乐服务,腾讯也依葫芦画瓢弄了个 QQ 音乐,后来发现没有人去付费购买音乐。于是腾讯的产品经理们开始思考,在怎样的情景和条件之下网民愿意付费购买正版音乐?答案不是歌曲本身,而是服务。那么什么是音乐服务,而且是网民必需的刚性服务?产品经理们触到了一个新的需求点:场景音乐。"QQ 空间是用户在虚拟世界里的、独享的私人场所,如同一个家庭的客厅,当客人到访的时候,用音乐款待客人是一种最常见的礼貌。也就是说,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可能性:人们购买音乐的动机,是为了对特定的人表达情感。"QQ 秀是表达内心的自我,QQ 空间是为了表达个人情感。一切都离不开情感、情绪、人性。05 产品经理启示录产品经理要像普通用户一样,每天轮着使用每一个产品。 "发现产品的不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天天用你的产品。产品经理只有更敏感才能找出产品的不足之处。我经常感到很奇怪,有的产品经理说找不出问题。我相信,如果产品上线的时候产品经理能坚持使用三个月,一定会发现不少问题。而问题是有限的,一天发现一个,解决掉,你就会慢慢逼近那个‘很有口碑’的点。不要因为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就不去做,很多好的产品都是靠这个方法做出来的。我们的领导不仅仅要安排下面的人去做,而且一定要自己做。这些都不难,关键要坚持,心里一定要想着‘这个周末不试,肯定出事’,直到一个产品基本成型。" 任何产品都有核心功能,其宗旨就是能帮助到用户,解决用户某一方面的痛点,如节省时间、解决问题、提升效率等。核心能力要做到极致。要多想如何通过技术实现差异化,让人家做不到,或通过一年半载才能追上。一个好的产品需要具备三要素 —— 痛点、刚需、高频。受人欢迎的产品以时间维度来分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帮你节约时间,一种是帮你打发时间。产品经理要关注最最核心、能够获得用户口碑的战略点,不要试图做出一个完美的产品,这和马斯克埃隆推崇的第一性原理很相似,第一性原理是亚理斯多德提出的哲学理论,例如几何学的五大定律,例如中国的勾股定律。马斯克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对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都去做,这样发展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这是他眼中的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就是发现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再逐层优化,应用到产品上,便是产品的核心。(请参见发现事物本质 | 深入浅出解释 "第一性原理")产品增加功能也要有技巧。核心功能做好后,常用功能要逐步补齐。产品在局部、细小之处的创新应该永不满足。作为一个有良好口碑的产品,每加一个功能都要考虑清楚,这个功能给 10% 的用户带来好感的时候是否会给 90% 的用户带来困惑。每个功能不一定要用得多才是好,而是用了的人都觉得好才是真正的好,俗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产品经理要把自己当成一个 "最挑剔的用户"。做产品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要抓最常见的一块。流量、用量最大的地方都要考虑,要规范到让用户使用得很舒服。要在感觉、触觉上都有琢磨,有困惑要想到去改善,如鼠标少移动、可快速点到等等。开发人员要用心来思考产品,你要知道用户会关注你的产品,在这种驱动下开发人员要有责任心去主动完成。40%~50% 产品的最终体验应是由开发人员决定的。06 微信成功的秘密我曾经问过很多来面试产品经理的候选人,微信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几乎没有人答对过,大部分答案惊人的相似,无非就是说腾讯有 QQ 有巨大的社交关系链,可以为微信导流,还有人说腾讯有钱,有钱者事竟成。我帮着补充一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钱人,是这个理吧,对方大喜过望连连点头,对,就是这个理。这些候选人明显不适合做产品经理,都只看到表面,却从没有认真的用心思考过。微信与当年 QQ 的成功有很多的相似性,这也可以说是一种 "腾讯基因" 吧。为什么 QQ 成功了,而 ICQ 却死掉了,微信走红了,kik 却至今默默无闻,同期出来的米聊也死了。对于一个应用性的社交工具,其核心的价值是用户体验。"摇一摇" 最早出现在 Bump 上,这个软件是让两个人碰一下手机来交换名片,在中国并没有人知道这个软件,微信团队把它移植到微信中,第一个月的使用量就超过了一个亿,男人用摇一摇来找异性谈人生理想,女人用摇一摇检测自己对陌生人的吸引力和魅力值有多大。语音通话功能早在 2004 年前后就成熟了(包括曾经称霸多年的 skype,如今 Skype 已被大众遗忘),但也是在微信上才被彻底引爆的。因此说,在某一场景下的用户体验是一款互联网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而不是其他。张小龙觉得极简主义是互联网最好的审美观。极简主义和克制很相似,许多产品经理认为产品功能越多越好,越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实际上这是一种战术勤奋战略懒惰的表现,因为产品经理不愿意思考真正的用户是谁,用户的核心需要是什么。越简单使用的成本越低,产品经理需要具备一秒变白痴的本事,这样才能走出思维误区,像一个真正的用户一样去思考自己的产品。07 后记读完《腾讯传》之后,看了一眼时间,凌晨两点,任何成功的公司或者人,实际上都无法复制,应该更多的关注那些成功的企业或者成功的人经历的失败,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重蹈覆辙。

          4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负春光,重新出发.

          讯的梦想不是让自己变成最强、最大的公司,而是最受人尊重的公司。腾讯公司的成功对我们的启发是:第一,模仿加创新开发出产品并专注于产品。第二,客户至上。允许产品的不完美,但要在客户的建议下不断向完美靠近!腾讯的成功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和快速反应。腾讯始终把用户需求放在第一位,不断推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赢得了广大用户的喜爱和信赖。腾讯的成功也源于其不断创新和开放的精神。腾讯在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同时,腾讯也积极与其他企业合作,开放自己的平台和技术,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描绘腾讯公司从无到有

            《腾讯传》这本书是一部描绘腾讯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 “成长史”。把腾讯的发展分成了几个阶段,就像是人生的不同阶段。创业阶段(1998-2004)为 “初生期”。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宝宝,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颗想要成长的心。在这个阶段,马化腾他们几个就像是那几个 “老母鸡”,用他们的智慧和努力,给这个 “新生儿” 喂饱了 “鸡汤”,让它得以健康成长。出击阶段(2005-2009)为 “青春期”。这个阶段的腾讯开始长个儿了,也有了自己的 “肌肉”,就像是一个青少年开始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实力。它推出了像 QQ、微信这样的产品,让人们沟通交流更加方便,就像是一个青少年开始展现出自己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巨头阶段(2010-2016)为 “成年期”。腾讯已经成长为一个 “大人” 了,有着自己的事业、家庭和朋友圈。它涵盖了社交、游戏、金融、广告等多个领域,就像是一个成年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责任和角色。一个企业的成长就像是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就像一个人生下来要看家庭条件和环境,企业也是一样。同时,企业还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立足。这就像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一样。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草莽中成长

              腾讯是家喻户晓的企业,它旗下的产品覆盖生活的角角落落,盈利性强,业务过硬。腾讯能够拥有今天的知名度和实力,是在特定的商业环境以及资本市场支撑下成长壮大的,白手起家的发展历程也充满了风险和偶然、巧合的发展机会。互联网行业一开始是草莽的,混沌的,在今天看来许多产品不知道怎么用,这其间走过了太长的路,有太多落后产品被先进产品所冲刷,淘汰,以至于被我们遗忘。原来通信行业是以寻呼机起步的,还有诸如惠多网一般的通信网络。蜀道难的这句话,“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很适合用来形容今天的 QQ、微信等互联网产品诞生前所走过的发展历程。马化腾作为创始人,拥有特殊的才能。虽然他拘谨、文静,但是十分精通计算机。从小就热爱天文学的 pony 队长,对世界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就像观星一样。马化腾擅长编程,也擅长编写病毒程序,水平甚至高过学校的管理员。毕业后前,马化腾进入当时水平最高的计算机公司实习,在公司里他设计了一套股票交易分析系统,加入了许多重要分析指标。少年马化腾也赶上了改革开放兴起的浪潮,以及深圳的崛起,是最先接触新思潮的一批人,这些记忆刻在他的脑海里,将极大影响他的创业和经营理念。在全球互联网浪潮中,信息产业横空出世,第一批互联网创业者可以说是 “万类霜天竞自由”,没有自然资源、权贵关系可以凭借,也无须与政府进行任何的寻租博弈,也不与补贴保护过多的国有企业竞争。谁都是从头开始,谁的产品能盈利谁就是王道。腾讯之所以叫做 tencent(十分钱),是基于自身薄利多销的模式。腾讯做着看似不赚钱的模式,可是想尽一切办法增加用户数量。用户多了,利润爆发点就来了。腾讯的产品惠及这么广大的群体,也有长期、稳定的发展空间。QQ 看起来花里胡哨的,因为它需要以很多好玩的功能来赚钱,比如 QQ 会员、QQ 秀。QQ 在成立之初就有一个亿的用户,哪怕每个人只消费一元钱也是可观的收入。腾讯与移动梦网的合作,也增加了它用户粘性,稳定了自身盈利模式。但用户过多也带来一些麻烦,因为申请注册用户太多导致网络崩溃,于是腾讯采用靓号收费的方式,虽然收费不高但也广受诟病,这和今天网友们诟病或是调侃腾讯旗下游戏吸金太多大同小异。腾讯也勉强度过了这场危机,在重新开放免费注册以后继续疲于应付其他公司的竞争。这就是互联网公司的竞争,一旦犯了错误就会被追赶,一旦慢下来就会被超越甚至出局,充满竞争活力,也伴随着巨大压力。腾讯创办之初遇到了风险投资进入中国,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这些资本金给庞大的商业大厦打下坚实的地基。风险投资及时帮助腾讯度过了财务危机,金融市场的力量在偶然中拉了腾讯一把。互联网行业和资本市场瞬息万变,晚了一秒可能也没法得到 IDG 和盈科的投资。IDG 和盈科的投资动机也不是那么确定,但马化腾、曾李青等几位创始人能够根据时代大势捕捉那一线生机,在互联网股灾前成功融资。但腾讯的上市也是在夹击中进行的成人礼,面对的是国内对短信业务的监管,以及各大互联网企业对 QQ 的围剿。上市前为寻求支持所做的路演,过程也十分艰辛、波折。作者总结了腾讯的七样武器:产品极简主义,用户驱动战略,内部赛马机制,试错迭代策略,生态养成模式,资本整合能力,专注创业初心。腾讯既能守住初心,也能以最适合客户的产品服务客户,寻求各方支持来保持发展势头。腾讯也积极利用互联网优势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 QQ 全城助力公益项目来寻找走散儿童,也积极投入慈善事业。腾讯用户基数太大了,所以谋求单向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不可取的,名誉的损失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以用户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大化协调统一发展为方向,得到用户认可,腾讯经营之道就在这。腾讯传描写了腾讯进化的过程,是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企业成长的缩影,也能看到中国和世界资本市场发展的侧面。腾讯的发展,对于互联网企业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在各行各业的沟通和协作过程也发挥了直接的帮助作用。有了腾讯的技术基础,音乐、视频、知识付费等平台的建立以及发展才有了抓手。整理这一段历史很不容易,因为互联网企业强调把目光看向明天,而不是过去,所以留下的资料档案不多。互联网企业太强调创新了,瞬息万变,日新月异,充满风险,成长环境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果再来一次,腾讯还会像今天这样成功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腾讯传:1998-2016》

                《腾讯传》是吴晓波写的第一本企业传记,这本书沿用了他写商业史一贯的写作风格,从腾讯创业开始,选择了腾讯发展史上的一些关键时点和关键事件,描绘了腾讯 1998 年到 2016 年,从一家新创企业到一个商业帝国的发展过程。作者用 “幸存者”“挑战者” 和 “领跑者” 三个词概括了腾讯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的三个不同的角色。本书核心内容:1. 腾讯对用户需求理解的不断加深;2. 腾讯对提升组织效率的持续探索;3. 腾讯对完善产品体验的极致追求;4. 腾讯对复杂市场环境的快速反应。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史,就像一座活火山一样,既充满活力,又充满不确定性。以腾讯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一定是做对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主要包括:对用户需求理解的不断加深,对提升组织效率的持续探索,对完善产品体验的极致追求以及对复杂市场环境的快速反应。综合起来,就是要具备适应环境和不断演化的能力。《腾讯传》封面上用了 “幸存者”、“挑战者” 和 “领跑者” 这三个词来形容腾讯,很贴切。任何一家企业,从创业开始,第一需求是 “活下去”,成为 “幸存者”;接下来,企业就要通过挑战在位企业 “站起来”,站着把钱赚了;再往后,企业就会像生命体一样,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基因 “传下去”,而把基因传下去的方法,不仅仅是延续企业的生命,还有建立生态,成为 “领跑者”。要想完成 “幸存”、“挑战” 和 “领跑” 的三级跳,企业需要在用户、组织、产品和市场四个方面不断探索。这本书,就主要说了腾讯在这四个方面的发展历程。第一,腾讯对用户需求理解的不断加深。腾讯创业之初,抓住的用户痛点是网络即时通信,当时用户主要是使用传呼机,但传呼机功能单一,而且费用较贵。凭借 QQ 的即时通信功能,腾讯满足了用户交流的需求,并通过网络效应,开始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QQ 空间等产品成为用户交流的虚拟世界。基于 QQ 空间等产品,腾讯逐渐为用户打造了一种互联网生活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腾讯利用微信等产品,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帮助用户实现消费升级。第二,腾讯对提升组织效率的持续探索。腾讯创业之初,只有五六个人、七八条枪。然而,因为五位创始人既有共同的经历,又有互补的能力,很快搭建起了高效的研发营销体系。随着战略的调整,按照组织跟随战略的原则,腾讯不断调整组织架构,建成了支持企业生态战略的事业群架构,使腾讯兼具小企业的活力和大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第三,腾讯对完善产品体验的极致追求。腾讯和许多中国企业一样,创业初期的产品主要是基于对国外产品的模仿。但由于当时中国的网络条件差,腾讯不只是简单地模仿,而是进行了迭代创新。如果说技术上模仿的成分还很高的话,腾讯等一批中国企业在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甚至已经超过了 “外国师傅”。第四,腾讯对复杂市场环境的快速反应。从 BAT 等互联网巨头创业的 1998 年 - 1999 年算起,中国互联网行业起步还不足 20 年。在这段时间,中国互联网行业经历了从具有极高不确定性的混沌市场,演变为充满机会的蓝海市场,进而成为竞争惨烈的红海市场,近几年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机会。腾讯等一批企业正是凭借对复杂市场环境的快速反应,才成功地从幸存者和挑战者,成长为领跑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腾讯成长史也是一部中国互联网的成长史

                  有启发 20 句话 1. 任何能打破对于人、产品和信息的时空限制的新发展,都会对商业运作的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2. 美国人愿意出钱买一首歌给自己听,而中国人愿意出钱买歌给自己的朋友听 3. 这是我第一次开除自己,但有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将是人生成败的一个分水岭 4. 我们的用户会在哪里上网?5. 如果你没在为客户着想,你就是没有在思考 6. 一个人在虚拟世界里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也许正是现实生活的倒影 7. 最好的却未必是合适的 8.“入口” 在信息产业中的不可挑战的地位:谁拥有了 “入口”,谁就拥有了话语权和资源配置权 9. 不盲目创新,微软、谷歌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我不争第一,没意义。新产品一出来就要保证稳定,不能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要慎重 10. 每一次都会有一些人失败,同时又有另外一些人成功地找到解决的办法 11. 成功的秘诀,在于把自己的脚放入他人的鞋子里,进而用他人的角度来考虑事物,服务就是这样的精神,站在客人的立场去看整个世界 12. 腾讯形成了一个 “10/100/1000 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 10 个用户调查,关注 100 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 1000 个用户体验 13. 交互功能:Don't make me think!14. 在商业的世界里,抄袭是一个歧义词,有时候它是一个道德名词,有时候是一个法律名词,更多的时候,它是竞争的代名词 15. 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 16. 开放和分享并不是一个宣传口号,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开放很多时候被当作一个姿态,但是我更理解这是一个能力。分享不是一个愿景,更多是说你如何建立一个可执行的制度,才去执行你的分享和共享 17. 极简主义是互联网最好的审美观 18. 在未来,每个人都会有 15 分钟的成名机会 19. 腾讯只做两件事,连接与内容,就这么简单 20. 清晰的方向来自灰度。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重点整理 1. 任何能打破对于人、产品和信息的时空限制的新发展,都会对商业运作的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2. 对互联网,而不是金钱本身,有着宗教徒般的狂热 3. 腾讯对 ICQ 的模仿建立在微创新的基础上。它把信息留存从客户端转移到服务器端,从而适应了当时中国的上网环境,还先后发明了断点传输、群聊、截图等新颖的功能 4. 互联网的商业应用还受到一个地区的网络环境、用户习惯、支付体系、国家政策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此,本土企业往往有更大的优势 5. 马化腾的七种武器产品极简主义
                  用户驱动战略
                  内部赛马机制
                  试错迭代策略
                  生态养成模式
                  资本整合能力
                  专注创业初心 6. 互联网公司具有三种驱动力,即技术驱动、应用驱动、用户和服务驱动,腾讯将着力于第三种能力的培养 7. 美国人愿意出钱买一首歌给自己听,而中国人愿意出钱买歌给自己的朋友听 8. 这是我第一次开除自己,但有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将是人生成败的一个分水岭 9. 安藤忠雄:要加倍使出全部的力量往前冲,不要回头。如此一来,你将可以看到原本看不到的东西 10. 在创业的那些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未来,都在为明天能活下去而苦恼不已 11. 公司英文名 Tencent 的灵感,则来自 Lucent(朗讯),当时讲究左右对称,Tencent 就很对称,就是 Ten Cent(十分钱)12. 在一个缺乏成长性的产业里,任何创新都很难获得等值的回报,因而是没有意义的 13.“创业之神” 总是这样,它不按常理出牌,视过往的成功与经验为累赘,喜欢在极限的状态下挑战人们的意志力和想象力,它常常带着一丝戏谑的微笑堵住命运的正门,然后,却在腋下露出一条缝隙来 14. 我们的用户会在哪里上网?15. 马化腾认定 “大家最熟悉的声音是寻呼机的呼叫声”,于是他用自己的寻呼机录下了 “嘀嘀” 声,这成为最经典的 “腾讯音” 16. 几乎是优秀的中国互联网从业者们的共同特质:从互联网产业诞生的第一天起,中国人在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基本产品模式的发明上就不是美国同行的对手,他们从来就是一群大胆的 “拿来主义者”。然而,在本土化的改造上,他们却进行了无数的应用性创新,这些微小的、细节性的、更为务实的创新让那些外国开发者望尘莫及,甚至难以找到规律 17. 特德・列维特:如果你没在为客户着想,你就是没有在思考 18. 创业前几年,我们所有人都是边学边干,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后怕,不过在那时,觉得就应该是这样的,不然还能哪样?19. 中国的手机用户对手机短信的热情也许是全世界最高的,尤其是与美国用户相比,呈现出极端的反差。美国人爽朗直率的个性使得大多数人更喜欢直接通电话,在他们看来,用短信的方式向人表示祝贺是失礼的。中国人含蓄的个性,也使得人们更乐意用短信的方式互相问候、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消费特性上的微妙差异,造成了不同的商业模式 20. 一个人在虚拟世界里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也许正是现实生活的倒影 21. 沃尔特・李普曼:人的特征本身总是模糊不清、摇摆不定的,要想牢牢记住它们,就得借助一种有形的象征。图像始终是最可靠的观念传达方式 22. 从创业的第一天起,腾讯就是一个被工程师文化统治着的企业,马化腾、张志东们迷信技术的驱动力,几乎所有精力都投注于研发和迭代 23. 产品经理制被确立了下来,“谁提出,谁执行”“一旦做大,独立成军” 成为腾讯内部不成文的规定。这一新模式无形中造就了 “赛马机制”,后来为腾讯带来众多 “意外” 的创新,如 QQ 空间、QQ 游戏乃至微信,都不是顶层规划的结果,而是来自基层的业务单元的独立作业 24. 最好的却未必是合适的 25. 伊查克・爱迪思:在企业生命周期的青春期,企业得以再生。这是一个充满了痛苦的过程,而且时间也拖长了,冲突与行事缺乏连续性。创业者发现自己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职权的授予、领导风格的转变和企业目标的替换 26.“入口” 在信息产业中的不可挑战的地位:谁拥有了 “入口”,谁就拥有了话语权和资源配置权 27. 在更多的时候,战略转型是激烈竞争的结果,而未必是事先成熟规划的产物 28. 从表面上看,大家可能觉得腾讯什么都想做,但实际上,我们一切都是围绕着以即时通信工具 QQ 为基础形成的社区和平台来做的 29. 彼得・德鲁克将企业管理视为 “艺术” 而非 “科学”,其潜台词便是对不确定性的警告与尊重 30. 不盲目创新,微软、谷歌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我不争第一,没意义。新产品一出来就要保证稳定,不能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要慎重 31. 郭士纳:创新永远是遭遇的结果 32. 美国互联网企业进入区域市场通常会采取两种模式:雅虎模式:完全交给当地的合作方经营,总部提供品牌和技术支持,最后只是分享利润谷歌模式:建立庞大的工程师、营销队伍,采用完全本地化的操作形态 33. 网民愿意付费购买正版音乐?答案不是歌曲本身,而是服务,场景音乐 34. 腾讯与 Facebook 的不同体现在五点 Facebook 在实施开放战略的时候,是由下向上攻击的后进者,它以此颠覆规则,重构秩序。而腾讯自 2006 年之后就成为用户量最大、市值第一的领导性企业,是既有秩序的最大得益者,在马化腾看来,开放并不能给腾讯带来决定性的增长关系链的底层设计上,有先天的差异性。Facebook 天生就是一个社交型社区,它的好友关系是公开的,而 QQ 从即时通信工具起家,关系链相对封闭 Facebook 除了平台以外一无所有,而腾讯则是 “平台 + 产品” 型,它自身就是中国最优秀的产品开发者在盈利模式上,Facebook 真正关注的是应用软件在每个平台中产生的信息量,然后通过广告获利。而腾讯的收入来自于虚拟增值服务和网络游戏 Facebook 的全球化模式,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是一个 “孤岛型市场”,外来者不能自由地进入,而中国互联网公司出去,也非常不易 35. 约翰・加尔布雷斯:以我们在美国所获得的经验来看待印度或中国,有一半是看不懂的,还有一半是错误的 36. 阿诺德・汤因比:对那些与事先设计的模式不相吻合的事实,要予以特殊的注意 37. 与大型网游不同,棋牌类游戏规则固定,没有技术门槛,玩家又与 QQ 用户高度重合,腾讯很容易模仿 38. 迈克尔・波特:判定竞争优势,有必要为在一个特定产业的竞争而定义企业的价值链 39. 刘胜义:每一次都会有一些人失败,同时又有另外一些人成功地找到解决的办法 40. 纵观腾讯的成长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家企业的转型及迭代驱动力,并非来自既定的战略,而是产品的持续创新。而创新亦非来自于实验室,而是市场的不断变换的需求 41. 马化腾对页面的字体、字节、大小、色彩等都非常敏感 42. 亨利・福特:成功的秘诀,在于把自己的脚放入他人的鞋子里,进而用他人的角度来考虑事物,服务就是这样的精神,站在客人的立场去看整个世界 43. 么多的产品,做到了如指掌的像普通用户一样,每天轮着使用每一个产品经常到各个产品论坛去 “潜水”,听到不同的声音和反馈 44. 在马化腾的推动下,腾讯形成了一个 “10/100/1000 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 10 个用户调查,关注 100 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 1000 个用户体验 45. 互联网化的产品不像传统软件开发,一下子刻光盘就推出。我们永远是 Beta 版本,要快速地去升级,可能每两三天一个版本,这就要不断地改动,而且不断地听论坛、用户的反馈,然后决定你后面的方向。因此,产品经理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挑剔的用户 46. 张小龙:那就是瞬间变成‘白痴级用户’的速度 47. 产品经理要关注最最核心、能够获得用户口碑的战略点,如果这块没做透,结果只能是让用户失望,然后再花更多的精力弥补,这是得不偿失的 48. 设计上坚持:不强迫用户
                  不为 1% 的需求骚扰 99% 的用户
                  淡淡的美术,点到即止
                  不能刻意地迎合低龄化 49. 在产品的总体构架及运营上,则可以采用下述的策略:交互功能:Don't make me think
                  美术呈现:尽可能简单
                  运营要求:不稳定会功亏一篑!
                  总体要求:快速,稳定,功能强,体验好!
                  发现需求:勤看 BBS Blog 产品设计:让功能存在于无形之中 50. 在商业的世界里,抄袭是一个歧义词,有时候它是一个道德名词,有时候是一个法律名词,更多的时候,它是竞争的代名词 51.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似乎存在着三种真实:事实真实、逻辑真实和情绪真实 52. 马化腾: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 53. 一位成熟的商业从业者,应该具有两个坚定而又强烈,同时也相互矛盾的信条:你必须破坏原有的秩序和道德规则,同时,你必须致力于秩序和规则的重建,你是破坏的后果承担者和 “遗产继承人”。商业的艺术就是要深刻地感受到这种相互矛盾的愿望,但也要心平气和地继续你的工作 54. 开放和分享并不是一个宣传口号,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开放很多时候被当作一个姿态,但是我更理解这是一个能力。分享不是一个愿景,更多是说你如何建立一个可执行的制度,才去执行你的分享和共享 55. 社交网络拥有 “赢者通吃” 和 “环境通吃” 的团体化特征 56. 极简主义是互联网最好的审美观 57.“朋友圈” 的出现,对微信来说是一个醒目的转折性路标,它意味着这款通信工具向社交平台的平滑升级,由此,一个建立于手机上的熟人社交圈正式出现 58. 公众号的推出,是张小龙团队的一个 “发明”,它兼具媒体和电商的双重属性,从而革命性地改变了中国互联网以及媒体产业的既有生态 59. 腾讯一直没有对外公布,“抢红包” 到底为微信带来了多少新的支付绑定用户,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没有任何成本的创意让腾讯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最重要的在线支付服务商,微信通往电商的最后一块壁垒在民众的狂欢中被击碎 60. 唐纳・萨尔:行动惯性是一种普遍的症候群。没有不变的成功方程式,惯性是企业成长最大的敌人 61. 安迪・沃霍尔:在未来,每个人都会有 15 分钟的成名机会 62. 腾讯只做两件事,连接与内容,就这么简单 63. 任正非:清晰的方向来自灰度。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过去十五年最了不起的中国公司,当然要看看。

                    大概是前年某一天写的,复制粘贴:
                    抱着手机连续看了七八个小时,很好看,主要是腾讯本身够精彩,过去十五年最了不起的公司和产品,值得大书特书。


                    第一部分,创业维艰,“找朋友” “借钱” 出现得有十几次,还有类似 “本店因经验不善 清仓大甩卖 老板回潮汕” 未果的情节,挺有戏剧性的,韩寒拍电影吧,反正也在《乘风破浪》扯过了;
                    第二部分,长大,基本上也是我们这代人长大,攒钱买会员、QQ 秀、连续半个月包宿斗地主、QQ 宠物、QQ 空间一天换八个签名、代挂 QQ 星星月亮太阳、喝酒讨论 8 位数的 QQ 能升到几十个太阳,死了算遗产给谁……3Q 大战最早站队,往事一幕幕;
                    第三部分,时光飞逝啊!微信已经六年了!我用的很早,但是也回忆不起来最早没有朋友圈的一年多用它干啥了,好想也没摇过啊。也想不起来公众号是咋起来的了。在网易时为了连续 7 天微信运动上 20000,天天走到奥森。忽然想起来最早互发红包那批人,你们今年春节都死了?
                    最后这两年写的太糊弄了,满满公关稿。还有难得腾讯有超高管离职,都一笔带过也不好。
                    加一句,去年买的腾讯,还没涨回来哈哈。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得不错

                      腾讯今年已经 24 年了,最辉煌的时候我没有经历,但是也算经历了低谷。股价先是腰斩,最低甚至到了两百,眼见着公司同事从 400 就开始问能不能抄底问到了两百。2022 年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降本增效,许多人走了,许多福利消失了,每个人都压力巨大。回忆回忆公司还勇猛的时候还是蛮好的。希望公司能好起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企鹅帝国正史

                        抛开有 "功利" 嫌疑的收获不谈,读《腾讯传》,就像在阅读自己的青春。言归正传。开篇,作者提出了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是针对腾讯自身。腾讯的成功一定和这个时代有关,也一定有很多偶然,但除了时代和偶然,一定也存在必然,在书里我们可以找到原因。第三个问题是以腾讯为切口,审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特点。这也符合吴晓波一贯的宏大视角,值得心怀期待。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腾讯为什么会成长为今天的腾讯。举一个例子,从我自身的视角,能看到为什么腾讯和阿里的文化差距如此之大。书中提到,员工初到腾讯上班,有两个印象最为深刻:第一是上班没有时间观念。现今仍是如此,我腾讯的朋友,经常晚上 11 点以后下班,第二天早上 10 点以后才上班。第二是称呼没有等级观念。对于马化腾,大家都会称呼 Pony。一家企业,文化的形成源于两点:一是创始人的性格。例如华为的军事化管理就源于任正非的军人出身做派,阿里的 "花名" 文化就源于马云的武侠情结。二是公司的发展史。例如腾讯的宽松工作制源于创业早期合伙人的兼职。在腾讯成立的十来年里,没有一次决策是靠表决产生的。在部门业务事项上,相关责任主管的意见很受重视,"谁主管,谁提出,谁负责"。在关系到公司整体战略的事务上,以达成共识为决策前提,若反对的人多,便会被搁置,而一旦为大多数人所赞同,反对者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在这一过程中,马化腾并没有被授予 "一票赞同" 或 "一票否决" 的权力,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位折中者。这和另外一位 "马爸爸" 创建的阿里帝国完全不同。阿里的马老师经常一票赞同或一票否决,而时间证明,马老师总是对的。这和俩家公司的业务模式有关:腾讯做的是产品、阿里走的是模式。腾讯讲究 "随变而变,永无定法",这一点和阿里巴巴相同,阿里巴巴讲究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腾讯还讲究 "小步快跑,试错迭代",这和阿里巴巴就有较大差距了,阿里巴巴讲的是三年、五年、十年规划。失败的企业都是相似的,成功的企业却各有各的成功。假如当下的企业中,你一定要选三家企业来了解的话,那必定有腾讯。另外两家我认为可以是阿里和华为。想起罗胖在跨年演讲中的一句很幽默的话,如今的互联网圈,"你要么姓马、要么姓马。" 有什么理由不了解一下腾讯呢?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今日读书335天 |《腾讯传》

                          今日得到:1⃣️一位创始型企业家的性格和才能,将最终决定这家企业的所有个性。就如同苹果从来只属于乔布斯一样,腾讯从气质和灵魂的意义上,只属于马化腾。2⃣️ 马化腾的七种武器”:第一种武器:产品极简主义。第二种武器:用户驱动战略。第三种武器:内部赛马机制。第四种武器:试错迭代策略。第五种武器:生态养成模式。第六种武器:资本整合能力。第七种武器:专注创业初心。3⃣️小阿尔弗雷德・钱德勒在研究美国早期工商企业的发家史中,提出过著名的 “成长四阶段” 论,即积累资源、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持续增长和对扩展中的资源的合理利用。回顾腾讯的早期成长史,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这一演进的轨迹:通过 QQ 实现了用户资源的积累,以创新的盈利模式实现用户资源的获利兑现。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今日划线:📖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文明、新文化,其特征是:一、对小的事物特别崇拜;二、地下经济,不遵守规则;三、对权威健康的不尊重…… 预见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在马化腾看来,比自己对公司的控制力的丧失更可怕的,是公司自我生长、自我创新能力的丧失。用成熟的流程来管控公司,似乎避免了内部的冲突和纷争,但企业运行机制的官僚化日益明显,产品、研发按部就班,员工与部门有可能只对流程负责,而不对结果负责。这样的话,企业的创新能力必定下滑,自发的、原生态的创新能力将日渐萎缩。📖腾讯的会议几乎没有做文字纪要的传统,更不要说什么影像资料,能够收集得到的档案都分散于各级管理部门的主管手上。几乎所有人都告诉我,腾讯是一家靠电子邮件来管理的公司,很多历史性的细节都留存或迷失于参与者的记忆和私人邮箱里。绝大多数的腾讯高管都是技术出身的理工男,他们对数据很敏感,可是对于我所需要的戏剧性细节则一脸茫然。这似乎是一家对自己的历史 “漫不经心” 的企业,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觉得这样的状态 “挺好的”。一位高管对我说:“互联网公司的人都是这样的,对于我们来说,昨天一旦过去,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眼睛从来只盯着未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讲述过去 20 年里,腾讯如何在互联网界从一个创新企业到商业帝国,如何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商业传记。商业传记给我的印象通常是枯燥乏味的流水账,但这本腾讯传读来却有种读小说的快感,这周白天加点赶工没一点时间读书,晚上即使熬夜也要每天读 5、6 万字,由此可见吴晓波的写作功底和本书的魅力。读这本书不仅能了解腾讯一家的发家史,还能回顾整个中国互联网界的风云岁月,腾讯只所以能成长为一个帝国,一定做对了一些事,比如用户需求、产品体验、组织效率和市场环节等,但我想这是事后的美化提炼,即使让同样的人在同样的条件下再复制一遍腾讯的成功都是不可能的,而我的最大收获就是昨天洞见里说的专注。因为专注于以上各个方面,虽然被冠以抄袭大王的恶名,腾讯凭后发优势,无不比模仿的同类产品出色优秀,进而赢得用户的认可,助它一步步成长。我也因专注于书里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商业案例,获得了久违的心流体验快感。这里还有一种情愫,腾讯五虎将的创业史正好和我们 80 后一代的青春成长期同步吻合,回顾中国互联网热血拼搏的往事,就像又回放了一遍当年自己历经的青葱岁月。我们是历史的参与者,我们受惠于腾讯,自当全情投入地以阅读的方式向它致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效仿 开拓 超越

                              Pony 和普通人一样接受过高等教育;毕业后找工作会迷茫,工作也是勤勤恳恳,还时常被称呼为 "小马"。是什么成就了今天的腾讯?是互联网时代的推进,是 Pony 个人的高质量人脉关系,还有 Pony 本身的一项专业特长,等等。pony 并不是一个独裁主义者,Pony 在创业团队里更多时候不是一个拿主意的人,但是产品升级这一板块 Pony 思维超前,目光长远。腾讯三宗罪:一直在模仿从来不创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垄断平台拒绝开放。1) 当没有把握住互联网时代的先机,那么利用 "信息差" 模仿别人优秀的作品又何妨?2) 当腾讯巨头实力逐渐雄厚,占用更多市场份额也是情理之中。3) 所谓得用户时间者得天下。以上是 pembor 通过阅读此书后的一点独到见解,若分析有误,请指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过于流水式

                                吴晓波写《大败局》出名,但是《腾讯传》客观地说,有点名不副实,名字很大,野心很大,但是当看完这本书后,打个比喻,这书几乎相当于一个超长版的 “百度百科”。我不知道是因为写作背后有来自腾讯的某种要求,还是吴晓波自己顾忌太多,总之缺乏洞见和创作,更多是一种历史脉络的梳理配上一些故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腾讯的起家,你知道多少呢?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238 本)📚📚《腾讯传》📚📕 腾讯在 2005 年推出的 QQ 空间,一开始被当作 My Space 的中国版本,后来又被看成 Facebook 的追随者。其实,QQ 空间有着完全不同于上述两者的运营和盈利模式。它进一步放大了虚拟道具的吸金能力,并以包月模式创造性地激发出中国网民的消费热情。在后来的 4 年里,QQ 空间分阶段实施了对 51.com、人人网和开心网的 “三大战役”,从而在社交化的大浪潮中成为最大的赢家。📕 在中国互联网史上,2008 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在这一年,中国的互联网人口第一次历史性地超过了美国,而在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浪潮中,试图以博客(Blog)模式完成转型的三大新闻门户无法找到可靠的盈利方式,QQ 空间、百度空间、人人网以及 51 等公司则以新的 SNS 模式异军突起,门户时代宣告终结。📕 2008 年,腾讯拥有了 4 个亿级入口 ——QQQQ 空间、QQ 游戏和腾讯网(QQ.com),这在全球互联网企业中绝无仅有。精力充沛的马化腾四处出击,八面树敌,在几乎所有领域,无役不予,每战必酣,终于赢下了一个 “全民公敌” 的绰号。📕 微信的公众号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创新,它以去平台化的方式,让媒体人和商家获得了在社交环境下的垂直深入。近 4 年时间里,开通的公众号数量便累计超过 2000 万,上百万家企业开通了自己的订阅号或服务号,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公众号平台上发布自己的内容,而更多的年轻创业者开始了陌生而新奇的自媒体试验。📕 在腾讯这个案例上,我们看到了马化腾团队所形成的极具个性的核心能力,我将之概括为 “马化腾的七种武器”,它们包括:第一种武器:产品极简主义。第二种武器:用户驱动战略。第三种武器:内部赛马机制。第四种武器:试错迭代策略。第五种武器:生态养成模式。第六种武器:资本整合能力。第七种武器:专注创业初心。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也是一本好书,我个人认为,看书不应该带着你对股市的恩怨情仇、对企业的好恶去读,收集信息然后增加自己的认知模型,才是读书能起到的最大作用。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互联网经济我自己理解的模型,天下所有的生意无非就是建造人和人之间,包括人所携带的财产、信息、物质和个人、特点、好恶之间无缝隙交流的场景,不管是以前的 BBS,还是现在的元宇宙,或者是更加原始的赶集,只要交流产生,随着交流的速度、响应加快,经济增长就在这种交流中创造出来,因为人、信息的快速交融会带来创新的不断产生。从这个角度再去看腾讯公司,我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公司。首先它提供了一个用户和用户之间交流的平台,不管是以前的 QQ 还是后来的微信,这种人和人之间信息交互的方式,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还记得 1999 年当我第一次用 QQ 加上好友,心跳是加速,感觉是震惊,就像一个新的世界在我面前打开,再也不是以前只能和同学书信往来,我认识的是陌生人,是完全不在我生活的陌生人,到现在我都没有忘记这个感觉,至于微信,我的第一次使用、第一次用来抢红包的场景,尽然现在回想起来都是历历在目,说明它对我生活的每一次改变都在我脑海中做了一份长期的记忆标注,这是一个伟大公司的伟大产品的特征。其次腾讯公司的经历也给了我们人生的指导,它开始做 BB 传呼软件,但是遇到传呼机的落幕,后来 QQ 做成功,想转收费盈利,通过卖号付费模式却失败告终,QICQ 版权竞争失败等等,虽然每次遇到困难,但实际马化腾没有说彻底的改弦易辙,都是在上一次失败的基础上,让不同的团队去尝试,然后把尝试变成机会,机会变成企业的盈利模式,这对于管理者来说,需要的是极大的心理素质和对自我的把持性,可以看到,一直到现在,腾讯成功都是企业内不同团队去创造,然后企业再把他们丢到市场部去尝试,然后找出成功者,这就是腾讯不断有新的产品、新的创新出现的基因,它赋予各位项目团队极大的权力去做自己的事业,而这个对我所在国企来说,恰恰是不可能做到的,也不可能模仿的,我们个人的人生也许应该学习这种模式,多尝试不同领域的学习,也许改变就是其中;最后,想说说腾讯公益,我认为这个做得很好,关键也方便,我一直鼓励孩子每周用这个捐出他自己的部分零花钱到他认为需要支持的项目上,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去帮助别人,腾讯我认为好,一个是可以立即分享的捐助证书,二是项目进度的通告,也希望大企业能把这一份事情坚持做下去,一个企业需要社会责任来确立自己的所属位置和企业使命,而且这个远远超过了美国大企业为了传承财富的捐助基金。从这本书,我能感觉创始人的系统化思维、工程思维和一种儒商的温文尔雅,确实企业如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吴晓波,可以说是目前中国最优秀的财经作家。《大败局》,《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到现在的《腾讯传》。你会发现他一直在随风而动,到处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他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也是一个很成功的人,不过更重要的是,吴晓波展示给世界的,是一个鲜活的人的形象。我特别记得这样一件事,2016 年天津达沃斯论坛上,吴晓波接受采访被问及 “宝万之争”,他说:“王石以及他的管理层团队被清理出万科,这将是中国企业史上的一个悲剧。资本在干一件非常操蛋的事情,扮演一个非常傻逼的角色。” 这是吴晓波的原话,对着摄像机就这么说的。这件事,孰是孰非自有公论,但这份真性情足以让人路转粉。吴晓波与其他的财经人不一样的地方,也是现在自媒体和传统媒体不一样的地方。你说他这句话政治正确吗?肯定不。但是他有鲜明的态度。我们很难喜欢上一个频道,一家媒体,一个组织,一家公司。但是我们很容易喜欢上一个有学识,有态度,有温度的人。说回《腾讯传》,这本书对我们而言,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意义。那是我们逝去的青春那一只围着红色围巾的胖企鹅,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讲,毫不夸张的可以说是集体的回忆。我们的娱乐生活跟腾讯的很多产品都深度的镶嵌在了一起。这也就让我们亲眼见证了腾讯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今天的企鹅帝国的。回想起当年,我们是用着怎样的心情注册了第一个 QQ 号码,选择了第一个头像,加上了第一位好友,和网络另一端的陌生人第一次聊天,在当时看来,互联网不过是一个虚幻的世界,无论是其中的人或事都是如此的虚无缥缈。但是,一旦有了真实的情感投中其中,它也就变得不再虚无了。每个人对自己走过的青春都有种神圣般的痴迷。所以看《腾讯传》的时候,跟随吴晓波回忆那些我曾经深度使用并为之着迷的产品故事的时候,我瞬间就被拉回到了过去,极其强烈的代入感。每一个产品或者事情中都夹杂着自己当年的影子和记忆。不知不觉中你会感慨,原来我们是经历和参与了这样的一个时代啊。以致于在看书的时候,我总是不断地在问自己,这到底是腾讯传,还是我们的青春?曾经记忆中那个面容模糊的自己,现在就站在时间河流的彼岸,变得格外的清晰。让人不免想对以前的自己问一句:“你好啊,少年。你能想到 10 多年后的自己,会是现在的模样吗?” 我想,如果您有着和我类似的经历的话,应该也能明白我此刻的心情吧。以史为鉴、方知兴替通过腾讯这扇大门,开启的是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史的宏大世界。除了马化腾、张志东、张小龙等等的企鹅人之外,我们还能看到雅虎杨致远、网易丁磊、搜狐张朝阳、新浪王志东、阿里马云、百度李彦宏、小米雷军、360 周鸿祎等等的中国互联网大佬甚至是微软和 google 这样堪称伟大的公司都在中国这杀声震天的互联网沙场中粉墨登场,群雄并起、策马逐鹿。当我们热血澎湃又屏气凝神站在一旁观看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盘踞在互联网行业的庞大公司在某些方面已经拥有了无比巨大的力量,轻易碾压摧毁着曾经的一切。从新闻门户网站,到微博、朋友圈、今日头条,彻底改变了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我已经很多很多年没有买过报纸了。从支付宝、微信支付,到去年的互联网金融井喷,彻底改变了我们的金融生活方式。我已经不记得是从哪一天起,出门我已经不再带钱包了。从淘宝、美团、携程、滴滴,到突然爆发的共享单车,彻底改变了我们购物和出行的方式,就连偷单车的小偷的饭碗都要被互联网砸掉了。如果你现在看电影还去现场排队买票,带着一脸被风干的鼻涕站在路边招手等车,上街买个东西带着撑破皮包的现金,吃个饭不知道上网订张优惠券,喘着粗气跑遍所有商场就为了一件衣服能便宜 20 块钱的话,那不得不说,您已经和这个时代脱节了。无论您和我的年纪相差多少,我们都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所有人都注定参与到全人类最大的迁移浪潮之中,那就是真实世界向互联网世界的大迁徙。身不由己,无可匹敌。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互联网掀起了惊涛骇浪,身边的一切都为之地动山摇,我们怎么能容忍自己麻木无知的垂手矗立一旁,全然不顾任由海浪浸湿我们的衣裳呢?马化腾说:“当你失败的时候,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做错,就错在你老了。” 这将是怎样的一种绝望与无奈?当我们和父母坐在一张餐桌上,虽然相隔仅仅不到 1 米,但是已经可以明显感觉到我们彼此之间很难互相理解,只能达成谅解,互相迁就。当我们想送一个礼物给父亲的时候,他一定会告诉我他什么都不缺,什么都不要。他一定不会告诉我,说我想要一台 iphone7,或者说想要去马尔代夫的沙滩上沐浴阳光。同样的,父亲也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每天对着电脑对着手机,与上面的头像聊得火热而冷落了就坐在我们对面的人。我们虽然身处同一屋檐之下,但是已经各自归属于不同的时代。我们上一辈人在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之内就可以平稳安渡一生的故事,再也不会降临在我们的头上。如果时代正在要求所有人鸟枪换炮,而我们却把自己关在屋里不肯出来。那么当炮火轰开房门的时候,除了束手待毙之外我们还能怎样呢?回顾过去的二十年互联网世界风起云涌,无数的人奋勇跳下搏击风浪,有人能站在海浪之巅,接受众人的敬仰,更有人被卷入无底深渊,海水抹去了他们的名字。我们站在岸上像看电视剧一样的看着他们沉浮的时候,还是最好趁早抓一个游泳圈套在脖子上,难说哪一天互联网的巨浪就会淹没我们脚下的土地,我们都将飘在水上。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本书?2010 年,腾讯和 360 打了一场著名的 “3Q” 大战,这可谓是中国互联网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商业大战。虽然腾讯打赢了所有的官司,但是整个社会舆论却是完完全全的一边倒的支持 360,指责腾讯的山寨,坑钱,垄断,拒绝开放,甚至是与整个世界为敌。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腾讯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一家用 18 年的时间做到市值 2 万亿港币,跻身全球前十的公司。而马化腾本人在 2016 年哈佛商业评论发布的中国百佳 CEO 的排行榜中也位列榜首。18 年的腾讯和马化腾,这是只属于我们中国互联网江湖的一个奇迹!我不能保证《腾讯传》这本书,会改变您对腾讯这家公司的看法,但是我相信如果您看完了这本书,那么您再回想起腾讯的种种抉择,一定不会愤怒和偏激。“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这是《腾讯传》的第一句话,科恩的这句歌词用来形容腾讯乃至是整个中国互联网 20 年发展史,再合适不过了。在 3Q 大战之前,腾讯就如同一个躲在镁光灯之外的黑影之中的巨人,他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中最神秘的一家公司。马化腾本人从来没有和任何一家媒体的编辑吃过饭,他就像是一个隐形人一样的站在腾讯帝国的背后。而随着 3Q 大战的爆发,面对来自全世界指责,腾讯决定开始用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世界进行交流。他们邀请了罗振宇作为企业顾问来向腾讯的最高层们传授公关与沟通的技巧。而罗振宇借此机会向马化腾他们提议创作一本官方的传记,并且 “举贤不避友” 的推荐了吴晓波,所以罗胖也算是《腾讯传》的始作俑者。吴晓波先生用了 5 年时间,访谈了近百名腾讯的中高管以及离职退休人员,查阅了他所希望得到的全部内部资料,走访了大量的互联网从业者、观察家和腾讯的竞争对手,最终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这本书。吴晓波眼前的腾讯,是历史没有被固化,时刻都在迅速成长,未来具有巨大不确定性,和传统企业完全不同的庞然大物。所以吴晓波在前言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谁能定格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敬小马哥一杯

                                        读这本书花了 12 个小时,算是过往读过的书里花时间比较久的,很佩服吴晓波老师通过清新简明的笔触,把腾讯成长过程中一帧帧惊心动魄的画面推送到我的面前,但同时腾讯成长的过程又是立体的,我从中可以窥探到很多面。在吴晓波看来,马化腾创不创办腾讯,他始终是那个内向,不擅交际,真诚,同时沉浸在自己在所热爱领域(天文、技术)里的 “产品小哥”。也因为这样的专注,奠定了腾讯初创时期的封闭基调,为后期惨烈的 3Q 大战(360 和 QQ)埋下隐患。那场大战甚至一度改变马化腾的性格。再单看腾讯这家企业本身,它能有现在不可动摇的地位,可以说都是被 “逼” 出来的。现在 25 岁的腾讯,会记得 1 岁时差点因为钱不够而死掉;会记得 6 岁时和 MSN 打架时的险胜;会记得 11 岁时和 360 那场最惨烈的战争,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会记得 13 岁和 “米聊” 的 “速度与激情”(晚半年,微信就没机会了)。这一切,尤其在我读完《小米创业思考》之后,都让我觉得曾经被视为 “互联网公敌” 的腾讯走到今天真是太不容易了。也许商业厮杀是常态,但我敬腾讯一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腾讯传

                                          好书,虽加入书架好久了,知道今天才真正读完他。除了感慨还是感慨,记录了一个时代,一个互联网发展的奔腾时代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